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20年间哈尼梯田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1
作者 麻新颖 赵扬玲 +1 位作者 郭泺 杨京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哈尼梯田是我国西南山地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于201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和退耕还林措施,哈尼梯田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影响。本文选取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两个... 哈尼梯田是我国西南山地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于201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和退耕还林措施,哈尼梯田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影响。本文选取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两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2005-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显著变化,其中林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加,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2)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连通性增加,并由优势斑块支配;(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增加,其中林地、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提升,而耕地、草地有所下降;除食物生产外,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价值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4)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南部高北部低,西南、西北、东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明显增加;(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林地最为敏感,对水体最不敏感,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研究认为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政策能够改善哈尼梯田的景观格局、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暴露引起“肠道菌群-肠-脑轴”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佳熙 姬向荣 +3 位作者 刘芙瑶 傅宇辰 裴阳阳 云妙英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31,共13页
微塑料由于其自身粒径小、吸附性强、难降解等特点,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使得生物长期暴露其污染之中,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向上累积.有研究发现,微塑料单独或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能够对机体产生如... 微塑料由于其自身粒径小、吸附性强、难降解等特点,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而且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等途径使得生物长期暴露其污染之中,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向上累积.有研究发现,微塑料单独或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能够对机体产生如肠道菌群紊乱、神经行为毒性等不良影响.肠道菌群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与大脑进行双向交流,这一路径与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相关.目前关于微塑料对“肠道菌群-肠-脑轴”的毒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微塑料毒性及“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微塑料对肠道菌群及神经行为的毒性效应、研究潜在的毒性机制、寻找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与防护措施、保障环境生态与人类健康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毒性 肠道菌群-肠-脑轴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代谢组学解析3种中国东北苹果代谢物特征
3
作者 田永涛 刘焰 +3 位作者 滕宇 王歆然 洪利亚 王文蜀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207,共14页
本研究以红富士苹果为对照,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3种东北产苹果(塞外红、K9、龙丰)果皮、果肉的代谢物组成及差异,以探究3种东北产苹果果实代谢组轮廓及特征性成分。结... 本研究以红富士苹果为对照,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析3种东北产苹果(塞外红、K9、龙丰)果皮、果肉的代谢物组成及差异,以探究3种东北产苹果果实代谢组轮廓及特征性成分。结果表明,4种苹果果皮、果肉中共检测到239种代谢物,分属酚类(种类数量占比为48.95%,后同)、糖类(15.06%)、萜类(13.81%)、维生素及脂肪酸(11.72%)、氨基酸类(7.11%)和核苷酸类(3.35%)。3种东北产苹果与红富士苹果果皮或果肉相同部位的代谢物数量、种类及代谢通路途径相近,表明4种苹果具有类似品质特征。4种苹果的代谢物相对含量具有差异,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果皮、果肉各为一类,果皮或果肉相同部位在各组间明显分离,表明4种苹果果皮、果肉代谢物组成存在差异。塞外红vs红富士苹果果皮、果肉的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19、10个,K9 vs红富士苹果果皮、果肉的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2、16个,龙丰vs红富士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31、20个,龙丰与红富士苹果的果皮、果肉代谢物差异相较更大;塞外红vs K9的果皮、果肉间特征差异代谢物均为22个,塞外红vs龙丰果皮、果肉间特征差异代谢物均为21个,K9 vs龙丰的果皮、果肉间特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31、15个。酚类是4种苹果果皮、果肉特征差异代谢物的主要组分,其中表儿茶素及其低聚体等黄烷醇在塞外红苹果中丰度最高,槲皮素糖苷等黄酮醇在K9苹果中丰度最高,绿原酸、新绿原酸等酚酸在龙丰苹果中丰度最高,可能分别是其特征代谢物和品种差异关键代谢物。研究结果揭示了3种东北产苹果代谢组特征,可为其现代精准开发及我国苹果种质资源培育改良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外红苹果 K9苹果 龙丰苹果 比较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被引量:8
4
