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减缓稻麦轮作系统土壤N2O排放能力降低的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朱爽阁 张前前 +3 位作者 徐昕彤 毕瑞玉 宋燕凤 熊正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6-725,共10页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壤调节剂,在固碳减排尤其氧化亚氮(N_(2)O)减排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为明确生物质炭对田间N_(2)O排放的持续效应及其作用机理,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稻麦轮作体系新鲜和田间不同时间老化生物质炭对N_(2)O排放...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壤调节剂,在固碳减排尤其氧化亚氮(N_(2)O)减排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为明确生物质炭对田间N_(2)O排放的持续效应及其作用机理,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稻麦轮作体系新鲜和田间不同时间老化生物质炭对N_(2)O排放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氮肥和生物质炭)、N(施氮肥)、NB0y(氮肥+新鲜生物质炭)、NB2y(氮肥+2年老化生物质炭)和NB5y(氮肥+5年老化生物质炭),动态监测稻麦轮作周期N_(2)O排放,测定水稻和小麦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和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显著降低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32.4%~54.0%,且表现为NB0y>NB2y>NB5y。与N处理相比,NB0y、NB2y和NB5y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 0.6~1.2个单位、土壤有机碳(SOC)含量21.4%~58.6%、硝态氮( NO_(3)^(-)-N)含量1.7%~31.3%,对土壤pH改善能力随着生物质炭老化而下降。生物质炭处理显著提高nosZ基因丰度54.9%~249.4%,土壤(nirS+nirK)/nosZ比值随着生物质炭老化而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 NO_(3)^(-)-N含量和amoA-AOB(氨氧化细菌)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新鲜和田间不同时间老化生物质炭均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特性,降低土壤N_(2)O排放且新鲜生物质炭的作用效果优于老化生物质炭。土壤NO_(3)^(-)-N含量及(nirS+nirK)/nosZ比值的增加,是导致老化生物质炭减排N_(2)O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系统 老化生物质炭 氧化亚氮(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还田对农田土壤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顾彩云 石翡 +7 位作者 李廷友 孙飞 赵宇飞 封辰龙 曹艳 朱荣蓉 魏思敏 胡志强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4期108-109,112,共3页
秸秆高温(厌氧或缺氧)条件下炭化形成生物质炭,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还田能促进农田土壤生产力提升。本文综述了生物质炭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农作... 秸秆高温(厌氧或缺氧)条件下炭化形成生物质炭,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还田能促进农田土壤生产力提升。本文综述了生物质炭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展望了生物质炭农业利用前景,以期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肥力 产量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对稻麦产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楠楠 周超 +3 位作者 王浩成 刘树伟 张令 邹建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3-90,共8页
收集整理国内外130篇原始论文的试验数据资料,应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定量评估大气CO2含量升高对水稻和小麦产量形成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本底大气CO2含量相比,大气CO2含量升高导致水稻和小麦产量平均分别增加... 收集整理国内外130篇原始论文的试验数据资料,应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定量评估大气CO2含量升高对水稻和小麦产量形成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本底大气CO2含量相比,大气CO2含量升高导致水稻和小麦产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9.31%(95%置信区间CI:16.87%~21.76%)和17.27%(CI:14.94%~19.60%),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实现,其中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1.9%和13.4%,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2.8%和10.5%,而对稻麦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水稻和小麦总生物量分别增加22.11%和15.86%,其中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增加高于地上部分。当大气CO2含量为600~680μmol.mol-1时,稻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增加量最大。作物叶片生理学指标对大气CO2含量升高的响应敏感,如水稻光饱和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8.15%和19.39%,小麦光饱和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0.49%和9.40%。大气CO2含量升高对稻麦的施肥效应在气室模拟研究中最为明显,高于开顶气室(OTC)和自由大气CO2富集(FACE)平台研究。大气O3升高、高温、干旱、低N等胁迫因子可削弱大气CO2含量升高对稻麦的施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分析 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水稻 小麦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T-FACE平台观测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超 刘树伟 +3 位作者 张令 张旭辉 潘根兴 邹建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077-2083,共7页
