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交叉背景下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1
作者 臧爱琴 朱福先 卢雅琳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4-109,116,共7页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趋势。学科交叉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对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的要求和现状出发,...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趋势。学科交叉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对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的要求和现状出发,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健全管理机制、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导师团队、强化实践环节、完善学科平台等措施,构建主副修复合型课程—综合专业实践—跨学科选题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学科平台—科技团队—科研项目构成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机械硕士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以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为例
2
作者 张萌 《新丝路》 2024年第5期98-100,共3页
课程思政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类课程中,以协同育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并以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 课程思政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类课程中,以协同育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并以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为例,系统阐述其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地方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建议———基于江苏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0—2022年就业数据
3
作者 刘邵文 《前卫》 2024年第10期0035-0037,共3页
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在化工、制药、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就业机会,部分毕业生能进入大型企业从事研发、质检等工作.然而,行业竞争激烈、岗位要求高等现状也为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挑战,部分学生就业初期存在适应困难.本文通过对江苏理... 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在化工、制药、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就业机会,部分毕业生能进入大型企业从事研发、质检等工作.然而,行业竞争激烈、岗位要求高等现状也为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挑战,部分学生就业初期存在适应困难.本文通过对江苏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0—2022年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和量化分析,深入了解了该专业的就业质量状况和主要问题.基于这些数据,为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大学生 就业状况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复合制造交叉学科团队建设路径探析——基于江苏理工学院的实践分析
4
作者 王秀英 康绍鹏 +2 位作者 叶霞 丁力 丁凯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6-120,共5页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深化,对于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智能复合制造交叉学科团队的建设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共享和互补,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应用...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深化,对于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智能复合制造交叉学科团队的建设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共享和互补,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应用型高校智能复合制造交叉学科团队建设的难点,提出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团队成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的交叉学科团队建设路径,推动新型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团队 复合型人才 智能复合制造 考核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5
作者 臧爱琴 《科教导刊》 2024年第19期26-28,共3页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校企协同是其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目前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措施,进一步提...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校企协同是其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目前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地方企业输送更优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协同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绘画作品选登
6
作者 李文秀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I0007-I0007,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基于江苏理工学院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建斌 屠远 +1 位作者 刘维平 周全法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61,共5页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培养中,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校内教育、企业实...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培养中,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该模式将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校内教育、企业实践、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各个环节,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机制,有效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就业和科技创新之间相互脱节的矛盾,为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创新能力 企业实践 学位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白凤娥 朱明放 +2 位作者 朱广萍 戴仁俊 郭丹 《大学教育》 2015年第2期67-69,共3页
江苏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工程学院定位培养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以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连接教育与就业为目标,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广泛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江苏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工程学院定位培养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以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连接教育与就业为目标,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合作广泛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抓手,形成了完备的"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也显著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学院社会声誉也得到逐年提升,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学院其他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类专业 校企合作 实践教育基地 应用型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分段培养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推行“工作室制”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邰杰 王岩松 祝小神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94-99,共6页
本文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体系建设为主要案例,系统阐述了"工作室制"作为贯通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分段创新培养的衔接机制,指出了"工作室制"在解决中... 本文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体系建设为主要案例,系统阐述了"工作室制"作为贯通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分段创新培养的衔接机制,指出了"工作室制"在解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全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难点,认为项目化课程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教学形态实质上就是"英国现代学徒制"意义上的教育机制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室制 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 人才分段培养 中高职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凤娥 戴仁俊 +2 位作者 朱广萍 郭丹 陈鉴富 《大学教育》 2016年第5期101-103,共3页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面对计算...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面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IT行业人才流动频繁的现实问题,企业对应用型的计算机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专业基础较扎实,有一定的企业项目实践经验,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面对新的人才需求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在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中实施校企合作、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给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需求计算机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效性分析——基于江苏理工学院与农夫山泉公司的合作实践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苗绘 林新波 刘东皇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第4期106-109,123,共5页
