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普通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L-AMB)治疗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使用两性霉素B提供参...目的分析普通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L-AMB)治疗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使用两性霉素B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使用AMB及L-AMB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89例患者,其中使用AMB组35例(39.3%),使用L-AMB组54例(60.7%);L-AMB和AMB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8%和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B组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为5.6%,肾毒性发生率为7.4%,均显著低于AMB组的31.4%和25.7%(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制剂治疗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发生血液系统毒性的危险性是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的6.903倍,使用L-AMB发生肾毒性的危险性是使用AMB的0.011倍,使用L-AMB发生不良反应而停药的危险性是使用AMB的0.137倍,合并其他感染患者发生肾毒性的危险性是未合并其他感染患者的9.053倍。结论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时,使用AMB、L-AMB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高,应做好不良反应监测;相对于AMB,L-AMB的肾毒性和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展开更多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因2019年12月发生在中国武汉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命名。在之后的1个月内,2019-nCoV在湖北省内、...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因2019年12月发生在中国武汉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命名。在之后的1个月内,2019-nCoV在湖北省内、中国甚至其他国家传播,造成了数以千计病例的出现,同时也引起了民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本指南的制订希望能够从疾病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给临床医师、社区居民等提供医疗护理及居家照护的相关指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普通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L-AMB)治疗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使用两性霉素B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使用AMB及L-AMB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89例患者,其中使用AMB组35例(39.3%),使用L-AMB组54例(60.7%);L-AMB和AMB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8%和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B组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为5.6%,肾毒性发生率为7.4%,均显著低于AMB组的31.4%和25.7%(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制剂治疗艾滋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发生血液系统毒性的危险性是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的6.903倍,使用L-AMB发生肾毒性的危险性是使用AMB的0.011倍,使用L-AMB发生不良反应而停药的危险性是使用AMB的0.137倍,合并其他感染患者发生肾毒性的危险性是未合并其他感染患者的9.053倍。结论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脑膜脑炎和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时,使用AMB、L-AMB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高,应做好不良反应监测;相对于AMB,L-AMB的肾毒性和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文摘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因2019年12月发生在中国武汉的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命名。在之后的1个月内,2019-nCoV在湖北省内、中国甚至其他国家传播,造成了数以千计病例的出现,同时也引起了民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本指南的制订希望能够从疾病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给临床医师、社区居民等提供医疗护理及居家照护的相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