以同步模拟自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太湖地区稻田T-FACE平台为依托,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研究了温度(T)和CO2浓度(C)升高以及温度和CO2浓度同步升高(CT)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并未改变稻... 以同步模拟自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太湖地区稻田T-FACE平台为依托,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研究了温度(T)和CO2浓度(C)升高以及温度和CO2浓度同步升高(CT)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并未改变稻田CH4排放的季节动态模式,但显著增加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量,且促进效应依次为C>CT>T。在本底自由大气处理(CK)条件下,有、无水稻植株参与的稻田生态系统和土壤CH4季节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88、1.08 mg·m-2·h-1。有、无水稻植株参与下C、CT和T处理CH4季节排放量都较CK处理显著提高,分别增加了273%、106%、59%和317%、142%、79%。温度和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水稻生物量,相对于CK而言,C、T和CT处理导致水稻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4%、7%和16%。无论有、无水稻植株参与,稻田甲烷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CH4排放 稻田 水稻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对菜地N_2O排放和蔬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晨 王春隆 +3 位作者 周璐瑶 吴玲玲 张钰婷 熊正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7-294,共8页
[目的]生物炭或硝化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方法]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DCD)对江苏某地酸性菜地周年氧化亚氮(N_2O)排放和蔬菜产量的综合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 [目的]生物炭或硝化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方法]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DCD)对江苏某地酸性菜地周年氧化亚氮(N_2O)排放和蔬菜产量的综合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U(尿素)、UB(尿素配施生物炭)、UD(尿素配施DCD)和UBD(尿素配施生物炭和DCD)。[结果]施用生物炭处理(UB、UBD)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显著增加25.7%,施用DCD处理(UD、UBD)的土壤p H值平均显著提高18.1%。与U处理相比,UB、UD和UBD处理的蔬菜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03%、129%和134%,同时减少低温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N_2O排放量;虽对N_2O周年总排放量没有影响,但显著降低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与UB和UD处理相比,UBD处理对N_2O排放、蔬菜产量和周年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在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生物炭或硝化抑制剂均有效增加作物产量,减少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但二者联合施用并不优于单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地 生物炭 硝化抑制剂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对菜地N_2O、CO_2与CH_4排放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贾俊香 熊正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288,共6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究玉米秸秆生物炭施用对菜地温室气体N2O、CO2与CH4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抑制了菜地N2O排放,NB1(施N 400 kg·hm-2,生物炭20 t·hm-2)和NB2(施N 400kg·hm-2,生物炭40 t·...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究玉米秸秆生物炭施用对菜地温室气体N2O、CO2与CH4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抑制了菜地N2O排放,NB1(施N 400 kg·hm-2,生物炭20 t·hm-2)和NB2(施N 400kg·hm-2,生物炭40 t·hm-2)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比N处理(施N 400 kg·hm-2)低76.4%和70.7%,但抑制效应并未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加强。生物炭施用增强了CO2排放,但对CH4排放影响不显著。NB1和NB2累积CO2排放量分别为N处理的1.8和2.1倍,不容忽视的是,这2种处理同时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比N处理高15.2%与21.3%。NB1和NB2在不降低甚至提高蔬菜产量的基础上,提高了土壤中NH4+-N含量与p H值,降低了NO3--N含量。p H值和NH4+-N含量分别平均比N处理高0.265和34.9%,NO3--N含量平均比N处理低12.7%,因此生物炭具有减排N2O与改良菜地土壤质量的巨大潜力。但生物炭引起的CO2排放以及对土壤有机碳增加的净影响效应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菜地 N2O CO2 CH4 土壤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不同集约化栽培模式下稻田CH4排放 被引量:4
