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羧甲基茯苓多糖抗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沈晓燕 胡艳 +4 位作者 周维 张红卫 黄燕莉 唐志姣 侯安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年第22期9-10,共2页
目的:肝纤维化是原发性肝癌(HCC)的重要中间环节,本文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影响,探讨CMP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纤维化模型... 目的:肝纤维化是原发性肝癌(HCC)的重要中间环节,本文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影响,探讨CMP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纤维化模型,采用1%CMP灌胃,以0.1%秋水仙碱作为阳性对照,光镜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呈现典型纤维化表现,TGF-β表达显著增强(P<0.01),CMP组与模型组比较,肝组织纤维化明显减轻,TGF-β表达显著下降(P<0.01),显示了较好的抗纤维化、调节TGF-β表达的作用,CMP组与秋水仙碱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MP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组织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TGF-β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茯苓多糖 肝纤维化 TGF-Β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长喙壳菌毒素的HPTLC实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施群 毕勇毅 +4 位作者 谭晓东 罗琼 毛宗福 汪春红 陶宁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2年第5期396-398,共3页
在 3 0℃条件下在石油醚 -醋酸乙酯 (2 :1,v/ v)和苯 -甲醇 (9:1,v/ v)两种溶剂系统中 ,对甘薯酮 (C)、甘薯酮醇 (A)等毒素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法检测甘薯酮 ,最低检测限量纯品为 0 .0 0 2μg,粗品为 0 .0 1μg。
关键词 甘薯 长喙壳菌毒素 HPTLC 实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中的应用
3
作者 易有荣 施群 +4 位作者 左丹 付亚平 汪艳 崔冶建 刘春新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 :研究视网膜电图 (ERG)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损伤组、预处理组及丹参组。损伤组 ,大鼠视网膜在缺血 6 0min后 ,分别经再灌注 30min、2 4h及 72h后测量ERG。预处理组 ,... 目的 :研究视网膜电图 (ERG)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损伤组、预处理组及丹参组。损伤组 ,大鼠视网膜在缺血 6 0min后 ,分别经再灌注 30min、2 4h及 72h后测量ERG。预处理组 ,大鼠视网膜在缺血 6 0min前 2 4h行 5min短暂缺血 ,再经上述再灌注时程后测量ERG。丹参组 ,缺血 6 0min前 30min球后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 0 .0 5ml,再经上述再灌注时程后测量ER。结果 :损伤组各时程b波下降明显 (P <0 .0 0 1) ,预处理组及丹参组再灌注 72h后b波恢复 (P >0 .0 5 )。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ERGb波明显下降 ,ERGb波是客观反映其损伤及功能恢复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流描记术 视网膜缺血 再灌注损伤 动物实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实验动物产业发展模式初探
4
作者 程腊英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59,共2页
研究适合需要而又合乎标准的实验动物,具有重大意义。正因如此,实验动物科学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科学家的关注,并且投入了可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使实验动物产业向标准化舰模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实验动物 产业发展 湖北 产业化 生命科学研究 标准化 规模化 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抑郁大鼠海马CA3区c-fos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8
5
作者 侯安继 胡艳 +2 位作者 周维 张红卫 唐志佼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44-47,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老年抑郁大鼠海马CA3区c-fos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以探讨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0只Wistar老年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每天强迫游泳20 min,并每周给予电刺激和强光照射各1次,经过2...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老年抑郁大鼠海马CA3区c-fos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以探讨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0只Wistar老年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每天强迫游泳20 min,并每周给予电刺激和强光照射各1次,经过21 d应激制作老年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对照组正常喂养,不给予上述处理。采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21 d后老年大鼠海马CA3区c-fos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大鼠开场行为和排便情况。结果:①实验组老年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水平穿越格数减少,修饰行为减少,排便次数增多;②c-fos平均灰度值:实验组(166.56±9.73),对照组(149.62±12.91),有显著差异P=0.000;③阳性细胞数:实验组(41.12±4.72),对照组(31.12±3.25),P=0.000;④caspase-3平均灰度值:实验组(202.59±2.64),对照组(179.74±8.24),有显著差异P=0.000;⑤阳性细胞数:实验组(24.73±2.57),对照组(18.86±1.13),有显著差异P=0.000。结论:慢性应激老年抑郁大鼠海马CA3区c-fos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行为表现异常,可能与慢性应激所致细胞凋亡增强,海马区脑组织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抑郁 C-FOS蛋白 CASPASE-3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组织基底膜超微结构病变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方萍 刘春新 +3 位作者 胡莉萍 陈保平 雷森林 梁惠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 :对几种不同疾病的临床活检标本中基底膜的改变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 :活检材料分别取自肾脏、肌肉、睾丸和乳腺。病种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肌营养不良、男性不育症和肿瘤。