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鲜食玉米化肥农药使用及生产现状调研与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文章荣 李广浩 +5 位作者 王珏 张世博 顾晓天 丁梦秋 陆卫平 陆大雷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91-96,共6页
对江苏省2017-2018年鲜食玉米主产区的化肥农药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鲜食玉米的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和收获等基本情况,并对江苏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限制因素影响程度建立了生产因素优先序,并提出江苏省鲜... 对江苏省2017-2018年鲜食玉米主产区的化肥农药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鲜食玉米的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和收获等基本情况,并对江苏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限制因素影响程度建立了生产因素优先序,并提出江苏省鲜食玉米的发展策略:一是结合设施栽培优化调整播种期,由传统的露地栽培向地膜覆盖、大(中)棚覆盖栽培、塑盘乳苗地膜移栽相结合发展,进而更好地提早或延迟上市,拉长鲜食玉米产品的供应期;二是促进鲜食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针对江苏省鲜食玉米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的问题,提出适合江苏省鲜食玉米生产的主推技术:优选品种、合理密植、缓释肥一次性精确定量施用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机械化收获技术等,积极宣传推广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等有机肥替代技术,以实现鲜食玉米省工节本生产和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化肥 农药 生产技术 技术发展优先序 技术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稻田杂草群落及其防控技术调查:以12个基地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国奇 窦志 +1 位作者 邢志鹏 郭保卫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72,共4页
为揭示江苏“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和农户杂草防控措施现状,对灌南、盐都、盱眙、高邮、广陵、溧阳、常熟等7个地方12个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开展田间调查和农户访谈。结果表明,在120块稻虾田内共记录到25种杂草;稻虾轮作... 为揭示江苏“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和农户杂草防控措施现状,对灌南、盐都、盱眙、高邮、广陵、溧阳、常熟等7个地方12个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开展田间调查和农户访谈。结果表明,在120块稻虾田内共记录到25种杂草;稻虾轮作田禾本科杂草和千金子的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共生田。稻虾轮作稻田杂草以稗属杂草、杂草稻、千金子、李氏禾、异型莎草、水苋菜属杂草、鸭舌草为主;稻虾共生稻田杂草以杂草稻、稗属杂草、千金子、异型莎草为主。除有机栽培模式外,稻虾轮作稻田控草方式为“土壤处理+茎叶处理+人工拔除”,稻田杂草防控总用药和人工成本平均1863.75元/hm^(2)。稻虾共生稻田控草技术主要为“水层控草+龙虾控草+人工拔除”,部分稻田使用丙草胺、苄嘧磺隆等土壤处理除草剂,稻田杂草防控总成本平均907.50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轮作 稻虾共生 杂草防控 农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耐盐碱生理机制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林兵 赵步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37-43,238,共8页
土壤盐碱胁迫是作物生产的重要障碍,钠离子则是引起水稻盐碱危害的主要因素。了解水稻耐盐碱生理机制和遗传改良的途径,对于耐盐碱品种的选育和减轻盐碱危害的生理研究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既是向植株地上部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场所,又是... 土壤盐碱胁迫是作物生产的重要障碍,钠离子则是引起水稻盐碱危害的主要因素。了解水稻耐盐碱生理机制和遗传改良的途径,对于耐盐碱品种的选育和减轻盐碱危害的生理研究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既是向植株地上部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场所,又是最先感知土壤盐碱度的器官,根系对盐碱信号的感应在研究水稻对盐碱胁迫的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研究水稻耐盐碱生理的一个关键方向。本文从根系对无机离子吸收与调控、渗透物质平衡及转运蛋白调节、激素调节等方面概述了水稻耐盐碱胁迫的生理机制,从数量性状位点分子标记、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品种培育等方面介绍了盐碱胁迫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同时,本文基于多年来国内外研究,对水稻耐盐碱的生理机制和水稻耐盐碱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改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讨论了减轻水稻盐碱胁迫的综合调控技术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盐碱性 生理机制 数量性状 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及其与稻米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安 高捷 +3 位作者 黄健 汪浩 陈云 刘立军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合成和分泌植物激素、有机酸等物质的重要场所。根系形态和生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水稻根系主要形态生理指标及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并提出了未来加强水稻根系形态生理... 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合成和分泌植物激素、有机酸等物质的重要场所。根系形态和生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水稻根系主要形态生理指标及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并提出了未来加强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与稻米品质关系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根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形态生理 稻米品质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措施对土壤微观结构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袁莉民 周天阳 +3 位作者 陈良 顾骏飞 王志琴 杨建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94-2002,共9页