7
作者 马煜春 孙丽英 +2 位作者 孔宪旺 黄太庆 熊正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66-1172,共7页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太湖地区水稻生态系统甲烷(CH4)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共设置无氮(NN)、常规(FP)、增产增效(YE)(增产10%~15%,氮肥利用率(NUE)提高20%~30%)、再增产(HY)(增产30%~40%)、再增效(HE)(NUE提高30%~50%)和保...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太湖地区水稻生态系统甲烷(CH4)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共设置无氮(NN)、常规(FP)、增产增效(YE)(增产10%~15%,氮肥利用率(NUE)提高20%~30%)、再增产(HY)(增产30%~40%)、再增效(HE)(NUE提高30%~50%)和保产增效(IE)(产量不变,NUE提高20%~30%)六种不同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水稻生长期间先升高后降低,从水稻移栽至抽穗期CH4排放通量占全生育期的93%~98%。不同栽培模式间CH4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p<0.05),HY处理高达258.8 kg hm-2,显著高于未施有机肥各处理;单位稻谷产量CH4排放量差异不显著,平均为CO2 0.60 kg kg-1,提高稻谷产量的模式不会显著影响CH4排放;其中YE处理单位稻谷产量CH4排放量最低,为CO2 0.49 kg kg-1,可以同时实现增产、增效和减排,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CH4排放通量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增温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的影响及其对生产的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熊正琴 邹建文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20-1725,共6页
从农田生态系统过程角度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CO2]增加、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氮供给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影响和长期效应。总结指出,[CO2]增加、温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短时间尺度上加快农田土壤养分... 从农田生态系统过程角度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CO2]增加、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氮供给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影响和长期效应。总结指出,[CO2]增加、温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短时间尺度上加快农田土壤养分周转,改变碳氮组分,长时间尺度上导致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CO2]增加、温度升高和养分管理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土壤养分有效性制约着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影响。因此,气候变化([CO2]增加、温度升高)情景下对农业生产管理包括施肥运筹及秸秆还田策略等的启示在于:根据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养分的周转规律有效管理农田土壤养分、保持农田土壤肥力,从而保障农业高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农田碳汇的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限制性 土壤呼吸 FACE 碳汇 时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与反馈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树伟 纪程 邹建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1-786,共6页
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主要气候变化因子之一。大气CO2浓度升高促进植被生长和光合产物积累,进而增加土壤碳库储量。同时,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主要气候变化因子之一。大气CO2浓度升高促进植被生长和光合产物积累,进而增加土壤碳库储量。同时,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目前,国际上有关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增加与其所引起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消长关系并不清楚。深入研究和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对定量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的固碳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及主要驱动因子,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促进植被生物量碳的累积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氮库储量,但却明显减少土壤活性氮源的供给。大气CO2浓度升高可降低旱地CH4吸收汇的功能。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源效应完全抵消土壤的碳汇效应,并且抵消近5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且随其在大气中富集强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本文还提出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影响土壤-大气温室气体交换的主要生物和环境控制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估算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气CO2浓度升高 温室气体 土壤碳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苗床CH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树伟 邹建文 +1 位作者 张令 王浩成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11年第9期677-682,共6页
