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歧双歧杆菌F35培养基优化及恒定pH发酵研究
1
作者 田睿 石阳阳 +2 位作者 杨睿 张灏 杭锋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为提高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液中活菌浓度,对该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发酵液活菌数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添加0.5 g/L L-半胱氨酸盐酸盐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对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培养基的L-半胱氨酸盐酸盐添加量、氮源的种类及添加... 为提高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液中活菌浓度,对该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发酵液活菌数为主要评价指标,以添加0.5 g/L L-半胱氨酸盐酸盐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对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培养基的L-半胱氨酸盐酸盐添加量、氮源的种类及添加量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于恒定pH发酵条件下优化葡萄糖添加量。结果表明,L-半胱氨酸盐酸盐的最优添加量为1.5 g/L;氮源的最优复配为:酵母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物FM98510 g/L,在200 L体系恒定pH 5.7发酵时,葡萄糖最优添加量为32 g/L。经优化后,两歧双歧杆菌F35发酵液最高活菌数为(8.01±0.70)×109 CFU/mL,是优化之前的5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歧双歧杆菌F35 L-半胱氨酸盐酸盐 氮源 培养基优化 恒定pH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介质的双歧杆菌生物膜动态培养及其抗逆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翠翠 杭锋 +4 位作者 张灏 李元昆 赵建新 陈卫 陆文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99-103,共5页
本文旨在研究动态培养下双歧杆菌在不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介质表面的成膜差异及生物膜抗逆特性。基于生物膜的成膜活菌数及扫描电镜结构表征,比较双歧杆菌在6种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情况,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在葡萄籽粉上成膜能力最强,其... 本文旨在研究动态培养下双歧杆菌在不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介质表面的成膜差异及生物膜抗逆特性。基于生物膜的成膜活菌数及扫描电镜结构表征,比较双歧杆菌在6种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情况,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在葡萄籽粉上成膜能力最强,其次是在小麦纤维上。进一步研究双歧杆菌在不同载体上的最佳成膜时间,结果发现在葡萄籽粉界面的最佳成膜时间为36 h,基于小麦纤维的最佳成膜时间为24 h。比较生物膜成膜菌株和浮游菌株在冻干存活率和模拟胃肠液耐受性的差异性,研究显示生物膜成膜菌株较浮游菌株冻干存活率提高4~6.5倍(P<0.01),在模拟胃肠道耐受性试验中,模拟胃液耐受性提高了5.1~5.9倍(P<0.01),最高存活率达到59.82%±2.32%,模拟肠液耐受性提高了10~12.6倍(P<0.01),最高存活率达到13.53%±1.5%。这些结果表明虽然双歧杆菌在不同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上形成生物膜能力和成膜时间不同,形成生物膜后其抗逆性显著提高。这一研究结果为开发抗逆性益生菌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生物膜 非水溶性膳食纤维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生物膜形成规律及其表面性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如意 杭锋 +4 位作者 张灏 李元昆 赵建新 陈卫 陆文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45,共8页
为了研究双歧杆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及其特性,利用微孔板实验对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假小链双歧杆6个种114株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微孔板吸光值,双歧杆菌分为不成膜... 为了研究双歧杆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及其特性,利用微孔板实验对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假小链双歧杆6个种114株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微孔板吸光值,双歧杆菌分为不成膜(OD 600 nm≤1)、弱成膜(1<OD 600 nm<3)及强成膜(OD 600 nm≥3)3类菌株;其中两歧双歧杆菌所有菌株为强成膜菌株,长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较弱,其中57.90%为非成膜株;而其余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存在菌株差异性,包含不成膜、弱成膜及强成膜3类菌株。