稻田土壤性状尤其是微观结构对于水稻根系生理性状、氮素吸收与利用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于稻田土壤微观结构及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以武运粳2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 稻田土壤性状尤其是微观结构对于水稻根系生理性状、氮素吸收与利用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于稻田土壤微观结构及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农场以武运粳2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氮空白区、当地农民习惯、综合栽培管理等共8种栽培措施,运用扫描电镜着重研究了开花期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颗粒的微观结构变化,同时测量了开花期水稻根系活力和根系吸收表面积、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综合栽培管理能够使土壤大颗粒的数量变多,颗粒体积变大,提高了20-50μm和>50μm土壤颗粒数量的分布,减少了2-5μm和5-20μm土壤颗粒数量的分布,土壤团聚体蜂窝状结构变多,土壤中菌丝体数量变多。与当地农民习惯相比,综合栽培管理下的吸氮量提高了3.86%-24.27%,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了26.97%-112.17%,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提高了7.34%-45.51%,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提高了18.34%-45.8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8.56%-51.51%,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提高了1.75%-14.73%,开花期的根系活力与根系吸收表面积显著提高,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总颖花量,最终使得产量也显著提高。总体来看,综合栽培措施管理能够通过改善土壤颗粒微观结构,增加水稻根系生理活性,提高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根系 土壤颗粒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喷施外源γ-氨基丁酸对不同耐盐性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束晨晨 周天阳 +3 位作者 顾逸彪 崔瑞龙 刘畅 顾骏飞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2,共8页
为探究喷施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不同耐盐性水稻品种产量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以耐盐品种连鉴5号和盐敏感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在0.2%(2 g/kg)的盐胁迫下,设置3个不同浓度的外源GABA喷施处理(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以... 为探究喷施外源γ-氨基丁酸(GABA)对不同耐盐性水稻品种产量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以耐盐品种连鉴5号和盐敏感品种连粳7号为试验材料,在0.2%(2 g/kg)的盐胁迫下,设置3个不同浓度的外源GABA喷施处理(5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以喷施清水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外源GABA能减轻盐分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以150μM的GABA喷施处理效果佳。与盐敏感品种相比,耐盐品种在喷施外源GABA后表现出更显著的改善效果,具体表现为叶面积更大,叶绿素a和b的含量、SPAD值及光合速率更高。此外,耐盐品种还表现出更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更高的钾(K+)含量以及更低的钠(Na+)含量,同时内源GABA和脱落酸(ABA)含量也有所提升。综上所述,喷施外源GABA能够提高盐胁迫下耐盐水稻品种的内源GABA和ABA含量,从而保障了光合作用能力、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离子平衡,维持了水稻较佳的农艺性状,最终提升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源GABA 盐胁迫 农艺性状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对超级稻强、弱势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蒋晶晶 周天阳 +6 位作者 韦陈华 邬佳宁 张耗 刘立军 王志琴 顾骏飞 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4-889,共16页
【目的】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超级稻强、弱势粒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稻米品质即水稻强、弱势粒品质的协同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稻甬优2640和武运粳24为供试材料,大田种植条件下,设置氮空白区(0N)、当... 【目的】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超级稻强、弱势粒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稻米品质即水稻强、弱势粒品质的协同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稻甬优2640和武运粳24为供试材料,大田种植条件下,设置氮空白区(0N)、当地农民习惯(LFP)、优化栽培管理1(T1)和优化栽培管理2(T2)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试验裂区设计,以处理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小区)。2018年测定全穗籽粒外观、加工、蒸煮食味品质和RVA特征值,在此基础之上,2019年增加强、弱势粒淀粉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晶度和红外光谱分布测定。【结果】(1)在稻米品质上,与强势粒相比,弱势粒加工品质更优,而外观品质更劣,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黏度显著下降。(2)在淀粉特性上,与强势粒相比,弱势粒的淀粉颗粒较小且破损严重,结晶度、1045/1022 cm^(-1)值显著提高,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显著下降,消解值和糊化温度显著上升。(3)与当地农民习惯LFP相比,通过优化栽培管理T1和T2,两品种强、弱势粒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胶稠度显著上升,蒸煮食味品质变优;淀粉特性也都有所改善,相对结晶度降低,淀粉表层有序性下降,其中弱势粒品质及淀粉特性提升较为明显。【结论】弱势粒稻米品质显著劣于强势粒,优化栽培措施能够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弱势粒品质实现全穗籽粒品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质 淀粉 强弱势粒 栽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品质及农艺性状与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仇律雯 杨扬 +7 位作者 范亚明 田红丽 易红梅 王璐 任洁 葛建镕 王凤格 陆大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0-135,共6页
