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举行第五届年会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反思”学术研讨会召开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5-307,共3页
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于1989年成立,在叶子铭、许志英两任会长领导下,学会至今已满四届,现有会员300余人,覆盖全省各大专院校、文学研究机构、出版部门、新闻媒体等文化领域。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 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于1989年成立,在叶子铭、许志英两任会长领导下,学会至今已满四届,现有会员300余人,覆盖全省各大专院校、文学研究机构、出版部门、新闻媒体等文化领域。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是学会的中坚力量。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和苏州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学会 江苏 学术研讨会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文学史观治史 被引量:3
2
作者 丁帆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43-43,共1页
在我看来,新文学史指的就是民国成立以来以白话为主干但绝不排斥其他语言形式(如文言、方言)和表现方法(如说唱)的具有现代美学意味的汉语创作史。我在一系列文章中曾逐步深入地论证新文学的起点是民国成立的观点,这是因为民国的... 在我看来,新文学史指的就是民国成立以来以白话为主干但绝不排斥其他语言形式(如文言、方言)和表现方法(如说唱)的具有现代美学意味的汉语创作史。我在一系列文章中曾逐步深入地论证新文学的起点是民国成立的观点,这是因为民国的成立确立了以现代民主观念为价值基准、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内涵和以新的审美形式为表现方法的汉语创作。只有厘清这一点,才可论及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治史 新文学史 表现方法 语言形式 美学意味 价值基准 民主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家学术档案——王彬彬
3
作者 王彬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风高放火与振翅酒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共收录文章11篇,论述的对象大都是“五四”以来的文学人物或文学史上的一些问题,如《皆起于此夜之会》一文,试图呈现出陈独秀离开北大的来龙去脉,从历史“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因... 《风高放火与振翅酒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共收录文章11篇,论述的对象大都是“五四”以来的文学人物或文学史上的一些问题,如《皆起于此夜之会》一文,试图呈现出陈独秀离开北大的来龙去脉,从历史“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因素,揭示新文化运动的复杂面貌。也有几篇超出了狭义的“文学”范围,谈论了近代以来文化史上的问题。书中收有一篇《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通过鲁迅的“不骂”蒋介石与胡适的“敢骂”蒋介石,对鲁迅与胡适的政治观念和现实姿态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彬彬 收录文章 学术档案 偶然性 胡适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世纪之交都市话题剧的女性叙事
4
作者 崔涛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91,共2页
世纪之交是中国社会构建性别和谐、重新定位女性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观念的解放必然带来"人"的变化。都市话题剧中的女性叙事以特定的姿态汇入当下的文化语境,成为对都市女性商业化生存的一种表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 世纪之交是中国社会构建性别和谐、重新定位女性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观念的解放必然带来"人"的变化。都市话题剧中的女性叙事以特定的姿态汇入当下的文化语境,成为对都市女性商业化生存的一种表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也在反复出场中被叠加、固定,成为一种凌驾于话题剧本身之上的抽象"符码"。面临当代都市日益松动的男权价值体系所带来的挑战与考验,女性要在繁华世界中做到自珍、自强与自卫,实现真正的自我,道路依然漫长而充满荆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之交 都市话题剧 女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与文学批评读札 被引量:3
5
作者 丁帆 《华夏文化论坛》 CSSCI 2018年第1期201-209,共9页
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仍旧是最适用于当下文学批评领域的逻辑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靠着批判哲学而取得历史不断进步的思想武器,舍弃了这个基本点,文学就有可能在一味咏唱的'颂歌'当中走向'衰... 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仍旧是最适用于当下文学批评领域的逻辑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靠着批判哲学而取得历史不断进步的思想武器,舍弃了这个基本点,文学就有可能在一味咏唱的'颂歌'当中走向'衰落和灭亡',唯有清醒的批判哲学才能使文学不断走向历史的深度。我们首先要破解的思想误区就是那种一谈批判哲学就认为是政治上的禁忌,恰恰相反,批判哲学不是要'棒杀'文学的繁荣,而是帮助文学清洗自身的病菌,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善意的批评往往采用的是最严厉的批判态度,这样反而能够达到批判的预期效果,切不可用狭隘阴暗的心理去对批判者进行思想甚或政治上的构陷。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避讳自身人道主义的理念建构,它始终是将'人的尊严'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而马克思批评的犀利尖刻的文风,体现出的是一个持有批判哲学态度的批评者应有的措辞和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批判哲学 文学批评 人的意识 个性文风
原文传递
语文教育的“死穴”在哪里?!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帆 《语文学习》 2013年第9期16-17,2,共2页
这个讨论了几十年的旧话重提,就是因为我们对语文教育还抱有改革的期许。 如果仅仅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卸给高考制度,恐怕也不尽公允,因为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历经多少朝代,不也同样出现了许多文学语言的大家吗?唐诗、宋词、元... 这个讨论了几十年的旧话重提,就是因为我们对语文教育还抱有改革的期许。 如果仅仅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卸给高考制度,恐怕也不尽公允,因为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历经多少朝代,不也同样出现了许多文学语言的大家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话本形式的文学尽可各领风骚数百年,即便是民国时期也不乏文学大师辈出,而我们“新科举制度”之下培养出来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科举考试制度 文学语言 高考制度 文学大师 民国时期 科举制度
原文传递
鲁迅:辫子记忆与民国意识的纠缠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彬彬 《东吴学术》 2021年第1期5-14,共10页
鲁迅对于"民国"的意识,是与关于辫子的记忆纠缠在一起的。因为在日本留学期间即剪去了辫子,回国后饱受无辫之灾,而进入民国后,可以昂起没有辫子的头颅,在大街上坦然地行走,这是鲁迅认同民国的最大理由,可见,鲁迅主要是在民族... 鲁迅对于"民国"的意识,是与关于辫子的记忆纠缠在一起的。因为在日本留学期间即剪去了辫子,回国后饱受无辫之灾,而进入民国后,可以昂起没有辫子的头颅,在大街上坦然地行走,这是鲁迅认同民国的最大理由,可见,鲁迅主要是在民族解放的意义上认同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鲁迅小说《风波》,表层意义可以认为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深层意蕴则是广大民众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困苦。对于鲁迅来说,民国之所以值得爱护,不是因为到了民国人民有了不留辫子的自由,而在于进入民国后,人民有了随意处置自己头发的自由。质言之,在鲁迅看来,民国应该意味着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辫子记忆 民国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