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脑血管重建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微球制备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明亮 陈翀 +4 位作者 张超 涂悦 王景景 张赛 梁海乾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制作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微球并研究其性质。方法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VE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和载罗丹明B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构;采用微量蛋白测定法测定微... 目的制作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微球并研究其性质。方法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VE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和载罗丹明B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构;采用微量蛋白测定法测定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研究;将用罗丹明B标记的微球注入大鼠颞肌组织,分别于第10天和第30天取颞肌组织行冰冻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粒径为4~10μm;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显示其平均载药量为(25.50±1.57)%,平均包封率为(85.07±0.15)%,累积释放率可达80%以上;微球在颞肌组织中可持续存在30 d以上。结论 VEGF-PLGA微球能稳定长时间释放VEGF,可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缓释 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在新型复合支架中的生长和分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邢冉 陈旭义 +2 位作者 朱祥 李瑞欣 涂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857-2863,共7页
背景: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胶原蛋白和丝素蛋白作为生物支架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两者单独使用时均具有不足。那么能否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该新型支架... 背景: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胶原蛋白和丝素蛋白作为生物支架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两者单独使用时均具有不足。那么能否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该新型支架对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又会有什么影响呢?目的:观察新型复合支架中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情况。方法:将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接种于新型复合支架中,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在支架中生长和分化情况。以常规悬浮培养作为对照组,使用CCK-8检测两组中神经干细胞的活力。对神经干细胞与新型复合支架的三维空间复合体进行石蜡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在材料表面及内部的生长、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新型复合支架中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很好地生长、分化,细胞与细胞之间形成突触;2CCK-8检测显示,神经干细胞在支架中生长良好,新型复合支架中神经干细胞活力要优于对照组(P<0.05);3石蜡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明神经干细胞在支架中能够很好的生长和分化;4结果说明,制备的新型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神经干细胞生长及分化,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材料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干细胞 分化 生物材料 胶原蛋白 丝素蛋白 生物相容性 神经组织工程 3-D打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Neuro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康文博 陈翀 +4 位作者 李晓红 王景景 涂悦 张赛 梁海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64-568,共5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Neuro 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NV组)、对照病毒组(GFP组)和Neuro D1病毒组(Neuro D1组)。各组行... 目的探讨过表达Neuro 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NV组)、对照病毒组(GFP组)和Neuro D1病毒组(Neuro D1组)。各组行划痕处理7 d后,NV组不感染病毒,GFP组感染携带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Neuro D1组感染同时携带GFP和Neuro D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24 h后同时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各组在1 d、2 d、3 d、5 d、7 d、14 d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在感染病毒后7 d观察细胞DCX阳性率和14 d观察细胞Neu N阳性率。结果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后,各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核明显饱满,胞浆减少,突起减少并延长。与Neuro D1组相比,NV组和GFP组细胞突起短而分枝多,胞核较小。感染病毒后7 d,NV组和GFP组细胞部分形态逐渐恢复以前形态而Neuro D1组维持变化后形态。与NV组和GFP组相比,Neuro D1组出现DCX(9.84%±2.06%)(F=40.107)和Neu N(8.25%±2.78%)阳性细胞(F=21.73),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Neuro D1的过表达可以介导体外培养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D1 转分化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划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因子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登鹏 李晓红 +6 位作者 涂悦 孙洪涛 王景景 王丽娜 陈翀 栾佐 张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3-847,共5页
目的探讨活性因子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只暴露硬脑膜,不接受液压冲击)、活性因子组(假手术大鼠给予活性因子治疗)、TBI组... 目的探讨活性因子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只暴露硬脑膜,不接受液压冲击)、活性因子组(假手术大鼠给予活性因子治疗)、TBI组[采用液压冲击仪(2.5atm)建立大鼠单侧重型TBI模型]和TBI+活性因子组(TBI后即刻对侧脑室穿刺并注射活性因子治疗),每组10只大鼠。TBI后7d,40g/L多聚甲醛灌流取材切片或断头取损伤侧海马匀浆,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溴化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的表达,选用连续5张切片进行阳性细胞计数,采用Westernblot检测海马区核转录因子-KB(NF—KB)p65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伤后7d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BrdU+和NeuN+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与TBI组比较,TBI+活性因子组BrdU+和NeuN+细胞明显增加[(207.7±22.5):(115.9±13.3)](P〈0.05)。