中国东南区是我国鲜食糯玉米的主要生产、加工和消费地区。为了解该区域鲜食糯玉米的品质、农艺性状与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以国家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样品为材料,用分子标记和形态学标记探... 中国东南区是我国鲜食糯玉米的主要生产、加工和消费地区。为了解该区域鲜食糯玉米的品质、农艺性状与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遗传多样性,以国家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样品为材料,用分子标记和形态学标记探究该区域鲜食糯玉米不同遗传背景下品质、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41份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农艺、品质性状变异和SSR标记基因多样性:12个农艺、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72%~36.10%之间,平均值为14.06%;40个SSR标记共检测出321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179~0.866(平均值为0.658);供试材料的基因多样性为0.186~0.877(平均值为0.687)。聚类分析将供试41份材料划分为4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组群,以京科糯2000为代表的Ⅰ组产量性状表现优秀,且组内材料数量最多;以苏玉糯5号为代表的Ⅱ组材料数量次多,其组内品种皮渣率较低,含水率也低于其他组别。4个聚类分组在农艺、品质性状上各有特点,根据不同育种需求,选择相应的杂优模式能够有效利用育种资源,从而加速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的提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密减氮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被引量:26
9
作者 程前 李广浩 +1 位作者 陆卫平 陆大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5-1046,共12页
【目的】适宜密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栽培因子,氮肥高效施用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探讨不同密度和施氮量组合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以‘江玉877’... 【目的】适宜密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栽培因子,氮肥高效施用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探讨不同密度和施氮量组合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以‘江玉877’为供试品种,在江苏省宿迁市、盐城市和扬州市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设置60000株/hm^2(D1)、82500株/hm^2(D2)2个种植密度及不施氮(N0)、常规肥N 300 kg/hm^2(N1)、常规肥N 225kg/hm^2(N2)、缓释肥一次性基施N 225 kg/hm^2(N3)4个施氮方式。研究夏玉米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率对不同密度和施氮方式组合的响应。【结果】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4个施氮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影响。相同施氮量下,2个种植密度单株籽粒产量表现为D2 D1。D1种植密度下,N1和N3的平均群体产量比N2分别提高11.3%和10.9%,D2种植密度下比N2分别提高7.4%和9.0%,且相同密度条件下N1和N3的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宿迁点D2N3的群体产量(9214 kg/h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群体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D2高于D1。D1种植密度下,N3和N1处理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N2处理;D2种植密度下N3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显著高于N1处理,群体氮素积累总量差异不显著。各施氮处理的玉米收益在D2种植密度下均显著高于D1种植密度下,D2N3组合在所有处理中收益最高。【结论】综合3个试验点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结果,在82500株/hm^2种植密度下结合缓释肥N 225 kg/hm^2一次性基施,可协同提高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玉米种植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缓释肥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一次性基施对小麦产量及其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6
10
作者 邓先亮 屠晓 +5 位作者 李军 朱兴敏 肖丹丹 陈英龙 韦还和 戴其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3,共7页
针对江苏苏中小麦主产区对简化施肥的需求,本研究以扬麦20为试材,以传统高产施肥(共4次施肥,即:基肥+苗肥+拔节肥+剑叶肥)为对照,比较研究了树脂包衣尿素(SZ1)和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LM1)一次性基施对小麦产量及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针对江苏苏中小麦主产区对简化施肥的需求,本研究以扬麦20为试材,以传统高产施肥(共4次施肥,即:基肥+苗肥+拔节肥+剑叶肥)为对照,比较研究了树脂包衣尿素(SZ1)和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LM1)一次性基施对小麦产量及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一次性基施树脂包衣尿素的产量为6733.3kg/hm^2,与传统高产施肥(U)获得相似的产量;一次性基施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的产量为6933.3kg/hm^2,相比U处理提高了2.21%,差异不显著。两种缓控释肥中,在产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利用率方面均呈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树脂包衣尿素的趋势;茎蘖成穗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相比树脂包衣尿素,含腐植酸的控释掺混肥在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方面效果更好,其释放特点更易满足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利于获得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小麦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糯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高雪健 李广浩 +1 位作者 陆卫平 陆大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14-1625,共12页