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重要的实现途径。江苏理工学院多年来一直与农夫山泉公司合作,践行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基于此实践,本文阐述了校企协同培养的意义,介绍了校企协... 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重要的实现途径。江苏理工学院多年来一直与农夫山泉公司合作,践行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基于此实践,本文阐述了校企协同培养的意义,介绍了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校企协同培养的实效性,进而阐述了提升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效性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协同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 实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戴仁俊 郭丹 黄纯国 《大学教育》 2017年第3期117-119,共3页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利用、处理、评价等行为,结果表明: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上网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能快速接受网络新知识和新概念,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产权保...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利用、处理、评价等行为,结果表明: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上网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大学生能快速接受网络新知识和新概念,已经初步具备了知识产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如网络依赖性很强、上网以娱乐为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素养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职教师资“六·三”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葛宏伟 王志华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52,共5页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进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江苏理工学院构建了卓越职教师资"六·三"培养体系,即"三特"逐层递进的办学理念、"三性"和谐统一的培养原则、"三...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进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江苏理工学院构建了卓越职教师资"六·三"培养体系,即"三特"逐层递进的办学理念、"三性"和谐统一的培养原则、"三能"兼具的卓越职教师资、"三证书"缺一不可的毕业制度、校企校"三元"协同育人的培养路径、"三基地"有力支撑的环境条件。"六·三"培养体系实施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形成一批优质的职教师资教学资源与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教育 现代职教 卓越职教师资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晓杰 罗印升 +2 位作者 薛波 俞洋 朱雷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4-78,83,共6页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出工程创新型本科人才,结合江苏理工学院实际情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索性改革与实践,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出工程创新型本科人才,结合江苏理工学院实际情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索性改革与实践,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强化本科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实践证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 工程创新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实证分析——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丽阳 王建文 杨银忠 《贺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16-118,共3页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力军。然而在产学研合作现实中,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普遍面临创新源头供给不足、工作环境严峻、合作层次低的现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和完善科技评...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力军。然而在产学研合作现实中,地方普通高等院校普遍面临创新源头供给不足、工作环境严峻、合作层次低的现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科学定位合作对象的建议,将有助于提升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 产学研合作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焱 张丹 +2 位作者 张兰春 杨军 倪彰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为了满足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按照“以产业发展趋势为指引、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 为了满足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按照“以产业发展趋势为指引、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的建设思路,从产业学院建设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 产业学院 课程体系 质量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理工学院对接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蓓 吴越 《职教通讯》 2016年第20期21-23,共3页
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理工学院中职与普通本科"3+4"室内设计专业分段培养衔接体系建设为例,提出"3+4"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通过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体现出来。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的主要包括共... 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理工学院中职与普通本科"3+4"室内设计专业分段培养衔接体系建设为例,提出"3+4"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通过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体现出来。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的主要包括共同知识类课程和专业知识类课程,这两种类型的课程知识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支撑、彼此协调、互相转换的,只有保持这种互动的关系,才能构建完整的、具有技能型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 普通本科 室内设计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篮球MOOC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绍辉 司庆洛 《高教学刊》 2022年第5期121-125,共5页
在高校体育教学“互联微时代”的背景下,运用对比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从篮球认知、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师生交互四个维度,探究篮球MOOC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和实际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对混合式课程的理解和篮球课程思政的认知明显更... 在高校体育教学“互联微时代”的背景下,运用对比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从篮球认知、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师生交互四个维度,探究篮球MOOC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和实际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对混合式课程的理解和篮球课程思政的认知明显更高;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运动技能评价结果在“良好”以上的学生人数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技术评定“良好”的人数前后呈显著增加;MOOC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实验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沟通次数显著增加。因此,篮球MOOC混合式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体育思政教育,改善学生身体素质,改进学生运动技能,增加课堂互动频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微时代 混合式教学 篮球MO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线学习调查——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春歌 杨红英 《高教论坛》 2019年第9期47-51,共5页
以调查问卷方式对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存在在线课程利用率低、课程内容欠丰富、学生在线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教学方式以线下课堂为主、在线课程内容更新慢、学生缺乏学习共... 以调查问卷方式对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存在在线课程利用率低、课程内容欠丰富、学生在线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教学方式以线下课堂为主、在线课程内容更新慢、学生缺乏学习共同体密切相关。学校需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需要发挥多重角色作用来实现在线课程与线下课程间的优势互补,学生要端正自身的在线学习态度和不断提升在线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在线课程学习 原因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纸化考试在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盛小春 薛小锋 周冰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无纸化考试是21世纪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灵活的创建组卷方案,自动生成无纸化试卷,还能极大地提高考试的工作效率,体现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结合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无纸化考试的应用现状,指出无纸化考试作为一种... 无纸化考试是21世纪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灵活的创建组卷方案,自动生成无纸化试卷,还能极大地提高考试的工作效率,体现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结合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无纸化考试的应用现状,指出无纸化考试作为一种新型的考试形式,具有与传统笔试无法比拟的优势,并通过应用实例证明无纸化考试能更好的体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纸化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组卷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