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超未成熟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费用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吴繁 +51 位作者 冯周善 崔其亮 杨传忠 叶晓彤 戴怡蘅 梁伟怡 叶秀桢 莫镜 丁璐 吴本清 陈宏香 黎炽旺 张喆 荣箫 沈薇 黄为民 杨冰岩 吕峻峰 黄辉文 霍乐颖 饶红萍 严文康 任雪军 杨勇 王方方 刘东 刁诗光 刘晓燕 孟琼 王玉 王斌 张丽娟 黄宇戈 敖当 李伟中 陈洁玲 陈艳玲 李薇 陈志凤 丁月琴 李晓瑜 黄越芳 林霓阳 蔡扬帆 韩莎莎 金雅 柳国胜 万忠和 班奕 白波 李广洪 严越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探讨广东省新生儿科出院的超未成熟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EPI)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住院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于2013-2017年出院的EPI与ELBW... 目的探讨广东省新生儿科出院的超未成熟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EPI)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住院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于2013-2017年出院的EPI与ELBWI的住院情况和住院费用,并按救治结局、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院年份、出院地区和医院类型等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和比较各组的住院天数、日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结果共2392例EPI与ELBWI进入分析,整体患儿的中位住院天数为52(4,73)d,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为2060(1441,3404)元,中位住院总费用为78044(20176,134440)元。死亡/转院组(n=1117)与存活/非转院组(n=1275)比较,存活/非转院组的中位住院天数和中位住院总费用均大于死亡/转院组(Z=-35.600、-29.394,均P<0.001),但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低于死亡/转院组(Z=-24.511,P<0.001)。在存活/非转院组中,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与出院年份呈正相关(r=0.302、0.259,均P<0.001),各年的中位住院总费用分别相当于当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6、3.74、4.11、4.10和4.05倍;中位住院天数、中位住院总费用分别与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均P<0.001),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仅与出生胎龄呈负相关(P<0.001);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与出院医院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r=0.356、0.392,均P<0.001);综合性医院的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均低于专科医院(Z=-2.230、-3.373,P=0.026、P<0.001)。结论EPI与ELBWI的救治费用与救治结局、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院年份、出院地区、医院类型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低出生体质量 住院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炎 孟琼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3期115-117,共3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胃肠道急症,起病急、进展快,严重威胁患儿生存和预后。生物标记物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NEC和改善NEC患儿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EC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州地区足月儿与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思堤 陈利琴 陈宏香 《黑龙江医学》 2020年第8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比较梅州地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中足月儿与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梅州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7月—2019年8月期间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共66例,按照新生儿胎龄是否满37周将败血症患儿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对两组... 目的比较梅州地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中足月儿与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梅州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7月—2019年8月期间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共66例,按照新生儿胎龄是否满37周将败血症患儿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对两组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病原菌等进行比较。结果早产儿组窒息、胎膜早破>18 h比率高于足月儿组,足月儿组中羊水粪染的患儿比例高于早产组(P<0.05)。早产儿组早发型败血症率高于足月儿组,晚发型败血症比例低于足月儿组(P<0.05)。早产儿组呼吸异常例数多于足月儿组,但发热例数少于足月儿组,并发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足月儿组(P<0.05)。早产儿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多见肺炎克雷伯菌;足月儿组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多见无乳链球菌。结论可依早产儿、足月儿及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确定败血症,予相应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足月儿 早产儿 病原学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温伟珍 陈宏香 李炎 《广西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723-725,共3页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与常规机械通气(CMV)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疗效及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PS联合CMV组37例,PS联合NCPAP组39例,CMV组48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表...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与常规机械通气(CMV)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疗效及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PS联合CMV组37例,PS联合NCPAP组39例,CMV组48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结果、胸片的变化及并发症,分析其疗效。结果两组应用PS患儿X线胸片检查异常、气漏、呼吸机所致肺损伤、肺炎发生率及FiO2、PaCO2明显低于CMV组,PaO2明显高于CM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应用PS组间X线胸片检查异常发生率、FiO2、pH、PaO2、PaCO2 5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联合NCPAP组肺炎、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S联合CMV组(P<0.05)。结论 PS联合NCPAP可有效治疗新生儿HMD,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肺表面活性物质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在住院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温伟珍 陈宏香 +1 位作者 江栋昌 李嘉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25-27,共3页
