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硒蛋白微胶囊的制备、结构表征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威 张碟 +3 位作者 蔡杰 程水源 丁文平 祝振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9-35,共7页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生物利用度,拓展其在富硒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溶液为固化液,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微囊化硒蛋白,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硒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生物利用度,拓展其在富硒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溶液为固化液,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微囊化硒蛋白,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硒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以及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对硒蛋白微胶囊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及胃肠道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6%(w/v)、CaCl2浓度2%(w/v)以及包埋操作温度49℃,此时硒蛋白包埋率可达87.4%。表征测试证实了海藻酸钠组成的微胶囊结构能高效且紧实包裹硒蛋白,硒蛋白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48.1±60.2)μm,且热稳定性能得到了改善。在模拟胃液体系中,硒蛋白的释放量仅为8.9%,而模拟肠液体系中13 h后累计释放达88.2%,表明微胶囊化能有效保护硒蛋白、提高稳定性和缓释性。本研究相关结论有望为硒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蛋白 海藻酸钠 微胶囊 结构表征 稳定性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硒蛋白果胶微凝胶的制备、结构表征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董琦 徐威 +7 位作者 张碟 蔡杰 程水源 胡中泽 丁文平 祝振洲 于添 邓绍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7-42,共6页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使用稳定性并有效用于富硒食品的开发,本研究以商品化柑橘果胶为壁材,CaCl2为固化剂,一步凝聚构建负载硒蛋白果胶微凝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参考指标,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硒蛋白果胶微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采...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使用稳定性并有效用于富硒食品的开发,本研究以商品化柑橘果胶为壁材,CaCl2为固化剂,一步凝聚构建负载硒蛋白果胶微凝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参考指标,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硒蛋白果胶微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微凝胶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以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模拟试验研究其消化特性。结果表明,硒蛋白果胶微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果胶浓度5%(w/v),CaCl2浓度为2%(w/v),包埋操作温度30℃,此时其包埋率为66.3%±1.64%;对硒蛋白果胶微凝胶的表征结果证实了果胶微凝胶能有效且紧实完整包裹硒蛋白,并提高其热稳定性能;体外释放试验显示,模拟胃液体系中硒蛋白的释放量仅为6.1%,而模拟肠液体系中9 h后累计释放73.6%,证明了果胶微凝胶结构能较好的保护目标蛋白、提高缓释效果。本研究相关结论可期为植物硒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富有机硒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蛋白 果胶 微凝胶 结构表征 体外释放 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硒化物对肺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
作者 游如梦 徐杰 +3 位作者 闵金瑛 张阳 魏凯 张绍鹏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25-33,49,共10页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硒化物对肺炎的作用靶点及机制。运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常见硒化物及其靶点,再通过GeneCards、TTD数据库获取肺炎相关靶点,两者交集获得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蛋...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硒化物对肺炎的作用靶点及机制。运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常见硒化物及其靶点,再通过GeneCards、TTD数据库获取肺炎相关靶点,两者交集获得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得到各靶点相互作用关系并获得关键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作互作网络图;最后运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筛选出常见硒化物所得常见硒化物32个,硒化物与肺炎共同靶点79个;经拓扑学分析以及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筛选得到2-甲氧基-2-苯基丙基(苯基)硒、(4-乙酰氨基苯基)二羟基硒和硒-丙基硒代半胱氨酸(PSC)三个关键硒化物和STAT3、SRC、PTGS2、MAPK3四个核心靶点,并揭示其通过抑制STAT3、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来作用于肺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结合效果良好,说明硒化物具有一定治疗肺炎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硒化物治疗肺炎的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硒化物 肺炎 靶点 富集分析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核桃挂面的配方工艺优化及硒含量分析
