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6和IL-13与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患者发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清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3634-3636,共3页
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IL-13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对血清IL-6和IL-13细胞来源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HFMD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IL-6和IL-13水... 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IL-13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对血清IL-6和IL-13细胞来源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HFMD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IL-6和IL-13水平,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的HFMD患者血清中IL-6和IL-13水平,并同时检测HFMD患者治疗后血清IL-6和IL-13水平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单核细胞分泌IL-6和T细胞分泌IL-13的情况。EV71病毒感染健康人单核细胞和T细胞后,FCM检测单核细胞分泌IL-6和T细胞分泌IL-13变化情况。结果 EV71感染HFMD患者血清IL-6和IL-13水平分别为(79.63±29.45)pg/mL和(36.45±15.13)pg/mL,健康对照组血清IL-6和IL-13水平分别为(27.26±7.82)pg/mL和(13.46±3.14)pg/mL,HFMD患者血清IL-6和IL-1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同时,随着HFM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血清IL-6和IL-13水平亦逐渐升高(P<0.01)。治疗后HFMD患者血清中IL-6和IL-13水平分别为(48.23±23.14)pg/mL和(23.25±9.63)pg/mL,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HFM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L-6水平和T细胞分泌IL-13的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显著升高;EV71病毒处理健康人单核细胞和T细胞后单核细胞和T细胞分泌IL-6和IL-13能力显著升高。结论 EV71病毒可能时通过促进单核细胞分泌IL-6和T细胞分泌IL-13,致使血清IL-6和IL-13水平升高,从而参与HFMD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3 肠道病毒71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15例手足口病患者病因病机和分期辨证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洪可 朱清静 +4 位作者 聂凡 李慧涓 袁虹 李秀慧 聂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证候学的研究,探讨手足口病分期辨证模式。方法收集符合手足口病诊断的住院病例2 115份,按照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统计手足口病的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分析手足口病各期的主要证候和兼夹证候,再进行证素聚类分析,获... 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证候学的研究,探讨手足口病分期辨证模式。方法收集符合手足口病诊断的住院病例2 115份,按照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统计手足口病的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分析手足口病各期的主要证候和兼夹证候,再进行证素聚类分析,获得不同分型的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进而总结手足口病的传变发展规律,依据其规律进行分期辨证。结果证素分析发现普通型和重型都以湿(87.97%,96.75%)和热(98.66%,97.93%)为主要证素,并且贯穿整个病程。普通型患者病邪在表而解,外以邪盛为主,内以正气亏虚(43.06%)和气机逆乱(19.22%)为次;重型为疫毒循经入里,其证素除邪盛外,内风也成为主要证素(73.26%),邪盛正虚,正气亏虚(73.26%)进一步加重,气机逆乱(37.07%)仍然为较常见的次要病机;危重型以亡阳、气脱、厥证和内风占优势地位。结论依据各型手足口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分期辨证,表证期主要病机为邪犯太阴,湿热兼夹;里证期为内热郁蒸、气机逆乱,或兼肝风内动,或热扰心神,阴阳离绝。此法更能体现手足口病发展规律,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更高层次的结合,更符合中医临床,值得推广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分期论治 证素 辨证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内赛多孢子菌定植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曾敬思 李宏杰 +2 位作者 毛叶红 连昕 郑岳臣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初步了解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在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内感染或定植状况。方法收集101例继发型肺结核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使用真菌镜检、选择培养基培养及扩增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反转线状点杂交(... 目的初步了解赛多孢子菌(Scedosporium)在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内感染或定植状况。方法收集101例继发型肺结核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使用真菌镜检、选择培养基培养及扩增部分β-微管蛋白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反转线状点杂交(PCR-RLB)方法,检测常见的5种赛多孢子菌病的致病菌,即S.apiospermum、S.boydii、S.minutispora、S.aurantiacum及S.dehoogii。结果 101份受检标本均未检测到上述5种赛多孢子菌。结论在继发型肺结核患者中未见常见5种赛多孢子菌呼吸道感染或定植,提示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并发赛多孢子菌病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赛多孢子菌 下呼吸道 定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董璇 李天兴 +1 位作者 韩晓群 黄汉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8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住院2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组)和18例肺癌胸膜转移患者(恶性肿瘤组),利用ELISPOT法检测两组患者胸水对...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住院21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组)和18例肺癌胸膜转移患者(恶性肿瘤组),利用ELISPOT法检测两组患者胸水对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产生反应,分泌γ干扰素的效应T淋巴细胞的阳性率.结果 ELISPOT结果显示结核组胸水中T淋巴细胞检测阳性率为85.7%(18/21),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组[16.7%(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PO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5.7%、83.3%.结论 ELISPOT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对于结核性胸膜炎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胸膜炎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128例临床特征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华东 周海兰 +2 位作者 韩晓群 吴霜 朱清静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378-380,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128例手足口病(均为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3~11月间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128例手足口病患者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4例、西医治疗组64例,分别用中... 目的总结分析128例手足口病(均为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3~11月间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128例手足口病患者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4例、西医治疗组64例,分别用中药颗粒剂联合西医对症治疗以及西医对症干预进行治疗。SPSS 17.0软件对两组病例的体温恢复时间、疗程及皮疹消退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治疗第7天时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中药颗粒剂联合西医对症治疗组较西医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迅速,疗程及皮疹消退时间缩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治疗效果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概述 被引量:3
6
作者 余晓丽 朱清静 《环球中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472-474,共3页