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基底膜改变可分为 4大类 ... 目的 :对几种不同疾病的临床活检标本中基底膜的改变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 :活检材料分别取自肾脏、肌肉、睾丸和乳腺。病种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肌营养不良、男性不育症和肿瘤。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基底膜改变可分为 4大类 :①基底膜增厚 ;②基底膜内致密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③基底膜局部缺损 ,呈虫蚀样 ;④复层基底膜和网状基底膜。基底膜增厚见于多种疾病 ,致密物沉积和虫蚀样改变主要在肾脏疾病 ,复层基底膜主要出现在肌组织毛细血管和肾小球 ,网状基底膜见于曲细精管。结论 :本文研究的几种疾病均可出现基底膜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膜 超微结构 活组织检查 电子显微镜检查 肾脏 肌肉 睾丸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模型大鼠胃窦部变态反应及超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振华 王高华 +4 位作者 罗和生 陈继红 黄永兰 王晓萍 雷森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8-151,共4页
目的:观察抑郁模型大鼠胃窦部变态反应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慢性、不可预见性、非同质性应激原作为抑郁模型,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形态学观察抑郁模型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大鼠胃窦部的免疫变态反应及形态学的变化... 目的:观察抑郁模型大鼠胃窦部变态反应及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慢性、不可预见性、非同质性应激原作为抑郁模型,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形态学观察抑郁模型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大鼠胃窦部的免疫变态反应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抑郁模型组大鼠胃窦黏膜组织肥大细胞胰蛋白酶1(MCP-1)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值(37.4±7.7),显著高于对照组(24.8±5.6),P<0.05。抑郁模型大鼠胃窦黏膜组织肥大细胞激活、增殖及颗粒增生。超微电镜观察发现,抑郁模型组大鼠胃窦黏膜组织肥大细胞表现为:肥大细胞向血管、神经和单核细胞周围渗透,肥大细胞膜折皱,细胞内含有非同质的、非均匀、低电子密度颗粒,部分颗粒到达膜表面、成为丝状物、空颗粒及脂质体,细胞核呈梭形;肥大细胞周围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渗出;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脱落的颗粒趋化到巨噬细胞表面;白细胞颗粒与肥大细胞膜黏附形成桥接;巨噬细胞吞噬肥大细胞激活脱落的颗粒。结论:抑郁模型大鼠胃窦部发生免疫变态反应,肥大细胞对微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表现肥大细胞细胞数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其表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胃窦 变态反应 模型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信号转导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周维 胡艳 +4 位作者 张红卫 沈晓燕 黄燕莉 唐志姣 侯安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年第20期16-18,共3页
目的:了解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TGFβ,Smad3、Smad7的影响,探讨CMP对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纤维化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We... 目的:了解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TGFβ,Smad3、Smad7的影响,探讨CMP对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纤维化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Western blot法检测Smad3、Smad7的表达,以香菇多糖、秋水仙碱作为阳性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表达显著增强(P<0.01),Smad3高表达(P<0.01),Smad7低表达(P<0.01)。CMP组与模型组比较,TGF-β和Smad3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Smad7表达显著增强(P<0.01),显示了较好的调节TGF-β、Smad3、Smad7表达的作用。结论:CMP对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组织细胞TGF-β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下调Smad3的表达,上调Smad7的表达,对TGF-β-Smad系统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茯苓多糖 肝纤维化 TGF—β SMAD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袁新初 张端莲 +6 位作者 周乾毅 余瑛 崔冶建 陕光 唐甜 熊燕娥 李红 《解剖学研究》 CAS 2003年第2期114-116,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当归注射液对60 CO γ射线辐射损伤后的小鼠肝组织给予治疗 ,连续给药 30d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治疗前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实验用... 目的 探讨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当归注射液对60 CO γ射线辐射损伤后的小鼠肝组织给予治疗 ,连续给药 30d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治疗前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实验用药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实验对照组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注射液 辐射损伤 肝组织 超氧化物歧化酶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时大鼠垂体前叶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表达增强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素珍 徐永 +3 位作者 万瑜 杨钢 唐志佼 胡建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0-542,T002,共4页
