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包云轩 刘维 +1 位作者 高苹 申双和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9-296,共8页
根据江苏省1960-2009年常规气象资料和1980-2009年水稻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温度距平、气候倾向率和M-K检验法研究江苏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暖特征,并分析江苏省水稻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探讨气候变暖对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 根据江苏省1960-2009年常规气象资料和1980-2009年水稻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温度距平、气候倾向率和M-K检验法研究江苏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暖特征,并分析江苏省水稻热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探讨气候变暖对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江苏省水稻热害主要发生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乳熟期,苏南地区发生频次最高,淮北和苏北沿海最少。(2)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频次有明显的13a和3a周期,前者为主周期,后者为副周期。(3)1960-2009年,江苏省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775℃.10a-1(P<0.01),气候变暖明显;20世纪60年代气温开始下降,80年代达最低值,之后开始变暖,21世纪前10a达最高值;江苏省水稻热害发生趋势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80年代发生次数最少,21世纪前10a发生次数最多。(4)7-8月平均气温高的年代,热害发生次数则多,淮北地区20世纪60年代气温最高,热害发生次数也最多,其它地区近10a气温最高,热害次数最多。(5)从年际变化看,气候偏暖的年份,水稻热害多,产量相应低,说明气候变暖是造成水稻热害频次上升、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水稻生育期 热害 气候变暖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褐飞虱迁入量的中长期预测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包云轩 薛周华 +4 位作者 刘垚 蒋蓉 谢晓金 杨荣明 朱凤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10,共13页
根据1983-2010年江苏省褐飞虱灯诱资料及1982-2010年全球海温场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稻区代表站高邮、通州和宜兴的褐飞虱迁入量与前一年1月-当年6月太平洋海温场、前一年12月-当年6月中南半岛近地表... 根据1983-2010年江苏省褐飞虱灯诱资料及1982-2010年全球海温场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稻区代表站高邮、通州和宜兴的褐飞虱迁入量与前一年1月-当年6月太平洋海温场、前一年12月-当年6月中南半岛近地表气温场和前一年7月-当年6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一系列褐飞虱年总迁入量的预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高邮、通州和宜兴3站的褐飞虱迁入量在不同时空阈限内与太平洋海温场、中南半岛气温场和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海温场呈负相关,其中与通州和宜兴站褐飞虱迁入量对数值相关显著的海温区主要分布在北、中太平洋,高邮站则在南太平洋;高邮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4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通州站与前一年12月和当年2、3月中南半岛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宜兴站与当年1、3月中南半岛西南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正相关、与当年4月中南半岛大部的近地表气温场呈负相关;3站褐飞虱迁入量的对数值主要与前一年7月-当年6月的各副高指数、各极涡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冷空气强度、西太平洋编号台风强度、南方涛动指数等相关显著。(2)从上述海温场、气温场和环流特征量中筛选出显著相关(P<0.05)的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建立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回检正确率70%以上、预检正确率66.7%以上模型17个,适用性评估表明,各模型的预报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应用于单站褐飞虱年迁入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迁入量 海平面温度距平 中南半岛气温场 大气环流特征量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一季稻生长季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谭孟祥 景元书 曹海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9-353,共5页
为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气候生态的影响,结合江苏省气候资源条件与一季稻的生育特性,建立了江苏省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计算1970—2012年江苏省9个站点一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的温度适宜度普遍较高,降水适... 为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气候生态的影响,结合江苏省气候资源条件与一季稻的生育特性,建立了江苏省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计算1970—2012年江苏省9个站点一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的温度适宜度普遍较高,降水适宜度普遍较低,降水量是限制江苏省一季稻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除温度适宜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外,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气候适宜度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江苏省一季稻气候适宜度可分为不同适宜程度区域,降水适宜度、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区与实际降水量、温度、日照的分布特征大致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气候适宜度 变化趋势 生育期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主要农业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4
作者 徐金勤 符靖茹 +1 位作者 朱平 肖潇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41-149,共9页
