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SCT影像表现与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昊 王亚非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9-701,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影像表现与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8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的MSCT影像表现,并将切除的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CerbB-2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影像表现与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8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的MSCT影像表现,并将切除的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进行CerbB-2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肿瘤MSCT影像表现与肿瘤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本组MSCT影像表现主要为分叶状、边缘清晰和不均匀强化肿块。7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有23例(29.49%)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过度表达。乳腺癌轮廓、边缘及强化程度与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术前34例MSCT诊断为腋窝淋巴结肿大,术后47例病理证实肿瘤转移,62(79.49%)例MSCT诊断与病理结果相符。术后病理证实腋下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有16例(34.04%)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过度表达,其余腋下淋巴结阴性患者中有7例(22.58%)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过度表达(χ2=1.180,P=0.277)。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SCT影像表现与肿瘤组织CerbB-2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淋巴结 CERBB-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附12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郦剑云 张玉琴 +1 位作者 赵素芳 王琴珠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成人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经X线、CT、MRI及B超检查发现,并经膀胱镜、手术证实的12例成人输尿管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及资料。结果:囊肿多局限于输尿管下段,单侧或双侧;... 目的:探讨成人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经X线、CT、MRI及B超检查发现,并经膀胱镜、手术证实的12例成人输尿管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及资料。结果:囊肿多局限于输尿管下段,单侧或双侧;“眼镜蛇头”征或“光晕征”为其特征性表现;MRI检查可确定囊肿的真实范围,但在定性诊断上不如增强后CT;B超检查经济、方便、快捷、无创伤,应作为发现病例的首选方法。结论:结合各种影像检查表现,可对成人输尿管囊肿作出正确诊断,静脉尿路造影(IVU)及排尿期膀胱造影检查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囊肿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CT影像组学诺模图的构建和验证 被引量:4
3
作者 丁奕 卢超 +2 位作者 王霄霄 陈建 单秀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诺模图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认的53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ITK-SNAP软件对门脉期CT图像进行勾画,从瘤内及瘤周提取两...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诺模图术前预测胃癌Lauren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认的53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ITK-SNAP软件对门脉期CT图像进行勾画,从瘤内及瘤周提取两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出最优特征组合,分别构建了基于瘤内的模型、基于瘤周的模型及联合瘤内及瘤周特征的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特征构建了临床模型1和临床模型2,最后结合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构建了影像组学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个模型间的预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验证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病理结果的匹配性,决策曲线评估临床信息的有效性。结果: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15(95%CI:0.663~0.767),0.714(95%CI:0.636~0.792)。结合了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标签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优于其他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45(95%CI:0.696~0.795),0.758(95%CI:0.685~0.831)。此外,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证明了影像组学诺模图具有良好的匹配性以及临床实用性。结论:结合了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区分Lauren分型中的弥漫型及肠型胃癌,为合理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uren分型 影像组学 瘤周分析 胃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分T1-2与T3-4期胃癌CT影像组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芷旋 王霄霄 +5 位作者 卢超 陆思远 丁奕 张久楼 蒋鹏程 单秀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模型术前鉴别T1-2与T3-4期胃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术前行腹部CT增强扫描且经切除术后T分期明确的胃癌患者,将其分为T1-2期及T3-4期两组,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7∶3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在其静脉期C...