目的研究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对本院产科出生及新生儿科收治的... 目的研究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应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对本院产科出生及新生儿科收治的986例活产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时间为出生后2-5 d,用TEOAE进行;复筛应用TEOAE和AABR于出生后42 d进行。复筛"未通过"者于3个月龄时做诊断性检查评估听力水平,并跟踪随访6个月。结果筛查新生儿986例,初筛、复筛通过953例,通过率为96.65%。33例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进行了第3阶段筛查,通过30例,通过率为90.91%。3例未通过TEOAE和AABR筛查的新生儿在6个月龄时进行AABR测试及其他耳科学检查,最后确诊听力损失为2例,均为单侧耳聋,占所有筛查新生儿人数的2.03‰。其中中度耳聋1例,中重度耳聋1例。正常儿三组不同初筛时间通过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4-6 d初筛通过率明显高于生后24 h-3 d和生后7-10 d的初筛通过率(P<0.05),生后24 h-3 d和生后7-10 d的初筛通过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EOAE筛查986例,假阳性30例,假阳性率为3.04%;第3阶段筛查33例,3例进入诊断程序,其中1例正常,复筛的假阳性率为3.03%。整个TEOAE筛查程序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6.65%,假阳性率为3.14%。结论对新生儿应进行早期听力筛查,TEOAE、AABR测试有利于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及时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聋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炎 潘健崧 +4 位作者 张文明 黎炽旺 林日亮 陈学馨 陈宏香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5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性收集本院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采取亚低温联合传统方法治疗的HIE新生儿40例纳入观察组,收集同期本院收治的仅采取传统方法...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性收集本院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采取亚低温联合传统方法治疗的HIE新生儿40例纳入观察组,收集同期本院收治的仅采取传统方法治疗的HIE新生儿47例纳入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结果两组新生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50%︰6.38%,P=0.389)。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1.57±7.57)︰(83.28±8.19),P=0.000]和[(95.38±9.56)︰(87.52±8.77),P=0.000],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7.57±4.23)天︰(20.48±4.82)天,P=0.004],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8.65±6.62)︰(83.07±6.29),P=0.000]和[(98.57±10.47)︰(91.82±9.18),P=0.00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NBNA评分无显著差异[(25.63±6.3)分︰(24.68±5.83)分,P=0.472]。出生后第7天和第28天时,观察组新生儿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3.83±5.93)分︰(29.17±6.15)分,P=0.001]和[(35.93±5.48)分︰(32.83±5.54)分,P=0.011]。两组新生儿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HIE新生儿的神经发育情况,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神经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炎 温伟珍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31期6472-6474,共3页
目的:探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52例采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比较分析其换血前后的生命体征、胆红素等生化指标、pH值及血常规变... 目的:探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52例采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比较分析其换血前后的生命体征、胆红素等生化指标、pH值及血常规变化。结果:换血前后患儿的呼吸、心率、血压未见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的TBIL、IBIL、AST较换血前显著下降(P<0.01),而K+、Ca2+、Na+、Glu、pH值换血前后则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WBC、PLT较换血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多在正常值范围,Hb换血前后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能安全、快速降低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操作简单,值得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重症 高胆红素血症 全自动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温伟珍 林日亮 李炎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15期2947-2948,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结果:新生儿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4.5%,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占16.7%,而室性心律失常仅占10.5%,复合性心律失常占8.3%。心肌酶谱测定...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结果:新生儿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4.5%,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占16.7%,而室性心律失常仅占10.5%,复合性心律失常占8.3%。心肌酶谱测定,其中18例正常,24例升高。心律失常主要病因为:围生期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宫内缺氧,防止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孕期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心律失常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宏香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1,共2页
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在新生儿期的临床表现,为早期识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5月的54例诊断为先心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非青紫型先心病32例,青紫型22例。主要临床表现有气促36例(66.7%),发绀23例... 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在新生儿期的临床表现,为早期识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5月的54例诊断为先心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非青紫型先心病32例,青紫型22例。主要临床表现有气促36例(66.7%),发绀23例(42.6%),喂养困难12例(22.2%),烦躁不安8例(14.8%),合并心力衰竭2例。43例(79.6%)在入院1周内能闻及心脏杂音,7例(13.0%)合并有心外畸形。