【目的】缓/控释肥料轻简化施用技术在我国玉米生产中逐步得到应用,研究控释氮肥与尿素不同比例配施对大田糯玉米产量、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糯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田间试验于2019—2020... 【目的】缓/控释肥料轻简化施用技术在我国玉米生产中逐步得到应用,研究控释氮肥与尿素不同比例配施对大田糯玉米产量、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糯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田间试验于2019—2020年在江苏连云港进行,供试玉米品种为连花糯2号。在施N 225 kg/hm~2水平下,设置5个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比例处理:100%普通尿素(N1)、100%控释尿素(N2)、普通氮素∶控释尿素=1∶2(N3)、普通氮素∶控释尿素=1∶1(N4)、普通氮素∶控释尿素=2∶1(N5),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测定了糯玉米籽粒产量、植株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结果】5个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处理中,N3处理的增产增收幅度最大,较N1处理产量增加了30%,平均收益增加了2835元/hm2,N4和N5处理产量和经济效益大于N1处理,小于N3处理,且二者差异较小。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显著提高吐丝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且以N3处理增加最明显,其次为N2和N4处理,N5与N1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氮肥配施对植株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有显著影响,且N2、N3和N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三者高于N1和N5处理。施用控释尿素处理的平均收获指数和成熟期籽粒氮素含量占比高于N1处理,其中N3处理的收获指数(0.45)及籽粒氮素含量占比(57.5%)最高,其次为N2处理。与N1相比,配施控释尿素提高了糯玉米的氮素偏生产力、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回收率,且以N3处理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N2和N4处理,N5与N1处理差异不显著。与N2处理相比,N3处理的氮素偏生产力提高了2.6 kg/kg、氮素农学效率增加了2.6 kg/kg、氮素回收率提高了6.6个百分点。【结论】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糯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影响。综合两年糯玉米籽粒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表现,在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比例为1∶2时,有利于协同提高江苏省糯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种植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控释尿素 掺混肥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直播和旱直播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20
12
作者 黄健 朱安 +5 位作者 汪浩 李思宇 刘昆 李婷婷 陈云 刘立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6期67-73,共7页
直播栽培是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灌溉方式不同,水稻直播可分为水直播和旱直播。不同直播方式的水稻生育特点不同,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水直播和旱直播2个方面综述不同直播方式对水稻... 直播栽培是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灌溉方式不同,水稻直播可分为水直播和旱直播。不同直播方式的水稻生育特点不同,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水直播和旱直播2个方面综述不同直播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方面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加强直播水稻研究的重点内容,以期为我国水稻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直播 旱直播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9108产量、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润卿 申勇 +2 位作者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5-212,共8页
为探明施氮量对水稻RVA谱特征值、稻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大田种植,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全生育期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180)和360kg/hm^(2)(N360),研究了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与RVA谱... 为探明施氮量对水稻RVA谱特征值、稻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大田种植,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全生育期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180)和360kg/hm^(2)(N360),研究了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与RVA谱特征值的关系。结果表明,与N0相比,N180和N360处理下南粳9108的产量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则逐渐降低。与N0相比,N180处理下南粳9108的崩解值、热浆黏度、峰值黏度、糊化温度和胶稠度提升,消减值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提高了支链淀粉中短中链含量、淀粉的无序结构、溶解度和膨胀度,降低了糊化焓和结晶度。N360处理的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支链淀粉短中链含量与崩解值、淀粉的无序结构、溶解度和膨胀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糊化焓、结晶度和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可得,全生育期施纯氮180kg/hm^(2)时南粳9108支链淀粉结构和淀粉理化性质得到改善,优化了RVA谱特征值,使蒸煮食味品质变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施氮量 产量 蒸煮食味品质 淀粉理化特性 支链淀粉结构
原文传递
不同氮效率粳稻品种的冠层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申勇 谢昊 +3 位作者 潘竹栋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0-97,共8页