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模型术前鉴别T1-2与T3-4期胃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术前行腹部CT增强扫描且经切除术后T分期明确的胃癌患者,将其分为T1-2期及T3-4期两组,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7∶3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在其静脉期CT图像上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及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T分期相关性最高的特征,分别利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及决策树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基于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特征建立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鉴别T分期的效能;Delong检验比较最优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性及诺模图与二者中效能更好的模型之间AUC的差异性;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评估与实际病理结果的匹配性,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影像组学模型中,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好,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864、0.836,均高于临床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生成的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效能优于3种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上的AUC分别为0.876、0.850。Delong检验显示:逻辑回归模型在训练集上的预测效能较临床模型更好(P<0.01),诺模图的AUC高于逻辑回归模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影像组学诺模图具有很好的模型适应性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诺模图对术前区分T1-2与T3-4期胃癌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T T分期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500例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袁振州 袁丹军 李兰贵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第13期1929-1931,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X线特点,进一步提高对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诊断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我院3年间年龄在40岁以上(含40岁)患者的颈椎、胸椎或腰椎正侧位片及四肢关节片1万余张,其中符合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X线表...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X线特点,进一步提高对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诊断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我院3年间年龄在40岁以上(含40岁)患者的颈椎、胸椎或腰椎正侧位片及四肢关节片1万余张,其中符合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X线表现的患者500例,重点分析其发生部位、特点。结果:脊柱病变部位以下部胸椎7~12为多见,其中胸椎9、10椎体受累最多见,占受累椎体总数的32%,病变以连续4个椎体受累最多,137例,占脊柱病例的27%。有1例同时累及脊柱及双侧肘关节。结论: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以韧带、肌腱钙化、骨化为特征的骨病,工作中并不少见,诊断主要依靠常规X线摄片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 骨质增生症 X线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在胃癌精准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霄霄 王芷旋 +2 位作者 张崇豪 李壮 卢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7期7-10,共4页
双能CT(DECT)是一种新型的能量CT成像技术,为胃癌术前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其通过获得与组织成分相关的多个定量参数:能谱曲线、能谱曲线斜率(K)、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等,在胃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分化程度及... 双能CT(DECT)是一种新型的能量CT成像技术,为胃癌术前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其通过获得与组织成分相关的多个定量参数:能谱曲线、能谱曲线斜率(K)、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等,在胃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分化程度及疗效与预后的评估、判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有望成为胃癌术前精准诊断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胃癌 双能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的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治疗的疗效观察与对比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傅建华 王亚非 +3 位作者 楼文胜 顾建平 汪涛 何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6-112,共7页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7年至2011年收治4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30条下肢),行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试验组20例(25条下肢),行泡沫硬化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7年至2011年收治4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30条下肢),行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试验组20例(25条下肢),行泡沫硬化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种方法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住院期间分别有14条(46.7%)和13条(52%)患肢下肢曲张静脉消失,16条(53.3%)和12条(48%)患肢下肢曲张静脉明显减少。术后6个月时,血管超声和(或)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有25条(83.3%)和19条(76%)患肢大隐静脉主干闭塞,5条(16.7%)和6条(24%)患肢大隐静脉管腔变窄;28条(93.3%)和24条(96%)下肢酸胀感消失,2例和1例患者下肢酸胀感无明显改善,30条(100%)和25条(100%)患侧下肢皮肤瘙痒感均有改善或消失。试验组患者均无明显硬化治疗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两种方法治疗大隐静脉主干曲张病变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沫硬化与腔内射频消融比较,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好、经济、恢复快的优点,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及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泡沫硬化 射频消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4
8