结论:对有不明原因气促、青紫、喂养困难或烦躁不安的新生儿,应想到先心病的可能,并动态听诊心脏杂音,同时可做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确定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68例治疗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江栋昌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78-379,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如:肝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抗感染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如:肝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抗感染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蓝光照射治疗,间歇照射,8 h/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药物加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有利于减少患儿注射痛苦,无明显不良反应,方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母乳性黄疸 蓝光照射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窗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文明 李炎 黎炽旺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2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全身亚低温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6月~2016年7月确诊中重度HIE患儿46例,按入院时出生时间分为治疗组24例及对照组22例,治疗组为生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全身亚低温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6月~2016年7月确诊中重度HIE患儿46例,按入院时出生时间分为治疗组24例及对照组22例,治疗组为生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生后6h后行亚低温治疗。两组患儿在出生体重、胎龄、Apgar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即行全身亚低温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均行直肠温度持续监测,维持目标温度33.5~34℃,同时监测血压、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定期检测血气分析、血糖、肝肾功能、凝血五项、电解质及血常规,持续72h后复温;生后7d行24h动态脑电图检查,生后14、30d以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价。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循环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凝血异常等并发症,两组患儿在入院时均有代谢性酸中毒及部分患儿有肝肾功能损害,治疗后均已纠正,均无死亡病例;但治疗组患儿生后7d动态脑电图显示最高电压及最低电压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4、30d 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明显减轻急性期症状,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窗 亚低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叠加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极/超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文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8年第15期2456-2458,共3页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极/超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极/超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8例,采用HFOV叠加CPAP的模式治...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极/超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极/超低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8例,采用HFOV叠加CPAP的模式治疗,采取肺保护通气策略,通过调整震荡幅度(△P)及平均气道压(MAP),使吸入氧浓度0.6以下时经皮氧饱和度90%~95%及正常动脉血气。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动脉血气、氧合指数(OI)及呼吸机参数。结果 48例患儿总有效率为97.92%,在施行HFOV+CPAP治疗6、12、24、48小时后,氧合指数逐渐下降,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推移,患儿平均呼吸道压呈梯度下降,不同时间点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6、12、24、48小时Fi O2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儿治疗不同时间点振荡压力幅度梯度下降,数据之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血气的PH值及PaCO_2、HR、平均动脉压各个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FOV+CPAP治疗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更好的改善氧合,且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持续正压通气 极/超低体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文明 黎炽旺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6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通气组和高频通气组,每组52例。常规通气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方... 目的探究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通气组和高频通气组,每组52例。常规通气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高频通气组采用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呼吸机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每搏量、搏动指数。结果高频通气组患儿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通气组(P<0.05);高频通气组呼吸机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通气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儿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每搏量、搏动指数相似(P>0.05);治疗后高频通气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优于常规通气组(P<0.05)。治疗后两组每搏量、搏动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机械通气模式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血流动力学有改善作用,可更好地改善血气分析结果 ,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模式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9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文明 陈宏香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6期919-920,共2页
消化道畸形是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畸形之一,由于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类型多,表现各异,多数消化道畸形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才能痊愈,临床上常常容易误诊。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新生... 消化道畸形是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畸形之一,由于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类型多,表现各异,多数消化道畸形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才能痊愈,临床上常常容易误诊。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90例患儿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总结各类型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分类与其相关的临床表现,旨在提高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消化道畸形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抢救新生儿气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日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19期21-22,共2页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抢救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对50例气胸新生儿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结果所有患儿均治愈,气胸吸收时间平均为42.4h,呼吸机治疗时间平均为72.4h。