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心脏手术中使用改良del Nido液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志斌 毛文帅 +6 位作者 郭李君 刘志伟 葛根贤 王树伟 刘志芳 周冰 崔勇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心脏手术中使用改良del Nido液行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8年开展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心脏手术以来,采用4份血比1份del Nido液混合组成改良del Nido液,以每隔60 min复灌一次的方...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心脏手术中使用改良del Nido液行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8年开展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心脏手术以来,采用4份血比1份del Nido液混合组成改良del Nido液,以每隔60 min复灌一次的方法实施心肌保护措施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术前一般特征、术中资料、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术后转归等。结果5年期间体外循环中采用改良del Nido液使心脏停跳下微创手术908例。围术期主要指标:①心脏自动复跳率为93.28%。②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较术前均有明显增高(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在90 min内,单次灌注时间≤60 min与61~90 min组相比较cTnI无显著性差异(P=0.116);主动脉阻断时间超过90 min,cTnI随着灌注间隔时间延长而增高,灌注间隔时间61~90 min组与>90 min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均较≤60 min组显著增高(P=0.026,P=0.010)。③微创心脏手术总体预后较佳,术后30 d内死亡率仅1.87%。结论在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心脏手术中使用改良del Nido液单次灌注可使心脏长时间停搏;每隔60 min间断灌注心肌及单次灌注不超过90 min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 Nido液 心肌保护 胸腔镜辅助 微创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手术中二氧化碳除气效果的临床评价
2
作者 刘志伟 胡志斌 +5 位作者 毛文帅 郭李君 王树伟 刘志芳 周冰 崔勇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5年第2期48-50,5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手术中应用二氧化碳(CO_(2))充填手术视野除气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23年4月至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实施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手术中应用二氧化碳(CO_(2))充填手术视野除气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023年4月至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实施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序贯式综合排气技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CO_(2)持续充填术野技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围术期心律失常事件,以及升主动脉和(或)心腔内微气泡信号等级及数量。结果(1)当CO_(2)流量超过5 L/min时,可使右腋下小切口心脏手术模型中空气含量<1%,起到快速有效空气置换作用。(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观察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0.0%比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心律失常事件观察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P<0.05)。(3)微气泡信号检出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3,P<0.01)。结论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二尖瓣手术中5 L/min流量CO_(2)充填手术视野可有效置换胸腔内空气并降低心脏术后微气栓的发生风险及围术期心律失常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胸腔镜 微创 右腋下小切口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部手术中温度变化对脑电阻抗的影响
3
作者 胡志斌 毛文帅 +4 位作者 郭李君 刘志伟 葛根贤 周冰 崔勇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3年第6期342-345,354,共5页
目的研究深度降温、复温与人体脑电阻抗之间的关系,确定温度补偿脑电阻抗校正系数,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脑功能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实施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32... 目的研究深度降温、复温与人体脑电阻抗之间的关系,确定温度补偿脑电阻抗校正系数,为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脑功能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实施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技术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32例,监测脑电阻抗,并实时记录鼻咽温度变化。观察降温与复温过程中脑电阻抗变化情况,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推导温度变化时脑电阻抗测量的校正因子。结果①脑电阻抗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小,两者呈显著线性相关[降温过程r=(-0.992±0.008),P<0.05;复温过程r=(-0.991±0.009),P<0.05];②同一降温或复温过程中各例脑阻抗与温度关系的斜率无显著性差异,但降温与复温过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5,P<0.05);③脑电阻抗变化幅度与变温速率无显著相关(降温过程r=-0.279,P=0.121;复温过程r=-0.329,P=0.066);④在降温与复温过程中脑阻抗变化幅度分别为1.856%/℃、1.760%/℃,平均1.808%/℃。结论脑阻抗与温度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在低温状态下测量脑电阻抗时应修正温度变化影响,其校正因子为1.8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阻抗 深低温停循环 体外循环 主动脉弓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