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PLC-Q-TOF/MS整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平肝益肾方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靶器官损害的效应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章伟婷 王琼 +8 位作者 樊亚东 王慧惠 陈山珊 张思奇 陈溢滢 吴磊 戴国梁 宋冰冰 方祝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9-961,共13页
目的 探究平肝益肾方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靶器官损害的效应机制。方法 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测定平肝益肾方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平肝益肾方的化学成分进行靶标分析、功能富集,预测平肝益... 目的 探究平肝益肾方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靶器官损害的效应机制。方法 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测定平肝益肾方的化学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平肝益肾方的化学成分进行靶标分析、功能富集,预测平肝益肾方治疗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潜在作用机制。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平肝益肾方低剂量组(2 g·kg^(-1))、平肝益肾方高剂量组(5 g·kg^(-1))和缬沙坦组(7.2 mg·kg^-1)),每组6只。Wistar-Kyoto大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连续灌胃8周。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脏和胸主动脉的病理学损伤和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脏、肝脏和肾脏中EGFR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心脏、肝脏和肾脏中EGFR和EEA1共定位情况。结果 通过UPLC-Q-TOF/MS检测出平肝益肾方中的26种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揭示EGFR、PIK3R1和EP300等可能是平肝益肾方治疗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关键治疗靶点,平肝益肾方治疗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可能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HIF-1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平肝益肾方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大鼠的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P<0.05,P<0.01),减轻心脏和胸主动脉的病理学损伤和纤维化程度(P<0.01,P<0.001),显著降低大鼠肝脏和肾脏中EGFR的表达水平(P<0.01),改善肝脏与肾脏的纤维化,显著降低肾脏中EGFR和EEA1的共定位水平(P<0.001),调节EGFR在早期内体的堆积,改善肾脏的纤维化。结论 整合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初步探索平肝益肾方治疗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效应机制,为平肝益肾方治疗高血压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肝益肾方 高血压 靶器官损害 UPLC-Q-TOF/MS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的高血压阴虚证现代化诊断模式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湘茹 何云 +1 位作者 周颖 蒋卫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26-3931,共6页
目前高血压病阴虚证的临床诊断多为基于四诊的主观判定,近几十年来也有将临床理化指标、系统生物学信息等纳入中医证候客观化诊断,但至今缺乏符合现代认知特点的辨证标准。高血压是在遗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渐进发展的心血管综合征... 目前高血压病阴虚证的临床诊断多为基于四诊的主观判定,近几十年来也有将临床理化指标、系统生物学信息等纳入中医证候客观化诊断,但至今缺乏符合现代认知特点的辨证标准。高血压是在遗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渐进发展的心血管综合征,“阴虚”也可与多种病理因素兼夹,单以症状或指标而论均不足以反映复杂病证,且主观经验缺乏客观定量可操作。因此,融合多源信息的多模态诊断可能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定量采集宏观数据的同时,引入系统生物学信息等微观指标,全面整合多源信息,利用大数据统计算法,建立高血压病阴虚证多模态病证结合诊断模型,从而突破传统辨证论治手段,促成新的中医诊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阴虚证 现代化诊断 人工智能 系统生物学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血流速度与亚临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丹阳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凌凯 李一博 +3 位作者 梁君雅 陈超 何安霞 刘鸣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5期716-722,共7页
目的 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血流速度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分析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目的 颈动脉血流速度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血流速度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分析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cIMT)、颈动脉(颈总、颈内、颈外动脉)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二维斑点追踪、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估亚临床收缩功能[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 GLS)]和舒张功能(E峰、E/A比值、e’和E/e’比值)。结果 研究纳入56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8.2±11.7)岁,其中女性339例(60.4%),高血压214例(38.1%)。与左侧相比,右侧颈总动脉PSV、EDV更低。