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螯合剂强化青葙修复土壤镉污染的效应 被引量:9
1
作者 蒋萍萍 俞果 +5 位作者 姚诗音 刘杰 雷玲 游少鸿 陈喆 程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43-2449,共7页
【目的】研究6种螯合剂对土壤可提取态镉(Cd)含量及青葙吸收富集Cd的影响,筛选出青葙富集Cd的最佳螯合剂及其最佳浓度,为提高青葙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青葙为Cd修复植物,在总Cd含量为5.72 mg/k... 【目的】研究6种螯合剂对土壤可提取态镉(Cd)含量及青葙吸收富集Cd的影响,筛选出青葙富集Cd的最佳螯合剂及其最佳浓度,为提高青葙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青葙为Cd修复植物,在总Cd含量为5.72 mg/kg、可提取态Cd含量为2.62 mg/kg的土壤中,分别加入浓度梯度为0(对照)、1.0、2.5、5.0、8.0和10.0 mmol/kg的6种螯合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腐殖酸和EDTA),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可提取态Cd含量、青葙生物量及青葙各部位对Cd的富集量。【结果】除腐殖酸外,加入不同浓度的螯合剂后,土壤可提取态C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加入10.0 mmol/kg柠檬酸时土壤可提取态Cd含量(3.18±0.29 mg/kg)最高,比对照组增加22.8%。在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DTA后,青葙幼苗干枯死亡;加入不同浓度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后,青葙根、茎、叶的Cd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5.0 mmol/kg柠檬酸处理青葙叶片中的Cd含量(143.00±14.60 mg/kg)最高,为对照组的2.74倍。添加5.0 mmol/kg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后,青葙根、茎、叶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柠檬酸和草酸处理对青葙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生物量较高,且该浓度下柠檬酸处理青葙对Cd的提取总量(0.199±0.006 mg/株)最高。【结论】不同螯合剂种类及浓度强化青葙修复土壤Cd污染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以添加5.0 mmol/kg柠檬酸的螯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葙 CD污染 螯合剂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l_(3)赤泥控碱及离子效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成官文 张燎 +4 位作者 韦桥权 张宇玲 徐敏 徐晓宇 岳远隋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96-1005,共10页
为开展赤泥土壤化处置研究,采用FeCl_(3)进行赤泥控碱。研究表明,FeCl;对赤泥具有一定的控碱效果,但赤泥p H值的变化滞后于碱性阴离子质量比的变化。FeCl_(3)赤泥控碱符合二级动力学过程,主要通过Fe^(3+)与OH^(-)、CO_(3)^(2-)进行化学... 为开展赤泥土壤化处置研究,采用FeCl_(3)进行赤泥控碱。研究表明,FeCl;对赤泥具有一定的控碱效果,但赤泥p H值的变化滞后于碱性阴离子质量比的变化。FeCl_(3)赤泥控碱符合二级动力学过程,主要通过Fe^(3+)与OH^(-)、CO_(3)^(2-)进行化学反应而带动其他次一级化学反应共同实现,与Fe^(3+)同体系内的碱性阴离子OH^(-)、CO_(3)^(2-)、HCO_(3)^(2-)和AlO_(2)^(-1)反应平衡有关,并通过陈化时间的增加促使赤泥盐分向化学结合碱转化。投加3 g/kg FeCl_(3)赤泥控碱,陈化120 d时,游离碱、CO_(3)^(2-)、AlO_(2)^(-1)和OH^(-)去除率均在50%及以上,且对OH^(-)的去除效果较好,达到60%;电导率仅增大0.16 m S/cm,盐分以Na Cl为主,矿相总量增加12.9%,形成较大的难溶性颗粒,从而实现赤泥控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赤泥 FeCl_(3)控碱 离子效应 土壤化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氯化锰控碱及其盐效应
3
作者 张燎 成官文 +4 位作者 张宇玲 韦桥权 陈占刚 唐建国 郑华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6-694,共9页
采用氯化锰进行控碱的赤泥土壤化处置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锰对赤泥具有一定的控碱效果,氯化锰投加量越大,控碱效果越好,但赤泥pH值的变化滞后于碱性阴离子含量的变化;氯化锰赤泥控碱作用与Mn^(2+)同体系内的碱性阴离子OH^(-)、CO_(3)^(2-... 采用氯化锰进行控碱的赤泥土壤化处置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锰对赤泥具有一定的控碱效果,氯化锰投加量越大,控碱效果越好,但赤泥pH值的变化滞后于碱性阴离子含量的变化;氯化锰赤泥控碱作用与Mn^(2+)同体系内的碱性阴离子OH^(-)、CO_(3)^(2-)、HCO^(-)_(3)、AlO^(-)_(2)反应平衡有关,通过Mn^(2+)与CO_(3)^(2-)、OH^(-)化学反应而带动其他次一级化学反应共同进行,陈化时间延长实现赤泥盐分向化学结合碱转化。6 g/kg MnCl_(2)·4H_(2)O赤泥控碱并陈化120 d,游离碱、CO_(3)^(2-)、HCO^(-)_(3)去除率均在50%左右,电导率仅增大0.17 mS/cm,盐分以NaCl为主,矿相总量增加10%,形成了较大的难溶性颗粒,从而实现赤泥控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氯化锰 控碱 盐效应 土壤化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里酸对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
4