以施用不同类型氮肥(分为无机氮肥、有机农家肥以及有机和无机氮肥混合施用3个处理)下的水稻苗床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研究了水稻育秧方式(分为常规的水育和旱育秧方式)对水稻苗床期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 以施用不同类型氮肥(分为无机氮肥、有机农家肥以及有机和无机氮肥混合施用3个处理)下的水稻苗床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原位观测研究了水稻育秧方式(分为常规的水育和旱育秧方式)对水稻苗床期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育秧方式相比,目前推广采用的旱育秧方式显著提高了秧苗素质和生长性状(P<0.01),移栽秧苗的平均株高、单株子叶数和百株生物量干重分别提高了6.6%、22.9%和27.8%。常规水育和旱育秧方式下CH4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4.61和8.55 mg/(m2.h),旱育方式相对于常规的水育显著降低了CH4排放(P<0.05)。与无机氮肥施用方式相比,有机肥以及无机和有机氮肥混合施用促进了整个苗床期CH4累计排放量。相对于无机氮肥施用,常规水育和旱育秧方式下混合施用和有机氮肥施用处理的CH4累计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3.1%、45.4%和138.9%、222.7%。综上,水稻旱育秧方式结合无机氮肥施用的水稻育苗管理措施更有助于培育壮苗和减缓苗床期CH4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水稻苗床 育秧方式 稻作生态系统 有机和无机氮肥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苗床N2O排放的影响
11
作者 刘树伟 张令 +1 位作者 高洁 邹建文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6-240,共5页
基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的水稻育秧方式(分为持续淹水方式下的水育苗床和湿润灌溉水分管理方式下的旱育苗床),研究了不同水稻育秧方式对水稻苗床期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不同氮肥施用类型,常规水育苗床系统生育期的N2O平均... 基于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的水稻育秧方式(分为持续淹水方式下的水育苗床和湿润灌溉水分管理方式下的旱育苗床),研究了不同水稻育秧方式对水稻苗床期N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不同氮肥施用类型,常规水育苗床系统生育期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介于28.64-34.35μg/(m2.h)。与常规水育方式相比,旱育苗床不同施肥处理的生育期N2O排放总量增加了72%-186%。基于本研究中苗床系统的N2O排放强度,估算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苗床系统的N2O排放总量介于1.46-1.96 Gg/a,占稻田本田N2O排放总量的3%-6%。相对于现在所广泛采用的旱育秧方式,常规采用持续淹水管理方式的水育苗床并增加有机氮肥的投入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稻苗床期的N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水稻苗床 育秧方式 稻作生态系统 有机和无机氮肥施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响应与反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雅晶 邹建文 刘树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干旱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然而,目前国际上有关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的响应与反馈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全球来自128篇文献的1344组原位观测数据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用以定... 干旱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然而,目前国际上有关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的响应与反馈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全球来自128篇文献的1344组原位观测数据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用以定量评估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的响应程度和反馈效应.结果表明,干旱会显著降低植被碳库,且地上生物量碳对干旱的敏感性略高于地下生物量碳.土壤CO_(2)和N_(2)O排放在干旱条件下均显著减少.对于土壤碳氮库,干旱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均无显著变化,相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库显著降低,土壤NO_(3)^(-)-N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显著降低.本研究首次将干旱对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与植被和土壤碳氮库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得出以下结论:干旱虽会引起土壤碳排放减少,但由于其同时也会抑制植被的生长,导致在未来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加剧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 META分析 CO_(2) N_(2)O 土壤碳库 土壤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潜力及其对温度的响应特征
13
作者 赵建婷 方贤滔 +1 位作者 邹建文 刘树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9-548,共10页
