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贮藏时间武夷岩茶风味品质化学差异 被引量:6
1
作者 吴俊 王治会 +6 位作者 李晶 戴浩民 宋博 张灵枝 徐杰 岳彬 孙威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24,共11页
以7个不同贮藏时间的武夷岩茶(水仙)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非挥发性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检测,联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贮藏期间风味品质可分为3个转化阶段:0~5、10~15、20~30 ... 以7个不同贮藏时间的武夷岩茶(水仙)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审评、非挥发性物质和挥发性物质检测,联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贮藏时间对武夷岩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夷岩茶贮藏期间风味品质可分为3个转化阶段:0~5、10~15、20~30 a。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滋味逐渐由醇厚转化为陈香,贮藏中期出现酸味并在后期逐渐褪去;香气逐渐由花香、果香转化为陈香、木香、药香。茶多酚、儿茶素类、茶黄素等化合物含量的显著降低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是滋味转化的主要原因。吲哚、反式-橙花叔醇、二氢猕猴桃内酯、脱氢芳樟醇、α-松油醇、水杨酸甲酯、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等15种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变化是影响香气转化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武夷岩茶在贮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并提出科学见解,以期为武夷岩茶贮藏及消费者科学饮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贮藏时间 风味品质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火程度对武夷岩茶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蕾 林燕清 +1 位作者 罗理勇 曾亮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1-46,共6页
以不同焙火程度的武夷岩茶(水仙、肉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和茶汤物理特性(粒径、色差、透光率和沉淀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焙火程度对武夷岩茶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火可改善武夷岩茶品质,随焙火程度增加,... 以不同焙火程度的武夷岩茶(水仙、肉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和茶汤物理特性(粒径、色差、透光率和沉淀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焙火程度对武夷岩茶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火可改善武夷岩茶品质,随焙火程度增加,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增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均降低;同时,粒径逐渐减小,透光率、△L、沉淀量逐渐增加,澄清度升高。焙火程度越高,茶汤澄清度越高,但焙火程度过高会导致茶汤产生焦苦味,不利滋味品质。轻、中火处理后武夷岩茶茶汤清澈透亮,滋味醇厚回甘,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焙火工艺 品质特性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叶江华 罗盛财 +5 位作者 王海斌 刘宝顺 周建文 晁倩林 曹士先 贾小丽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3,共3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武夷山84份武夷山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用39条ISSR引物进行样品扩增筛选,从中选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16条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8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武夷山84份武夷山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用39条ISSR引物进行样品扩增筛选,从中选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16条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8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87条,多态性比率达88.78%。84份名丛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8,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39、0.532,表明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同时,84份名丛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在0.34-0.93之间,平均值为0.70。根据Jaccard相似系数平均值,利用UPGMA聚类分析,将供试的84份名丛分成六大类群,并绘制亲缘关系树状图,揭示了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84份名丛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以期为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单丛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I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茶园茶树茶青品质的差异 被引量:12
4
作者 叶江华 罗盛财 +9 位作者 张奇 贾小丽 王海斌 刘宝顺 洪永聪 王飞权 晁倩林 曹士先 周建文 何海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5-501,共7页