作者 李飞飞 罗斌圣 +1 位作者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3-1391,共9页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通过对全球3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文化 传统知识 民族植物学 惠益分享 国家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资源植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晴 程卓 +6 位作者 刘博 杨珺 李建钦 张红榛 张昕勃 马丽娟 龙春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8-1264,I0001-I0032,共39页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的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特别是资源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这个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的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特别是资源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这个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笔者采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以云南省红河州梯田最集中的4个县域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植物为对象,调查了其多样性状况及相关的传统管理与利用知识,探讨了两者在支撑、保护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有151科445属651种资源植物,其中药用植物255种、食用植物226种;当地百姓拥有十分丰富的管理和利用植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包括森林和树木、食用和药用植物、草果和板蓝种植以及薪柴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应用类别涉及日常生产生活和梯田保护等诸多方面;资源的多用途、多功能特点明显,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植物利用文化和紧密的人地互动关系。当地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构筑了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居民对资源植物的长期采集、管理和利用承载着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支撑着当地居民的生计,在维持整个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稳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推动遗产地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农业文化遗产 资源植物多样性 民族植物学 药用植物 食用植物 传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孟媛 程卓 +3 位作者 林锋科 张瑞飞 刘悦 龙春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3-81,共9页
目前,部分民族药用植物正面临着资源日渐匮乏、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和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且许多民族药用植物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代谢组学可精确而全面地测定内源代谢物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在民族药用植物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对国... 目前,部分民族药用植物正面临着资源日渐匮乏、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和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且许多民族药用植物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代谢组学可精确而全面地测定内源代谢物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在民族药用植物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对国内外多个数据库中2011年至2021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代谢组学在民族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民族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未来研究方向。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发表的民族药用植物代谢组学论文数量总体上逐年上升,主要涵盖传统知识评价、药效评价、物种鉴别和作用机制4个重点研究方向,其中,关于药效评价的论文最多(占比39.5%),关于作用机制的论文次之(占比35.5%)。代谢组学在民族药用植物的民间医学验证中应用广泛,有利于对民族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保护、推广和发展;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可探明民族药用植物的最佳采收时期和产地,指导其优质栽培,明确其药用部位,准确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利用代谢组学方法还能有效鉴别形态相似的民族药用植物,明确其作用机制,缩短新药开发周期。综上所述,代谢组学是明确民族药用植物药效、药理和毒理机制及物种鉴别的有效工具之一。将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充分结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民族药用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并可促进对民族药用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药用植物 代谢组学 传统知识评价 药效评价 物种鉴别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稻种长毛谷的民族植物学及营养成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柳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0,共9页
长毛谷(Changmaogu/Oryza sativa)是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支系拉玛人传统栽植的一个特有的有色稻种,是我国农家品种的典型代表,处于稀有濒危状态,但对该品种的研究较少。为促进长毛谷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该研究利用民族植物学... 长毛谷(Changmaogu/Oryza sativa)是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支系拉玛人传统栽植的一个特有的有色稻种,是我国农家品种的典型代表,处于稀有濒危状态,但对该品种的研究较少。为促进长毛谷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该研究利用民族植物学及营养学的方法,对兰坪当地有关长毛谷品质特征、传统知识与文化、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测定稀有农家品种长毛谷的营养成分,与普通常见稻种的营养成分进行对比,探究长毛谷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1)长毛谷产地的白族支系拉玛人积累了丰富的关于长毛谷的传统知识和文化,包括传统耕作知识、相关历史典故、传统食用知识和种子的交换及保存文化。(2)长毛谷具有高含量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水分、灰分、总膳食纤维和花青素且含有一定量的原花青素,表明长毛谷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综上认为,长毛谷的原生境保护模式可为其他农家品种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有利于长毛谷等农家品种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毛谷 农家品种 民族植物学 营养成分 花青素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生态系统健康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舒航 孙晓杰 +1 位作者 原雪姣 刘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37-46,54,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性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探究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研究发现,有关生...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性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探究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研究发现,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论文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并在2009年后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毒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各研究领域间有较强的研究连接,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主要发文国家和地区分布来看,美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尽管中国学者的发文量仅次于美国学者发文量,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研究连接较弱;在生态系统健康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最初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的确立上;生态系统健康的动态评估、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 CiteSpace软件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下的民族植物学