探明氮高效水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对于培育和筛选氮高效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及2个氮低效品种扬粳4038和宁粳1号作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观察了两类水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及其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间的关系。结... 探明氮高效水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对于培育和筛选氮高效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及2个氮低效品种扬粳4038和宁粳1号作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观察了两类水稻品种的冠层特征及其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总颖花量、结实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高;氮高效品种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单茎茎鞘重、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剑叶厚度、比叶重、中上层冠层的光截获量及冠层顶部比叶氮含量、氮消减系数和光氮匹配度,上述主要冠层特征与产量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这些冠层特征可作为筛选和培育氮高效水稻品种以及培育高产高效群体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率 叶片厚度 比叶重 光截获 氮消减系数
原文传递
结实期不同阶段渍水胁迫对糯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斌 李广浩 +2 位作者 郭剑 陆卫平 陆大雷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36,共8页
以苏玉糯5号和京科糯2000为材料,设置对照(CK)、渍水胁迫10 d(W1-10、W11-20、W21-30)、渍水胁迫20 d(W1-20、W11-30)、渍水胁迫30 d(W1-30)等7个处理,研究授粉后不同时期和渍水持续时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 以苏玉糯5号和京科糯2000为材料,设置对照(CK)、渍水胁迫10 d(W1-10、W11-20、W21-30)、渍水胁迫20 d(W1-20、W11-30)、渍水胁迫30 d(W1-30)等7个处理,研究授粉后不同时期和渍水持续时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不同阶段渍水胁迫显著降低糯玉米籽粒产量,不同持续时间渍水胁迫下以W1-30处理降幅最大,持续10、20 d渍水胁迫下两品种产量均以W1-10和W1-20处理下降幅最大。渍水胁迫降低了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不同持续时间渍水胁迫下两品种均在W1-30渍水处理下最低,持续10、20 d渍水处理下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以W1-10和W1-20处理下降幅最大;结实期渍水胁迫下糯玉米的淀粉平均粒径增加、碘结合力降低,苏玉糯5号和京科糯2000的淀粉平均粒径分别以W11-30和W11-20处理最大,碘结合力均以W1-30处理最小。糯玉米粉峰值黏度在渍水胁迫下降低,苏玉糯5号和京科糯2000的峰值黏度分别以W21-30和W1-10处理最低。结实期渍水胁迫下糯玉米粉热焓值降低、回生值升高,不同持续时间渍水胁迫下,均以W1-30处理影响最为显著;持续10 d渍水胁迫下,苏玉糯5号和京科糯2000的热焓值分别以W11-20和W1-10处理最低,回生值均以W1-10处理最高;持续20 d渍水胁迫下两品种热焓值和回生值均以W1-20处理变幅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渍水胁迫 产量 糊化特性 热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育期臭氧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稻草饲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燕柳 邵在胜 +5 位作者 杨阳 童楷程 王云霞 景立权 王余龙 杨连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7-199,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草饲用品质相关理化指标对臭氧胁迫的响应。【方法】利用新型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8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室内对照和高臭氧浓度(80 nL/L)处理,于抽穗期、穗后20 d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叶片和茎鞘中饲...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草饲用品质相关理化指标对臭氧胁迫的响应。【方法】利用新型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8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室内对照和高臭氧浓度(80 nL/L)处理,于抽穗期、穗后20 d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叶片和茎鞘中饲用品质相关的理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高浓度臭氧处理使稻草粗蛋白、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总酚含量分别增加7.07%(P<0.1)、10.88%(P<0.1)、1.98%、0.92%和5.01%(P<0.01),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下降15.07%(P<0.1)和18.55%(P<0.01)。多数情形下,叶片各指标含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大于茎鞘。所有测定指标的品种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生育期稻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总酚含量表现为穗后20 d>成熟期>抽穗期,稻草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则表现为抽穗期>成熟期>穗后20 d,而粗蛋白含量随生育进程推进呈降低趋势。方差分析表明,臭氧胁迫与品种互作对所有测定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总酚含量外,臭氧与植株部位互作对所有测定指标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而臭氧与生育时期互作仅对植株粗蛋白、纤维素、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结论】稻草饲用品质相关理化指标因生育时期、供试品种和茎叶不同部位而异,高浓度臭氧环境下稻草饲用品质表现出变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水稻 饲用品质 总酚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颖花退化机理与调控途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盛家艳 张伟杨 +1 位作者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7,共8页
