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粉目数对自结合SiC陶瓷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劳新斌 李亚格 +5 位作者 江伟辉 涂治 梁健 徐笑阳 吴倩 虞澎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1,共5页
采用α-SiC骨料、Si粉和石墨为主要原料,经1500℃埋碳烧成制备了自结合SiC陶瓷,并利用XRD和SEM等方法探讨了Si粉目数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室温强度及高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粉目数为300目时,β-SiC晶须形貌最优,样品的高温强度(4... 采用α-SiC骨料、Si粉和石墨为主要原料,经1500℃埋碳烧成制备了自结合SiC陶瓷,并利用XRD和SEM等方法探讨了Si粉目数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室温强度及高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粉目数为300目时,β-SiC晶须形貌最优,样品的高温强度(48.7 MPa)大于室温强度(46.8 MPa)。Si粉目数小于300目时,Si粉活性低,不利于β-SiC合成;Si粉的目数大于300目时,反应活性较高,导致SiO气体分压过大和材料气孔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结合SiC陶瓷 Si粉目数 β-SiC晶须 室温强度 高温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火温度对25Cr3MoA钢脉冲渗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明继青 周和荣 +1 位作者 刘鹏洋 孙晓萌 《失效分析与预防》 2024年第2期80-86,共7页
采用不同温度淬火+600℃回火对25Cr3MoA钢进行渗氮前处理,对不同调质处理后的25Cr3MoA钢进行真空脉冲气体渗氮试验,并研究其组织、表面硬度、渗氮层硬度梯度和脆性等。结果表明:25Cr3MoA钢经不同温度淬火后,其板条状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 采用不同温度淬火+600℃回火对25Cr3MoA钢进行渗氮前处理,对不同调质处理后的25Cr3MoA钢进行真空脉冲气体渗氮试验,并研究其组织、表面硬度、渗氮层硬度梯度和脆性等。结果表明:25Cr3MoA钢经不同温度淬火后,其板条状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组织随淬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变粗大,粗化温度为950℃;随着淬火温度升高,25Cr3MoA钢渗氮后白亮层厚度增加,渗氮层组织变粗大;淬火温度为900℃时,白亮层厚度为10~15μm,渗氮层晶粒尺寸较小,渗层组织较均匀;25Cr3MoA钢渗氮层深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渗氮层组织明显变粗大。综合分析不同温度淬火后的材料渗氮层组织、结构和性能,25Cr3MoA钢渗氮前的淬火温度建议为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Cr3MoA钢 淬火温度 脉冲渗氮 硬度 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高温耐磨复合涂层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唐毅 章应霖 +1 位作者 张建强 闫文青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38-40,共3页
利用纳米材料高的比表面能和表面活性开发电站高温耐磨涂料。试验在普通粉料FM 6 5 0中添加纳米材料制成涂料 ,对涂层的结合强度、耐磨性和热震性分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FM 6 5 0涂层的结合强度从 2 .90MPa提高到了 3.4 9MPa ,采用... 利用纳米材料高的比表面能和表面活性开发电站高温耐磨涂料。试验在普通粉料FM 6 5 0中添加纳米材料制成涂料 ,对涂层的结合强度、耐磨性和热震性分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FM 6 5 0涂层的结合强度从 2 .90MPa提高到了 3.4 9MPa ,采用单面涂层降低气孔的影响则涂层强度从 6 .2 6MPa提高到了 10 .4 3MPa ;耐磨性和致密性均有很大提高 ;纳米Al2 O3/SiO2 的加入改善了涂层与钢的膨胀系数匹配程度 ,不经低温 80℃ /15 0℃处理涂层仍具有良好的耐热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高温耐磨复合涂层 性能 纳米材料 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轧控冷工艺中终冷温度对高强建筑用钢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润智 刘志琦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6-69,共4页
对高强建筑用钢进行控轧控冷处理,研究终冷温度(350~650℃)对该钢显微组织与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终冷温度为650,550℃下控轧控冷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都为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奥氏体(M-A)岛;当终冷温度为450℃时,组织仍为... 对高强建筑用钢进行控轧控冷处理,研究终冷温度(350~650℃)对该钢显微组织与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终冷温度为650,550℃下控轧控冷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都为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奥氏体(M-A)岛;当终冷温度为450℃时,组织仍为贝氏体铁素体+M-A岛,但是M-A岛的含量比终冷温度为650,550℃时的低;当终冷温度为400,350℃时,组织主要为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局部板条间分布着少量薄膜状M-A岛;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屈强比均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而在终冷温度为350,450,550℃时的断后伸长率均大于16%;终冷温度为450℃时,试验钢的拉伸性能符合780MPa级高强低屈强比建筑用钢的要求,此时贝氏体铁素体组织中弥散分布着细小、圆整度较高的M-A岛,使得试验钢具有高的强塑性和低的屈强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建筑用钢 终冷温度 拉伸性能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热处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5