稻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为探讨不同稻田利用方式下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及其对温度的响应特征,以我国东南部地区常规稻田种植体系、由稻田转变来的稻虾种养结合体系和常规虾塘养殖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常规... 稻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为探讨不同稻田利用方式下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及其对温度的响应特征,以我国东南部地区常规稻田种植体系、由稻田转变来的稻虾种养结合体系和常规虾塘养殖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常规稻田(CR)、共作稻区(R-CR)和共作虾区(R-CC)以及常规虾塘(CC)土壤样品,在5℃、15℃、25℃和35℃条件下进行为期30 d的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农业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均有显著影响,甲烷产生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共作虾区、常规虾塘、共作稻区、常规稻田,分别为1.14、0.33、0.25和0.17μg·g^(-1)·d^(-1),甲烷氧化潜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常规稻田、常规虾塘、共作稻区、共作虾区,分别为1.38、1.01、1.00和0.71μg·g^(-1)·d^(-1)。由于水分管理差异以及饲料、氮肥投入导致底物和环境因子差异造成了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差异,使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呈现不同的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特征;甲烷产生潜力随培养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长,在5℃、15℃、25℃和35℃时的平均值分别为0.13、0.26、0.55和0.95μg·g^(-1)·d^(-1)。而甲烷氧化潜力仅在低温时比较敏感,在15℃、25℃、35℃时与5℃下的甲烷氧化潜力存在显著差异,而三种培养温度之间无显著差异(甲烷氧化潜力在5℃、15℃、25℃和35℃时分别为0.71、1.14、1.14和1.11μg·g^(-1)·d^(-1))。总体上,甲烷产生潜力对温度的响应强于甲烷氧化潜力。此外,土壤甲烷产生和氧化潜力均受温度或土地利用类型单因素的显著影响(P<0.01),但两者的交互效应仅对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存在显著影响,对甲烷氧化潜力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产生潜力 氧化潜力 温度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调控对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结瘤固氮特征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军倩 董玉兵 +4 位作者 焦颖 王冰雪 王琛源 宋梦馨 熊正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水平氮肥管理对绿肥季共生固氮、固氮酶活性及后茬单季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综合影响。[方法]本试验以长期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水稻-冬闲-NO (RF-N0)、水稻-紫云英-NO (RM-N0)、水稻-紫云英-N1 (RM-... [目的]研究不同水平氮肥管理对绿肥季共生固氮、固氮酶活性及后茬单季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综合影响。[方法]本试验以长期紫云英-水稻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水稻-冬闲-NO (RF-N0)、水稻-紫云英-NO (RM-N0)、水稻-紫云英-N1 (RM-N1)、水稻-紫云英-N2 (RM-N2),NO、N1、N2分别代表绿肥季施用NO、50、100 kg/hm^(2),水稻季则统一施入N200 kg/hm^(2)。进行两个轮作周期的田间试验,测定紫云英季植株氮吸收量、根瘤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及水稻季植株氮吸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在绿肥季,RM-N0处理紫云英两年平均共生固氮量达N 78.3 kg/hm^(2),共生固氮率高达91.1%。与RM-N0处理相比,RM-N1和RMN2处理两年平均固氮量分别减少6.5%和50.8%,共生固氮率分别降低22.1%和72.1%。配施氮肥改善了根瘤固氮酶活性,但配施高量氮肥显著降低了紫云英根瘤重量。RM-N0处理紫云英氮吸收量为N 86.0 kg/hm^(2),与之相比,RM-N1和RM-N2处理紫云英两年平均氮吸收量分别提高25.5%和62.7%。与RF-N0处理相比,RM的3个处理水稻产量2021年提高了6.1%~10.8%,2022年提高了6.7%~10.9%。与RF-N0相比,RM-N1和RMN2处理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5%和21.5%,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则无显著变化。与RF相比,RM的3个处理均显著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全氮含量。紫云英根际土壤RM-N0处理AOA基因拷贝数最大,RM-N2处理AOB基因拷贝数最大,RM-N1处理nifH基因拷贝数最大。[结论]种植并翻压紫云英可显著抑制杂草生长,增加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紫云英施用氮肥可提高其氮吸收量,改善固氮酶活性;低氮肥用量还可显著提高根瘤生物量,显著增加土壤中nifH基因拷贝数。因此,在水稻-紫云英轮作系统,紫云英季施用N 50 kg/hm^(2)可显著提升绿肥对水稻的增产提质效果,提高土壤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单季稻 共生固氮 固氮酶活性 水稻产量 水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小麦秸秆生物炭对稻麦轮作土壤剖面CH_4和N_2O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自强 李露 +1 位作者 张恒 熊正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1-438,共8页
[目的]施用生物炭是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型措施。研究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可以揭示生物炭影响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机制。[方法]设置对照(N0B0)、单施氮肥(N1B0)、单施生物炭(N0B1)和氮肥配施生物... [目的]施用生物炭是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型措施。研究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可以揭示生物炭影响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机制。[方法]设置对照(N0B0)、单施氮肥(N1B0)、单施生物炭(N0B1)和氮肥配施生物炭(N1B1)4个处理,利用土壤剖面气体原位采集系统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对稻麦轮作系统土壤剖面7、15、30和50 cm这4个层次CH4和N2O浓度周年变化的影响。