9
作者 张晴 龙春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30-35,共6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思考和总结,为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学科,其早期生长环境并没有马克思主义背景,但发展至今处处渗透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思考和总结,为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学科,其早期生长环境并没有马克思主义背景,但发展至今处处渗透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该文首次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阐释民族植物学的学科特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当代形态的核心观念在民族植物学学科理念、性质和研究应用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发现二者拥有较高的契合度,从而揭示民族植物学学科的先进性及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硝酸酯合成及其在环境治理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梦亚 林伟立 罗斐贤 《合成化学》 CAS 2023年第12期982-992,共11页
有机硝酸酯是一类在医药、含能材料和合成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化合物。大气中的有机硝酸酯是由人为源或自然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大气中羟基或氮氧自由基等氧化生成的重要污染物,是环境大气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氮氧化物,也是二... 有机硝酸酯是一类在医药、含能材料和合成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化合物。大气中的有机硝酸酯是由人为源或自然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大气中羟基或氮氧自由基等氧化生成的重要污染物,是环境大气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氮氧化物,也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有机硝酸酯的变化特征及源汇机制已成为大气污染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机硝酸酯合成研究进展,主要从烯烃官能团化硝酸酯化反应、碳氢键硝酸酯化和其它反应方面总结。同时总结了近年有机硝酸酯化合物标准物质合成及其在环境治理应用进展,展望了有机硝酸酯合成方法开发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硝酸酯 合成 硝酸酯化 碳氢活化 大气污染物 标准物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不同发育阶段7种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质量差异标志物确认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锦峰 刘博 +7 位作者 徐倩 孟子渊 戴欣怡 买韫麒 闫潇艺 王美娜 李健 刘越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3,I0035,共8页
目的研究天麻在发育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天麻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 f.glauca S.Chow)种子、原球... 目的研究天麻在发育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天麻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 f.glauca S.Chow)种子、原球茎、米麻、白麻、箭麻等5个不同发育阶段天麻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等7种活性成分同时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影响天麻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标志物进行了预测,对天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化学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结果5个发育阶段中,米麻阶段7种有效成分的总含量最高。天麻素、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E在米麻时期含量最高,对羟基苯甲醇和巴利森苷C在原球茎时期含量最高,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在白麻时期含量最高。PCA分析将不同采收时期的31批天麻样品聚类成5类,能有效区分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使用OPLS-DA确定巴利森苷A、对羟基苯甲醇和巴利森苷E是影响天麻品质和发育的3个主要差异标志物。结论建立的HPLC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方法稳定、可靠,可以更全面地为进一步探讨天麻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成分积累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发育阶段 多成分定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质量差异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贵金属催化电极Ni/C@CF的制备及绿色类Fenton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成施雨 杨灵 +4 位作者 包芮于 陈宸 崔萌萌 张谷令 李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传统芬顿(Fenton)法利用Fe2+催化H_(2)O_(2)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可以高效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但其操作pH范围窄(pH≈3)和易产生铁絮凝沉淀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发展.原子氢H*作为一种单电子供体,可以将电子快速转移到H... 传统芬顿(Fenton)法利用Fe2+催化H_(2)O_(2)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可以高效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但其操作pH范围窄(pH≈3)和易产生铁絮凝沉淀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发展.原子氢H*作为一种单电子供体,可以将电子快速转移到H_(2)O_(2)中,生成•OH,适用于广泛的pH值,没有铁污泥产生,是一种新型高效绿色芬顿法.然而,原子H*更易相互结合形成H_(2),极不稳定,因此,探索合适的电催化剂对H*绿色Fenton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炭黑作为载体,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具有催化活性高、性能稳定的Ni/C@碳毡(Ni/C@CF)非贵金属电催化材料,制备的Ni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炭黑上.以此电极材料为阴极,构建绿色Fenton催化体系,能够催化H_(2)O和H+生成H*,进而催化H_(2)O_(2)产生•OH,高效降解去除水中抗生素污染物.通过调节制备方法、电压、溶液pH值及外加氧化剂量,确定了该体系下的最佳反应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顿反应 原子氢 Ni/C@CF材料 电催化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及虫害发生的影响
