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酸类固醇样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金城 潘旭旺 蒋小琴 《中国药业》 CAS 2010年第9期86-88,共3页
综述了甘草酸类固醇样药理作用及其产生机制、构效关系、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为促进其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草酸 甘草次酸 药理作用 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苷与甘草酸合用对免疫性炎症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佩 赖瑛 吴锡铭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研究熊果苷(Arbutin,Arb)与甘草酸(Glycyrrhizin,GL)合用对免疫性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Arb与GL合用对佐剂性关节炎及噁唑酮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的影响;测定Arb与GL合用大鼠炎性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及腹腔巨噬细胞释放白三烯B4... 目的研究熊果苷(Arbutin,Arb)与甘草酸(Glycyrrhizin,GL)合用对免疫性炎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Arb与GL合用对佐剂性关节炎及噁唑酮引起的小鼠耳肿胀的影响;测定Arb与GL合用大鼠炎性组织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及腹腔巨噬细胞释放白三烯B4(LTB4)的相对含量。结果Arb与GL合用对福氏全佐剂诱发的大鼠原发性及继发性足肿胀具有抑制作用;Arb和GL合用组对噁唑酮引起的小鼠两耳肿胀有抑制作用,且合用组小鼠血中CD4+T细胞明显降低;GL(400mg/kg)组及合用组PGE2相对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合用组PGE2相对含量与GL(400mg/k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药合用可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LTB4。结论Arb与GL对免疫性炎症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苷 甘草酸 免疫性炎症 佐剂性关节炎 前列腺素E2· 白三烯B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mori染色法与免疫组化SP法联合应用制备肝组织标本
3
作者 吴晓星 邵芯仪 李冰如 《浙江临床医学》 2002年第5期335-335,共1页
关键词 病毒抗原 标本制作 网状纤维 Gomori染色法 免疫组化SP法 肝组织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CV与HCV-RNA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观察
4
作者 韩志芳 张永乐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30-131,共2页
目的 探讨早期检测抗 HCV和HCV RNA对诊断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 通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PCR法 ,对 198例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抗 HCV和HCV RNA。结果 抗 HCV总阳性率为84% ,抗 HCV、HCV RNA同时阳性为 5 8% ,抗 HCV单... 目的 探讨早期检测抗 HCV和HCV RNA对诊断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 通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PCR法 ,对 198例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抗 HCV和HCV RNA。结果 抗 HCV总阳性率为84% ,抗 HCV、HCV RNA同时阳性为 5 8% ,抗 HCV单项阳性为 2 6% ,抗 HCV阴性而HCV RNA阳性为 16%。结论 HCV RNA对早期HCV感染的诊断以及抗 HCV阴性的慢性丙肝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对怀疑HCV感染者应同时检测抗 HCV和HCV RN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抗-HCV HCV-RNA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在预防乙型肝炎传播中的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永乐 潘红英 +3 位作者 谌翠容 娄国强 叶荣夏 卢德荣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96-598,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唾液中乙肝病毒(HBV)含量在乙肝传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0例乙肝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血清乙肝病毒含量高低分为4组,即对照A组、阴性B组、...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唾液中乙肝病毒(HBV)含量在乙肝传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0例乙肝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血清乙肝病毒含量高低分为4组,即对照A组、阴性B组、低病毒C组[1×10^3~1×10^4拷贝/ml(copies/ml)]、高病毒D组(〉1×10^5copies/ml)。分析唾液与血清病毒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200例乙肝患者血清中检出HBVDNA 180例,阳性率为90.0%,而唾液中检出HBVDNA 145例,阳性率为72.5%,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低病毒C组血清与唾液检出病毒(100.0%vs38.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0.01)。高病毒D组血清与唾液检出病毒(100.%vs83.8%)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05,P〉0.05)。血清高病毒D组病毒平均含量为(6.63±1.55)log copies/ml(拷贝/ml的常用对数),唾液中病毒平均含量为(5.21±1.85)log copies/ml,唾液较血清病毒含量平均低一个数量级。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和唾液中未检出HBV DNA。结论乙肝患者血清中含有较高的HBV DNA病毒时,其唾液中也存在具有感染性的HBV DNA病毒,可能成为传染源之一。精确检测唾液中HBV DNA水平可评价病毒在体内复制程度,进而判断患者的传染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 肝炎病毒 乙型 血清学试验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荧光定量PCR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及解脲脲支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永乐 章松平 +3 位作者 马兰 徐岱 郑爱媚 时代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11-1313,共3页
