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唑酮与佐匹克隆治疗慢性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毛洪京 刘义 徐莲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比较曲唑酮与佐匹克隆治疗慢性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睡眠障碍受试者按排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76)和对照组(n=76)。研究组用曲唑酮50mg/d,治疗8周;对照组用佐匹克隆7.5 mg/d,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 目的:比较曲唑酮与佐匹克隆治疗慢性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睡眠障碍受试者按排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76)和对照组(n=76)。研究组用曲唑酮50mg/d,治疗8周;对照组用佐匹克隆7.5 mg/d,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4周、6周、8周末分别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病人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比较两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PSQI、PHQ-9、GAD-7总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4、6、8周末,研究组总睡眠时间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入睡潜伏期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组19.73%,对照组1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唑酮治疗慢性睡眠障碍患者能有效地延长总睡眠时间,佐匹克隆能有效地缩短入睡潜伏期。据此,佐匹克隆安全性优于曲唑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唑酮 佐匹克隆 慢性睡眠障碍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永华治疗失眠经验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婷婷 陶晓郧 +2 位作者 陈佳飞 骆平平 张永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9期735-736,共2页
张永华为浙江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载,擅长情志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失眠的治疗方面见解独到,临床疗效确切。张老师指出失眠多由邪实扰乱心神所致,治疗初期以驱... 张永华为浙江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载,擅长情志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失眠的治疗方面见解独到,临床疗效确切。张老师指出失眠多由邪实扰乱心神所致,治疗初期以驱邪为主,慎用补气补阳之品;失眠与肝的生理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安神先调肝,肝和则神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中医药疗法 张永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与互联网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3
作者 毛洪京 徐莲莲 +3 位作者 余正和 刘义 尹岩 唐向东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digital deliver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dCBT-I)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符合DSM-5失眠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48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74例)和对...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digital deliver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dCBT-I)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符合DSM-5失眠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48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试验组给予dCBT-I干预,对照组给予个体、面对面CBT-I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及各因子分、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于基线和第2、4、6、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点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1)2组患者治疗8周末较基线PSQI、PHQ-9、GAD-7总分显著下降(F=3.08、1.62、8.49,均P〈0.05);(2)与基线相比,试验组第2、4、6、8周末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因子分显著下降(F=25.08、34.59,均P〈0.05);第6、8周末总睡眠时间、催眠药使用频率、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显著下降(F=18.04、6.81、16.72,均P〈0.05);第8周末主观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因子分显著下降(F=4.86、3.71,均P〈0.05)。(3)对照组PSQI的主观睡眠质量因子分基线与8周末差值显著高于试验组[(1.3±1.1)分比(0.5±1.4)分; t=-4.18,P〈0.05];试验组催眠药物使用频率、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基线与8周末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05、2.69,均P〈0.05)。结论个体与dCBT-I对失眠症患者均有效,尤其在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方面起效早,后者在减少催眠药使用频率和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计算机通信网络 认知疗法
原文传递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唑吡坦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5
4
作者 余正和 杨永芬 +4 位作者 王晟东 毛洪京 唐光政 宋明芬 尹岩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比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唑吡坦与单用唑吡坦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DSM-Ⅳ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55岁的60例患者随机分... 目的比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唑吡坦与单用唑吡坦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DSM-Ⅳ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55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均服用唑吡坦5~10 mg/d;研究组加用4周rTMS真性刺激,以1 Hz、90%运动阈值刺激患者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对照组加用4周rTMS假性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估,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入睡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时间分别为(28.60±4.60)、(80.65±28.13)、(389.75±33.71)min,优于对照组的(34.90±3.81)、(120.39±33.48)、(336.61±34.26)min,t=-2.334、-2.412、2.383,均P〈0.05;研究组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t=-2.212,P〈0.05),睡眠效率、Ⅲ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优于对照组(t=2.132、2.238、2.368,均P〈0.05)。结论低频rTMS联合唑吡坦较单用唑吡坦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入睡和睡眠障碍 唑吡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