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威优质梨气候品质评价指标设计——以凉州区皇冠梨为例
1
作者 胡丽莉 胡敏 +2 位作者 郭艳兰 蒋菊芳 谢万银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2-99,共8页
本研究通过设计凉州皇冠梨气候品质评价指标,探讨了果品品质气候品质认证方法,为开展本地优质梨气候品质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16—2022年在选定试验地气象观测资料及果品品质观测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与皇冠梨果品品质有明显生... 本研究通过设计凉州皇冠梨气候品质评价指标,探讨了果品品质气候品质认证方法,为开展本地优质梨气候品质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16—2022年在选定试验地气象观测资料及果品品质观测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与皇冠梨果品品质有明显生物学意义的气象因子,通过这些敏感气象因子,利用熵权法,建立关系矩阵、评判集、权重集、设计皇冠梨品质气候评价指标。结果表明:(1)本地皇冠梨生育期温度适宜指标为:开花期10~16℃、挂果期12~18℃、幼果成熟到成熟期15~25℃,有效降水量为≥0.1 mm;(2)影响皇冠梨主要品质敏感气象因子是成熟期和营养累计期内的气象因子。(3)皇冠梨气象评价是从适宜气候条件中除去灾害性的天气影响,评价结果划分为特优、优、一般3个等级。(4)以2022年实验基地皇冠梨观测数据为例,综合评价了其果品品质,综合得出成熟期评价86.865分,属于优等品。本研究气候品质综合评价方式不仅在模块构建上有别于现行的定性模式,更在数据分析、标准建立上突出了创新,适用于本地皇冠梨气候品质的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冠梨 气候品质 评价 指标 熵权法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2023年极端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2
作者 赵慧华 罗晓玲 +2 位作者 李岩瑛 杨梅 伏芬琪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26-128,共3页
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天气气候极为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生态用水造成很大影响。为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精度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基于2011—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其极端... 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天气气候极为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生态用水造成很大影响。为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精度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基于2011—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其极端性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23年武威市气温陡升骤降特点突出,年平均气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35℃高温日数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降水阶段性特征明显,年平均降水量为近10年同期最少,暴雨为近13年同期最少;气象干旱为60年一遇,灾情重;大风沙尘天气偏多,沙尘暴为2003年以来同期最多,扬沙为1982年以来同期最多;ENSO事件是造成极端天气多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极端天气事件 成因分析 河西走廊东部 武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鹤龄 丁文魁 +3 位作者 李兴宇 杨晓玲 郭丽梅 张金秀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蒸发和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为基础,首先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与NDVI... 研究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对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气温、降水、日照、蒸发和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为基础,首先运用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与NDVI的年、季节变化趋势,然后采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候要素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及各地年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夏、秋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除民勤外)呈下降趋势;全流域及永昌、古浪、天祝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民勤、凉州呈减少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年日照时数除古浪呈增多趋势外,全流域及其他各地呈减少趋势,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很不一致;年蒸发量除凉州呈减少趋势外,全流域及其他各地呈增多趋势,各季节蒸发量变化趋势也不太一致。石羊河流域及各地年NDVI呈显著增长趋势,除凉州春季外,各季节也呈增长趋势。年、季气温和降水量与NDVI基本呈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年、季日照时数和蒸发量与NDVI相关性的正负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日照时数对NDVI具有负贡献,蒸发量对NDVI具有正贡献。研究结果将为石羊河流域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调整种植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相关性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不同气候态气温变化及其对气候评价的影响
4
作者 杨晓玲 周华 +2 位作者 陈静 赵慧华 吴雯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9-1098,共10页