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动物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形成蘑菇状生物膜结构,而其余双歧杆菌形成扁平状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长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生物膜活菌比例较高。利用细菌粘附溶剂法研究双歧杆菌表面性质对其成膜的影响,结果发现短双歧杆菌、假小链双歧杆菌的成膜能力只与其路易斯酸特性有关,动物双歧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表面疏水性和路易斯酸特性与其成膜能力呈正相关,长双歧杆菌表面性质与其成膜无相关性,而表现为高疏水性和路易斯酸特性的强成膜性两歧双歧杆菌,其成膜能力也与表面性质无关。综上,双歧杆菌生物膜成膜特性存在菌种和菌株特异性,并与菌株表面性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生物膜 表面性质 疏水性 路易斯酸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水溶性大豆纤维的双歧杆菌生物膜成膜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翠翠 袁野 +3 位作者 杭锋 张灏 李元昆 陆文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66,共5页
为了提高双歧杆菌的抗逆性,该试验建立基于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体系,并优化了双歧杆菌生物膜成膜条件。以大豆纤维(添加量10 g/L)为成膜基质,以成膜活菌数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值以及NaCl添加量... 为了提高双歧杆菌的抗逆性,该试验建立基于非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成膜体系,并优化了双歧杆菌生物膜成膜条件。以大豆纤维(添加量10 g/L)为成膜基质,以成膜活菌数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值以及NaCl添加量对双歧杆菌成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为初始p H值,培养温度和NaCl添加量。Box-Behnken响应曲面分析得到最优的成膜条件为: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胰蛋白胨、额外添加NaCl 0.35%、培养温度37℃,初始pH值7.0。在此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双歧杆菌成膜活菌数最多为1.22×10~9 CFU/m L,为实现双歧杆菌生物膜的可控成膜,特别是工业规模的发酵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溶性膳食纤维 大豆纤维 双歧杆菌 生物膜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后处理对常温贮藏‘苏翠1号’梨果实色泽和质地的影响
5
作者 高婕 杭靖琪 +2 位作者 文梦梦 王春雷 张静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4,共8页
为探究不同采后保鲜处理对‘苏翠1号’梨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以‘苏翠1号’为试材,分别采用20 g/L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CaCl_(2))溶液、10 g/L壳聚糖(Chitosan,CTS)溶液和100μmol/L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溶液浸泡处理... 为探究不同采后保鲜处理对‘苏翠1号’梨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以‘苏翠1号’为试材,分别采用20 g/L氯化钙(Calcium chloride,CaCl_(2))溶液、10 g/L壳聚糖(Chitosan,CTS)溶液和100μmol/L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溶液浸泡处理果实,定期测定果实在(25±1)℃常温贮藏期间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质地、色泽及细胞壁组分等指标。结果表明:CaCl_(2)、CTS和MeJA三个处理均能有效抑制果实采后失重并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CTS处理能有效延缓果实硬度和脆度的下降,抑制细胞壁纤维素和共价型果胶含量的降低及水溶性果胶和离子型果胶含量的上升,延缓果实软化,同时可减缓果皮色差的变化和果皮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延缓果实脱绿;而CaCl_(2)和MeJA处理对果实软化和脱绿的作用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CTS处理对‘苏翠1号’梨果实保鲜效果最优,更有利于果实的常温贮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翠1号’梨果实 采后生理 贮藏品质 氯化钙 壳聚糖 茉莉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发酵在植物乳杆菌发酵乳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石阳阳 严利文 +3 位作者 赵建新 陈卫 张灏 杭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1-359,共9页
植物乳杆菌由于其益生功能受到广泛关注。植物乳杆菌蛋白水解系统不完全,存在肽转运系统和胞内肽酶,但缺乏胞壁蛋白酶,这导致该菌无法直接利用乳中蛋白质,因此在乳中生长不佳。利用蛋白酶活性强的乳酸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协同发酵是一种解... 植物乳杆菌由于其益生功能受到广泛关注。植物乳杆菌蛋白水解系统不完全,存在肽转运系统和胞内肽酶,但缺乏胞壁蛋白酶,这导致该菌无法直接利用乳中蛋白质,因此在乳中生长不佳。利用蛋白酶活性强的乳酸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协同发酵是一种解决方法,前者能初步水解乳中蛋白质产生多肽和游离氨基酸,为植物乳杆菌提供氮源,促进其生长。本文综述了植物乳杆菌益生功能,在乳中生长不良的原因及相关解决办法(添加营养物质、添加蛋白酶、协同发酵)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协同发酵 生长特性 蛋白水解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牛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江远智 石阳阳 +5 位作者 严利文 李瑞 赵建新 陈卫 张灏 杭锋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4,50,共6页
