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奈唑胺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气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冯素枝 娄雅鸽 苏兆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9期167-169,共3页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应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80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对比两组患...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应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80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炎症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气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7.14±3.29)ng/ml、白细胞介素-17(8.83±3.01)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6±4.30)、(13.20±3.07)ng/ml,转化生长因子-β(31.40±5.80)m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0±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aO2(48.70±7.51)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81.14±9.68)mm Hg、pH(7.67±0.0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5.39±6.31)mm Hg、(74.36±8.30)mm Hg、(7.35±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症肺炎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控制血清中炎症因子,提高转换生长因子-β,改善血气指标,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重症肺炎 炎症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血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TakoSTubo心肌病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28
2
作者 梁滨 黄榕翀 +5 位作者 康美丽 史晓利 李智 刘俊 朱皓 周旭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4-539,共6页
目的:分析单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年临床数据,探讨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8-01至2014-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 042例。... 目的:分析单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年临床数据,探讨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8-01至2014-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 0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更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有10例患者纳入Tako STubo心肌病组。选取同一时期内发病时间≤6 h,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单支病变的32例患者纳入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脂水平、心肌标志物水平、常规12导联心电图前壁导联病理性Q波发生率、QTc间期及倒置T波分布情况。结果:在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修正诊断为Tako STubo心肌病的比例为1.06%。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中女性占9%(P<0.01)。Tako STubo心肌病组发病前存在应激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70%vs 22%,P=0.02),Tako STubo心肌病组患者心肌标志物峰值水平显著低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肌酸激酶:(486.0±249.0)U/L vs(716.0±132.0)U/L,肌酸激酶同工酶:(13.5±17.1)mg/L vs(47.5±21.9)mg/L,心肌肌钙蛋白I:(22.8±16.3)ng/ml vs(56.4±24.0)ng/ml,P均<0.01]。两组间发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前壁导联Q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ko STubo心肌病组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组在QTc间期[(630.0±117.0)ms vs(540.0±62.0)ms,P=0.001]、12导联心电图Ⅱ、Ⅲ、a VF、a VR、V6导联倒置T波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00%vs 3.13%;60.00%vs 6.25%;90.00%vs 3.13%;100.00%vs 21.88%;100.00%vs 46.88%;P均<0.05)。结论: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心电图以ST段抬高为特征的Tako STubo心肌病患者发病前多伴精神或躯体应激因素,QTc间期显著延长,T波倒置分布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koSTubo心肌病 急性心肌梗死 前壁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史晓利 冯素枝 张鲁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12期30-32,36,共4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收治的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88例,均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随机数...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收治的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88例,均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血必净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肺部活化调节趋化因子(PARC/CCL18)水平、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χ^(2)=4.423,P=0.035)。治疗后,2组血清SP-D、PARC/CCL18、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EV1、FVC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减轻肺功能损伤及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血必净注射液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A、FDP、CRP及D-二聚体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冯素枝 焦岩 +1 位作者 王平 娄雅鸽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探究癌胚抗原(CE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 目的探究癌胚抗原(CE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96例为病例组,同期在院体检健康者9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EA、FDP、CRP、D-D水平,根据96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期间预后分为存活组(73例)与死亡组(23例),比较两组血清CEA、FDP、CRP、D-D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EA、FDP、CRP、D-D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EA、FDP、CRP、D-D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血清CEA、FDP、CRP、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CEA、FDP、CRP、D-D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FDP、CRP、D-D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FDP、CRP、D-D联合检测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FDP、CRP、D-D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中呈高水平,血清CEA、FDP、CRP、D-D联合检测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胚抗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原文传递
青年男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史晓利 赵艳辉 黄榕翀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153-1156,共4页
目的 比较青年、老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健康男性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年男性(18 ~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老年(65 ~ 85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30例,发病24h内抽取静脉... 目的 比较青年、老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健康男性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年男性(18 ~4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老年(65 ~ 85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30例,发病24h内抽取静脉血2 ml.体检证实健康青年男性(30~45岁)30例为健康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2ml.取400μl血加入红细胞裂解液溶血后,加入VEGF、CD34、CD133抗体标记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 青年男性AMI组、老年男性AMI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0.58±0.83)%、(0.04±0.03)%和(0.02±0.0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MI患者EPCs数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青年男性AMI组EPCs数量高于老年AMI组(P<0.01).结论 青年男性患者AMI后24 h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较老年AMI患者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血液 内皮细胞/细胞学 干细胞/细胞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