4
作者 童宇航 郑涵予 +4 位作者 游如梦 胡依黎 陈小玲 程水源 张绍鹏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以小麦粉和富硒核桃粉为主要原料制作富硒核桃挂面,以挂面的蒸煮特性为评价标准,优化挂面加工过程中核桃粉配方的添加工艺;并以感官评价和核桃挂面的硒含量为分析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评价分析和面时间、醒发时间、压延次数以及干燥温度... 以小麦粉和富硒核桃粉为主要原料制作富硒核桃挂面,以挂面的蒸煮特性为评价标准,优化挂面加工过程中核桃粉配方的添加工艺;并以感官评价和核桃挂面的硒含量为分析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评价分析和面时间、醒发时间、压延次数以及干燥温度对感官评价及核桃挂面硒含量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优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当富硒核桃粉的最优添加量为4%~6%、和面时间5 min、醒面时间31 min、压延次数为6次、干燥温度45℃时,得到的富硒核桃面条的营养价值高,蒸煮损失率小,有嚼劲,富有弹性,且硒含量损失率最低(1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核桃 挂面 加工工艺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富有机硒生物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蕾 董静洲 +2 位作者 李丽 王璋倩 程水源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66,共6页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硒蛋白的必需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机体缺硒会导致许多疾病,补硒之路任重道远。膳食补硒是最科学有效的补硒方式,硒通过食物进入机体并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发挥作用。文章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硒蛋白的必需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机体缺硒会导致许多疾病,补硒之路任重道远。膳食补硒是最科学有效的补硒方式,硒通过食物进入机体并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发挥作用。文章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概述了人们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载体获取富有机硒生物资源的方法和手段,发现硒在生物体内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机体硒含量,还对生物体生理性质和抗氧化性能等有所改善。最后,还探讨了膳食补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开发富硒强化剂的必要性,为国民补硒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 有机硒 生物资源 膳食补硒
原文传递
6种豆科植物芽苗的富硒能力比较筛选与富硒条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蕾 董静洲 程水源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08,共7页
为筛选出植物硒蛋白的最适来源和富硒条件,选取豌豆、黄豆、绿豆、芸豆、蚕豆和黑豆6种豆科植物的种子,通过浸种的方式使其吸收外源无机硒,以水培的方式使其萌发。通过测定芽苗中的硒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并结合萌发率和有机硒占比,筛选出... 为筛选出植物硒蛋白的最适来源和富硒条件,选取豌豆、黄豆、绿豆、芸豆、蚕豆和黑豆6种豆科植物的种子,通过浸种的方式使其吸收外源无机硒,以水培的方式使其萌发。通过测定芽苗中的硒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并结合萌发率和有机硒占比,筛选出6种豆科植物中最佳的富硒品种,以及该品种的最佳富硒浓度和最佳富硒生长阶段。结果显示:不同的品种对硒的耐受程度不一样,芸豆和蚕豆2种大体积种子在硒溶液中萌发率最低。高浓度的硒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源硒浓度增加,种子中总硒含量随之增加,同时蛋白质含量有一定增加,但种子中有机硒的转化率不与外源硒的浓度成正比,外源硒浓度在80 mg/kg时,转化率达到最高。萌发率在3 d后趋于稳定,硒含量在第3天时达到最高,有机硒转化率在第5天时达到最高。结果表明:6种豆科植物中,最佳富硒品种为绿豆,最佳富硒浓度为80 mg/kg,最佳富硒生长阶段为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 富硒 硒蛋白
原文传递
纳米硒的合成研究及其在食品与农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振宇 魏凌峰 +4 位作者 蔡杰 周娇娇 程水源 祝振洲 邓绍楠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33,共8页
硒是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参与机体众多的生理代谢过程。其中,纳米硒相较于传统的硒补充剂(如无机硒、有机硒等),有着更高的吸收性与生物活性。纳米硒可以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的途径合成,但容易出现团聚失活现象,因... 硒是人体和动物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参与机体众多的生理代谢过程。其中,纳米硒相较于传统的硒补充剂(如无机硒、有机硒等),有着更高的吸收性与生物活性。纳米硒可以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的途径合成,但容易出现团聚失活现象,因此,在纳米硒制备过程中通常会添加模板物质,提高纳米硒的稳定性,同时起到调控纳米硒的形貌和尺寸、提高纳米硒生物活性的作用。文章系统阐释了纳米硒的合成机制以及模板法增强纳米硒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并深入分析了纳米硒在食品与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拓展纳米硒在食品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合成机制 食品 农业
原文传递
硒蛋白的提取方法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方媛 张碟 +5 位作者 蔡杰 程水源 丛欣 祝振洲 丁文平 邓绍南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共7页
