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病灶检测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张琪明 祁良 +2 位作者 顾敏岚 李俊华 郑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0期150-152,共3页
目的 评估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活动性病灶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181例,患者除行常规扫描MRI方案外,均行相... 目的 评估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活动性病灶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181例,患者除行常规扫描MRI方案外,均行相同的全身磁共振扫描方案,扫描序列主要包括全身冠状位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序列(WB-DWI)。两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分别独立分析冠状位STIR序列图像及冠状位DWI序列反转图像,对特定关节解剖区域是否受累进行诊断分析(受累主要表现为STIR图像上的高信号及DWI反转图像上扩散受限的低信号区域),评估部位主要包括颈椎、胸椎、腰椎、胸骨、肩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髋关节、坐骨、耻骨、骶髂关节,并计算各部位的受累情况及病灶的检出数,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两种序列对不同解剖部位的病灶检出情况。结果所有181例AS患者中,有129例患者在上述不同解剖区域检测出活动性病灶,检出数最高的是胸椎(WB-DWI检出526处,STIR检出384处),其次为腰椎(WB-DWI序列检出183处,STIR序列检出115处),坐骨受累检出病灶数最少(WB-DWI序列检出10处,STIR序列检出7处)。WB-DWI序列在胸椎、胸骨及胸锁关节的病灶检出数较STIR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BDWI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身活动性病灶的检出中较全身冠状位STIR序列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较好的替代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活动性病灶 全身磁共振成像 全身弥散加权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早期误诊为垂体腺瘤的垂体癌 被引量:1
2
作者 路阳 戚志强 陆敏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垂体癌(P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的0.1%-0.2%。PC诊断需要颅内或远处转移,在首次出现PitNET后平均9年出现[1]。最常见的PC是由侵袭性垂体腺瘤(PA)演变而来,最终导致转移性病变。由于发病率低,诊... 垂体癌(P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的0.1%-0.2%。PC诊断需要颅内或远处转移,在首次出现PitNET后平均9年出现[1]。最常见的PC是由侵袭性垂体腺瘤(PA)演变而来,最终导致转移性病变。由于发病率低,诊断和治疗仍具有挑战性。因为PC有时无症状,导致患病率可能被低估,有些只有在尸检时才能被发现[2]。我们报告一例快速进展的PC,首次诊断时,病理考虑为垂体大腺瘤伴出血,从最初诊断到诊断PC随后死亡的时间间隔仅为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 垂体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磁共振成像在骨肌疾病应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顾敏岚 张琪明 祁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16-120,共5页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步,全身磁共振成像技术(whole bod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B-MRI)发展迅速。WB-MRI是一种能同时对人体多部位、多器官扫描的成像方法,能在相对较短的扫描时间内获得全身的解剖及功能图像,WB-MRI在诊断多...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步,全身磁共振成像技术(whole bod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B-MRI)发展迅速。WB-MRI是一种能同时对人体多部位、多器官扫描的成像方法,能在相对较短的扫描时间内获得全身的解剖及功能图像,WB-MRI在诊断多部位、多灶性骨肌疾病中有着巨大优势,例如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脊柱关节病、非特异性炎症等骨肌疾病。本文简要回顾包括WB-DWI序列在内的WB-MRI成像技术及其在骨肌疾病应用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骨肌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腱糖蛋白-C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时期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燕 宋佳成 +4 位作者 严海浪 黄君文 陆钰 马占龙 施海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7-1221,共5页
目的:探讨腱糖蛋白-C(TN-C)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取雄性SPF级ApoE^(-/-)小鼠50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雄性SPF级野生型C57BL/6小... 目的:探讨腱糖蛋白-C(TN-C)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取雄性SPF级ApoE^(-/-)小鼠50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雄性SPF级野生型C57BL/6小鼠50只为对照组,同样高脂饮食。分别于喂养4、8、16、24、32周时处死小鼠,检测血脂,显微镜观察斑块病理改变并进行定量分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TN-C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小鼠(P均<0.05)。随着造模时间的进展,模型组小鼠斑块面积及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值不断增加,各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小鼠斑块内TN-C表达量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而增多,32周小鼠斑块内部TN-C表达升高最显著,高于8、16、24周小鼠(分别为0.49±0.07 vs 0.04±0.02、0.12±0.03、0.21±0.04,P<0.05)。结论:TN-C的表达量随着斑块进展不断增加,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载脂蛋白E类 小鼠 基因敲除 腱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 被引量:9
5
作者 吴伟本 俞同福 +1 位作者 徐海 宗敏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27-229,共3页
关键词 隐球菌病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清腱糖蛋白C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陆敏艳 路阳 +4 位作者 俞俊杰 严海浪 徐煜飞 蔡辉 马占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283-128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腱糖蛋白C(TNC)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脑缺血性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发病<1d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为试验组,同时收集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试验...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腱糖蛋白C(TNC)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脑缺血性炎性病理损伤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发病<1d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为试验组,同时收集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发病第1天,对照组体检时抽血,采用Luminex法测定血清TNC水平。试验组随机选24例患者进行血清TNC水平动态观察(发病第5天抽血复查)。还分析试验组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20例患者中,不稳定斑块8例和稳定斑块12例血清TNC水平。结果试验组血清TN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94.17±158.14)ng/L vs(504.98±110.80)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4例患者发病第5天较第1天血清TNC水平明显下降[(632.61±165.27)ng/L vs(657.90±133.02)ng/L,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不稳定斑块血清TNC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684.90±95.45)ng/L vs(519.21±149.69)n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C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病理损伤及神经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腱糖蛋白 细胞外基质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关节MRI喙-肱间距与喙突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6