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1)结构方面:双侧颈总动脉PSV、EDV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和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LVH)呈负相关(r为-0.362~-0.145;P≤0.001)。(2)收缩功能:仅右侧PSV与LVEF正相关(r=0.091;P=0.036),EDV与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正相关(r=0.119;P=0.005)。(3)舒张功能:双侧PSV、EDV均与E峰、E/A比值、e’正相关(r为0.171~0.476;P<0.001),与E/e’比值负相关(r为-0.264~-0.166;P<0.001))。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仅PSV与E峰以及e’的相关性仍然具有统计学差异(r为0.108~0.160;P≤0.011),其余上述单因素观察到的显著相关均不显著或减弱。最后,进一步校正cIMT和颈动脉斑块后结果相似。结论 在丹阳社区自然人群中,颈动脉PSV降低与左心室亚临床舒张功能减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流速度 亚临床左心室功能 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 e’ E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亚临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一博 张雪 +10 位作者 梁君雅 花木莲 张思奇 高云 陈超 赵熙璇 何姗姗 王新月 周天娜 何安霞 刘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8,510,共9页
目的: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测量分析c IMT;二维斑点追踪技... 目的: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 IMT)与亚临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车站社区招募的受试者。使用GE Vivid E90超声仪测量分析c IMT;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采集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VGLS)作为评估亚临床收缩功能的指标,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和组织多普勒成像采集e’和E/e’比值作为评估亚临床舒张功能的指标。结果:研究共计纳入561例,年龄(58.2±11.7)岁,其中女339例(60.4%)。首先使用三分位法将cIMT作为分类变量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除了左心室射血分数外,LVGLS,E/A和e’均随着c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下降,而E/e’比值随着c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增加(均P_(trend)≤0.002)。然而,进一步进行多因素校正分析后,只有LVGLS仍随着c IMT三分位数从低到高下降(P<0.05)。进一步将c IMT自然对数转换后进行连续变量分析,结果与分类变量分析结果类似,仅有LVGLS与cIMT显著负相关(r=-0.087,P=0.041);并且在回归分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β=-1.12,P=0.041)。结论:在江苏丹阳社区人群中,cIMT增厚与GLS减低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亚临床左心室收缩功能 整体纵向应变 左心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人要“慢生活”
5
作者 方祝元 《祝您健康》 2017年第7期17-17,共1页
高血压患者“慢”起来,就是平日“生活慢起来”,整个“节奏慢下来”。为了远离高血压困扰,提倡从现在开始就要“慢”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百岁人生的梦想。
关键词 高血压患者 老年人 养生 保健法 心理健康
原文传递
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邓园园 陶炜伟 +2 位作者 龚帆影 司徒秋顺 蒋卫民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12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电图各波形的特征,探讨AHCM患者心电图特异性指标及定位价值。方法经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81例为AHCM组,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hypertensive left ventr...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电图各波形的特征,探讨AHCM患者心电图特异性指标及定位价值。方法经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81例为AHCM组,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hypertensive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H-LVH)患者42例为H-LVH组,心脏结构正常者32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心电图相关指标。结果AHCM组合并心律失常、T波电轴偏移发生率(37.0%、82.7%)高于H-LVH组(21.4%、0)和对照组(3.1%、0)(P<0.05),QTc时限[(408.80±37.65)ms]短于H-LVH组[(425.76±28.68)ms]和对照组[(413.91±17.09)ms](P<0.05),H-LV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CM组Ⅰ、aVL、V3、V4、V5、V6导联ST段下移发生率(54.3%、32.1%、48.1%、75.3%、84.0%、79.0%)高于H-LVH组(2.4%、0、2.4%、4.8%、7.1%、19.0%)和对照组(3.1%、3.1%、0、3.1%、9.4%、3.1%)(P<0.05),H-LVH组V6导联ST段下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AHCM组V4、V5、V6导联R波振幅增高发生率(66.7%、70.4%、40.7%)高于H-LVH组(16.7%、19.0%、7.1%)和对照组(0、0、0)(P<0.05),H-LVH组V4、V5导联R波振幅增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AHCM组Ⅰ、aVL、V3、V4、V5、V6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53.1%、51.9%、80.2%、86.4%、86.4%、85.2%)高于H-LVH组(7.1%、14.3%、2.4%、4.8%、7.1%、7.1%)和对照组(0、9.4%、3.1%、3.1%、3.1%、3.1%)(P<0.05),H-LV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HCM患者早期心电图特异性改变主要表现为V4~V6导联R波振幅增高,Ⅰ、aVL、V3~V6导联ST段下移及T波深倒置;高血压伴有QTc时限延长可能提示H-LVH,可作为与AHCM的鉴别诊断,对临床建立心电图定位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