治疗过程中心率、血压无异常变化,无并发慢性肺部疾病。结论HFOV治...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抢救新生儿气胸的疗效。方法对50例气胸新生儿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结果所有患儿均治愈,气胸吸收时间平均为42.4h,呼吸机治疗时间平均为72.4h。治疗过程中心率、血压无异常变化,无并发慢性肺部疾病。结论HFOV治疗新生儿气胸,疗效较理想,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 气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35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江栋昌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21期4314-4315,共2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诱发本病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35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诱发高危因素、致病的病原菌及其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诱发本病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35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诱发高危因素、致病的病原菌及其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40%;革兰阳性菌占22.5%;真菌占37.5%。药敏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真菌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早产、低体质量、留置PICC、气管插管及长疗程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减少院内感染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院内感染 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栋昌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性的抽取了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8例肺透明膜病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研究组在出生后1d内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来治疗,对照组不使用。比较X线、并...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性的抽取了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8例肺透明膜病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研究组在出生后1d内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来治疗,对照组不使用。比较X线、并发症和呼吸时间,评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效。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X线、并发症和呼吸时间等有明显差异,卡方检验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上有较好的疗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减少新生儿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18
作者 张文明 陈宏香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13期2733-2734,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早产儿NRDS患儿98例,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组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后血气分析、氧合指数(OI)以及出现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早产儿NRDS患儿98例,随机分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组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后血气分析、氧合指数(OI)以及出现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HFOV组上机后2 h、8 h、24 h的血气分析值和氧合指数明显优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胸、慢性肺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HFOV组明显低于C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治疗早产儿NRDS较CMV能更好地改善氧合,更快地下调氧浓度,减少上机时间和肺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常频机械通气 早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19
作者 陈宏香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6-216,共1页
目的:总结广东梅州地区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原因。为降低其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住该院新生儿科的诊断为重度HIE的2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农村和流动人口,在... 目的:总结广东梅州地区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原因。为降低其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住该院新生儿科的诊断为重度HIE的2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农村和流动人口,在二级医院(县区医院)出生7例(25.0%),一级医院(乡镇医院)出生13例(46.4%),家中出生8例(28.6%),全部均有出生后重度窒息史,而围产期有诱因者只有17例(60.7%),包括脐带异常8例(28.6%)、羊水异常6例(21.4%)、胎膜早破3例(10.7%)。结论:广东梅州地区新生儿重度HIE主要发生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中,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家中分娩,改善基层医院的分娩条件,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是降低新生儿重度HIE发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诱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李炎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B11期40-42,共3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腑病(HIE)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35名,随机选取以往传统治疗方式中的35箱新生儿作为比较对象.采用哑低温治疗的35名患儿设置为治疗组,以...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腑病(HIE)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35名,随机选取以往传统治疗方式中的35箱新生儿作为比较对象.采用哑低温治疗的35名患儿设置为治疗组,以往传统治疗中的35名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都接受支持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支持治疗的撼础上增加亚低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神经学评分咒髓著差异,接受治疗后,在时间的增加上逐渐出现逐渐的降低,但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降低幅度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的冲经行为评分郁呈现明显上升;治疗组治疗前(21.14±1.93)分,治疗后(35.25±1.02)分。对照组治疗前(22.25±1.34)分,治疗后(32.87±1.42)分。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逐渐上升的情况,但治疗组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和神经学评分,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神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