7
作者 顾晓清 董芹 +3 位作者 沈卫忠 李俊华 李梅 毛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0-523,共4页
目的:探讨MR图像上肩关节喙-肱间距(CHI)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喙突下撞击综合征(CI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05例CI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患者年龄32~90岁,平均(57.63±10.83)岁。将CIS患者分为2组,青年组... 目的:探讨MR图像上肩关节喙-肱间距(CHI)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喙突下撞击综合征(CI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05例CI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患者年龄32~90岁,平均(57.63±10.83)岁。将CIS患者分为2组,青年组(年龄≤55岁)45例共46个肩关节中老年组(年龄>55岁)59例59个肩关节。另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26.80±3.62)岁。分别在横轴面抑脂质子加权像和斜矢状面T_(1)WI上测量CHI,分析CHI与CIS的相关性。结果:青年组中,横轴面图像上CHI为4.46~9.97 mm,平均(6.63±1.05)mm;斜矢状面图像上为4.27~12.07 mm,平均(7.62±1.17)mm。中老年组,横轴面图像上CHI为1.58~9.60,平均(6.23±1.79)mm;斜矢状面图像上为3.38~10.66 mm,平均(7.17±1.89)mm。对照组中,横轴面图像上CHI为7.30~12.28 mm,平均(9.63±1.45)mm;斜矢状面图像上CHI为7.43~13.67 mm,平均(10.17±1.82)mm。横轴面和斜矢状面图像上,患者组的CHI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老年组的CHI均小于青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中横轴面图像上测量的CHI小于斜矢状面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肩关节磁共振CHI的测量可以诊断C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喙突下撞击综合征 肩关节 喙-肱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内脊柱旁髓外造血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4
8
作者 吴伟本 俞同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595-597,共3页
探讨胸内脊柱旁髓外造血(EMH)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EMH的胸部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胸内脊柱旁EMH的影像表现为两侧脊柱旁沟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等密度(信号)软组织肿... 探讨胸内脊柱旁髓外造血(EMH)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EMH的胸部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胸内脊柱旁EMH的影像表现为两侧脊柱旁沟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等密度(信号)软组织肿块影,病变边缘光滑,CT上密度均匀。MRI上信号均匀,T1WI为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相邻椎体骨小梁增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胸内脊柱旁EMH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表现,结合贫血病史可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形成 髓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例成人型肾母细胞瘤CT、MRI表现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俊华 王小宁 李寅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5期2877-2878,共2页
目的评价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价值。方法采集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年中(至2012年5月止)的随访资料、病案室统计与病理科档案,回顾性分析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例成人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表现... 目的评价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的CT与MRI诊断价值。方法采集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年中(至2012年5月止)的随访资料、病案室统计与病理科档案,回顾性分析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例成人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表现。结果 2例行CT检查,表现为囊实性较大肿块,肿块边缘见块样及小片状钙化,内部密度不均,周围有假包膜形成,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行MRI检查,呈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影,信号不均,病变邻近肾静脉及腔静脉见癌栓。结论 CT及MRI在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尚无特征性表现,肿瘤分期上具有较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成人 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nascin-C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表达及其与影像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俞俊杰 马占龙 +2 位作者 陆敏艳 俞刚 严海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3-595,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Tenascin-C(TNC)在急性期与恢复期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40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TNC检测;观察组同时进行磁共振(MRI)扫描,分析T1WI、T2W...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Tenascin-C(TNC)在急性期与恢复期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40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TNC检测;观察组同时进行磁共振(MRI)扫描,分析T1WI、T2WI、DWI、SWI及3D-ASL序列影像资料,观察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影像学变化,分析血清TNC变化与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219.80±18.01)pg/mL]相比,观察组急性期[(591.10±137.71)pg/mL]与恢复期[(541.11±131.03)pg/mL]平均血清TNC浓度明显升高(P <0.05);且急性期TNC浓度较恢复期更高(P <0.05)。急性期病灶平均体积为(8.257±1.106)cm^3;恢复期病灶平均体积为(6.330±0.829)cm^3,两组病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TNC浓度和病灶体积变化具有相关性(r=0.756,P <0.05)。