以武夷山3个不同地域茶园土壤及6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茶青品质,研究不同茶园茶青品质的差异及与种植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3个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明显,但其土壤肥力指数大部分达到一级标准,可满足茶树生... 以武夷山3个不同地域茶园土壤及6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茶青品质,研究不同茶园茶青品质的差异及与种植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3个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明显,但其土壤肥力指数大部分达到一级标准,可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在茶多酚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旗山茶园最高;在氨基酸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龟岩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九龙窠茶园最高;在咖啡碱含量上,肉桂、水仙以旗山茶园的含量最高,铁罗汉以龟岩茶园最高,半天妖、瓜子金、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最高.不同茶园之间的茶青品质存在显著差异,可通过主成分分析区分来自于旗山、龟岩、九龙窠茶园的茶青.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青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茶园的相关性指标不一致.综上,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影响茶树的茶青品质,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茶树品种特性选择不同的种植土壤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理化性质 茶青品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魏子淳 庄加耘 +8 位作者 孙志琳 林冬纯 毕婉君 谭艳娉 林宏政 俞晓敏 孙云 蔡小勇 郝志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7-106,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肉桂品种三、四叶小开面嫩梢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及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了摊叶厚度(6 cm、12 cm、18 cm、传统晾青... 为探明不同摊叶厚度晾青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肉桂品种三、四叶小开面嫩梢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及靶向代谢组学法,研究了摊叶厚度(6 cm、12 cm、18 cm、传统晾青)对武夷岩茶晾青过程中叶温、青叶层CO_(2)浓度以及毛茶香气、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6、12 cm摊叶厚度晾青叶温较稳定,四晾尾后各摊叶厚度晾青叶层CO_(2)浓度显著低于传统晾青(P<0.05)。毛茶感官品质随摊叶厚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6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综合品质得分最高为94.1分。各摊叶厚度晾青毛茶儿茶素总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传统晾青(P<0.05),6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儿茶素含量较高;6、12、18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间氨基酸总量、鲜爽味氨基酸无显著差异,而12、18 cm显著高于传统晾青(P<0.05);各毛茶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占比最大,而己酸叶醇酯、γ-己内酯、己酸己酯等酯类在6、12 cm摊叶厚度晾青毛茶中显著高于18 cm和传统晾青(P<0.05)。综上,6、12 cm摊叶厚度晾青均能提高武夷岩茶茶汤浓厚度,有利于愉悦香气物质形成,12 cm可作为武夷岩茶晾青兼顾品质与产量的参考摊叶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做青 摊叶厚度 品质 肉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星“金眉”采制技术
6
作者 黄枝明 陈泉宾 《茶叶科学技术》 2007年第2期40-40,共1页
武夷星“金眉”以紧直绿、匀为特色,外形紧直、浑圆、锋苗、挺秀、色泽墨绿,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冲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茶品十分秀美,产品远销北京、上海... 武夷星“金眉”以紧直绿、匀为特色,外形紧直、浑圆、锋苗、挺秀、色泽墨绿,香气浓郁高雅,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清澈,叶底嫩匀明亮,沸水冲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茶品十分秀美,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广东、福建等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制技术 消费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茶树品种制白茶的风味特征及特征组分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戴浩民 张灵枝 +6 位作者 梁轶琳 王治会 汪莹 曹士先 荣杰峰 孙威江 陈志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为探究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差异,以紫玫瑰等8种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为研究对象,以福鼎大毫茶所制传统白茶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生化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的外形、汤色较传... 为探究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差异,以紫玫瑰等8种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为研究对象,以福鼎大毫茶所制传统白茶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生化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的外形、汤色较传统白茶暗,观感欠佳;而滋味和香气优于传统白茶。生化成分检测分析发现电导率、pH值、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是导致传统白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滋味迥异的重要因素。挥发性物质检测表明:反式-2-壬醛、顺-3-壬烯-1-醇、棕榈酸甲酯、芳樟醇、亚油酸甲酯、柏木脑、甲酸香叶酯、苯乙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植酮是影响传统白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香型呈现的关键差异香气成分。本研究揭示了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间的风味品质差异,证明了乌龙茶品种具有开发花香型白茶的潜力,可为白茶风味进一步多元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茶树品种 白茶 适制性 挥发性物质 品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份武夷山乌龙茶种质资源的评价筛选 被引量:7
8
作者 曹士先 徐杰 +4 位作者 冯卫虎 蔡小勇 雷华美 林应端 晁倩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0-356,共7页
