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排CT多平面重建对正常人群寰枢关节间隙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育春 庄泽锐 +3 位作者 陈玉珍 王新家 陈镇平 杨海英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03-104,109,共3页
目的:测量正常人群颈椎寰枢关节间隙正常值及双侧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不对称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例无寰枢关节病变成人,在中立位下用64排CT扫描C1-2椎体,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成像后,测量寰齿前间隙(AADI),... 目的:测量正常人群颈椎寰枢关节间隙正常值及双侧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不对称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例无寰枢关节病变成人,在中立位下用64排CT扫描C1-2椎体,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成像后,测量寰齿前间隙(AADI),双侧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称值(VBLADI)。结果:男性AADI明显大于女性(P〈0.05);AADI 95%正常值男性1.2-2.7 mm,女性1.1-2.3 mm。男女性双侧LADI(不对称发生率高达92.0%)及VBLADI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群中双侧LADI不对称者常见,当有颈部外伤且影像学提示双侧LADI不对称时,诊断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应慎重,须结合临床及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寰枢关节间隙 CT三维重建 正常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在寰枢关节齿状突不居中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育春 陈玉珍 +3 位作者 庄泽锐 王新家 陈镇平 杨海英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对头颈部外伤患者中齿状突不居中者进行横韧带扫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有头颈部外伤、X线或CT检查发现齿状突不居中者用磁共振STIR序列对寰枢关节进行扫描,评价横韧带损伤情况,结合临... 目的:应用磁共振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对头颈部外伤患者中齿状突不居中者进行横韧带扫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有头颈部外伤、X线或CT检查发现齿状突不居中者用磁共振STIR序列对寰枢关节进行扫描,评价横韧带损伤情况,结合临床对寰枢关节损伤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X线或CT均发现齿状突不居中,行磁共振STIR序列扫描,均未发现横韧带断裂,保守治疗后效果良好。结论:磁共振STIR序列对寰枢关节横韧带显示良好,对齿状突不居中的头颈部外伤者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短时反转恢复序列 寰枢关节 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侧切口保留关节囊的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
3
作者 宋沛松 黄训生 +2 位作者 刘创元 陈恩宏 苏国强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7年第3期23-25,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改进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06年3月,采用外侧切口,保留髋关节囊,对3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3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70min,平均45min。术中最多出血量为250ml,平均出血量为10... 目的介绍一种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改进方法。方法2003年3月~2006年3月,采用外侧切口,保留髋关节囊,对3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3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70min,平均45min。术中最多出血量为250ml,平均出血量为100ml。术后无切口感染及髋关节脱位发生,所有患者经8个月至3年随访,平均1年10个月.均无髋关节脱位、松动发生。术后3、6个月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0.7分和92.2分。随访8个月至3年,测量双下肢长度患肢比健肢平均长0.2em(范围0~0.7cm)。结论外侧切口保留关节囊的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髋关节功能重建的治疗方法,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MRI评估过伸性颈椎损伤发生过程中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相关变化的意义 被引量:23
4
作者 宋沛松 韩伟 +6 位作者 崔华中 陈丽卿 欧阳甲 齐伟力 孔抗美 王新家 黄铿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6期5561-5563,i003,共4页
目的:通过动态MRI测量,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的动态变化对过伸颈椎损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变患者中立位MRI扫描后,再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C各节段脊髓、硬膜囊中矢径、硬膜囊... 目的:通过动态MRI测量,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的动态变化对过伸颈椎损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变患者中立位MRI扫描后,再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C各节段脊髓、硬膜囊中矢径、硬膜囊3~7前间隙及椎管、椎体矢径,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高位颈椎C4以上脊髓、硬膜囊中失径在三位置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4以下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椎体水平三位置中测得中矢径数值大小排列为:过伸位>中立位>过屈位;在椎间隙水平,因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的影响则相反为:过屈>中立>过伸,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组有14例颈椎管狭窄其椎管、椎体比值<0.75,占45.16%(14/31)。结论: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加上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黄韧带致椎管容积相对狭窄加重,是过伸性颈椎损伤产生的机制所在,且常发生于下颈椎。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更易患过伸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核磁共振 摄影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生物力学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曾机灿 齐伟力 《医学综述》 2008年第20期3101-3103,共3页
作为与传统实验生物力学互相验证和互为补充的方法,有限元分析方法正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尤其在骨科生物力学分析中。本文就股骨和股骨骨折内固定物在多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应变、位移等,及内置物设计的评价和优化等生物力... 作为与传统实验生物力学互相验证和互为补充的方法,有限元分析方法正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尤其在骨科生物力学分析中。本文就股骨和股骨骨折内固定物在多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应变、位移等,及内置物设计的评价和优化等生物力学的有限元法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生物力学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力失衡与后柱失稳大鼠颈椎病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宋沛松 孔抗美 +4 位作者 齐伟力 王新家 韩伟 黄铿 陈泽锋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0-71,77,共3页
目的 :对肌力失衡与后柱失稳大鼠颈椎病模型进行研究。方法 :SD大鼠 (6 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2 0只 )、肌力失衡组 (2 0只 )和后柱失稳组 (2 0只 ) ,每组又分 2个月和 4个月组 ,各组 10只。建立两组不同的颈椎病模型后 ,通过X线影像评... 目的 :对肌力失衡与后柱失稳大鼠颈椎病模型进行研究。方法 :SD大鼠 (6 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 (2 0只 )、肌力失衡组 (2 0只 )和后柱失稳组 (2 0只 ) ,每组又分 2个月和 4个月组 ,各组 10只。建立两组不同的颈椎病模型后 ,通过X线影像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运动功能情况。结果 :X线影像分析 :对照组生理弯曲存在 ,椎间隙无异常 ,未见骨赘形成 ,肌力失衡组和后柱失稳组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弯曲消失 ,椎间隙变窄 ,骨赘形成 ,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增生硬化。斜板实验运动功能评价 ,肌力失衡组和后柱失稳组的肌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照组 2、 4个月间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肌力失衡组和后柱失稳组 2、 4个月间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而肌力失衡组与后柱失稳组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肌力失衡与后柱失稳均可致大鼠颈椎病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失衡 后柱失稳 大鼠 颈椎病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致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6