目的 :观察应激时大鼠垂体前叶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的变化。方法 :用原位杂交技术及放免分析法检测应激大鼠垂体前叶血管紧张素原 (ANG)mRNA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含量。结果 :应激时垂体前叶ANGmRNA表达及... 目的 :观察应激时大鼠垂体前叶血管紧张素原mRNA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的变化。方法 :用原位杂交技术及放免分析法检测应激大鼠垂体前叶血管紧张素原 (ANG)mRNA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含量。结果 :应激时垂体前叶ANGmRNA表达及AngⅡ含量均显著增高 ,且ANGmRNA表达增高率超过了AngⅡ含量的增高率。结论 :应激时垂体前叶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被显著激活 ,进一步支持局部RAS参与了应激反应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大鼠 垂体前叶血管紧张素原 基因表达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AD钙奶中维生素A和D含量的HPLC法测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施群 付亚平 +2 位作者 易有容 崔冶建 胡建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679-679,共1页
关键词 乳酸菌AD钙奶 维生素A 维生素D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p63及p73在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虹 张瑞莲 +6 位作者 陕声国 陈志雄 刘娟 余瑛 崔治建 陕光 唐甜 《解剖学研究》 CAS 2003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 为探讨p5 3p6 3及p73蛋白在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 4 0例血管瘤组织和 2 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5 3、p6 3及p73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 目的 为探讨p5 3p6 3及p73蛋白在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 4 0例血管瘤组织和 2 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5 3、p6 3及p73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之间 ,p7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 6 4 0 8± 2 15 1、1 0 73± 0 5 16和 0 95 3± 0 12 0。p6 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 8 2 71± 1 95 3、0 92 3± 0 191和 0 92 0± 0 187。p5 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 7 2 4 0± 1 874、0 934± 0 187和 0 92 3± 0 16 5。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分别组比 ,p73、p6 3及p5 3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消退期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之间 ,p73、p6 3及p5 3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p73、p6 3及p5 3呈高表达 ,促进了内皮细胞的增殖 ,是导致血管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P63基因 P73基因 皮肤血管瘤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图像分析技术 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成国 杨虹 +2 位作者 张端莲 杨勇 崔冶建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4年第1期18-19,共2页
为了探讨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动性的定量分析 ,应用当归注射液对6 0 Co-γ射线辐射损伤后的小鼠肾组织给予治疗 ,连续给药 3 0 d,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治疗前后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 ,实... 为了探讨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动性的定量分析 ,应用当归注射液对6 0 Co-γ射线辐射损伤后的小鼠肾组织给予治疗 ,连续给药 3 0 d,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治疗前后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 ,实验用药组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实验对照组 (P<0 .0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注射液 辐射损伤 肾组织 超氧化物歧化酶 治疗 肾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兔输卵管液蛋白含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汤宏斌 邹国林 钟作权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2002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 研究输卵管液蛋白含量变化与输卵管粘膜上皮分泌和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的关系。方法 采用Bradford分光光度测定输卵管液蛋白浓度 ,PAS定量分析输卵管粘膜上皮糖蛋白的分泌。结果 发情间期、发情期、交配后 6、17、2 4、36、48h和 3... 目的 研究输卵管液蛋白含量变化与输卵管粘膜上皮分泌和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的关系。方法 采用Bradford分光光度测定输卵管液蛋白浓度 ,PAS定量分析输卵管粘膜上皮糖蛋白的分泌。结果 发情间期、发情期、交配后 6、17、2 4、36、48h和 3 5d蛋白含量分别为 0 0 6 13、0 0 2 5 6、0 0 0 88、0 16 78、0 0 6 6 4、0 0 0 93、0 2 45 0、0 0 412mg。结论 输卵管液蛋白含量随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而发生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法 糖蛋白类 输卵管液 测定 蛋白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被引量:1
15
作者 易有荣 汪艳 崔冶建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年第2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内容,促进冠心病患者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与恢复健康的目的。方法: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生理疾病的特点,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书面...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内容,促进冠心病患者建立与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与恢复健康的目的。方法: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生理疾病的特点,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书面教育和随机教育的方式。书面教育通过发健康小册子,宣传冠心病有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防治、危险因素、自救方法、生活指导等内容;随机教育则采用一对一口头讲解等方法。结果:80%以上掌握心绞痛发作时的自救方法;90%以上掌握发病的危险因素;93.3%以上出院后能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和饮食调节,取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讨论: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救能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Cath-D表达与细胞形态、DNA含量的分析