硒是人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在人体中参加生理活动,发挥抗氧化与免疫作用。硒对维持人体内细胞正常功能极为重要。硒蛋白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在抗氧化、免疫、毒素拮抗、信号分子通路等方面均受影响。文章系统综... 硒是人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在人体中参加生理活动,发挥抗氧化与免疫作用。硒对维持人体内细胞正常功能极为重要。硒蛋白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在抗氧化、免疫、毒素拮抗、信号分子通路等方面均受影响。文章系统综述了水提取法、碱提取法、盐提取法、醇提取法、酶提取法和物理提取法等硒蛋白的提取工艺方法,阐释了硒蛋白构成的硒酶的生理作用,并对硒蛋白在食品中应用的现状进行总结。文章将为硒蛋白的提取技术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加大推进硒蛋白在富硒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蛋白 生理功能 提取 食品应用
原文传递
纳米硒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叶园园 蔡杰 +5 位作者 李楠 张碟 程水源 胡依黎 祝振洲 丁文平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8,共8页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以亚硒酸盐(Se^4+)、硒酸盐(Se6+)、单质硒(Se0)等多种化学价态形式存在。纳米硒是一种纳米尺度下的单质硒,相比于传统无机硒,具有吸收率高、低毒安全和较高生物活性等功能特性,在食品等众多领域...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以亚硒酸盐(Se^4+)、硒酸盐(Se6+)、单质硒(Se0)等多种化学价态形式存在。纳米硒是一种纳米尺度下的单质硒,相比于传统无机硒,具有吸收率高、低毒安全和较高生物活性等功能特性,在食品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了纳米硒的功能特性,总结了国内外制备纳米硒的方法,最后分析了纳米硒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纳米硒在食品领域应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纳米硒在食品及相关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功能特性 合成 食品领域
原文传递
多糖-纳米硒在食品包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明珠 魏凌峰 +2 位作者 蔡杰 周娇娇 程水源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硒(Selenium,Se)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重要功效,与人体健康有紧密的联系。纳米硒则因其毒性低、吸收率高、生物活性高的优点,目前在动物生产、生物医药、植物营养等方面均已得到应用。随着纳米硒的应用越来越... 硒(Selenium,Se)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重要功效,与人体健康有紧密的联系。纳米硒则因其毒性低、吸收率高、生物活性高的优点,目前在动物生产、生物医药、植物营养等方面均已得到应用。随着纳米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逐渐开始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多糖类物质具有许多羟基(.OH),可以与纳米硒通过氢键作用结合,阻碍纳米硒的凝集,减少纳米硒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生物活性。此外,多糖具有的多种功能性基团和多支化学结构,对纳米硒粒子的制备、稳定及其功能特性均具有调节作用。文章针对纳米硒的合成、多糖-纳米硒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多糖 食品包装材料
原文传递
多糖纳米硒的制备、表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史梦华 任瑞芳 +4 位作者 郑涵予 邓婕 程水源 马晓龙 张绍鹏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4,共7页
纳米硒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在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多糖作为软模板能很好地修饰纳米硒,形成一种稳定、低毒、高生物活性的多糖纳米硒。因此,寻找高效的多糖纳米硒的制备方法以及研究其结... 纳米硒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在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多糖作为软模板能很好地修饰纳米硒,形成一种稳定、低毒、高生物活性的多糖纳米硒。因此,寻找高效的多糖纳米硒的制备方法以及研究其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热点。文章重点总结了以多糖为模板,抗坏血酸为还原剂,无机硒为硒供体,利用化学还原合成多糖纳米硒的方法,并概述了目前用于表征多糖纳米硒的技术,同时对多糖纳米硒的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多糖纳米硒的制备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纳米硒 表征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硒多糖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邓婕 牟璐 +5 位作者 童宇航 史梦华 郑涵予 魏凯 程水源 张绍鹏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15,共8页
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功能。硒多糖是硒与多糖有机结合形成的产物,不仅具备多糖的生物功能,也是良好的补硒剂之一。硒多糖主要来源于天然硒多糖、微生物富集硒多糖及人工合成硒多糖。天然硒多糖的含量... 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功能。硒多糖是硒与多糖有机结合形成的产物,不仅具备多糖的生物功能,也是良好的补硒剂之一。硒多糖主要来源于天然硒多糖、微生物富集硒多糖及人工合成硒多糖。天然硒多糖的含量少、种类少且合成机制不明确,而微生物富集硒多糖的合成效率也不高。因此,基于人工化学合成制备硒多糖已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文章总结了3种人工合成硒多糖的方法:基于单体硒或亚硒酸钠的合成、基于氯化氧硒的合成以及基于含硒功能基团的合成,同时对硒多糖的表征方法及抗氧化功能进行了综述,旨在对硒多糖的发掘与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多糖 结构表征 抗氧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