而假手术组和活性因子组BrdU+和NeuN+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伤后7d海马区NF—KBp65表达增强,而TBI+活性因子组减弱[(0.81±0.09):(1.46±0.13)](P〈0.05),但假手术组和活性因子组海马区NF—KBp65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活性因子可促进大鼠TBI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元分化,可能与激发神经元生成及降低TBI后海马区NF—KBp65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神经干细胞 活性因子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治疗方案选择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群亮 葛云飞 +6 位作者 闫改军 蒋显峰 高培龙 王伟 薄寅 周星 张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63-1067,共5页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创伤后脑积水(胛H)的手术方案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89例重型颅脑创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PT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创伤后脑积水(胛H)的手术方案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89例重型颅脑创伤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PT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颅骨修补(早期组,17例)、延期行脑室-腹腔分流(V—Ps)+颅骨修补(延期组,22例)、先行V—Ps再行颅骨修补组(先V—Ps组,31例)和先行颅骨修补再行V—Ps组(后V—Ps组,19例)。利用GCS、GOS、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综合评估术前、术后意识恢复情况,观察四组患者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判断四组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四组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早期组、延期组、先V—Ps组和后V—Ps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86%、90%、90%,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并发症中分流堵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头皮感染发生率(18%)明显高于先V—Ps组(7%,P〈0.05),先V—Ps组及后V—Ps组术后硬膜下积液和血肿发生率(分别为3%,5%)均明显低于早期组和延期组(分别为12%,10%,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治疗术后PTH患者,V—Ps与颅骨修补可以任意组合,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颅脑损伤 颅骨修补术
原文传递
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亚低温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晓红 陈翀 +3 位作者 涂悦 王景景 张赛 孙洪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环境下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temperature sensitive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tsUCMSCs)移植对大鼠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液... 目的探讨亚低温环境下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temperature sensitive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tsUCMSCs)移植对大鼠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液压冲击仪(2.5atm)建立重型TBI模型,移植tsUCMSCs后予亚低温治疗。根据干预措施,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TBl组和TBI+tsUCMSCs+亚低温组(TBI+干预组),每组12只。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TBI后潜伏期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长时程电位增强(10ng—termpotentia—tion,LTP)的群体峰电位(populationspike,PS)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评估海马的突触可塑性。采用Westernblot检测Tau蛋白在Thr231的磷酸化水平以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sesynthasekinase3,GSK3)在Ser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第28天TBI组大鼠的潜伏期延长[(15.9±3.2)S:(8.1±2.7)S](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36.3±5.7)S:(14.4±3.0)S](P〈0.01);而TBI+干预组潜伏期缩短[(10.7±2.8)S:(15.9±3.2)S](P〈0.01]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29.4±4.4)S:(14.4±3.0)S](P〈0.05)。TBI组大鼠LTP的Ps和EPSP显著上升,而TBI+干预组抑制PS和EPSP的上升。TBI+干预组较TBI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水平降低[(0.8±1.0):(1.2±0.1)](P〈0.05),Ser9-GSK3磷酸化水平升高[(3.0±0.4):(1.3±0.2)](P〈0.01)。结论tsUCMSCs和亚低温联合治疗可改善TBI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干细胞 认知 亚低温
原文传递
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康文博 李晓红 +4 位作者 陈翀 王景景 涂悦 张赛 梁海乾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89-292,I0001-I0003,共7页
目的:观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划痕损伤活化后的形态和活性改变,以探讨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低温选择33... 目的:观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划痕损伤活化后的形态和活性改变,以探讨亚低温对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亚低温选择33℃,细胞培养48 h。实验分为对照组、划痕组、亚低温组和划痕+亚低温组。各组在相应的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Nestin阳性率,MTT比色法观察细胞活性,PI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凋亡程度。结果:与对照组和亚低温组相比,划痕组和划痕+亚低温组细胞胞体肥大,周围突起增多、延展以及胞浆丰富,细胞生长率明显升高。与划痕组相比,划痕+亚低温组细胞变化减慢,周围突起减少,细胞长入划痕处所需时间增加,细胞Nestin阳性率、PI阳性率和细胞生长率明显降低,各结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划痕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并会增生,亚低温明显抑制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生,并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脊髓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仿生脊髓导管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朱祥 陈旭义 +3 位作者 李瑞欣 邢冉 李东 涂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045-3050,共6页
背景:传统的组织工程导管制造方法存在复杂外形制造困难和内部空间结构无法控制的缺陷,不能满足一些微导管所要求的精确性和空间结构复杂性。目的:设计一种人工仿生脊髓导管,并研究其性能。方法:采用Solid Works制图软件建立导管数据模... 背景:传统的组织工程导管制造方法存在复杂外形制造困难和内部空间结构无法控制的缺陷,不能满足一些微导管所要求的精确性和空间结构复杂性。目的:设计一种人工仿生脊髓导管,并研究其性能。方法:采用Solid Works制图软件建立导管数据模型,在3D打印机上生成平台扫描路径,以丝素蛋白和胶原蛋白为原料,制作人工仿生脊髓导管,检测导管的吸水率、孔隙率、力学性能及细胞相容性。将人工仿生脊髓导管置入SD大鼠背部皮下,置入后1,2,3,4周取出导管,观察导管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人工仿生脊髓导管的微观孔隙分布均匀,大小不等,孔径为10-240μm,孔隙率为(53.6±1.0)%,吸水膨胀率为(1 347.0±19.4)%,压缩弹性模量为(0.60±0.12)MPa;神经干细胞可在人工仿生脊髓导管孔隙中生长,呈球形或梭形,在导管表面密集生长,有些细胞伸出伪足附着在导管表面。人工仿生脊髓导管置入SD大鼠背部皮下1周后降解20%,2周后降解59%,3周时降解74%,4周后完全降解。结果表明人工仿生脊髓导管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及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环境 脊髓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丝素蛋白 胶原蛋白 3D打印 人工仿生脊髓导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仁坤 涂悦 +5 位作者 赵明亮 陈翀 梁海乾 王景景 张赛 李晓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22-1027,共6页