作者 傅建华 何旭 +2 位作者 陈国平 顾建平 王亚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00-905,共6页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Tessari法制作鱼肝油酸钠泡沫硬化剂,在DSA引导下硬化治疗20例(25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随访6个月,参照CEAP分级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在DSA...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Tessari法制作鱼肝油酸钠泡沫硬化剂,在DSA引导下硬化治疗20例(25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随访6个月,参照CEAP分级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在DSA引导下对25条患肢成功实施曲张静脉的泡沫硬化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2例患者术后第2和第4天并发浅静脉炎,予以抗炎等对症处理后3 d好转。20例患者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后,显著有效的下肢为15条(有效率为60%),有效的下肢为10条(有效率为40%),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有效)100%。结论 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项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但长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下肢 泡沫硬化治疗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静脉曲张硬化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傅建华 何旭 +1 位作者 王亚非 顾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3-756,共4页
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日益增多,其中,下肢静脉曲张的硬化治疗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其疗效与安全,经济与美容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下肢静脉曲张硬化治疗的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静脉曲张 下肢 泡沫硬化 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吴新财 薛玉 +4 位作者 陈宝定 张歆 王珂珂 俞力 单秀红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95-497,561,562,56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86例(156个结节),术前细胞学检查确定为良性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即刻超声造影,对不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诊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86例(156个结节),术前细胞学检查确定为良性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结节微波消融术后即刻超声造影,对不全消融结节行二次消融.在术后随访观察消融术后结节大小变化及并发症情况.同时与此期间在我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65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出现人数及甲状腺功能恢复等.结果仅4/156枚需二次消融,一次消融率达97.4%.消融后第1、3、6及12个月体积缩小率分别为20.98%,45.37%,75.12%和86.83%;23/156(14.7%)枚结节在随访6-12个月内消失.观察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恢复人数多于对照组,其术后并发症出现人数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是传统手术治疗的一个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高强聚焦超声消融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例绞窄性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表现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袁德琪 贾颖军 +2 位作者 胡曙东 王亚非 单秀红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部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9例肠系膜上动脉...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部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9例肠系膜上动脉或上静脉充盈缺损均得到正确诊断。间接征象:肠腔扩张积液41例(70.7%);靶征:肠壁水肿增厚12例(20.7%),其中有8例肠壁出现分层改变(13.8%),4例肠壁未见强化(6.9%);腹腔积液25例(43.1%);缆绳征:肠系膜水肿及渗出38例(65.5%);漩涡征:肠系膜血管增粗、扭曲及旋转4例(6.9%);鸟嘴征:扩张的肠袢在梗阻部位逐渐变尖,向某点集中2例(3.4%);肠壁积气2例(3.4%)。肠系膜静脉积气1例、门静脉积气1例。结论:多排螺旋CT能较好显示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和间接征象,为绞窄性肠梗阻术前重要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窄性肠梗阻 诊断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叶间裂变异的64层MSCT多平面重组图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昊 王亚非 +3 位作者 单秀红 谌业荣 胡曙东 倪恩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肺叶间裂的变异资料。方法运用64层螺旋进行CT扫描,选择451例肺部无明显病变或手术影响观察肺叶间裂的患者,应用MPR技术显示、观察并统计肺叶间裂及其变异情况。结果451例被检查者中有肺叶间裂变异者占69.18%(312... 目的为影像学诊断提供肺叶间裂的变异资料。方法运用64层螺旋进行CT扫描,选择451例肺部无明显病变或手术影响观察肺叶间裂的患者,应用MPR技术显示、观察并统计肺叶间裂及其变异情况。结果451例被检查者中有肺叶间裂变异者占69.18%(312例);其中,右肺变异者占62.53%(282例),左肺变异者占18.18%(82例)。右肺282例中177例存在一种变异,105例合并其它变异。左肺82例中25例存在一种变异,57例均合并其它的变异。肺叶间裂变异存在3种类型:(1)肺叶间裂不全,其中右水平裂不全占45.45%(205例),右斜裂不全占19.51%(88例),左斜裂不全占16.41%(74例);(2)肺叶间裂缺如:其中右水平裂缺如占0.89%(4例),右水平裂合并斜裂缺如占0.22%(1例),左斜裂缺如占0.44%(2例)(;3)附属裂:存在附属裂的占13.97%(63例),其中右肺附属裂占11.97%(54例),左肺附属裂占2.44%(11例)。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能显示肺叶间裂各种变异,可为临床学科提供可靠、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间裂 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在小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月圆 胡曙东 单秀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8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的47例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甘露醇并注射山莨菪碱后进行多层螺旋CT小肠低张造影技术扫描检查,并实施动态监测双期增强扫描,采集的数...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低张造影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的47例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口服甘露醇并注射山莨菪碱后进行多层螺旋CT小肠低张造影技术扫描检查,并实施动态监测双期增强扫描,采集的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RP)、容积重建技术(VRT)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处理,诊断医师根据对图像显示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能够用于诊断的显示最佳的0级率图像,同时与临床内镜或病理结果相对照,从而得出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MSCTE)在小肠病变诊断的阳性率。结果 MSCTE检查对小肠黏膜与肠壁结构、系膜血管、肠管充盈等显示良好,显示0级率分别为70. 21%(33/47)、89. 36%(42/47)和74. 47%(35/47)。47例中小肠癌15例,Crohn氏病5例,淋巴瘤1例,间质瘤3例,血管瘤1例,炎症5例,憩室4例,不完全性梗阻2例,肠系膜血管动脉瘤伴血栓5例,腹主动脉瘤2例,阴性2例,肠道准备不充分1例,漏诊1例,诊断的阳性率为91. 5%。结论MSCTE技术应用于小肠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病变 低张造影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1
