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肾上腺髓质素水平与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海潮 刘映峰 +1 位作者 李志樑 唐朝枢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ADM)浓度变化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冠脉造影后、球囊扩张(PTCA)后、术后10 m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同时采集股动脉血,采用放免法测...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ADM)浓度变化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冠脉造影后、球囊扩张(PTCA)后、术后10 m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同时采集股动脉血,采用放免法测定ADM及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术后6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结果显示,再狭窄发生率21.4%(15/70);与PCI术前比较,冠脉造影后冠脉循环中ADM、ET-1、TNF-α水平在有无再狭窄组无明显差异,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组冠脉循环中ADM、ET-1、TNF-α含量明显多于无再狭窄组(P<0.01)。结论:球囊扩张后冠脉循环中ADM水平可作为预测PCI术后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关系
2
作者 乔平 马业新 +1 位作者 郭小梅 李新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56-759,共4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代谢综合征患者37例(A组),单纯冠心病患者31例(B组),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39例(C组)和正常对照组28例(D组)。对所有受试者测量其...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代谢综合征患者37例(A组),单纯冠心病患者31例(B组),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39例(C组)和正常对照组28例(D组)。对所有受试者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测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MCP-1;计算体重指数、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A、B、C 3组患者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MCP-1均高于D组,C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MCP-1分别高于A、B两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与体重指数、腰围、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胰岛素和MCP-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与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MCP-1、体重指数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度和炎性因子MCP-1的表达异常升高,同时,胰岛素抵抗与MCP-1的异常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抗药性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徐桂冬 张虹 +2 位作者 马雪兴 刘启功 王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年第8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床边经皮穿刺置入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76例中至大量的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床旁置管行心包闭式引流。结果76例患者行82次置管均成功,置管平均时间为9(6~15)天,且无严重并发症,1例穿刺针误入左心室... 目的探讨床边经皮穿刺置入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76例中至大量的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床旁置管行心包闭式引流。结果76例患者行82次置管均成功,置管平均时间为9(6~15)天,且无严重并发症,1例穿刺针误入左心室,无严重后果,2例发生迷走反射性低血压及心动过缓,2例发生导管堵塞,经肝素盐水冲洗后再度通畅,3例出现积液外漏,3例发展至缩窄性心包炎。结论床旁经皮穿刺置入导管行心包引流是一种比较安全、十分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 置管 心包引流 心包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和精神活动影响心率变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黎 王铁锚 汪培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356-358,共3页
关键词 心率变异 运动 精神活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对犬在体心肌跨心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天骄 肖建民 +3 位作者 马业新 李泱 张存泰 陆再英 《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对犬在体心肌跨心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健康家犬10只,应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同步记录健康家犬在体阻断左前降支主干前后心外膜、中层及心内膜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及体表心电图,分析相关参数的变...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对犬在体心肌跨心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健康家犬10只,应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同步记录健康家犬在体阻断左前降支主干前后心外膜、中层及心内膜心肌单相动作电位及体表心电图,分析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3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正常供血状态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缺血状态下则均明显缩短,且心外膜、心内膜的缩短程度较中层心肌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层心肌间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10只犬中正常供血状态下无一例出现心律失常,急性缺血30min内4只出现了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达40%。结论急性缺血时犬在体心肌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可能是导致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 在体心肌跨心室壁 复极不均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水平变化与再狭窄的关系
6
作者 刘海潮 刘映峰 +1 位作者 李志樑 唐朝枢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546-547,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内皮素(ET-1)浓度变化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冠脉造影后、球囊扩张(PTCA)后、术后10分钟采集冠状静脉窦血,采用放免法测...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内皮素(ET-1)浓度变化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冠脉造影后、球囊扩张(PTCA)后、术后10分钟采集冠状静脉窦血,采用放免法测定ADM、ET-1的浓度。患者于术后6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结果显示,再狭窄发生率为21.4%(15/70),PCI术前及冠脉造影后冠脉循环中ADM、ET-1水平在有无再狭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组冠脉循环中ADM、ET-1含量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术后10分钟ADM值在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ET-1在再狭窄组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结论球囊扩张后冠脉循环中ADM、ET-1水平与术后再狭窄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PCI术后再狭窄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内皮素 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术 再狭窄
原文传递
中国人群额面QRS电轴的正常范围
7
作者 吴杰 徐春芳 +3 位作者 陆再英 Jan A. Kors Peter R. Rijnbeek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调查和评估国人额面QRS电轴的正常范围及年龄和性别差异。方法采集5360例(男3614例、女1746例,年龄范围18~84岁)正常健康人12导联心电图并分为5个年龄组,计算和分析各年龄组额面QRS电轴的中位数和96%范围的正常上、下限。结果随年... 目的调查和评估国人额面QRS电轴的正常范围及年龄和性别差异。方法采集5360例(男3614例、女1746例,年龄范围18~84岁)正常健康人12导联心电图并分为5个年龄组,计算和分析各年龄组额面QRS电轴的中位数和96%范围的正常上、下限。结果随年龄增长,男、女额面QRS中位数电轴一致性地逐渐向左(上)偏移大约30°(从72°偏移到42°),呈现明显的年龄趋势(P<0.001)。男、女额面QRS电轴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男性额面QRS电轴的正常上、下限范围为-37°~+94°,女性的正常上、下限范围为-27°~+91°。结论本研究提示国人采用-30°~+90°作为额面QRS电轴的正常标准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RS电轴 正常范围 年龄趋势 性别差异 人额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的细胞凋亡与增殖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世雄 刘正湘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5期298-301,共4页
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灶中大量存在,它和细胞增殖一起构成AS斑块的病理基础,促进AS的发生发展.引发一系列临床合并症。本文阐述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发生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AS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病灶 细胞凋亡 增殖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肌复极的影响及其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吕家高 林立 +3 位作者 白融 Wee Siong Teo Ruth Kam 王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目的以双心室起搏为核心技术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技术(CRT)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时可能引起心肌复极异常而具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本研究以接受CRT的CHF患者为对象,观察反映心肌复极特性的心电图指标在不同部位起搏时的变化及差... 目的以双心室起搏为核心技术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技术(CRT)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时可能引起心肌复极异常而具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本研究以接受CRT的CHF患者为对象,观察反映心肌复极特性的心电图指标在不同部位起搏时的变化及差异,并结合患者转归探讨其意义。方法21例接受CRT和/或CRT-D治疗的CHF患者入选。在植入术过程中或者复查时,将CRT装置分别程控为右心室心内膜起搏(RV-Endo)、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i)和双心室起搏(Biv),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电图上反映复极时间和复极差异的指标QT间期、JT间期和Tp-e间期,并在不同起搏部位间比较这些参数的差异。结果准确反映心肌复极时间的JT间期和公认代表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Tp-e间期均在LV-Epi起搏时最长[(341.78±61.69)ms,(199.70±62.44)ms],Biv起搏时次之[(325.86±59.19)ms,(184.89±74.08)ms],RV-Endo起搏时最短[(286.14±38.68)ms,(146.41±31.16)ms],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QT间期的变化有类似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9.18±18.38)个月的随访期中,共发生4例死亡,其中1例猝死,1例发生“心律失常风暴”并最终死于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在CHF患者已有器质性心肌病变的基础上,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和目前CRT采用的双心室起搏延长心肌复极时间并增大跨室壁心肌复极离散,从而为促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外膜起搏 心力衰竭 TP-E间期 跨室壁复极离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