[结果]N2O浓度的峰值均出现在氮肥施用后;施氮肥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季土壤各层次CH4浓度和整个轮作期间土壤各层次N2O浓度(P<0.05);施氮处理均表现出土壤上层CH4和N2O浓度高于下层。生物炭效应则随氮肥施用与否而异:施氮条件下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水稻季土壤7和15 cm处CH4的浓度(P<0.05),平均降幅为24.8%;也显著降低小麦季土壤各层次N2O的浓度(P<0.05),平均降幅为33.2%;在不施氮条件下单施生物炭则显著增加了水稻季土壤各层次CH4的浓度(P<0.05)。[结论]配施生物炭可以显著降低稻麦轮作体系表层土壤中CH4和N2O的浓度,从而降低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的产生和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甲烷 氧化亚氮 生物炭 氮肥 稻麦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菜地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贾俊香 熊正琴 +3 位作者 马智勇 许剑敏 王玲 张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0,共7页
采用盆栽模拟研究方法,设置对照(CK)、只施氮肥(U)、氮肥与有机肥配施(UM)、氮肥与生物炭配施(UB)以及氮肥、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UMB)共5个处理,探究生物炭与有机肥施用对菜地N2O、CH4与CO2排放以及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强度(GH... 采用盆栽模拟研究方法,设置对照(CK)、只施氮肥(U)、氮肥与有机肥配施(UM)、氮肥与生物炭配施(UB)以及氮肥、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UMB)共5个处理,探究生物炭与有机肥施用对菜地N2O、CH4与CO2排放以及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强度(GHGI)、N2O-N排放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间,N2O排放变幅较大,达0.02-1559.77μg m^-2 h^-1,CH4排放变幅较小,为-0.09-0.25 mg m^-2 h^-1.与N2O、CH4相比,处理间CO2排放通量具有更为相近的波动规律.UB与UMB能显著降低N2O排放,其中UMB抑制效果最佳,仅为U处理的14.1%.5个处理间CH4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表明氮肥、有机肥与生物炭均非影响CH4排放的主要原因.UB与UMB间累积CO2排放量无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U与UM处理,证明生物炭施用促进了CO2释放.菜心与苋菜产量均以UMB最高,两种蔬菜产量分别比U处理高25.6%与29.5%.GWP与GHGI均以UMB最低(除对照外),分别为919±266 kg/hm2与0.04±0.01 kg/kg.UMB的N2O-N排放系数最低(0.37%),仅为U处理的11.5%.综上所述,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在不降低蔬菜产量的基础上,既能抑制N2O排放,降低GWP、GHGI与N2O-N排放系数,又能降低化学氮肥投入量,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措施.考虑到生物炭施用显著促进CO2排放,需要进一步探究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的综合净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肥 菜地土壤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强度 N2O排放系数
原文传递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观测与模拟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书涛 邹建文 胡正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85-1996,共12页
主要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观测方法、观测尺度、模拟方法、应用价值进行评述,以期为更深入地研究土壤呼吸这一重要的碳循环过程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土壤呼吸是土壤向大气释放CO_2的过程,其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呼吸的... 主要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观测方法、观测尺度、模拟方法、应用价值进行评述,以期为更深入地研究土壤呼吸这一重要的碳循环过程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土壤呼吸是土壤向大气释放CO_2的过程,其对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呼吸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碱液吸收法、密闭箱–气相色谱法、红外气体分析法。土壤呼吸的观测尺度主要包括日变化、生长季变化、年际间变异、空间变异。在获得充足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半经验模型可有效地模拟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这些半经验模型以降水、气温、土壤性质、植被特征、氮沉降、经纬度作为输入变量,是当前估算全球土壤呼吸的主流模型,其估算的全球土壤呼吸量的合理范围为88.0~98.0 Pg·a^(-1)(以C计)。土壤呼吸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土壤呼吸是土壤肥力状况的表征指标;(2)土壤呼吸与其他碳通量指标具有相关性,利用模拟的土壤呼吸量值可估算其他碳通量;(3)土壤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是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的重要表现方面。今后的研究应关注土壤呼吸与气候、土壤、植被因子的同步观测,这将大大提高土壤呼吸时空变异模拟的准确性,还应对一些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进行长期定位观测,这有助于分析土壤碳库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土壤呼吸 观测 模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菜地土壤剖面N_2O、CH_4与CO_2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贾俊香 熊正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36-1543,共8页