目的讨论非淋菌性生殖道炎症患者的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状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1025例非淋菌性感染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Ct和Uu检测。结果1025例非淋菌性感染患者中单一Ct阳性为156例,阳性率为15.22%,... 目的讨论非淋菌性生殖道炎症患者的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状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1025例非淋菌性感染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Ct和Uu检测。结果1025例非淋菌性感染患者中单一Ct阳性为156例,阳性率为15.22%,单一Uu阳性505例,阳性率为49.27%,Ct、Uu混合感染217例,阳性率为21.17%,总检出率为85.66%;Uu感染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104.56,P<0.01),而Ct感染率女性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P>0.05),30例健康对照组中男性Ct和Uu结果全阴性;女性Uu结果5例阳性(16.67%),Ct结果全阴性。结论NGU患者中Uu感染率最高同时女性感染较男性要高,其次为Ct感染但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非淋菌性感染时建议同时检测Ct和Uu以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 生殖道 沙眼衣原体 解脲脲支原体 非淋菌性感染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恒温扩增试纸条法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永乐 徐岱 +1 位作者 娄国强 钟华燕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4-175,共2页
PCR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尤其是荧光定量PCR被现有三级医院所广泛使用,但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却难以广泛开展,主要原因为:现有定量PCR仪比较昂贵,少则也要50多万元人民币,定性PCR虽不要昂贵的仪器,但存在污染... PCR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尤其是荧光定量PCR被现有三级医院所广泛使用,但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却难以广泛开展,主要原因为:现有定量PCR仪比较昂贵,少则也要50多万元人民币,定性PCR虽不要昂贵的仪器,但存在污染,况且不能定量。恒温扩增试纸条法刚好解决了以上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纸条法 临床诊断 乙型肝炎病毒 扩增 恒温 二级以下医院 荧光定量PCR 检测
原文传递
手足口病病原体实时荧光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永乐 潘克女 +2 位作者 徐岱 梁伟峰 娄国强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性高的方法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方法根据引起手足口病常见致病原肠道病毒71(EV71)、柯萨奇病毒A16(CA16)及肠道病毒(EV),设计相应的引物、探针对35例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患儿及20例正常健康婴儿的...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性高的方法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方法根据引起手足口病常见致病原肠道病毒71(EV71)、柯萨奇病毒A16(CA16)及肠道病毒(EV),设计相应的引物、探针对35例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患儿及20例正常健康婴儿的粪便进行EV、EV71、CA16三种病原体实时荧光RT-PCR检测,同时对55分标本进行EV71病毒培养分离。结果35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患儿粪便中EV全部阳性,EV71阳性25例,CA16阳性8例,其中3例为EV71、CA16同时阳性,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5.71%,20例健康体检婴儿粪便中EV病毒5例阳性,EV71、CA16均阴性。结论荧光RT-PCR对手足口病病原体检测准确性高、特异性强,具有快速、廉价等特点,适合于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A16 实时荧光RT—PCR
原文传递
茵柏颗粒的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潘旭旺 田静 +2 位作者 蒋小琴 刘金城 程巧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46-1749,共4页
目的对茵柏颗粒的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含水率和吸湿率为指标,并参考其流动性优选了加入浸膏的辅料;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复方中吸湿率和绿原酸质量分数作指标,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考察浸膏干粉的含水率、流动性和临界相对湿度... 目的对茵柏颗粒的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含水率和吸湿率为指标,并参考其流动性优选了加入浸膏的辅料;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复方中吸湿率和绿原酸质量分数作指标,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考察浸膏干粉的含水率、流动性和临界相对湿度。结果加入1%的微粉硅胶、14%的可溶性淀粉,可以极大地降低浸膏粉的吸湿性;最佳工艺参数为进/出风温度120℃/60℃、雾化压力0.4 MPa、进料速度700 mL/h、浸膏相对密度1.15;最佳工艺条件干粉的含水率、休止角和临界相对湿度分别为6.19%、50℃和60.5%。结论该工艺合理,茵柏颗粒产品稳定性好,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柏颗粒 喷雾干燥 吸湿性 绿原酸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和前C区基因变异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童永喜 李兰娟 +2 位作者 娄国强 张永乐 赵念博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PLC)与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和前C区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对144例HBsAg(+)PLC患者的血清进行HBV标志物和HBVDNA检测,对HBeAg(-)但HBVDNA(+)的样本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前C区和BCP区基因变异...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PLC)与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和前C区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对144例HBsAg(+)PLC患者的血清进行HBV标志物和HBVDNA检测,对HBeAg(-)但HBVDNA(+)的样本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前C区和BCP区基因变异检测。随机选取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PLC患者血清HBV标志物中HBeAg(+)46例,占31.94%,HBeAg(-)98例,占68.06%。在98例HBeAg(-)患者的血清中,HBVDNA(+)56例,占57.14%,其中前C1896变异43例,占76.79%,BCP1762/1764基因变异50例,占89.29%,共同变异38例,占67.86%。PLC患者中的前C1896和BCP1762/1764基因变异率高于CHB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36和5.77,P值均〈0.05)。结论PLC的发生可能与前C区和BCP区基因变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原发性肝癌 基本核心启动子 前C区基因 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