作者 黄海涛 王崇 +2 位作者 耿康慧 魏彩春 靳振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59-3568,共10页
为揭示在富硫酸盐环境中富里酸对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通过摇瓶试验,研究了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参与不同富里酸浓度,对次生高铁矿物合成体系中pH、Fe^(2+)氧化率、总铁(TFe)沉淀率,以及矿物矿相、官能团、... 为揭示在富硫酸盐环境中富里酸对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通过摇瓶试验,研究了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参与不同富里酸浓度,对次生高铁矿物合成体系中pH、Fe^(2+)氧化率、总铁(TFe)沉淀率,以及矿物矿相、官能团、形貌和元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pH变化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富里酸浓度0.2~0.4 g/L体系在72 h内Fe^(2+)完全氧化,富里酸浓度0.6~1.0 g/L体系在144 h后Fe^(2+)逐渐完全氧化,FA-0.2 g/L体系最高氧化速率(6.69 mmoL/L)是空白组(3.93 mmoL/L)的1.7倍,表明低浓度的富里酸能够促进Fe^(2+)的氧化,提高氧化速率,高浓度的富里酸对A.ferrooxidans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使氧化率降低,Fe^(2+)最高氧化速率延迟。富里酸浓度低于0.4 g/L时,TFe沉淀率与空白组相近;富里酸浓度高于0.6 g/L时,TFe沉淀率比空白组有显著的提高,富里酸浓度的提高促进了Fe^(3+)的水解。随着富里酸浓度提高,次生高铁矿物主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强,但其官能团未发生改变,在富里酸浓度0.6~1.0 g/L体系中可以通过SEM观察到施氏矿物且其含量逐渐增加,通过EDS分析,试验组K元素含量低于空白组,N和C元素高于空白组,表明富里酸浓度提高抑制黄钾铁矾的生成,有利于黄铵铁矾和施氏矿物的生成且次生高铁矿物对富里酸具有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 富里酸 生物氧化 次生高铁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尾矿中重金属水平迁移转化规律 被引量:2
5
作者 丰顺 舒小华 +1 位作者 艾涛 刘杰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8年第4期83-88,共6页
针对桂北铅锌尾矿中重金属在水平方向上的释放、迁移和转化问题,利用尾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降雨模拟装置进行径流冲刷试验,分析冲刷过程中尾矿重金属浓度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径流冲刷过程中,尾矿中重金属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深度对... 针对桂北铅锌尾矿中重金属在水平方向上的释放、迁移和转化问题,利用尾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降雨模拟装置进行径流冲刷试验,分析冲刷过程中尾矿重金属浓度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径流冲刷过程中,尾矿中重金属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深度对尾矿中重金属浓度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同一深度的尾矿,粒径与其重金属释放量呈负相关关系,粒径小于75μm时重金属Zn减少率高达24%。径流作用下,尾矿的粒径大小与迁移能力成反比。径流冲刷前后,尾矿中重金属含量下降,Cd,Zn和Pb的含量在弱酸提取态下分别减少2.4%,1.6%和0.3%。随降雨时间延长,液相可溶态重金属浓度未发生显著变化,固相颗粒态重金属浓度持续降低,液相颗粒态重金属含量减少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 径流冲刷 重金属浓度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法的非均质砂土介质中水分饱和过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鹏锟 习伶宇 +4 位作者 覃维维 薛森 苏椿惠 项广树 刘汉乐 《地下水》 2021年第6期17-20,共4页
水分运移是当今水文地质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在农业农田灌溉、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试验基于图像法,通过在室内建立二维砂槽模型并装填粗砂粗砂透镜体,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水分运移过程进行拍摄,并在试验后整... 水分运移是当今水文地质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在农业农田灌溉、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试验基于图像法,通过在室内建立二维砂槽模型并装填粗砂粗砂透镜体,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水分运移过程进行拍摄,并在试验后整理和绘制锋面图,研究非均质砂土介质中水分的饱和过程中的分布规律和运移特征。研究表明中砂介质的入渗速度逐渐降低,粗砂透镜体的入渗速度逐渐增大,介质的非均质性会影响水分的运移,且介质的非均质性越大,水分运移波动越大,在粗砂透镜体和中砂介质的交界面附近水流会出现绕流,两者锋面线高差最大时约8~9 cm。水分运移还受到毛细力的作用,水分会向毛细管越多、孔隙越小的细颗粒方向优先运移,之后再填充粗砂透镜体。随着进行时间的增加,入渗速度降低。在粗砂透镜体和中砂介质的交界面非均质性较强,使得锋面线整体呈现“凹”型,但此阶段中砂介质的速度变化了0.044 cm/min,粗砂透镜体的速度变化了0.161 cm/min,在相同时间内,粗砂透镜体的入渗速度会快于中砂介质,说明粒径越大,渗透性越大,水分运移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法 二维砂槽 卵砾石粗砂透镜体 非均质多孔介质 水分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