【目的】筛选适合武夷山地区种植的乌龙茶种质资源,为该地区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福建省武夷山进行乌龙茶品种区域试验,对比分析参试5份乌龙茶种质资源(品系8、品系9、品系10、品系11和品系12)的物候期、... 【目的】筛选适合武夷山地区种植的乌龙茶种质资源,为该地区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福建省武夷山进行乌龙茶品种区域试验,对比分析参试5份乌龙茶种质资源(品系8、品系9、品系10、品系11和品系12)的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生化成分、感官品质和抗性。【结果】品系9的采摘期较早,品系10和品系12的采摘期居中,品系11的采摘期较晚,品系8的采摘期特晚,说明供试5份乌龙茶种质资源的物候期呈现梯度,茶采摘期呈合理分布状态。品系9和品系11在2015-2017年的平均发芽密度分别比CK增加7.79%和6.56%,而其他种质资源低于CK,品系9和品系11的平均鲜叶产量分别比CK增加3.53%和20.46%,其他种质资源的平均鲜叶产量均明显低于CK;5个品系的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6.89%、47.81%、48.08%、48.22%和49.09%,均极显著高于CK(P<0.01)。综合来看品系9和品质11表现较佳;品系9香气表现最好,评分为27.0;品系10的感官品质最佳,为91.1,比CK高4.7。品系9和品系11的抗寒性均优于CK,抗旱性二者均为强;品系11的抗虫性高于CK,品系9抗虫性为中抗,综合抗逆性指标以品系11表现最优。【结论】品系9和品系11乌龙茶种质资源适合在武夷山地区及生态类似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种质资源 品质 筛选 武夷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法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泉宾 孙威江 +2 位作者 谢少瑜 卓庆霖 郑凤 《中国茶叶加工》 2007年第1期27-29,共3页
通过对夏茶肉桂进行传统加工和空调做青,试验表明,不同加工方法各工序青叶含水量不同,初制过程青叶含水量做青前期基本相同,后期相差较大;经杀青后两者含水量相差极大;各工序青叶主要生化成分变化趋势不同;传统加工与空调做青相比,从鲜... 通过对夏茶肉桂进行传统加工和空调做青,试验表明,不同加工方法各工序青叶含水量不同,初制过程青叶含水量做青前期基本相同,后期相差较大;经杀青后两者含水量相差极大;各工序青叶主要生化成分变化趋势不同;传统加工与空调做青相比,从鲜叶至杀青,传统加工方法有高有低;在毛茶各生化成分中,传统加工咖啡碱大于空调做青,氨基酸相等,其它均小于空调做青。利用空调做青,结合南北乌龙茶加工特点,生产清香型武夷岩茶是不仅可行,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做青的劳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武夷岩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武夷岩茶中咖啡碱、茶氨酸和儿茶素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段联勃 李娟 +1 位作者 徐杰 曹士先 《中国茶叶》 2019年第7期38-42,共5页
以不同焙火程度的武夷岩茶为试验样本,参照GB/T8313—2018进行样品前处理,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样品L-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咖啡碱(... 以不同焙火程度的武夷岩茶为试验样本,参照GB/T8313—2018进行样品前处理,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样品L-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咖啡碱(CAF)、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8种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8种有效成分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从轻火到足火,茶叶中的氨基酸、儿茶素等含量明显下降。文章所述方法简便、高效、稳定,可靠性强。结果显示,可用近似酚氨比对武夷岩茶进行不同焙火程度的判断,并为后续如何提高武夷岩茶的滋味品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儿茶素 茶氨酸 咖啡碱 武夷岩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份茶树种质资源所制武夷岩茶毛茶的内含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联勃 徐丹 +3 位作者 杨丽蓉 曹士先 徐杰 蔡小勇 《中国茶叶》 2021年第1期54-58,63,共6页
文章以武夷山地区36份茶树种质资源样品为试验样本,通过测定样品中L-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咖啡碱(CAF)、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8种组分的含... 文章以武夷山地区36份茶树种质资源样品为试验样本,通过测定样品中L-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咖啡碱(CAF)、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8种组分的含量,分析武夷岩茶初制加工中不同茶树种质资源之间、鲜叶和毛茶之间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36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3类,发现各类群间GA、EGC、EGCG和儿茶素总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毛茶与鲜叶各内含成分的转化保有率发现,经过武夷岩茶初制加工工艺后,L-茶氨酸和儿茶素总量的损耗率不超过20%,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没食子酸含量平均提高了40%以上。研究为了解武夷岩茶初制加工工艺,稳定茶叶产品质量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种质资源 儿茶素 茶氨酸 咖啡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雀舌、白牡丹等武夷名丛夏暑红茶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燕清 曹士先 +3 位作者 陈振翔 徐杰 雷华美 晁倩林 《东南园艺》 2016年第5期22-25,共4页
对武夷山的优异名丛雀舌、武夷金桂、金锁匙、白牡丹、瓜子金和金凤凰等开展夏暑红茶适制性试验研究,并进行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检测,通过分析确定较适制红茶的武夷名丛,以对武夷山夏暑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武夷名丛 夏暑红茶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生产过程异物控制的应对措施 被引量:2
13
作者 段联勃 《蚕桑茶叶通讯》 2021年第6期36-38,共3页
以武夷岩茶产品标准的要求引出生产过程中异物的定义,并根据不同的性质将异物进行分类。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讲述了武夷岩茶生产过程异物控制的预防措施。通过实施全面的异物预防措施,能提升生产企业的异物管理水平,对武... 以武夷岩茶产品标准的要求引出生产过程中异物的定义,并根据不同的性质将异物进行分类。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讲述了武夷岩茶生产过程异物控制的预防措施。通过实施全面的异物预防措施,能提升生产企业的异物管理水平,对武夷岩茶生产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异物控制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roThrive 等7种不同有机液态肥对武夷岩茶加工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杰 曹士先 +2 位作者 徐鵾鸬 段联勃 晁倩林 《福建茶叶》 2020年第3期6-7,共2页