河西走廊东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气候态的更替对气候评价影响较大。采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国家气象站的1961─2022年逐月气温数据,对比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91─2020年4个气候态气温的差异及... 河西走廊东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气候态的更替对气候评价影响较大。采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国家气象站的1961─2022年逐月气温数据,对比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91─2020年4个气候态气温的差异及其对气候业务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区域及各地4个气候态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P2(1971—2000年气候态)~P4(1991—2020年气候态)气温升高趋势均极显著。从4个气候态气温的差值来看,全区域及各地年、季、月气温基本一致升温,除P3(1981—2010年气候态)和P4外,其他气候态表现为冬季升幅最大,夏季升幅最小,各月升温差异较大,同一季度、同一月份气温升幅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气候态平均值更替后,河西走廊东部气温距平明显偏大的特征弱化了,其等级由正距平向负距平方向调整,P1(1961—1990年气候态)~P4年平均气温评价等级高达56%~87%向偏低一级转变,冷冬年份增多17~28 a,暖冬年份减少15~23 a。本研究将为了解河西走廊东部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候业务、决策服务和气象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温度气候态 变化 气候评价 河西走廊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背景下石羊河流域生态与水资源变化特征
5
作者 程倩 齐月 +5 位作者 刘明春 张鹏 丁文魁 李兴宇 任丽雯 杨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2-1684,共13页
本研究基于石羊河流域气象资料、遥感资料以及人文资料,分析流域气候要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 a来石羊河流域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40℃·(10a)^(-1),流域... 本研究基于石羊河流域气象资料、遥感资料以及人文资料,分析流域气候要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 a来石羊河流域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40℃·(10a)^(-1),流域气温上升过程中1998年发生突变,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7.3 mm·(10a)^(-1),年际间差异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年降水量流域南部向北部递减;干燥度自1961年以来呈减小趋势,由流域北部向南部递减。流域上游西营河出山口九条岭站径流量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增加率为0.037×10^(8)m^(3)·(10a)^(-1),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自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植被面积发生较大变化,蔡旗断面过水量、石羊河年平均流量、青土湖及其周边水域和植被面积显著增加,地下水位稳定回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生态环境 水资源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水分自动观测数据修订
6
作者 张鹏 李兴宇 +1 位作者 丁文魁 齐月 《中国农业气象》 2025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基于2011年3月−2022年7月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生长阶段0−50cm深度土壤重量含水率数据,利用等值线图分析干旱区农田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误差(E)和相对误差(RE)等统计指标对比... 基于2011年3月−2022年7月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生长阶段0−50cm深度土壤重量含水率数据,利用等值线图分析干旱区农田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通过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误差(E)和相对误差(RE)等统计指标对比两者的差异及相关性,明确不同测定方法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并由回归方程修订自动观测土壤水分数据。结果表明: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自动观测土壤重量含水率较人工观测偏低,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4个百分点;从各土层来看,多年观测的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在0−10cm土层差值最大,10−40cm土层的土壤重量含水率绝对误差小于5个百分点的频率均能达到80%以上,40−50cm土层两种方式观测的土壤重量含水率绝对误差小于5个百分点的频率为73.3%;多年观测的平均土壤重量含水率在20−30cm土层误差值最小。对自动观测的土壤水分数据进行修订后,各土层土壤重量含水率绝对误差小于5个百分点的频率均达到80%以上,提高了干旱区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进一步为农田土壤水分干旱预警及监测提供一定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土壤重量含水率 差异比较 数据修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事件对甘肃武威温度降水以及气象干旱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晓玲 杨梅 +3 位作者 赵慧华 李岩瑛 蒋菊芳 伏芬琪 《干旱气象》 2023年第6期849-859,共11页