16
作者 汪艳 陈云 +2 位作者 易有荣 崔冶建 罗峻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1年第3期157-159,162,共4页
采用免疫组化S-P法、Feulgen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50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雌激素调节Cath-D表达情况,细胞核形态和DNA含量。结果显示,50例乳腺癌中,实质Cath-D高表达率为36%,间质Cath-D高表达率为56% ;Cath-D表达与ER表达比... 采用免疫组化S-P法、Feulgen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50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雌激素调节Cath-D表达情况,细胞核形态和DNA含量。结果显示,50例乳腺癌中,实质Cath-D高表达率为36%,间质Cath-D高表达率为56% ;Cath-D表达与ER表达比较,无相关性(P>0.05);Cath-D与有无淋巴转移的乳腺癌比较,两者实质高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间质Cath-D 高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ath-D与Ⅰ、Ⅱ、Ⅲ 级乳腺癌比较,两者实质及间质Cath-D高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图像分析发现,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DI值、SPF值(S期细胞比率)、异倍体检出率及细胞形态参数均逐渐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间质Cath-D表达与肿瘤转移相关,其高表达常提示乳腺癌的高转移率。乳腺癌细胞核形态参数和DNA含量可作为乳腺癌诊断、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ATH-D 免疫组织化学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褪黑素的含量
17
作者 施群 易有容 +2 位作者 付亚平 崔冶建 胡建民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77-177,共1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褪黑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 褪黑素 药理研究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4例肾活检组织肾小球超微结构病变的分析
18
作者 方萍 陈保平 +2 位作者 汪艳 梁惠 梁浩麟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2年第3期216-217,共2页
电镜观察了 10 4例肾活检组织肾小球超微结构的病变 ,并通过图像分析仪测量了肾小球基底膜厚度。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肾活检病例出现了肾小球超微结构病变 ,而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及电子致密物沉积较为常见。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临床... 电镜观察了 10 4例肾活检组织肾小球超微结构的病变 ,并通过图像分析仪测量了肾小球基底膜厚度。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肾活检病例出现了肾小球超微结构病变 ,而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及电子致密物沉积较为常见。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临床肾活检患者一般以青壮年为主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肾小球基底膜 超微结构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来源干细胞对辐射胸腺损伤中cyclin-D1和p53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19
作者 王勇 熊亚慧 +1 位作者 王芳 任贤俊 《解剖学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分析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干预后辐射诱发胸腺损伤修复后的胸腺细胞周期蛋白D1、p53基因的表达。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照射+ADSCs组和假照射+ADSCs组8只。照射组为辐射诱发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组,照射+ADSCs... 目的分析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干预后辐射诱发胸腺损伤修复后的胸腺细胞周期蛋白D1、p53基因的表达。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照射+ADSCs组和假照射+ADSCs组8只。照射组为辐射诱发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组,照射+ADSCs组为尾静脉注射EGFP质粒转染ADSCs。检测胸腺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在ADSCs注射后第7天,照射组小鼠胸腺G1期细胞的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照射+ADSCs组小鼠胸腺G1期细胞的百分比较照射组明显增多;cyclinD1基因在ADSCs治疗组胸腺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照射组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53基因在照射组胸腺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ADSCs治疗组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s可能通过p53、cyclinD1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来调控细胞周期,形成细胞G1期阻滞,抑制肿瘤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辐射 胸腺 细胞周期蛋白D1 P5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钙冻干骨修复种植周骨缺损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方伟 陈建钢 +2 位作者 梁惠 张俊 赵怡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0-631,共2页
目的比较脱钙冻干骨(DFDB)、脱钙冻干骨复合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rhBMP-2)、脱钙冻干骨联合钛膜的骨修复能力。方法 3条犬股骨种植体周形成4 mm×3 mm×3 mm的骨缺损,分别植入上述3种不同材料。术后4、8、12周分期处死动物,取含... 目的比较脱钙冻干骨(DFDB)、脱钙冻干骨复合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rhBMP-2)、脱钙冻干骨联合钛膜的骨修复能力。方法 3条犬股骨种植体周形成4 mm×3 mm×3 mm的骨缺损,分别植入上述3种不同材料。术后4、8、12周分期处死动物,取含种植体的骨段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及其与种植体之间的缝隙。结果 DFDB可单独用于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但成骨作用较慢;DFDB+rhBMP-2和DFDB+钛膜能较早诱导新骨形成,加速骨整合过程。结论DFDB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复合rhBMP-2或与钛膜联用时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骨 骨形成蛋白-2 钛膜 骨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