结论:TNC在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表达增高,恢复期较急性期表达下降,血清TNC表达变化与MRI病灶信号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ASCIN-C 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陆敏艳 路阳 +4 位作者 杨俊 张锦玲 杨玉杰 何庆芳 戚志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1例,入院后以颈动脉超声检查IMT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201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1例,入院后以颈动脉超声检查IMT 1.0 mm为切点分为IMT增厚组89例(IMT≥1.0 mm),IMT正常组122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69例为对照组,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结果3组年龄、TC、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IMT正常组FT4、TSH水平明显升高,年龄明显降低,IMT增厚组TC、FT4、TS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年龄、T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年龄、TSH呈正相关(r=0.152,P=0.027;r=0.137,P=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C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OR=1.073,95%CI:1.015~1.135,P=0.013;OR=1.908,95%CI:1.211~3.007,P=0.005)。结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中,IMT与年龄、TSH相关;此外年龄和TC与IMT增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卒中 甲状腺激素类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沈卫忠 宋爽 +1 位作者 严海浪 李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8期7-9,33,共4页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下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共计128个斑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根据影像学资料及症状体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卒中组(42例,81...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下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共计128个斑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根据影像学资料及症状体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卒中组(42例,81个斑块)和非卒中组(34例,47个斑块),均采用HR-MRI进行脑部血管检查。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斑块分布情况和斑块HR-MRI特征。结果2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粥样斑块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好发于左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卒中组患者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数占比均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众多血管中,椎-基底动脉是最常受累的血管,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HR-MRI特征分析,能够了解其危险程度及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低速率多排CT灌注成像鉴别乳腺癌良、恶性的准确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沈卫忠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5期74-77,共4页
目的分析低剂量、低速率多排CT灌注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疑似乳腺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低剂量、低速率多排CT灌注扫描,分析多排CT灌注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 目的分析低剂量、低速率多排CT灌注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68例疑似乳腺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低剂量、低速率多排CT灌注扫描,分析多排CT灌注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准确性,总结其CT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68例乳腺病变患者,病理证实为良性31例,CT平扫检出10例,检出率为32.26%;病理证实为乳腺癌37例,CT平扫检出14例,占37.84%,CT平扫检出良恶性乳腺病变所占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多为非肿块性、边缘清晰,且无分叶,强化多均匀;乳腺癌患者常见肿块征象,边缘不清晰,可见毛刺,分叶,强化多不均匀;乳腺癌患者CT灌注参数BF、BV、PS值均高于良性乳腺病变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灌注成像可清晰显示乳腺良恶性肿块形态学及血流灌注特点,客观性好,重复性高,鉴别诊断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多层CT灌注 鉴别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美辛栓联合氨酚羟考酮片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昆喜 沈春华 +2 位作者 吴伟本 马占龙 郗鸣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7年第9期843-846,共4页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栓联合氨酚羟考酮片对老年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疼痛的治疗效果,为老年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行TACE术的老年原发性肝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栓联合氨酚羟考酮片对老年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疼痛的治疗效果,为老年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行TACE术的老年原发性肝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病人TACE术前后采用吲哚美辛栓治疗,研究组病人TACE术前后采用吲哚美辛栓联合氨酚羟考酮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病人疼痛程度及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血压、脉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病人经过联合治疗后术中疼痛评分、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血压以及脉搏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轻度疼痛以下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栓与氨酚羟考酮片的联合治疗止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有利于老年原发性肝癌病人TACE术后疼痛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美辛栓 氨酚羟考酮片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原发性肝癌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朱昆喜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1年第2期91-93,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诊断证实的3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CT表现。结果 3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CT报告梗阻部位正确33例,与临床结果对照符合率为91.7%;CT报告病因诊断正确29例,与临床结果...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临床诊断证实的3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CT表现。结果 3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CT报告梗阻部位正确33例,与临床结果对照符合率为91.7%;CT报告病因诊断正确29例,与临床结果对照符合率为80.6%,包括:粘连性梗阻13例,腹股沟疝2例,肠扭转2例,粪石性梗阻1例,胆石性梗阻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2例,小肠炎性病变1例,肠套叠2例,肠道肿瘤11例。