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借鉴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余仰涛 曹立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年第12期25-26,共2页
本文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学对其他学科概念的借鉴应当以本学科概念为主,借鉴其他学科概念为辅,借鉴的概念必须融入本学科概念的体系之中,借鉴的概念必须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特有概念杂交等,为思想政治工作学借鉴其他学科概念提供了理论... 本文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学对其他学科概念的借鉴应当以本学科概念为主,借鉴其他学科概念为辅,借鉴的概念必须融入本学科概念的体系之中,借鉴的概念必须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特有概念杂交等,为思想政治工作学借鉴其他学科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他学科 学科概念 借鉴 具体方法 理论依据 体系 融入 思想政治工作学 应当 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之管见 被引量:5
2
作者 石云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年第11期32-34,共3页
<正> 马克思主义理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科点的设立,如果从1996年算起已有近8年的历史,从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设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算起,已经有近15年的历史。这个年青的学科虽然设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很... <正> 马克思主义理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科点的设立,如果从1996年算起已有近8年的历史,从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设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算起,已经有近15年的历史。这个年青的学科虽然设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成绩斐然。这是主流。但是如果深究起来,这个学科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个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什么还没有界定清楚,或者说对于这个学科的属性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论 被引量:1
3
作者 余仰涛 陈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年第10期20-22,共3页
该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之间的整体性、体系性、层次性的关系,分析这些关系的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之间关系的把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学 概念 整体性 体系性 层次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工作学 概念的生成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余仰涛 李珂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年第9期25-28,共4页
该文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生成”问题;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变化及其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生成的土壤,思想政治工作特质是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生成的质料,科学抽象是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生成的逻辑过程... 该文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生成”问题;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变化及其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生成的土壤,思想政治工作特质是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生成的质料,科学抽象是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生成的逻辑过程,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学 理性认识 思维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起点” 被引量:3
5
作者 余仰涛 黄代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年第7期25-29,共5页
该文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起点”,包括历史起点、思想起点和逻辑起点;提出并论证了其历史起点是原始人类群体思想工作,思想起点是原始群体思想工作的思想,逻辑起点是思想联结;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历史起点、思想... 该文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起点”,包括历史起点、思想起点和逻辑起点;提出并论证了其历史起点是原始人类群体思想工作,思想起点是原始群体思想工作的思想,逻辑起点是思想联结;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历史起点、思想起点、逻辑起点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的起点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学 群体建设 逻辑起点 思想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学根源性问题研究的力作--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
6
作者 李斌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6-96,共1页
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是为何产生、如何产生的?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又是该学科赖以确立的根基性问题。这个追根究底的元问题,往往又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还... 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是为何产生、如何产生的?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又是该学科赖以确立的根基性问题。这个追根究底的元问题,往往又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 性问题 发生论 人文社会科学 力作 基础理论 学科 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共党史学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46
7
作者 宋俭 丁俊萍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4-69,共6页
关键词 中共党史学 学科建设 设问 党的建设 归属问题 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论坛”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宋俭 丁俊萍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9-124,共6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发展 发展论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共党史研究 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际视野中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范畴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项久雨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11期70-76,共7页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中国概念,是软实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是一个国家通过对其文化资源的柔性运用所凸显出来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同化力的集合,已经成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建构层面看,文化软实力拥有内容结构的层次...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中国概念,是软实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是一个国家通过对其文化资源的柔性运用所凸显出来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同化力的集合,已经成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建构层面看,文化软实力拥有内容结构的层次性、作用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显著,因此,审视文化软实力需要全球化视野和国际性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 综合国力 结构特征 国际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家文化与楚文化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钊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3期121-129,共9页
道家文化和楚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属于地域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学派文化。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一方面,楚文化孕育了道家文化,如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人生态度、道家的文字风格,等等,都同楚文化的熏陶... 道家文化和楚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属于地域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学派文化。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一方面,楚文化孕育了道家文化,如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人生态度、道家的文字风格,等等,都同楚文化的熏陶分不开的;另方面,道家文化又给了楚文化以重大影响。具体说来,它不但推进了流行于楚地的道家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丰富和深化了楚地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维。这两种文化的互动,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地域文化与学派文化的亲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道家文化 《老子》 《庄子》 《楚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范畴 被引量:3
11
作者 项久雨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12期55-66,共12页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的精神资源,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国家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基因,其作用机理有待明晰。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具体体现在对经济、...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的精神资源,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国家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基因,其作用机理有待明晰。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具体体现在对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作用 范畴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共和--从合法性视角看中国近代政体“激进”变革的原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星久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1期50-57,共8页
对于近代中国政体激进变革的原因,过去人们往往采取类似西方早期汉学界的"冲击—反应"模式加以解释,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将其主要原因归于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是他们的思想过于激进所致。本文从合法性分析的视角出发,把近代中... 对于近代中国政体激进变革的原因,过去人们往往采取类似西方早期汉学界的"冲击—反应"模式加以解释,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将其主要原因归于孙中山等革命派,认为是他们的思想过于激进所致。本文从合法性分析的视角出发,把近代中国政体变革理解为传统政治合法性走向危机、倾覆并向现代政治合法性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来自外部的"冲击"固然是强大的变革契机和"第一推动力",但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内部的潜在的政治合法性危机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制度变革中,维新派的康有为和革命派的孙中山等人实际上都是释放传统政治合法性危机、实现政体现代化的共谋者。因此,帝制合法性的消亡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制转型 近代中国君主专制 共和体制 政体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云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13,共4页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重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对于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当前的人民内...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重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对于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德育课程研究 探讨现代德育新模式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提高德育或日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水平,愈来愈显得格外重要。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提高德育或日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水平,愈来愈显得格外重要。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德育课程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质量 德育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德为先:中国共产党选人用人的光荣传统及其历史演进
15
作者 李和中 钱道赓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4期66-72,共7页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历来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和原则,其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刻领会。本文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以德为先"准则的表现,并阐述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历来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和原则,其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刻领会。本文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以德为先"准则的表现,并阐述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选人用人中"德"、"才"的关系的表述,提出了新时期实现"以德为先"选人、用人的实现路径,即完善干部选任机制和干部"德"的衡量标准及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为先 选人用人 历史演进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位波兰学者眼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关于维克多的新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16
作者 丁俊萍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学者 维克多 20世纪80年代末 道路 波兰 持续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探索
17
作者 孙居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5-146,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文化建设理论 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化建设 伟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小农意识改造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银传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9-54,共6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对农民小生产思想意识的批判和改造,并且十分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教育和改造农民小生产者,使他们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三代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对农民小生产思想意识的批判和改造,并且十分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教育和改造农民小生产者,使他们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提出了改造小农意识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改造 小农意识 现实意义
原文传递
论当代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冬梅 李斌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0,共6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培育人们的社会共识,铸就国民的灵魂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深刻反映和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培育人们的社会共识,铸就国民的灵魂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深刻反映和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的精神力量而直接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基本价值评判标准,帮助人们抵御多元价值观的侵蚀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