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激素治疗1个月后根据预后结局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10),...目的分析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激素治疗1个月后根据预后结局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10),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38例(76.0%)为30~60岁,46例(92.0%)为女性,41例(82.0%)抗核抗体呈阳性,伴随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G升高),组织学表现以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坏死、肝纤维化为主,死亡风险较大(10例,20.0%)。死亡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25.8±6.2)分、(393.5±25.1)μmol/L、(5.8±1.3)×10^(9)/L]均高于存活组[(19.4±4.2)分、(242.6±18.7)μmol/L、(3.9±0.7)×10^(9)/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是影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OR=5.249、5.191、4.918,P<0.05)。结论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多发于中年女性,伴随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抗核抗体呈阳性,组织学表现以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坏死、肝纤维化为主,死亡风险较大,临床可依据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来预测患者预后结局。展开更多
对46例慢性肝病(包括17例中度慢性肝炎、14例代偿期肝硬化、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基础状态下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水平,并对其中24例患者作了速尿激发试验,12例作了心得安抑制试验,14例作...对46例慢性肝病(包括17例中度慢性肝炎、14例代偿期肝硬化、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基础状态下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水平,并对其中24例患者作了速尿激发试验,12例作了心得安抑制试验,14例作了氯沙坦抑制试验。研究心得安与氯沙坦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以便为肝硬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结果:慢性肝炎中度(CH-中度)和肝硬化代偿期(CLC)患者血浆AT-Ⅱ水平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而Ald醛固酮显著增高;失代偿性肝硬化(DLC)伴腹水患者血浆AT-Ⅱ、Ald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AT-Ⅱ为190.90±147.48 vs 46.65±5.27 ng/ml,Ald为568.00±70.70 vs 86.00±37.50 ng/ml);经速尿激发后,所有受试者血浆AT-Ⅱ、Ald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口服心得安以后,血浆AT-Ⅱ均显著下降;但口服氯沙坦以后,血浆AT-Ⅱ则显著上升。提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AT-Ⅱ和Ald水平显著升高,与腹水形成有密切关联;速尿可刺激肾素释放,升高血浆AT-Ⅱ、Ald水平,故不宜滥用;心得安与氯沙坦可分别作用于β受体(βR)和AT-Ⅱ1型受体(AT-Ⅱ1R),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在肝硬化治疗中可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激素治疗1个月后根据预后结局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10),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38例(76.0%)为30~60岁,46例(92.0%)为女性,41例(82.0%)抗核抗体呈阳性,伴随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白蛋白降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G升高),组织学表现以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坏死、肝纤维化为主,死亡风险较大(10例,20.0%)。死亡组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25.8±6.2)分、(393.5±25.1)μmol/L、(5.8±1.3)×10^(9)/L]均高于存活组[(19.4±4.2)分、(242.6±18.7)μmol/L、(3.9±0.7)×10^(9)/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是影响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OR=5.249、5.191、4.918,P<0.05)。结论急性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多发于中年女性,伴随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抗核抗体呈阳性,组织学表现以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坏死、肝纤维化为主,死亡风险较大,临床可依据MELD评分、总胆红素水平、白细胞计数来预测患者预后结局。
文摘对46例慢性肝病(包括17例中度慢性肝炎、14例代偿期肝硬化、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基础状态下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水平,并对其中24例患者作了速尿激发试验,12例作了心得安抑制试验,14例作了氯沙坦抑制试验。研究心得安与氯沙坦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以便为肝硬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结果:慢性肝炎中度(CH-中度)和肝硬化代偿期(CLC)患者血浆AT-Ⅱ水平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而Ald醛固酮显著增高;失代偿性肝硬化(DLC)伴腹水患者血浆AT-Ⅱ、Ald均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AT-Ⅱ为190.90±147.48 vs 46.65±5.27 ng/ml,Ald为568.00±70.70 vs 86.00±37.50 ng/ml);经速尿激发后,所有受试者血浆AT-Ⅱ、Ald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口服心得安以后,血浆AT-Ⅱ均显著下降;但口服氯沙坦以后,血浆AT-Ⅱ则显著上升。提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AT-Ⅱ和Ald水平显著升高,与腹水形成有密切关联;速尿可刺激肾素释放,升高血浆AT-Ⅱ、Ald水平,故不宜滥用;心得安与氯沙坦可分别作用于β受体(βR)和AT-Ⅱ1型受体(AT-Ⅱ1R),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在肝硬化治疗中可能发挥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