14
作者 谌业荣 王亚非 胡曙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特征,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结果:病灶均为单侧单发,位于腺体内16例,腺体外2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分叶状5例。平扫时病灶相对周边正常腺体为... 目的: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特征,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结果:病灶均为单侧单发,位于腺体内16例,腺体外2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分叶状5例。平扫时病灶相对周边正常腺体为稍低密度9例,等密度4例,稍高密度2例,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合并低密度囊变区3例;病灶与周边腺体分界欠清12例,分界较清6例;病灶内均未见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较均匀,在周边明显强化腺体实质勾画下边界清晰;3例病灶行双期扫描均具有渐进性强化特征。病灶最大径1.3~4.6cm,平均2.9cm。结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增强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下腺 颌下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在胃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雷 单秀红 +3 位作者 王亚非 倪恩珍 唐志洋 谌业荣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常规技术对不同部位胃癌病灶T分期以及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185例胃癌患者术前采用64排CT进行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检出特异性为100%,早期胃癌检出敏感性为92.0%,进展期胃癌检...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常规技术对不同部位胃癌病灶T分期以及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185例胃癌患者术前采用64排CT进行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检出特异性为100%,早期胃癌检出敏感性为92.0%,进展期胃癌检出敏感性为99.4%;胃癌T、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5.4%和69.2%,T1与T3、T2与T3分期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贲门癌、胃体癌、胃窦癌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6.0%、85.4%和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0与N1、N1与N3分期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CT胃癌术前分期准确性较高,不同部位胃癌T分期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胃癌及N分期的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胃癌 诊断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腺外侵犯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倪恩珍 张国梁 +4 位作者 张津 张衡 徐绯鞠 钱晓芹 王娴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11期812-81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腺外侵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确诊的PTC患者112例(共157枚结节),其中甲状腺外侵犯60枚(ETE组),无甲状腺外侵犯97枚(无ETE组),比较两组结节大小、内部回声、边缘、血流信...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腺外侵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确诊的PTC患者112例(共157枚结节),其中甲状腺外侵犯60枚(ETE组),无甲状腺外侵犯97枚(无ETE组),比较两组结节大小、内部回声、边缘、血流信号、纵横径比,以及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和增强强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腺外侵犯影响因素;绘制定量分析参数峰值半降时间(TPH)、上升支斜率(WIS)和肿瘤最大径诊断PTC腺外侵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约登指数最大为截断值,判断各参数诊断PTC腺外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两组肿瘤最大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WIS、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及TP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TPH及WIS是预测PTC腺外侵犯的独立影响因素(OR=4.135、0.907、16.721,均P<0.05);定量分析参数中以TPH诊断PTC腺外侵犯价值最大,其截断值为60.96时预测PTC腺外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3%、60.8%,ROC曲线下面积为0.805。结论肿瘤最大径及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PH、WIS均与PTC腺外侵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外侵犯 定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定量分析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谌业荣 陆瑜 +1 位作者 单秀红 胡曙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2期1995-1999,共5页