为探究菜地土壤剖面N2O、CH4与CO2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下气体原位采集系统与气相色谱法,周年动态监测3种典型菜地,即休闲裸地、轮作地Ⅰ(芹菜?空心菜-小白菜-苋菜)以及轮作地Ⅱ(菜心-芹菜-空心菜-大青菜)7 cm、15 cm、30 cm与50 c... 为探究菜地土壤剖面N2O、CH4与CO2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下气体原位采集系统与气相色谱法,周年动态监测3种典型菜地,即休闲裸地、轮作地Ⅰ(芹菜?空心菜-小白菜-苋菜)以及轮作地Ⅱ(菜心-芹菜-空心菜-大青菜)7 cm、15 cm、30 cm与50 cm土层N2O、CH4与CO2浓度变化。结果表明,0-50 cm土层范围内,N2O、CH4与CO2 3种气体浓度周年变异性较大,变幅分别为0.63-1 657.0μL(N2O)·L^-1、0.8-72.5μL(CH4)·L^-1和0.41-36.6 m L(CO2)·L^-1。轮作地Ⅰ与轮作地Ⅱ的N2O平均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休闲裸地则呈现先增加(0-30 cm)后降低(30-50 cm)的变化趋势。两种轮作菜地4个土层N2O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休闲裸地,二者氮肥施用量不同并未造成相同土层间N2O平均浓度的显著差异。3种菜地CH4与CO2平均浓度均呈现50 cm〉30 cm〉15 cm〉7 cm的梯度特征。轮作地Ⅰ与轮作地Ⅱ0-15 cm土层CH4平均浓度均大于休闲裸地,而在15-50 cm土层则分别大于和小于休闲裸地。CO2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除轮作地Ⅰ50 cm土层外,两种轮作菜地其他土层CO2平均浓度均小于休闲裸地对应土层。可见,蔬菜地高氮肥施用、多频次耕作等复杂管理使得N2O、CH4与CO2表现出较大的时空变异特征,其中氮肥施用对N2O的影响大于CH4与CO2,CH4受施肥与耕作的影响均较小,CO2显著受土壤温度与耕作措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探究N2O、CH4与CO2的其他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菜地 轮作 施氮肥 土壤剖面 N2O CH4 CO2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板蓝根对冬小麦生长及麦田CH_4通量影响与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尚小厦 吴洪生 +13 位作者 高志球 李季 任迁琪 季炜 马世杰 Ogou Katchele Faustin Kakpa Didier 徐亚 陈素云 邹建文 张要军 姚童言 钱璟珊 王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7-53,共7页
本文研究冬小麦间作板蓝根对小麦生长和麦田CH4通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试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采用静态箱(暗箱)0气相色谱法在小麦生育期定期取样分析麦田CH4通量,同时记录不同... 本文研究冬小麦间作板蓝根对小麦生长和麦田CH4通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试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采用静态箱(暗箱)0气相色谱法在小麦生育期定期取样分析麦田CH4通量,同时记录不同处理下小麦的生物量,收获后测定小麦及板蓝根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施肥单作处理(NPKW)相比,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小麦产量与千粒重分别增加9%和1%;冬小麦田CH4的通量主要是吸收,吸收量表现为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不施肥处理(N0P0K0W)>裸地(N0P0K0W0)>施肥单作处理(NPKW),施肥间作板蓝根处理(NPKWR)比施肥单作处理(NPKW)冬小麦田的CH4吸收量累计增加34%,间作模式使板蓝根与小麦综合增产5%,每公顷多盈利2017.25元。本研究表明冬小麦间作板蓝根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发展低碳农业、增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提供一项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板蓝根 CH4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质炭对集约化菜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博 卢瑛 熊正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45-1357,共13页
以南京郊区集约化蔬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水平生物质炭(0、20和40 t·hm^(-2)生物质炭)与氮肥(不施肥与常规施肥)配施,研究生物质炭施入菜地土壤两年半(九季蔬菜)后对菜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菜地... 以南京郊区集约化蔬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水平生物质炭(0、20和40 t·hm^(-2)生物质炭)与氮肥(不施肥与常规施肥)配施,研究生物质炭施入菜地土壤两年半(九季蔬菜)后对菜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菜地土壤全氮(TN)、电导率(EC)、容重(BD)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增加了9.4%~18.1%、172.4%~241.1%、5.6%~7.6%和10.4%~15.0%,并且降低了0.68~1.1个单位的土壤p H(P<0.05);生物质炭的施用显著增加了菜地土壤TN、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CEC,分别增加了1.7%~10.0%、3.6%~48.3%和8.1%~37.1%,并且显著降低了土壤EC和BD。生物质炭的施用在不施用氮肥的菜地土壤中提高了0.11~0.23个单位的土壤pH(P<0.05),而在施用氮肥的处理中,生物质炭的施用降低了0.19~0.23个单位的土壤pH(P<0.05)。生物质炭施用增加了菜地表层土壤(0~20 cm)的无机氮含量,但是显著降低了其他土层的无机氮含量。生物质炭的施用显著降低了菜地土壤剖面(0~100 cm)的铵态氮(NH_4^+-N)的累积量(P<0.05),而对菜地土壤剖面硝态氮(NO_3^--N)累积量无显著影响。此外,生物质炭的施用能够使蔬菜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7.7%~43.8%和21.8%~43.8%(P<0.01),并提高菜地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得分。本研究中,常规施肥配施40 t·hm^(-2)生物质炭处理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由于长期大量施肥造成的菜地土壤SOC分解以及硝态氮大量淋洗的情况,提高土壤肥力质量,推荐为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化菜地 生物质炭 土壤肥力质量 硝态氮淋洗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