13
作者 刘靖 杨晓然 +4 位作者 杨牧之 任振涛 刘来盘 刘标 薛堃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5-374,共10页
【目的】明确转基因抗虫(cry1Ab)耐除草剂(epsps)玉米DBN9936对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及虫害发生的影响,为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田间隔离条件下,采用直接观察法对田间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采用剖杆法... 【目的】明确转基因抗虫(cry1Ab)耐除草剂(epsps)玉米DBN9936对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及虫害发生的影响,为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田间隔离条件下,采用直接观察法对田间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采用剖杆法调查钻蛀类害虫的危害情况。分析比较转基因玉米宏硕1799转化体和远科105转化体及其非转基因玉米受体品种、非转基因玉米栽培品种先玉335的田间节肢动物功能群、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等相关参数。【结果】1)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受体品种的田间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转基因玉米的叶片平均受害率、茎秆平均受害率和穗尖平均受害率均低于非转基因玉米;3)转基因玉米与喷施杀虫剂的非转基因玉米上玉米螟、棉铃虫和黏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危害程度均较非转基因玉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相比,受试转基因玉米有降低鳞翅目靶标害虫发生的趋势,且对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CRY1AB EPSPS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蔷薇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及其物质基础
14
作者 李雯轩 高欣雨 +4 位作者 黄鑫 李惠玲 毛文慧 刘立亚 龙春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6,共10页
对大叶蔷薇(Rosa macrophylla Lindl.)不同部位(花、枝、叶、果)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体外的抗氧化能力、抗肿瘤活性和抗炎活性进行评价;利用UPLC-MS/MS技术分析大叶蔷薇叶和果的次生代谢产物组成差异,并对次生... 对大叶蔷薇(Rosa macrophylla Lindl.)不同部位(花、枝、叶、果)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体外的抗氧化能力、抗肿瘤活性和抗炎活性进行评价;利用UPLC-MS/MS技术分析大叶蔷薇叶和果的次生代谢产物组成差异,并对次生代谢产物与生物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叶蔷薇各部位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23.96~277.93和80.20~714.73 mg·g^(-1)。叶乙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最高,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最强,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胃癌MGC-803细胞和人肺癌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率均最小;在0~60μg·mL^(-1)范围内,果乙醇提取物对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表现出较小的细胞毒性,且随着乙醇提取物质量浓度增加,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的NO释放量逐渐下降,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比较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叶和果的次生代谢产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共得到175种差异代谢产物。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和果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与差异代谢产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大叶蔷薇叶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最强,抗肿瘤活性最好;而果乙醇提取物具有最佳的抗炎活性;松萝酸和金合欢素等可能是叶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吲哚-3-甲醛、葫芦巴碱和根皮苷等可能是果抗炎活性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蔷薇 乙醇提取物 生物活性 UPLC-MS/MS技术 比较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NO_(3)和N_(2)O_(5)在线测量系统的表征与应用
15
作者 张田甜 左澎 +3 位作者 马璟钰 叶春翔 林伟立 朱彤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4,共12页
报道自主研发的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大气NO_(3)/N_(2)O_(5)在线测量系统及其参数表征结果。在时间分辨率为1min的情况下,NO_(3)和N_(2)O_(5)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10^(-12)和2.9×10^(-12)。在采样流量6L/min和使用1天滤膜... 报道自主研发的基于光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大气NO_(3)/N_(2)O_(5)在线测量系统及其参数表征结果。在时间分辨率为1min的情况下,NO_(3)和N_(2)O_(5)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10^(-12)和2.9×10^(-12)。在采样流量6L/min和使用1天滤膜的情况下,利用标准源实验确定NO_(3)和N_(2)O_(5)的采样损耗分别为17.0%和18.0%。Allan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60~100s积分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系统稳定性。在北京城区开展大气NO_(3)和N_(2)O_(5)观测,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可以满足大气环境中NO_(3)及N_(2)O_(5)的高灵敏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 N_(2)O_(5) 光腔衰荡光谱技术 参数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苹果皮多酚工艺优化及机理分析
16
作者 田永涛 陈均 +5 位作者 辛宇阳 刘天悦 么亚妹 周萌萌 张嘉惟 王文蜀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9-300,共12页