结论 16排螺旋CT在评价急性肠梗阻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螺旋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沈卫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肋骨FDB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检查及三维重建,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1例中单骨型7例(63.6%),多骨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肋骨FDB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检查及三维重建,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1例中单骨型7例(63.6%),多骨型4例(36.4%);且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病变的整体观;病灶内CT表现主要分3种:囊状低密度改变、磨玻璃样改变、斑块状硬化改变,5例(45.4%)三种表现混合存在,单纯囊状低密度改变3例(27.3%),单纯磨玻璃样改变3例(27.3%);3例增强扫描中1例未见明显强化,2例见轻度强化。结论:MSCT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肋骨FDB的整体形态、内部结构及比邻关系,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TA在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卫忠 严海浪 李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9期89-91,共3页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S)患者他汀药物降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CAAS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纳入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n=35)和瑞舒伐他汀组(n=35)...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S)患者他汀药物降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CAAS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纳入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n=35)和瑞舒伐他汀组(n=3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瑞舒伐他汀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64排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病变。Pearson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HDL-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动脉粥样硬化总斑块、软化斑块、中间型斑块数目和钙化积分、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的TG和TC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HDL-C水平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总斑块和软化斑块数目、钙化积分明显低于阿托伐汀组(P<0.05)。结论 CCTA可以应用于临床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CAAS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 他汀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方佩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E01期53-54,共2页
近几年腹部损伤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腹部损伤而引起的临床死亡率较高。腹部损伤一般为开放性或闭合性,前者具有可见性,而后者则表现出明显的隐匿性,这也是导致临床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X线、CT诊断技术在腹部闭... 近几年腹部损伤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腹部损伤而引起的临床死亡率较高。腹部损伤一般为开放性或闭合性,前者具有可见性,而后者则表现出明显的隐匿性,这也是导致临床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X线、CT诊断技术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随着现代临床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情判断、疗效评估之中。为了能够提升腹部闭合性损伤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并降低死亡率,江苏盛泽医院放射科从2006年开展在急诊科采用超声技术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疾病,现随机抽取5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疾病患者临床诊断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实践探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技巧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闭合性损伤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靶(MG)、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9
作者 沈春华 朱昆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0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钼靶(MG)、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51例乳腺癌患者,其中22例经病理诊断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采取回顾... 目的:探讨钼靶(MG)、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51例乳腺癌患者,其中22例经病理诊断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患者行MG、CT及DCE-MRI诊断的情况。结果:DCE-MRI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均显著高于CT和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CT及DCE-MRI均能检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DCE-MRI的诊断效果最好,可作为临床可靠依据来判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靶 计算机断层扫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腋窝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场回波FRACTURE序列在膝关节骨质异常的初步应用研究
20
作者 张琪明 祁良 +3 位作者 顾敏岚 顾晓清 郑凯 金少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7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快速场回波(FRACTURE)序列显示膝关节骨质异常的可行性,并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骨质病变作为标准,评估FRACTURE序列与常规T1序列对膝关节骨质病变的检出能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5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快速场回波(FRACTURE)序列显示膝关节骨质异常的可行性,并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骨质病变作为标准,评估FRACTURE序列与常规T1序列对膝关节骨质病变的检出能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5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平扫并添加FRACTURE序列,扫描时间间隔均短于一周。2名医师采用5分法从显示骨质结构的图像质量对FRACTURE序列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分析评价者间一致性;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CT图像及FFE图像测量相同层面骨皮质厚度的一致性;以CT作为参考标准,分析FRACTURE序列及常规T1序列对骨质异常的检出能力,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FRACTURE序列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为(4.56±0.56),对骨质病变的显示较好,满足诊断要求,两名评价者间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8;两种序列显示骨皮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T检出骨质异常75处,FRACTURE序列共检出骨质异常73处,检出率97%,常规T1序列共检出骨质异常60处,检出率80%,FRACTURE序列图像与常规T1序列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FRACTURE序列骨质结构对比度较高,在常规MR检查中添加FRACTURE序列可增加MR检查对骨质病变的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FRACTURE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