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学科交叉背景下机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臧爱琴
朱福先
卢雅琳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以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为例 |
张萌
|
《新丝路》
|
2024 |
0 |
|
3
|
应用化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建议———基于江苏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0—2022年就业数据 |
刘邵文
|
《前卫》
|
2024 |
0 |
|
4
|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复合制造交叉学科团队建设路径探析——基于江苏理工学院的实践分析 |
王秀英
康绍鹏
叶霞
丁力
丁凯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5
|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臧爱琴
|
《科教导刊》
|
2024 |
0 |
|
6
|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绘画作品选登 |
李文秀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基于江苏理工学院的实践探索 |
张建斌
屠远
刘维平
周全法
|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8
|
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
白凤娥
朱明放
朱广萍
戴仁俊
郭丹
|
《大学教育》
|
2015 |
4
|
|
9
|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分段培养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推行“工作室制”为例 |
邰杰
王岩松
祝小神
|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
2014 |
16
|
|
10
|
应用型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教育与学生就业特征分析与对策——以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为例 |
白凤娥
戴仁俊
朱广萍
郭丹
陈鉴富
|
《大学教育》
|
2016 |
2
|
|
11
|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效性分析——基于江苏理工学院与农夫山泉公司的合作实践 |
朱苗绘
林新波
刘东皇
|
《现代教育科学》
|
2018 |
6
|
|
12
|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戴仁俊
郭丹
黄纯国
|
《大学教育》
|
2017 |
3
|
|
13
|
卓越职教师资“六·三”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葛宏伟
王志华
|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4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刘晓杰
罗印升
薛波
俞洋
朱雷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
2016 |
8
|
|
15
|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实证分析——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邹丽阳
王建文
杨银忠
|
《贺州学院学报》
|
2014 |
2
|
|
16
|
基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郑焱
张丹
张兰春
杨军
倪彰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
2021 |
5
|
|
17
|
“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理工学院对接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为例 |
周蓓
吴越
|
《职教通讯》
|
2016 |
3
|
|
18
|
“互联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篮球MOOC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杜绍辉
司庆洛
|
《高教学刊》
|
2022 |
3
|
|
19
|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线学习调查——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张春歌
杨红英
|
《高教论坛》
|
2019 |
2
|
|
20
|
无纸化考试在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
盛小春
薛小锋
周冰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
2015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