概述了1994~2010年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概况。手足口病在疾病辨证上多进行分期辨证;治疗上多采用复方汤药、中成药及中药提取物以及外治法等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诊治手足口病方法多样,且大多疗效满意,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概述了1994~2010年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概况。手足口病在疾病辨证上多进行分期辨证;治疗上多采用复方汤药、中成药及中药提取物以及外治法等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诊治手足口病方法多样,且大多疗效满意,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手足口病 综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海兰 闫勇 李华东 《湖北中医杂志》 2011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目的观察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效果。方法将9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第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第三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第... 目的目的观察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效果。方法将9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第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第三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第二、三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问明显早于第一组,且治愈率高,后遗症少,病死率低。第二、三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醒脑静 安宫牛黄丸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2010年90例乙脑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8
作者 周海兰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年第3期80-81,共2页
流行性乙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病理反射及脑刺激征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
关键词 临床特征 流行病学 乙脑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武汉市 乙型脑炎病毒 重症患者 严重后遗症
原文传递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Fas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肖婷 邓俊萍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11-211,共1页
关键词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重型肝炎患者 FAS 检测 慢性 TNF-Α 细胞因子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人工肝联合抗病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芳梅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4期597-598,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抗病毒在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2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非护理干预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抗病毒在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2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非护理干预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人工肝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患者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人工肝治疗 血浆置换 抗病毒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临床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周海兰 李华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2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EV71感染手足病患儿体液免疫状况。方法分别测定30例EV71阳性和30例EV71阴性的手足口病患儿与同期2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IgG、IgA、IgM及补体C3、C4水平,采用SPSS18.0软件用t检验统计分析EV71阳性组的IgG、IgA、IgM及补体C3... 目的探讨并分析EV71感染手足病患儿体液免疫状况。方法分别测定30例EV71阳性和30例EV71阴性的手足口病患儿与同期2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IgG、IgA、IgM及补体C3、C4水平,采用SPSS18.0软件用t检验统计分析EV71阳性组的IgG、IgA、IgM及补体C3、C4水平与EV71阴性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EV71阳性组和阴性组手足口病患儿各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EV71阳性组患儿血清IgG、IgA、C3、C4水平降低(P<0.05);IgM明显升高(P<0.001)。结论 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但EV71感染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无显著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类 补体 体液免疫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细胞HBVcccDNA含量与血清HBVDNA、HBsAg、HBeAg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华东 江建宁 +1 位作者 陆晖 苏明华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99-499,共1页
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内的cccDNA含量,分析研究肝细胞内的HBVcccDNA含量与血清HBVDNA、HBV标记物的关系,探索是否能用血清HBVDNA或HBV标记物如HBsAg水平等常规指标来反映或解读肝组织内HBVcccDNA... 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内的cccDNA含量,分析研究肝细胞内的HBVcccDNA含量与血清HBVDNA、HBV标记物的关系,探索是否能用血清HBVDNA或HBV标记物如HBsAg水平等常规指标来反映或解读肝组织内HBVcccDNA水平状态。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和感染科住院和门诊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9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0.88岁。入选患者诊断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HBVDNA 慢性乙型肝炎 DNA含量 肝细胞 病毒感染者 HBsAg HBEAG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原文传递
重症水痘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华东 周海兰 +2 位作者 韩晓群 吴霜 文丹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79-979,共1页
患儿,男,12岁,体质量40k,因“发热1周,出疹6d,出血1d”于2012年11月15口入院。入院前1周出现发热,体温在38℃左右,次日发现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丘疹,继而演变为水疱疹、脓疱疹、痂疹,在村诊所按“水痘”予阿昔洛... 患儿,男,12岁,体质量40k,因“发热1周,出疹6d,出血1d”于2012年11月15口入院。入院前1周出现发热,体温在38℃左右,次日发现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丘疹,继而演变为水疱疹、脓疱疹、痂疹,在村诊所按“水痘”予阿昔洛韦治疗6d,无好转。治疗第6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症水痘 红色斑丘疹 四肢皮肤 阿昔洛韦 体质量 水疱疹 脓疱疹
原文传递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病因病机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凃晋文 董梦久 +7 位作者 刘志勇 朱清静 朱朝敏 李丽 万虎 蓝英 李耘 陈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证候与病因病机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医疗救治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院、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2012年7 9月...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证候与病因病机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医疗救治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院、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2012年7 9月收治277例确诊为乙脑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舌苔、脉象;按照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统计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总结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分析其证候分布特点和病因病机之间的规律。结果经过聚类分析,乙脑中医证型依次可归纳为4类:毒蕴肺胃证、毒损脑络证、毒陷心包证、阴阳衰竭证;主要以毒损脑络证和毒陷心包证为主,共205例,所占比例为74.0%。277例患者中病因主要以暑邪、热邪及毒邪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92.42%(256/277)、87.73%(243/277)、99.64%(276/277)。结论 4类中医证型符合乙脑中医证候临床特点,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为患,致使毒蕴肺胃,毒损脑络,毒陷心包,久则耗伤阴血,出现气阴两伤,虚实夹杂,最后导致阴阳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医证候 病因病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