目的利用3-D生物打印机制备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为组织工程化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细胞载体。方法制备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水凝胶,采用3-D打印仿生脊髓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排水法计算孔隙率,体外降解实验测量支架p H值和质量... 目的利用3-D生物打印机制备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为组织工程化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细胞载体。方法制备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水凝胶,采用3-D打印仿生脊髓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排水法计算孔隙率,体外降解实验测量支架p H值和质量变化。取孕14 d SD大鼠的胎鼠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实验分为2组,A组取仿生脊髓支架体外与NSCs共培养,B组直接将细胞悬液接种于预涂左旋多聚赖氨酸的24孔培养板上。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与形态变化,MTT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的分化情况。结果 3-D打印机成功制备出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扫描电镜显示内部具有纵行排列、平行的微孔结构,孔隙率为90.25%±2.15%;体外降解实验中,支架p 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8周左右支架降解完全,符合组织工程支架要求。MTT检测示两组培养1、3、7 d吸光度(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两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球分化,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培养7 d A组扫描电镜观察示细胞黏附于支架上,大量细胞伸出轴突,并且有神经球形成;免疫荧光染色示,两组均可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定量分析显示A、B组分化率分别为29.60%±2.68%和10.90%±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0,P=0.01)。结论 3-D打印的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促进NSCs增殖和分化,作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脊髓支架 3-D打印 神经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3D打印支架载神经分化因子1修饰的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仁坤 李晓红 +3 位作者 程世翔 王景景 涂悦 张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6-541,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仿生支架载神经分化因子1(NeuroD1)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S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制备3D仿生脊髓支架,将携带NeuroD1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转染NSCs,构建NeuroD1过表达NSCs。选择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3D打印仿生支架载神经分化因子1(NeuroD1)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SCs)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制备3D仿生脊髓支架,将携带NeuroD1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转染NSCs,构建NeuroD1过表达NSCs。选择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支架组(B组)、支架+NSCs-绿色荧光蛋白(GFP)组(C组)和支架+NSCs—NeuroD1组(D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1周后给予实验干预。对照组为显微镜下切除损伤处3mm脊髓。利用RT—PCR鉴定NeuroD1过表达NSCs的构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NSCs存活情况。神经核(Neun)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移植NSCs分化和髓鞘形成情况。于实验干预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评价各组大鼠运动功能;8周观察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判断各组大鼠神经电生理变化情况。结果RT—PCR结果证实成功构建过表达NeuroD1NSCs。D组各时相点BBB评分最高,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结果表明,D组运动和感觉潜伏期最短,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运动和感觉振幅最大,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8周时D组仍可见GFP阳性细胞,部分分化为神经元。GAP-43染色阳性,部分髓鞘形成。结论3D打印支架载NeuroD1修饰的NSCs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环路的重建,对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仿生支架
原文传递
Scepter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任登鹏 涂悦 +1 位作者 薛德友 张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探讨在Scepter球囊保护下应用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4例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在Scepter球囊保护下应用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4例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的TC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21-65岁[(42.6±6.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5分。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右侧13例,左侧11例。伴发颅内杂音23例,搏动性突眼伴球结膜充血水肿22例,眼球运动障碍19例,视力减退9例。术中通过微导管造影明确TCCF瘘口的位置及回流特点。将保护球囊置于颈内动脉瘘口处,再沿微导管在海绵窦内近瘘口处填入少量弹簧圈后分次推注Onyx胶,直至瘘口闭塞。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视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改善情况,术后复查数学减影血管造影(DSA)了解颈内动脉通畅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后2周,24例TCCF患者原有颅内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水肿症状均消失,19例眼球活动障碍患者中2例改善不明显,9例视力障碍患者中2例改善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Onyx胶与保护球囊粘连,将球囊连同导引导管送至颈外动脉后撤出球囊,术后患者无并发症。随访6-12个月,临床症状未见复发,无手术相关并发症,DSA示瘘口均完全闭塞,且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Scepter球囊保护下弹簧圈结合Onyx胶栓塞治疗TCCF可闭塞瘘口,消除眼部症状,维持颈内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 弹簧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