7
作者 林丽芬 李闺仪 《河北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1471-1472,共2页
目的:探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病人中1例死亡,其余因发现及时,治疗措施正确,预后良好。结论:根据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病死率极高的特点,早期预防,早期发现,... 目的:探讨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病人中1例死亡,其余因发现及时,治疗措施正确,预后良好。结论:根据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病死率极高的特点,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而对病人进行严密观察,采取措施,加强护理对成功抢救病人起了积极的作用,降低了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脂肪栓塞综合征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沛松 韩伟 +3 位作者 汪吉明 黄铿 张群 王书山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伸直位石膏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用闭合复位方法治疗52例(1-12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介绍伸直位石膏固定的复位固定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本组获2年以上的随访,且无缺血性肌挛... 目的:探讨伸直位石膏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用闭合复位方法治疗52例(1-12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介绍伸直位石膏固定的复位固定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本组获2年以上的随访,且无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伸直位石膏固定经济方便。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固定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个体化髋臼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育春 王新家 +6 位作者 马学铭 廖浩杰 曾机灿 姚关锋 王伟东 林创鑫 林本丹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个体化髋臼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例应用3D打印技术的复杂髋臼翻修病例。对患者进行X线、CT检查,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手术并设计垫片;打印聚乳酸仿真骨折模型、垫片、髋臼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最后打...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个体化髋臼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例应用3D打印技术的复杂髋臼翻修病例。对患者进行X线、CT检查,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手术并设计垫片;打印聚乳酸仿真骨折模型、垫片、髋臼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最后打印钛合金垫片和骨小梁髋臼,进行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复查X线,测量旋转中心的纵轴位置、旋转中心水平位置、股骨偏距、双下肢长度差、术后臼杯外展角、前倾角。记录术前、术后半年、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影像学显示缺损髋臼得到填充,髋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旋转中心和偏心距解剖重建良好,Harris评分提升显著,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髋臼翻修病例,成功重建了髋臼的旋转中心,手术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髋关节翻修 髋臼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0
作者 蔡燕玲 陈伟璇 +1 位作者 黄友琼 李文珊 《河北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病人中有1例术后14d出院时右前臂感觉和运动功能无恢复,出院后失访;余3例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4周... 目的:探讨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血管刺伤致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病人中有1例术后14d出院时右前臂感觉和运动功能无恢复,出院后失访;余3例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4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根据骨筋膜室综合征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影响预后的关键:而对病人进行动态观察,采取措施加强护理对疾病的康复起了积极作用。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刺伤 筋膜室综合征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os在颈椎病大鼠脊髓的表达及意义
11
作者 宋沛松 孔抗美 +5 位作者 齐伟力 陈丽卿 王新家 韩伟 黄铿 陈泽锋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目的 :研究颈椎病大鼠c_Fos在脊髓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破坏大鼠颈椎后柱稳定性 ,成功建立颈椎病模型 3、 4、 5个月后 ,分别取相同节段C4~ 6 的脊髓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c_Fos表达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从C4~ 6 的每第 3张切... 目的 :研究颈椎病大鼠c_Fos在脊髓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破坏大鼠颈椎后柱稳定性 ,成功建立颈椎病模型 3、 4、 5个月后 ,分别取相同节段C4~ 6 的脊髓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c_Fos表达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从C4~ 6 的每第 3张切片中选取 1 0个明显表达切片 ,记数阳性细胞后取均值。结果 :对照组脊髓组织中c_Fos阳性细胞数表达较少 ,而模型组明显增多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模型组 3、 5个月比有统计学意义 (1 1 2 0±2 2 6 ,2 7 6 8±4 36 ,P<0 0 5 )。结论 :c_Fos表达不但与急性刺激有关 ,也与颈椎病的慢性刺激有关 ,并随颈椎退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达 颈椎病 C-FOS 大鼠 脊髓组织 对照组 c—Fos 意义 结论 数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腿抬高试验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沛松 孔抗美 +3 位作者 齐伟力 欧阳甲 崔华中 韩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研究直腿抬高试验(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 SLR)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椎间盘突出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例的SLR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男281例,女224例;年龄26~69岁,平均42.1岁.单间隙突出(... 目的研究直腿抬高试验(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 SLR)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椎间盘突出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例的SLR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男281例,女224例;年龄26~69岁,平均42.1岁.单间隙突出(L4-5或LsS1)337例,多间隙突出168例.321例行CT检查,184例行MR检查.结果SLR与急或慢性病程、椎间盘突出率、侧隐窝是否狭窄、椎间盘突出位置(中央型、侧旁型)、间歇性跛行距离等相关;而与年龄、性别、民族(汉族与维吾尔、哈萨克、回族比较)、椎间盘突出大小、单或多间隙突出、侧旁突出的根前、根腋、根肩型不相关;L4-5与L5S1椎间盘突出的SLR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SLR受诸多因素影响,临床上不能将SLR结果作为判定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相关因素为急或慢性病程、椎间盘突出率、侧隐窝是否狭窄、椎间盘突出位置及间歇性跛行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 直腿抬高试验 病程 侧隐窝 间歇性跛行 狭窄 慢性病 行距 逐步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