水稻颖花退化现象在水稻生长发育中普遍存在,是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颖花退化既受内在的遗传和生理的调控,也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往有研究曾用不同遗传作图群体定位了分布在第1至第11号染色体上的多个水稻颖花退化数量性状... 水稻颖花退化现象在水稻生长发育中普遍存在,是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颖花退化既受内在的遗传和生理的调控,也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以往有研究曾用不同遗传作图群体定位了分布在第1至第11号染色体上的多个水稻颖花退化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但这些QTL对颖花退化的贡献率均不大;利用突变体材料确定了多个颖花退化候选基因,并克隆了其中的3个基因,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关于颖花退化的生理生化机制有很多假设,包括资源限制、自组织过程、化学调节等,但均缺乏有力证据。近年的研究表明,水稻穗分化期特别是减数分裂期内源油菜素甾醇(BRs)和多胺(PAs)水平较低、乙烯水平较高与颖花退化有密切的关系,提高BRs、PAs或PAs与乙烯的比值,可以减少颖花退化。水稻颖花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和能荷水平过低及活性氧(ROS)过度积累,使得膜脂过氧化伤害和小穗程序性细胞死亡,导致颖花退化。通过栽培措施适度提高减数分裂期植株含氮量或BRs含量可提高幼穗能荷水平,减少ROS积累,进而显著减少水稻颖花退化。今后需要从内在因素(遗传、生理生化)、植株整体水平、栽培调控和环境条件等方面深入研究水稻颖花退化的机理及其调控途径,破解水稻颖花退化的科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颖花退化 化学调控
原文传递
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氮素积累模型与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孟天瑶 葛佳琳 +7 位作者 张徐彬 韦还和 陆钰 李心月 陶源 丁恩浩 周桂生 戴其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8-806,共9页
旨在定量描述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氮素养分积累动态变化,基于模型分析方法从氮素营养层面阐明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高产形成机制。2015—2016年,以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甬优1640、常规粳稻扬粳4038和扬粳4227、杂交籼稻新... 旨在定量描述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氮素养分积累动态变化,基于模型分析方法从氮素营养层面阐明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高产形成机制。2015—2016年,以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甬优1640、常规粳稻扬粳4038和扬粳4227、杂交籼稻新两优6380和扬两优6号为试材,比较研究其栽后植株氮素积累特征差异。籼粳杂交稻两年平均产量达11.65 t hm^-2,显著高于常规粳稻(10.74 t hm^-2)和杂交籼稻(10.01 t hm^-2)。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量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亦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植株各器官氮素吸收量及其所占比例,籼粳杂交稻以穗部最多,叶片其次,茎鞘最少;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则均以穗部最多,茎鞘其次,叶片最少。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成熟期叶片氮素吸收量占植株总吸氮量的比例较高,穗部氮素吸收量所占比例则较低。不同类型品种栽后植株氮素积累动态均以Gompertz方程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系数一般在0.995左右。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在各阶段氮素积累量均具优势,在快增期是由于其较高的持续天数和氮素积累速率,渐增期和缓增期是由于其较高的氮素积累速率。本文提出了符合不同类型水稻栽后植株群体氮素积累动态变化特征的Gompertz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分析了甬优中熟籼粳杂交稻栽后植株氮素积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籼粳杂交稻 中熟系列 氮素积累 Gompertz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快腐剂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丽君 谢昊 +2 位作者 薛张逸 严管钰彤 顾骏飞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5,共6页
为探究快腐剂对水稻产量、秸秆腐解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了5种不同用量的秸秆快腐剂处理(0、0.1、0.2、0.3和0.4 g/pot)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腐解数量随快腐剂用量增加而增加,秸秆腐解率以0.4 g/pot的处理最大,较... 为探究快腐剂对水稻产量、秸秆腐解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了5种不同用量的秸秆快腐剂处理(0、0.1、0.2、0.3和0.4 g/pot)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腐解数量随快腐剂用量增加而增加,秸秆腐解率以0.4 g/pot的处理最大,较不施快腐剂的处理提高13.0%~18.0%。与不施快腐剂处理相比,添加快腐剂处理的水稻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最终产量显著提高1.3%~11.1%,其中以0.2 g/pot的处理表现最好;施用快腐剂可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成熟期水稻植株氮素积累量较不施快腐剂的处理显著增加,以0.2 g/pot处理增幅最大;施用快腐剂有助于水稻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速效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土壤供肥水平。研究结果对高效利用秸秆资源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秸秆快腐剂 产量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密植模式下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翔 施天怡 +2 位作者 戴其根 孟天瑶 韦还和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7,共5页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T3(较常规栽培减氮30%、增密45%)处理下的产量则较CK显著下降;T1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CK相当,T2和T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与CK相比显著下降,结实率和千粒重亦低于T1处理和CK。本研究表明,适宜减氮密植处理可以实现常规粳稻节氮、高产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密植 常规粳稻 产量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