牛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益生菌生长和代谢的良好载体。随着益生菌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于部分乳酸菌菌株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研究越来越透彻,开发具有功能明确的发酵乳成为益生菌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植物乳杆菌具有... 牛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益生菌生长和代谢的良好载体。随着益生菌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于部分乳酸菌菌株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研究越来越透彻,开发具有功能明确的发酵乳成为益生菌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植物乳杆菌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和耐渗透压的能力,可以清除有害因子、降低胆固醇水平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功能。因此,本文综述植物乳杆菌的功能、应用和研究现状,乳酸菌中酪蛋白的水解机制和肽转运系统,以及植物乳杆菌在牛乳中生长的限制因子和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益生菌 植物乳杆菌 功能 应用 增殖 肽转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发酵生产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石阳阳 江远智 +5 位作者 李瑞 严利文 赵建新 陈卫 张灏 杭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13,共6页
植物乳杆菌具有多种健康功能,但其在牛乳中生长不良问题限制了在发酵乳中的应用。该研究将前期筛选的具有一定蛋白水解能力的乳酸菌菌株(1株瑞士乳杆菌、2株干酪乳杆菌、1株乳酸乳球菌、1株肠膜明串珠菌、2株嗜热链球菌、2株保加利亚乳... 植物乳杆菌具有多种健康功能,但其在牛乳中生长不良问题限制了在发酵乳中的应用。该研究将前期筛选的具有一定蛋白水解能力的乳酸菌菌株(1株瑞士乳杆菌、2株干酪乳杆菌、1株乳酸乳球菌、1株肠膜明串珠菌、2株嗜热链球菌、2株保加利亚乳杆菌)分别与植物乳杆菌在牛乳中协同发酵,并测定其产酸能力、植物乳杆菌活菌数、抗氧化能力以及感官性质。结果表明,协同发酵方法可促进植物乳杆菌在发酵乳中生长,活菌数最高达到(8.72±0.05)lg CFU/g。协同发酵乳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发酵乳,其中Lc24/Lp发酵乳的ABTS阳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达到(78.57±1.9)%和(81.99±0.56)%,且具有良好感官品质。协同发酵方法解决了植物乳杆菌在发酵乳中生长不良的问题,扩大了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酵 蛋白水解 植物乳杆菌 发酵乳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双歧杆菌抗生素初始微生物折点值制定及耐药机制探讨
9
作者 赵芳 赵建新 +2 位作者 张灏 陈卫 陆文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19-126,共8页
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是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对其耐药性的判定关系着食品安全。为制定长双歧杆菌抗生素耐药性判定标准,探究其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基因,参照ISO 10932标准方法,测定了52株B.longum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 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是食品中常用的益生菌,对其耐药性的判定关系着食品安全。为制定长双歧杆菌抗生素耐药性判定标准,探究其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基因,参照ISO 10932标准方法,测定了52株B.longum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和万古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Turnidge(T)和Kronvall(K)两种统计学方法制定B.longum六种抗生素的种特异性初始微生物折点值(tentative microbiological cut-off values,TMCOFFs),并从功能基因层面进行耐药机制研究。结果发现:B.longum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和万古霉素的种特异性TMCOFFs分别为8、8、0.25、8/2(T/K)、8和2μg/mL;相应折点值下的耐药率分别为28.85%、25%、28.85%、3.85%/7.69%(T/K)、0和19.23%。通过功能基因和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tet(W)是B.longum四环素耐药性的主要抗性基因,erm(X)则介导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性,并且耐药基因位于可移动遗传元件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不同耐药型菌株的tet(W)和erm(X)基因序列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B.longum在食品中的安全应用以及益生菌耐药性评价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 抗生素耐药性 微生物折点值 耐药基因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 被引量:6