2023年甘肃武威发生了60 a一遇的高温干旱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精度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基于武威国家基本气象站1959—2023年逐日降水、气温和干旱实况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ENSO(El Niño an... 2023年甘肃武威发生了60 a一遇的高温干旱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精度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基于武威国家基本气象站1959—2023年逐日降水、气温和干旱实况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ENSO(El Niñ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记录,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对该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该区域倾向于出现全年气温偏高和夏秋季节降水偏少的现象,冬季降水则偏多,且春、夏、秋、冬季节均可能出现气候异常现象。此外,在这些年份中,中度到特重干旱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在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年,区域气候表现出四季气温偏高的特点,同时春季降水偏多,冬季降水偏少且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上升。在厄尔尼诺事件结束的次年,约有25%的年份会发生拉尼娜事件,而50%的年份可能再次进入厄尔尼诺期,气候变化主要受当前气候事件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在拉尼娜事件结束后立即进入厄尔尼诺期的年份,气候异常现象尤为显著,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事件 降水 气象干旱 相似年特征 武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干湿气候变化特征及对NDVI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金丹 刘明春 +3 位作者 李兴宇 丁文魁 杨华 蒋菊芳 《干旱气象》 2023年第5期697-704,共8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石羊河流域干湿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对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1971—2020年石羊河流域的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数(S),从干旱站次比、干旱频率等方面分析该流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化,并结... 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石羊河流域干湿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对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1971—2020年石羊河流域的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数(S),从干旱站次比、干旱频率等方面分析该流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化,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遥感数据,分析干湿变化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来石羊河流域年际和季的S指标呈波动上升趋势,四季中,夏季湿润化速度最快。流域干旱程度、干旱发生区域均呈减小趋势;中下游地区干旱强度高于上游地区,下游地区干旱频率高于中上游地区;年NDVI随着1—10月干旱减轻、降水量增多和气温降低而增加,其中,植被生长前期和中期降水量、生长中期气温对年NDVI影响较大。2月、5月和7月,NDVI对干旱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数 干湿气候特征 归一化植被指数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识别及其演变特征
9
作者 杨晓玲 孙旭映 +3 位作者 杨金虎 吴雯 赵慧华 陈静 《干旱气象》 2024年第6期836-843,共8页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石羊河流域高发的复合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单一的极端气候事件更为严重。利用1961—2023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数阈值法和Ped气象干旱指...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石羊河流域高发的复合极端气候事件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单一的极端气候事件更为严重。利用1961—2023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数阈值法和Ped气象干旱指数识别和确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采用线性趋势法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多年平均频次的空间差异较小,但各年代内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平均频次空间差异明显,且空间差异有逐年代增大趋势。石羊河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年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全流域及各地均在1996年之前减少,之后增多。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7月最多。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次变化较大,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干旱频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旱频次最多,特旱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 气象干旱指数 识别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特重干旱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志明 李茹冰 +3 位作者 李岩瑛 杨梅 伏芬琪 罗晓玲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92-94,共3页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东部出现了1964—2023年近60年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精度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针对这次高温干旱的持续性和极端性,基于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国家...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东部出现了1964—2023年近60年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精度并减轻其造成的损害,针对这次高温干旱的持续性和极端性,基于2023年河西走廊东部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其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武威市平均气温和中北部≥35℃高温日数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和最多;降水量凉州区和民勤县为1963年以来最少,古浪县和天祝县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ENSO事件是造成极端高温干旱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干旱 特征 成因 2023年夏季 河西走廊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11