该研究建立了苹果皮多酚超声辅助天然低共熔溶剂(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NADES)提取工艺,分析了NADES作用机理。对比六种NADES与φ=80%甲醇提取的苹果皮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确定氯化胆碱-乙二醇(Choline Chloride-Ethylene Gly... 该研究建立了苹果皮多酚超声辅助天然低共熔溶剂(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NADES)提取工艺,分析了NADES作用机理。对比六种NADES与φ=80%甲醇提取的苹果皮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确定氯化胆碱-乙二醇(Choline Chloride-Ethylene Glycol,ChCl-EG,1:4)为最佳提取溶剂,单因素结合正交优化其工艺为料液比1:50(g/mL),含水率30%,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60℃,所得提取物总酚含量和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为33.16 mg GAE/g DW、52.60、38.30和30.76 mg TE/g,均显著高于80%甲醇提取物,且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60.69%、122.41%、138.04%、102.37%,表明ChCl-EG可高效提取苹果皮多酚。采用UPLC-MS/MS从ChCl-EG和甲醇提取物共鉴定17个酚类化合物,二者主要成分一致。NMR氢谱表明ChCl和EG分子间形成了氢键,FT-IR分析显示ChCl-EG与提取物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强于甲醇。真实溶剂类导体屏蔽模型分析显示ChCl-EG与多酚分子结合性能更佳,溶解能力和相互作用能分别是甲醇的1.39和1.12倍,从分子层面阐释了ChCl-EG高效作用机理。该研究结果为苹果皮多酚绿色提取工艺及NADES高效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多酚 天然低共熔溶剂 工艺优化 氢键 真实溶剂类导体屏蔽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紫金龙属植物新资料:独龙紫金龙
17
作者 程卓 范彦晓 +1 位作者 胡娴 龙春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8,共4页
本文报道了产自中国云南独龙江地区的罂粟科紫金龙属植物:独龙紫金龙(Dactylicapnos arunachalensis Lidén&M.K. Pathak)。本种之前被其他国家的学者发表,但根据其文献中提供的模式标本采集地点,地图显示其在我国境内。本文对... 本文报道了产自中国云南独龙江地区的罂粟科紫金龙属植物:独龙紫金龙(Dactylicapnos arunachalensis Lidén&M.K. Pathak)。本种之前被其他国家的学者发表,但根据其文献中提供的模式标本采集地点,地图显示其在我国境内。本文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拟定了中文名称。独龙紫金龙与厚壳紫金龙(D.grandifoliolata Merrill)的形态相似,但是很容易从花序和果梗进行区分。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设定的标准,该物种为极度濒危(CR),需要立即采取保护措施。独龙紫金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云南植物多样性的认识,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中药资源。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了解该植物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并探索其潜在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龙属 罂粟科 独龙江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城市大气臭氧质量浓度变化及其影响
18
作者 陈熠 郭淑政 +1 位作者 张田甜 林伟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5-724,共10页
在强紫外线辐射和高臭氧(O_(3))背景值下,人为排放源集中的青藏高原城市地区大气O_(3)质量浓度长期变化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备受关注。该研究收集2015—2023年西藏7个城市的O_(3)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借助13个O_(3)风险评价指标... 在强紫外线辐射和高臭氧(O_(3))背景值下,人为排放源集中的青藏高原城市地区大气O_(3)质量浓度长期变化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备受关注。该研究收集2015—2023年西藏7个城市的O_(3)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借助13个O_(3)风险评价指标评估O_(3)对当地居民健康和生态植被的潜在威胁。结果表明:O_(3)质量浓度在拉萨明显高于南部的山南和日喀则,与北部的那曲相当,高于西部的阿里以及东部的林芝和昌都。昌都O_(3)峰值出现在6月,林芝O_(3)峰值出现在3—4月,其他城市则出现在5月。阿里、那曲、拉萨和林芝的O_(3)质量浓度呈年际波动,山南、日喀则和昌都的O_(3)质量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健康与生态O_(3)风险指标与日间O_(3)质量浓度紧密相关。相比西藏其他城市,拉萨的O_(3)暴露带来的影响尤为突出,部分风险指标已突破安全阈值。在高O_(3)背景值基础上,由于人为排放的不断增加,西藏城市须采取有效的O_(3)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长期维护青藏高原城市地区大气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城市 O_(3) 健康效应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更多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克平 任海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47-1349,共3页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包括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马克平,2023),为全球2030年前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明确了目标和路径。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包括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等,率先实现了《昆蒙框架》中关于通过全域空间规划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行动目标1)、保护30%陆地面积(行动目标3)等重要目标,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尽管如此,还必须认识到,中国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态势尚未得到全面扭转,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存在加剧的趋势。作为COP15的主席国,中国应将推动《昆蒙框架》的实施作为2030年前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家水平采取有效的保护举措,并实现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的变革性转变和高质量发展;在区域水平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寻求适合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全球水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实现公平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治理。所有这些行动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来支持,目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Mi et al.,2021),但距离保护实践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治理 变革性 主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热贡唐卡的生物文化初探
20
作者 林晨 程卓 龙春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7-1466,共10页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损失,还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唐卡被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医药等诸多方面。青海热贡唐卡作为唐卡的重要流派,因生动细腻的形象描绘和大量自然景观的刻画而广为流传。该文将文献分析、作品分析与民族生物学实地调查等方法相结合,从热贡止唐(绘画唐卡)绘制所用到的生物材料和热贡唐卡画面内容所反映的生物形象两方面对其生物文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揭示了热贡止唐传统绘画工具和12种天然植物颜料的基源生物与制作工艺,探讨了热贡唐卡作品中常出现的生物形象本源、来源及其文化功能,阐释了热贡唐卡教诲图中传递的生态理念。总体而言,热贡唐卡取材于大自然,其内容亦反哺大自然。未来,应更加注重热贡唐卡的传统技艺及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发掘其传统知识传播和自然教育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唐卡 资源植物 生物文化 传统知识 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