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I基茶多酚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
1
作者 尚秋 易雅轩 +2 位作者 张文 王夏楠 杨芳 《中国果菜》 2024年第7期42-48,共7页
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d,SPI)因其功能和营养价值被认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植物蛋白。然而,天然蛋白的功能有限,可对SPI的结构进行改性,以作为活性物质的优良载体。本研究利用Maillard反应,用葡萄糖(glucose,Glu... 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d,SPI)因其功能和营养价值被认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植物蛋白。然而,天然蛋白的功能有限,可对SPI的结构进行改性,以作为活性物质的优良载体。本研究利用Maillard反应,用葡萄糖(glucose,Glu)和SPI制备了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GSPI)。使用SPI和GSPI负载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得到负载TP的SPI纳米复合物(S-T)和负载TP的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纳米复合物(GS-T)。探讨了Glu对GSPI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TP与SPI和GSPI的相互作用。相比于S-T,GS-T平均粒径更小,稳定性较好,且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显示,GS-T可能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形成的,且可能增加蛋白的溶解性。总之,GSPI有希望成为功能食品、饮料和医药产品中TP类物质的一种新型有效的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茶多酚 糖基化 纳米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渣的蛋白组成分析及其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杰 谢辰阳 +1 位作者 黄雪薇 杨芳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98-303,共6页
针对核桃渣是核桃油加工后的废弃物,而其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中水分、灰分、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组成,并对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核桃渣的水分含量在5.68%~6.14%之间,灰分含量在4.85%~5.47%之间,蛋白质含量在42.... 针对核桃渣是核桃油加工后的废弃物,而其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中水分、灰分、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组成,并对其进行营养价值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核桃渣的水分含量在5.68%~6.14%之间,灰分含量在4.85%~5.47%之间,蛋白质含量在42.47%~53.58%之间。新疆、湖北及云南三个地区核桃渣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68.60、65.00和70.70,可消化必需氨基酸评分分别为40%、35%和48%。核桃渣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其它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因此,核桃渣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源,本研究可为其后续植物蛋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渣 氨基酸 营养价值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幼虫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估 被引量:28
3
作者 黄超 沈侨 +2 位作者 朱定 王存文 杨芳 《广东饲料》 2018年第9期22-24,共3页
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采用低温和微波干燥预处理黑水虻幼虫,对干燥的幼虫原料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富含蛋白质和油脂,低温干燥和微波干燥幼虫粉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34.64%和32.98%。两种... 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采用低温和微波干燥预处理黑水虻幼虫,对干燥的幼虫原料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富含蛋白质和油脂,低温干燥和微波干燥幼虫粉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34.64%和32.98%。两种干燥幼虫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谷氨酸。幼虫粉氨基酸组成优于鸡蛋(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100),评级为良好品质(消化必需氨基酸评分DIAAS>75),氨基酸组成及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FAO/WHO(2013)标准。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是一种高蛋白、高油脂,氨基酸组成合理的优质饲料蛋白来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氨基酸组成 营养价值评估 必需氨基酸 DIA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基芦丁颗粒的构建、表征及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周雨晨 党志雄 +1 位作者 蔡佳乐 杨芳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为了提高芦丁的生物利用率,以玉米醇溶蛋白为载体采用反溶剂法制备包载芦丁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玉米醇溶蛋白和芦丁质量比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都小于200 nm;当玉米醇溶蛋白与芦丁质量比为7∶... 为了提高芦丁的生物利用率,以玉米醇溶蛋白为载体采用反溶剂法制备包载芦丁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玉米醇溶蛋白和芦丁质量比制备的纳米颗粒粒径都小于200 nm;当玉米醇溶蛋白与芦丁质量比为7∶1时,芦丁的包载率达到最高(50.50%);Docking分子对接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玉米醇溶蛋白与芦丁结合的主要驱动力是氢键、静电和疏水作用力。此外,玉米醇溶蛋白芦丁纳米颗粒在远离等电点和高盐时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溶剂法 芦丁 玉米醇溶蛋白 纳米颗粒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