作者 杨晓玲 丁文魁 +2 位作者 周华 李岩瑛 陈海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5-1744,共10页
石羊河流域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等资料为基础,采用趋势斜率、累积距平和信... 石羊河流域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逐月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等资料为基础,采用趋势斜率、累积距平和信噪比、相关系数、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研究了石羊河流域的植被指数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和气候差异的影响,石羊河流域NDVI的空间分布为上游>全流域>中游>下游。(2)全流域及上、中游年NDVI呈明显增长趋势,下游呈轻微增长趋势,趋势斜率为上游>全流域>中游>下游,各季节NDVI也呈增长趋势,夏、秋、冬季基本为明显增长。全流域及上、中、下游年NDVI在2010年或2011年发生了突变。(3)影响石羊河流域NDVI变化的气候因子依次为降水量、气温、蒸发量、日照时数。石羊河流域NDVI变化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结果,全流域及上游气候因子对NDVI的贡献率比人类活动大,中、下游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NDVI贡献相当。突变后人类活动的贡献率比突变前明显增大,气候因子的贡献率相对削弱。研究结果可为石羊河流域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趋势斜率 驱动因子 多元回归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西北气流型沙尘暴的大气物理特征
12
作者 杨梅 李岩瑛 +3 位作者 罗晓玲 杨吉萍 聂羽彗 聂鑫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利用2006-2022年河西走廊东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民勤探空站8时和20时间隔50 m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冬季和春季西北气流型沙尘暴气象要素时间、垂直结构变化及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西北气流型沙尘暴出现在地气温度和... 利用2006-2022年河西走廊东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民勤探空站8时和20时间隔50 m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冬季和春季西北气流型沙尘暴气象要素时间、垂直结构变化及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西北气流型沙尘暴出现在地气温度和温差最大、相对湿度最小、地面气压和风速陡增时,春季,沙尘暴发生时,风速大、地表干且近地层热力对流最强。(2)垂直结构特征是早干晚湿、风速随高度递增,风向先顺转后逆转,低层暖高层冷;春季低层气温较高,垂直温度梯度增幅大,温度露点差大,冷暖空气强度强且交汇高度较低(1 km附近),层结不稳定,易发生沙尘暴。(3)春季8时和冬季20时位温随不稳定层结高度变化梯度较大,即沙尘暴春季出现早于冬季。春季20时和冬季8时不稳定高度厚而低,因而春季下午到夜间和冬季中午沙尘暴较强。(4)500 hPa冷平流中心强度(≥-34℃)和西北急流(≥26 m/s)越强,对应700 hPa河西风速>20 m/s及低层暖区范围越大,沙尘暴强度越强,持续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气流型沙尘暴 地面要素 垂直结构 大气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大暴雨的分析
13
作者 杨梅 李茹冰 +4 位作者 聂羽彗 石延召 孔祥伟 李玲萍 罗晓玲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图、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对流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在高低空西南急流和副高边缘的偏东南急流水汽辐合区,中低层的切变线和辐合中心... 利用常规观测图、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1—2日河西走廊东部一次极端对流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在高低空西南急流和副高边缘的偏东南急流水汽辐合区,中低层的切变线和辐合中心在河套高压阻挡下缓慢东移,配合地面风场辐合。中低层正涡度大值中心的强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第一阶段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明显,对流发展旺盛,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增强发展;第二阶段水汽辐合深厚,辐合中心在武威市且明显加强,系对流单体、对流云团发展增强以及降水云系的共同影响;θse高能舌延伸到偏东偏北位置,K指数均在29℃以上且位于梯度区是此次大暴雨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大暴雨 物理量 对流云团 河西走廊东部 甘肃省武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PAS产品的河西走廊汛期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天江 奚立宗 +2 位作者 李玲萍 陈静 杨梅 《陕西气象》 2024年第4期26-31,共6页