作者 柯德庆 潘应君 吴腾 《创新教育研究》 2023年第8期2234-2238,共5页
随着人们对新工科认识与探索的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热处理实验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热处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热处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结果表明,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热... 随着人们对新工科认识与探索的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热处理实验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热处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热处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结果表明,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热处理实验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热处理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焊接工艺对BIM钢结构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付明琴 马魁 罗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7-52,共6页
研究了激光功率和焊接速度对DX51D/JFE-HITEN780S不等厚钢结构钢板激光焊接接头成形质量、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功率在1.0 k W及以上时,焊接接头可焊透,且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焊缝正面熔宽和背宽都呈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 研究了激光功率和焊接速度对DX51D/JFE-HITEN780S不等厚钢结构钢板激光焊接接头成形质量、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功率在1.0 k W及以上时,焊接接头可焊透,且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焊缝正面熔宽和背宽都呈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激光功率下的焊接接头焊缝区组织都为板条马氏体+铁素体,且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板条马氏体愈发粗大,焊接接头焊缝硬度平均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焊接速度在1600~2400 mm/min时,焊接接头具有较好的焊接成形质量,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加,焊接接头焊缝处的正面熔宽和背面熔宽都呈现逐渐降低的特征,焊缝区板条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而铁素体含量逐渐增多,同时焊缝中心的晶粒有所细化;DX51D/JFE-HITEN780S异质钢板适宜的焊接激光功率为1.2 k W、焊接速度为2400 mm/min,此时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焊接成形质量,焊缝区硬度较大且在热影响区中不存在软化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等厚异质钢板 激光功率 焊接速度 显微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进式加热炉内管材温度场模拟试验与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乐天 刘良勇 +2 位作者 李云龙 徐耀文 万五霞 《特殊钢》 2023年第6期89-95,共7页
采用试验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4140合金钢管材在步进式加热炉内的加热过程,分析了管材的温度变化与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先入炉的钢管头部温度比中尾部高30~50℃,沿钢管周向存在受热不均的现象,当温度超过800℃时,管材各部... 采用试验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4140合金钢管材在步进式加热炉内的加热过程,分析了管材的温度变化与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先入炉的钢管头部温度比中尾部高30~50℃,沿钢管周向存在受热不均的现象,当温度超过800℃时,管材各部分温差逐渐减小,整体温度趋于均匀;在奥氏体化温度以下,钢管升温速率由0.35℃/s逐渐减低至0℃/s,相变完成之后小幅升高后再次降低;钢管头尾端部温度高于中部,影响区在200 mm以内,400℃左右与端面温差达到最大117℃,计算终了温差逐渐减小至2℃以内;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温度吻合较好,当钢管内表面按绝热边界处理时,对温度影响较小,在精度允许的条件下可以以此简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炉 温度场 管材 有限单元法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骨料的含量对自结合SiC陶瓷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劳新斌 李亚格 +5 位作者 江伟辉 涂治 梁健 徐笑阳 吴倩 虞澎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38,共5页
以α-SiC为骨料、Si粉和石墨为基质,采用埋粉烧结法制备了自结合SiC材料,主要探讨α-SiC中粗颗粒含量对材料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与理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α-SiC骨料中粗颗粒(过80目筛)比例的增加虽然有利于气孔数量的减少与致... 以α-SiC为骨料、Si粉和石墨为基质,采用埋粉烧结法制备了自结合SiC材料,主要探讨α-SiC中粗颗粒含量对材料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与理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α-SiC骨料中粗颗粒(过80目筛)比例的增加虽然有利于气孔数量的减少与致密度的增加,但气孔的减少抑制了SiO_(2)的碳热还原反应,减少了原位β-SiC晶须的数量,反而降低了样品的抗折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粉烧结法 β-SiC晶须 力学性能 碳热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