目的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甲状腺腺瘤(T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采用不同b值(300、500、800s/mm^2)行DWI检查的36例患者的36个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PTC结节27个,TA结节9个)的实性部... 目的评价MR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甲状腺腺瘤(T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采用不同b值(300、500、800s/mm^2)行DWI检查的36例患者的36个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PTC结节27个,TA结节9个)的实性部分的ADC值进行测量。对各病灶相应b值的ADC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相应诊断阈值并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PTC组ADC值均低于TA组,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PTC组及TA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 839±0. 452)×10^(-3)mm^2/s及(2. 787±0. 539)×10^(-3)mm^2/s(b值为300s/mm^2时)、(1. 507±0. 431×) 10^(-3)mm^2/s及(2. 323±0. 563)×10^(-3)mm^2/s(b值为500s/mm^2时)、(1. 245±0. 409)×10^(-3)mm^2/s及(1. 970±0. 534)×10^(-3)mm^2/s(b值为800s/mm^2时)。其中以b值为300s/mm^2时ADC值诊断效果最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 914;诊断阈值取2. 060×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74. 07%,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68. 97%,阴性预测值为56. 25%,约登指数为74. 07。结论 ADC值对PTC与TA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以b值为300s/mm^2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腺瘤 表观弥散系数 磁共振弥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NBDG用于乳腺癌MDA-MB-231细胞荧光检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慧 单秀红 +3 位作者 朱伟 钱晖 许文荣 王亚非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评价荧光2-N[7-硝基苯-2-乙二酸,3-4羟氨基](2-[N-(7-nitrobenz-2-oxa-1,3-diazol-4-yl)amino],NBD)标记2-脱氧葡萄糖(2-deoxyglucose,2-DG)即2-NBDG,靶向探测高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可行性。方法:2-N... 目的:评价荧光2-N[7-硝基苯-2-乙二酸,3-4羟氨基](2-[N-(7-nitrobenz-2-oxa-1,3-diazol-4-yl)amino],NBD)标记2-脱氧葡萄糖(2-deoxyglucose,2-DG)即2-NBDG,靶向探测高表达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可行性。方法:2-NBDG分别孵育接种在6孔板里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1,10,20,40 min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摄像;为了进行竞争性抑制,用D型葡萄糖预先孵育细胞30 min后再加入2-NBDG孵育20 min,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摄像。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孵育不同时间及有无竞争抑制的细胞吸收2-NBDG量的差异。结果:荧光成像显示2-NBDG积聚在MDA-MB-231细胞膜和细胞质内,加入D型葡萄糖竞争抑制后,荧光信号显著减弱;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最初的1 min 2-NBDG被肿瘤细胞迅速摄取(MDA-MB-231细胞自发荧光强度为2.66±0.09,2-NB-DG孵育1 min后荧光强度为4.04±0.18),10 min时吸收持续增加(荧光强度为5.64±0.17),20 min吸收最明显(荧光强度为25.10±0.57);加入D型葡萄糖竞争抑制后,细胞摄取2-NBDG的荧光强度降低46%。结论:2-NBDG能迅速被高表达Glut1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靶向吸收,有望成为葡萄糖代谢的光学标记物来检测高代谢的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细胞 2-NBDG 荧光成像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腺外侵犯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娴 谌业荣 +4 位作者 张国梁 张津 张衡 钱晓芹 胡曙东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6期407-410,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超声特征与甲状腺外侵犯假阴性、假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术前行超声检查的PTMC患者326例,共472枚结节。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评估PTMC腺外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超声特征与甲状腺外侵犯假阴性、假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术前行超声检查的PTMC患者326例,共472枚结节。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评估PTMC腺外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析其超声待征与假阴性、假阳性的相关性。结果472枚PTMC结节术后病理诊断141枚甲状腺外侵犯,超声诊断真阳性73枚,假阴性68枚,其诊断腺外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51.7%、86.7%、62.4%、80.8%及7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节直径≤5 mm、纵横径比≥1、邻近气管、双侧叶病变与假阴性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邻近气管和双侧叶病变是假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16、7.237,均P<0.05)。余331枚无甲状腺外侵犯的PTMC病灶中,超声诊断真阴性287枚,假阳性44枚;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节直径≤5 mm与假阳性相关(P<0.05)。结论PTMC原发病灶超声特点如大小、形状、部位是影响PTMC腺外侵犯诊断结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乳头状癌 甲状腺 甲状腺外侵犯 假阴性 假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分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娴 谌业荣 +3 位作者 张国梁 张衡 钱晓芹 胡曙东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恶性度分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手术病理...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恶性度分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MRI平扫、增强和DWI图像,分别测量PTC实性区域和相应正常参照区域的ADC值,分析高、低度恶性PTC实性区域ADC值的差异及其与相应正常参照区域ADC值的差异。结果:高度恶性PTC的实性区域ADC值[(1.42±0.35)×10^(-3)mm^2/s]明显低于低度恶性PTC实性区域ADC值[(2.35±0.61)×10^(-3)mm^2/s,P<0.05],亦明显低于相应正常对照区域的ADC值[(1.78±0.54)×10^(-3)mm^2/s,P<0.05];低度恶性PTC的实性区域ADC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区域[(1.60±0.40)×10-3mm2/s,P<0.05]。结论:ADC值可用于辅助评估PTC术前恶性度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甲状腺乳头状癌 恶性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