利用CMPAS格点和河西走廊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运用常规的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2018—2022年汛期(5—9月)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纬度以及... 利用CMPAS格点和河西走廊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运用常规的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2018—2022年汛期(5—9月)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纬度以及影响系统影响,降水总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增加,低纬度高海拔的走廊中东部及沿山区大于高纬度低海拔的走廊西部及平原区;(2)受青藏高原东北侧午后湿对流和凌晨到上午气温较低影响,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峰值时间段出现在16—23时和06—10时,谷值出现在12—14时;(3)持续7~12 h的降水量和1~3 h的降水频次最多,持续13~24 h的降水频次和降水量最少,不同持续时长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大值都集中出现在傍晚和凌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汛期 降水 日变化 CMPAS格点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与大气边界层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冷锋型沙尘暴的影响
15
作者 李玲萍 李天江 +1 位作者 李岩瑛 胡丽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8-509,共12页
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沙尘源地的起沙过程和沙尘垂直输送具有重要影响,是该地区沙尘暴预报需要考虑的关键因子。为了揭示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冷锋型沙尘暴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发生在河西走廊春... 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沙尘源地的起沙过程和沙尘垂直输送具有重要影响,是该地区沙尘暴预报需要考虑的关键因子。为了揭示热力作用对河西走廊冷锋型沙尘暴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发生在河西走廊春季不同强度冷锋型沙尘暴过程,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分析基础上,重点诊断分析了边界层气温、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等热力机制的异同。结果表明:(1)区域冷锋型沙尘暴强度除受高低空风速影响外,其高空到地面冷暖空气强度和位置,地面热低压中心强度及冷锋过境时间等起着重要作用;(2)午后地表感热通量及其09:00-14:00(北京时)感热通量增幅越大,沙尘暴强度越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区感热通量最大值(增幅)分别为367(307)W·m^(-2)、417(360)W·m^(-2)和460(380)W·m^(-2);(3)沙尘暴强度随边界层1.5 km以下爆发前一天增温和爆发前后一天升(降)温差增大而增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升温(升降温差)分别为2.9(-16.5)℃、4.9(-17.0)℃和7.9(-22.8)℃;(4)锋生强度越强或者锋生高度越高,沙尘暴越强,一般、强和特强沙尘暴锋生强度分别为208×10^(-10)、477×10^(-10)和588×10^(-10) K·m^(-1)·s^(-1),锋生高度分别为767、686和450 hPa。本文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陆面热力特征有一定科学认识,为有效提高沙尘暴预报预警准确率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冷锋型沙尘暴 边界层结构 锋生函数 地表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春季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及沙尘传输特征分析
16
作者 赵瑾 张春燕 +1 位作者 陈静 吴雯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0期201-203,共3页
对2024年春季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成因和传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加剧了下垫面的沙尘化,使得土质疏松,地表干土层增厚,为沙尘暴提供了较丰富的物质基础。在“阶梯槽”的高空环流背景下,造成了不稳定层... 对2024年春季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成因和传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加剧了下垫面的沙尘化,使得土质疏松,地表干土层增厚,为沙尘暴提供了较丰富的物质基础。在“阶梯槽”的高空环流背景下,造成了不稳定层结,低层强的大气斜压性和强西北风急流及地面冷高压与热低压之间锋面过境,为强沙尘暴天气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此次过程受当地沙尘和外来输入性沙尘共同影响,沙尘以细小颗粒物为主。过程的传输路径为偏西偏北路径,经新疆、内蒙古西部、中部影响河西走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主要沙源地,在影响时间段内,沙尘随着西北气流自西向东传输,传输过程中由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再次补充沙尘源。过程中不断有沙源的补充,故持续时间长、强度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春季 强沙尘暴 遥感监测 传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0
17
作者 任丽雯 王兴涛 +1 位作者 刘明春 王大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8-828,共11页
利用CASA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拟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流域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稳定性和未来变化趋势,并从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3个方面探讨对NPP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 利用CASA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拟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流域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稳定性和未来变化趋势,并从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3个方面探讨对NPP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91.01 g C·m^(-2)·a^(-1),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2)2000年以来植被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6.4%,其中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的区域分别占6.7%和10.1%。(3)NPP变化在中等波动以上(变异系数Cv≥0.25)的区域所占比例为50.4%。(4)从未来变化趋势看,石羊河流域植被NPP恢复的持续性较弱,呈增加并反持续的地区所占比例达到57.1%。(5)流域的植被NPP变化与气温、降水均成正相关,对气温的响应更为敏感。NPP随海拔高度和坡度增加呈现增大后减小趋势,近年来流域实施的一系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对植被NPP的增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晓玲 杨梅 +2 位作者 李岩瑛 蒋菊芳 伏芬琪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05-112,共8页