本文选用Agro Thrive有机液态肥、鱼蛋白、KEM海藻肥、KEM鱼肥、VIT海藻肥、VIT鱼肥、海藻提取液7种有机液态肥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有机液态肥对武夷岩茶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gro Thrive有机液态肥和KEM海藻肥对武夷岩茶品质影响... 本文选用Agro Thrive有机液态肥、鱼蛋白、KEM海藻肥、KEM鱼肥、VIT海藻肥、VIT鱼肥、海藻提取液7种有机液态肥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有机液态肥对武夷岩茶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gro Thrive有机液态肥和KEM海藻肥对武夷岩茶品质影响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液态肥 武夷岩茶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生态茶园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元高 刘喜钰 《福建茶叶》 2021年第10期26-26,93,共2页
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是指将配兑的肥药液与灌溉水一起,借助压力系统通过可控管道供给作物需要的一项农业新技术。武夷山茶园大多属于丘陵山地,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有利于抗旱栽培、增产稳产、建设生态茶园。
关键词 茶园 生态 灌溉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武夷岩茶“返青”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娟 冯卫虎 +3 位作者 蔡小勇 徐杰 曹士先 晁倩林 《中国茶叶》 2020年第9期45-47,共3页
武夷岩茶因其特有的岩骨花香,近年来深受广大茶友的追捧和热爱。武夷岩茶重水求香,收敛性越强茶叶品质越好。冲泡的茶汤入口具有芳香气味,喉底生津,齿颊留香,但如果制茶过程中焙火没有焙透焙足,抑或褪火后贮存不当茶叶受潮,则会使得武... 武夷岩茶因其特有的岩骨花香,近年来深受广大茶友的追捧和热爱。武夷岩茶重水求香,收敛性越强茶叶品质越好。冲泡的茶汤入口具有芳香气味,喉底生津,齿颊留香,但如果制茶过程中焙火没有焙透焙足,抑或褪火后贮存不当茶叶受潮,则会使得武夷岩茶的干茶香气和茶汤滋味带有“青味”,常称之为“返青”现象。本文就武夷岩茶“返青”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返青 焙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敌百虫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丽蓉 段联勃 +1 位作者 柯顺川 符海霞 《广东茶业》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通过对茶叶中敌百虫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过程进行研究,并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S-GL006-2019《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对检测过程的不确定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度的各分量进行... 通过对茶叶中敌百虫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过程进行研究,并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S-GL006-2019《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对检测过程的不确定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度的各分量进行了分析和合成。茶叶中敌百虫含量为0.0317m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34mg/kg(k=2,P=95%)。结果显示,回收率、标准曲线最小二乘法拟合和标准溶液配制及稀释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茶叶 敌百虫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素水分测定仪快速测定六大茶类的水分含量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柯顺川 段联勃 +2 位作者 杨丽蓉 符海霞 柯玥 《广东茶业》 2024年第3期16-19,共4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叶的含水量,降低原料验收时传统感官判断水分的风险。以传统烘箱法为参照,考察不同因素对卤素水分测定仪测量结果的影响,确定其测定方法为:称样量4g、温度设定110℃、标准升温程序、关机模式1mg/70s。选取六大茶... 为了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叶的含水量,降低原料验收时传统感官判断水分的风险。以传统烘箱法为参照,考察不同因素对卤素水分测定仪测量结果的影响,确定其测定方法为:称样量4g、温度设定110℃、标准升温程序、关机模式1mg/70s。选取六大茶类,用水分测定仪测定其含水量,与烘箱法比较,两种方法结果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卤素水分测定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叶的水分,提升原料水分验收时的准确率及效率。同时为生产工艺中快速检测水分变化提供了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素水分测定仪 烘箱法 六大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名丛夏暑红茶适制性研究
19
作者 林燕清 曹士先 +3 位作者 陈振翔 徐杰 雷华美 晁倩林 《福建农业》 2017年第2期39-40,42,共3页
对武夷山的优异名丛雀舌、武夷金桂、金锁匙、白牡丹、瓜子金和金凤凰等开展夏暑红茶适制性试验研究,并进行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检测,通过分析确定较适制红茶的武夷名丛,以对武夷山夏暑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武夷名丛 夏暑红茶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图在茶叶氟含量检测中的应用
20
作者 段联勃 柯顺川 +2 位作者 符海霞 杨丽蓉 柯玥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期78-81,共4页
茶中氟数据的监测可为茶叶氟含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故保障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十分重要。本研究以一段时间内茶叶氟含量测定中的质控样数据为基础,描述了控制图的应用过程,通过实际茶叶样本检测试验,验证了控制图在茶叶氟含量检测数据可靠... 茶中氟数据的监测可为茶叶氟含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故保障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十分重要。本研究以一段时间内茶叶氟含量测定中的质控样数据为基础,描述了控制图的应用过程,通过实际茶叶样本检测试验,验证了控制图在茶叶氟含量检测数据可靠性监控中的有效运用,为控制图在检测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图 茶叶 农产品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