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近20年来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述评──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例 |
吴奕锜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
6
|
|
2
|
新时期“寻根文学”与台湾“乡土文学”之比较 |
吴奕锜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3
|
华文文学的启蒙与汉语文化的重建——刘再复、朱寿桐、卢新华澳门三人谈 |
庄园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4
|
“新移民文学”中的另类写作 |
吴奕锜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1 |
1
|
|
5
|
回到现场感觉郁达夫——评《郁达夫别传—海外第一部郁达夫传记》 |
庄园
|
《华文文学》
|
2007 |
0 |
|
6
|
梳理白先勇文艺的出版与研究 |
庄园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7
|
谈文学批评独立性的根本 |
庄园
|
《华文文学》
CSSCI
|
2014 |
0 |
|
8
|
论台湾现代派诗歌的传统文化内涵 |
刘艺林
|
《华文文学》
|
2001 |
0 |
|
9
|
中国新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 |
陈贤茂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0
|
论张爱玲《色·戒》的情欲书写 |
庄园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7 |
4
|
|
11
|
女性写作:宣泄与超越——梦莉散文写作心理探秘 |
庄园
|
《华文文学》
|
2004 |
2
|
|
12
|
穿行于东西方的性别之旅——评吕红的长篇小说《美国情人》 |
庄园
|
《华文文学》
|
2007 |
1
|
|
13
|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 |
燕世超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4
|
高行健年谱(1981年41岁) |
庄园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5
|
生存困境的审美揭示——赵淑侠小说透视 |
刘俊峰
|
《华文文学》
|
2003 |
0 |
|
16
|
郁达夫国族书写中的“情欲受挫” |
庄园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