基于近60 a武威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和近10 a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及近37a的灾情数据,采用概率统计、线性倾向率等方法,详细分析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威市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 基于近60 a武威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和近10 a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逐日观测资料,以及近37a的灾情数据,采用概率统计、线性倾向率等方法,详细分析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武威市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春旱(-0.10/10 a)<春末夏初旱(-0.08/10 a)=伏旱(-0.08/10 a)],其中中度以上干旱近10 a发生频次最少,较20世纪70─80年代减少了2.4次;大风在天祝乌鞘岭呈增加趋势(5.0 d/10 a),在其他县(区)呈减少趋势(-2.8~-0.6 d/10 a);沙尘暴显著减少(-7.1~-0.3 d/10a),其中近10 a减少最明显,较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13.2 d;晚霜冻显著提前,早霜冻显著推迟,无霜期逐年延长(6.7~8.0 d/10 a),近20 a无霜期较20世纪70年代延长了35 d;寒潮呈缓慢减少趋势,24 h寒潮减少速度为-0.83~-0.06次/10 a,48 h为-0.13~-0.02次/10 a。气象灾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建议根据农业气候区划和气候趋势预测,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规模,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的支撑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影响 防御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地区藜麦的耐旱机理及种植适宜性研究——以甘肃省永昌县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弢 李岩瑛 +3 位作者 张敏 董吉德 颜鹏程 毛竹馨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3期50-57,共8页
为了研究藜麦耐旱机理、需水规律,以及在干旱地区种植的适宜性,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和数理统计方法测得:藜麦全生育期天数为142 d,单产达2895.3 kg/hm^(2),藜麦籽粒与茎杆比为1:0.99,单次灌溉量为450 m3/hm^(2)。结果... 为了研究藜麦耐旱机理、需水规律,以及在干旱地区种植的适宜性,以‘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和数理统计方法测得:藜麦全生育期天数为142 d,单产达2895.3 kg/hm^(2),藜麦籽粒与茎杆比为1:0.99,单次灌溉量为450 m3/hm^(2)。结果表明:呈网状分布的发达根系、叶脉致密、角质层厚、茎杆粗壮、木质中空、表皮较厚、韧性很强、具有纤维状导管等生理结构特征使藜麦具有良好的耐旱特性。分枝期、现穗期、开花期分别是藜麦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需水的关键时期。综合地理、气候、土壤、灌溉等条件,藜麦在永昌表现出良好的适宜性。采用覆膜+膜下滴灌方式进行藜麦种植,具有节水、节本、抗旱、增效等多重效果,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适合在西北干旱地区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干旱地区 耐旱机理 膜下滴灌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莹 任丽雯 +2 位作者 杨华 李兴宇 刘明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0期82-90,共9页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及周边11个国家自动气象站历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基于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反演、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5.2)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走廊东...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及周边11个国家自动气象站历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基于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反演、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5.2)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走廊东部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且较稳定,年总辐射量在5414.19~6500.36 MJ/m^(2),平均为5947.5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带。总辐射夏季>春季>秋季>冬季。1959—2020年走廊东部总辐射总体呈增加趋势。1959—1989年呈减少趋势,1989年发生突变后呈持续增加趋势,变化趋势与全球和全国大部分区域先“变暗”后“变亮”的过程较为一致。总辐射上、下游呈增加趋势,中游呈减小趋势。春、冬季均为增加趋势,夏、秋季均为减小趋势。总辐射月、日变化呈单峰型,4—8月占全年的55%。2—5月呈增加趋势,8—10月呈减小趋势,年、季、月增幅均为下游最大。总辐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正午12:00—13:00时,10:00—15:00时占日总辐射的73%。总辐射空间分布与纬度、海拔高度有关,北部多、南部少,川区多、山区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东部 太阳总辐射 气候学计算 空间插值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