10
作者 姜甜 陆文伟 +2 位作者 崔树茂 张灏 赵建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33,共7页
静电喷雾干燥是新型微囊化益生菌的方法。该文研究了静电喷雾干燥乳双歧杆菌BL03保护剂和微囊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保护剂组成为海藻糖14%,亚麻酸10%,CaHPO 46%,β-环糊精11%(均为质量分数),最佳静电喷雾微囊化工艺进... 静电喷雾干燥是新型微囊化益生菌的方法。该文研究了静电喷雾干燥乳双歧杆菌BL03保护剂和微囊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保护剂组成为海藻糖14%,亚麻酸10%,CaHPO 46%,β-环糊精11%(均为质量分数),最佳静电喷雾微囊化工艺进风温度80℃,物料泵流量30 r/min,静电压25 kV,存活率高达89.26%。乳双歧杆菌BL03菌粉扫描电镜图片显示,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高达93.3%。比较静电喷雾干燥、常规干燥和乳化冷冻干燥3种微囊化方法,静电喷雾干燥模拟胃液作用2 h,存活率超过80%;模拟肠液作用4 h,存活率达到75%;25℃下储存12个月,活菌数存活率超过70%,均明显优于常规干燥和乳化冷冻干燥,说明静电喷雾干燥微囊化方法适合包埋乳双歧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喷雾干燥 乳双歧杆菌 益生菌 微囊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囊化方法包埋双歧杆菌菌粉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甜 陆文伟 +2 位作者 崔树茂 张灏 赵建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8-134,共7页
为分析不同微囊化双歧杆菌菌粉在模拟消化道环境的特性,采用静电喷雾微囊化、常规喷雾微囊化和乳化冷冻微囊化方法包埋不同双歧杆菌菌粉,并研究它们通过模拟消化道仿生系统后的存活率、疏水性、自沉淀率、粘附性和细胞脂磷壁酸中脂肪酸... 为分析不同微囊化双歧杆菌菌粉在模拟消化道环境的特性,采用静电喷雾微囊化、常规喷雾微囊化和乳化冷冻微囊化方法包埋不同双歧杆菌菌粉,并研究它们通过模拟消化道仿生系统后的存活率、疏水性、自沉淀率、粘附性和细胞脂磷壁酸中脂肪酸含量。它们的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的存活率高于常规喷雾微囊化和乳化冷冻微囊化,静电喷雾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在经过胃液、十二指肠、回肠后的存活率高达55.01%±4.12%。经过模拟消化道后的不同微囊化双歧杆菌,除长双歧杆菌BLL2外,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疏水性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25.14%~368.75%;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自沉淀率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12.50%~372.72%;除长双歧杆菌BLL2外,静电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粘附性比乳化冷冻微囊化双歧杆菌提高109.52%~411.11%,静电喷雾微囊化和常规喷雾微囊化方法明显优于乳化冷冻微囊化,静电喷雾干燥乳双歧杆菌BL03的粘附数高达(46.18±2.82)CFU/cell,静电喷雾微囊化乳双歧杆菌BL03包埋率高达93.31%±3.16%。不同微囊化菌株通过模拟消化道后,静电喷雾和常规喷雾微囊化双歧杆菌的C12:0和C6:0脂肪酸含量高于乳化冷冻微囊化,而C18:1n9c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乳化冷冻微囊化。综合所述,在模拟消化道仿生系统环境胁迫下,静电喷雾干燥是良好的微囊化双歧杆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 微囊化 模拟消化道 粘附性 静电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液对调理牛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12
作者 孔琪 饶胜其 杭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74-82,共9页
该文联合应用常规调味料和乳酸菌发酵液(植物乳杆菌VSCDJY5-L5∶鼠李糖乳杆菌FAHWH5L1∶乳酸片球菌ZT45=1∶1∶1)低温腌制(10℃、8 h)获得新型调理牛肉,并对比分析发酵液辅助调味料腌制调理牛肉(发酵液组)、调味料腌制调理牛肉(对照组)... 该文联合应用常规调味料和乳酸菌发酵液(植物乳杆菌VSCDJY5-L5∶鼠李糖乳杆菌FAHWH5L1∶乳酸片球菌ZT45=1∶1∶1)低温腌制(10℃、8 h)获得新型调理牛肉,并对比分析发酵液辅助调味料腌制调理牛肉(发酵液组)、调味料腌制调理牛肉(对照组)和未腌制牛肉(空白组)的品质和风味成分差异。质构及感官评定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组相较对照组和空白组硬度、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同时,风味、多汁性、总体可接受度得到明显改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和空白组,发酵液组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显著增加,其中含硫、含氮类物质增加尤为明显;2-甲基吡嗪是发酵液组的关键风味物质,使调理牛肉呈现烤香香气。综上,乳酸菌发酵液能够显著改善调理牛肉的质构和风味。该研究为乳酸菌发酵液在调理牛肉制作中的直接应用及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发酵液 调理牛肉 质构 感官评价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