基于1981—2021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省高温、低温、暴雨和大风等主要农业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危险性。结果表明:广东省高温、暴雨和大风天气同期率较高,防御关键期为5—9月,低温天气高发期为1和1... 基于1981—2021年广东省86个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省高温、低温、暴雨和大风等主要农业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危险性。结果表明:广东省高温、暴雨和大风天气同期率较高,防御关键期为5—9月,低温天气高发期为1和12月。近41年来,广东省高温日数和强度普遍显著增加,低温、暴雨和大风天气整体上呈现减弱趋势,但暴雨和大风天气存在局地性增强现象,主要表现为暴雨日数和强度在珠三角地带呈现增加趋势,大风日数和强度在粤北和粤西部分地区显著增加。4种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危险性区划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高温天气的中、高危险区分布在内陆地区,低危险区分布在近海地区;低温天气的较高风险区集中在粤北、粤西和珠三角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分布在粤东和珠三角东部地区;暴雨天气的低危险区分布在粤北,中、高危险区分布在近海区域和珠三角地区;大风天气的低危险区范围较大,中高危险区仅出现在沿海区域和粤北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灾害性天气 高温 低温 暴雨 大风 时空变化 气候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区不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婷 刘春伟 +4 位作者 张佩 王让会 邱让建 周丽敏 王蒙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9,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 0估算方法在江苏地区的适用性,收集了江苏省徐州市、高邮市和昆山市1957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气象数据,采用12种不同模型估算了各站点的ET 0,其中模型Priestly-Taylor,Hansen,Jensen-Haise,Makkink是... 为了研究不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 0估算方法在江苏地区的适用性,收集了江苏省徐州市、高邮市和昆山市1957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气象数据,采用12种不同模型估算了各站点的ET 0,其中模型Priestly-Taylor,Hansen,Jensen-Haise,Makkink是基于辐射数据的模型;MC-Cloud,1985 Hargreaves,Thornthwaite是基于温度数据的;Copais,Valiantzas 1和Valiantzas 2是综合法模型;XGBoost和SVM是机器学习模型.12种ET 0的估算模型计算值分别与Penman-Monteith模型(PM)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站点的综合评价指数GPI最高的为机器学习模型中的SVM模型;在输入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机器学习模型模拟精度优于综合法和温度法以及辐射法中的Pristley-Taylor和Makkink模型;机器学习模型随着输入参数减少,模拟精度依次降低.研究结果可以为江苏地区气象数据不完善时估算ET 0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估算模型 PENMAN-MONTEITH 机器学习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拟数据订正方法在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预估中的应用——以江苏冬小麦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陶苏林 申双和 +1 位作者 李雨鸿 高苹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87,共14页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BCC_CSM1.1(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1),耦合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4)输出的1961-1990年(基准时段)气候模拟数据,并根据同期实测资料,确定模拟值和实测...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BCC_CSM1.1(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1),耦合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4)输出的1961-1990年(基准时段)气候模拟数据,并根据同期实测资料,确定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非线性传递函数与方差订正参数,构建气候模拟数据的误差订正模型。利用1991-2005年(验证时段)模拟数据与实测资料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并对RCP(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情景下2021-2050年(未来时段)气候模拟数据进行订正,同时通过潜力衰减方法预估未来江苏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格局。结果表明:将气候模拟数据订正方法应用到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预估是有效的。以均值传递函数和方差信息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订正江苏逐日气候模拟数据。订正后的秋冬季气温、辐射量、蒸散量和冬春季降水量模拟偏差明显减小。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冬小麦的成熟期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介于153~175和153~174,较基准时段均明显提前。两种情景下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介于10335~14368kg·hm^(-2)和9991~13708kg·hm^(-2),较基准时段呈下降趋势。其变异系数分别介于7.6%~14.6%和7.5%~13.6%,较基准时段呈增大趋势,表明江苏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总体趋于不稳定。未来时段,徐州中北部、连云港东北部、宿迁西部以及盐城东南部冬小麦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生产潜力(≥12501kg·hm^(-2)),该省应确保这些地区的冬小麦种植用地。研究建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预估应考虑利用研究区实测资料对气候模拟数据进行订正,以提高预估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降尺度 数据订正 RCP4.5和RCP 8.5情景 气候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南通地区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朱红霞 黄严帅 张耀鸿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73,共4页
采用南通市2005—2009年的棉花试验资料和气象资料,使用SPSS软件,分析各个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温度、光照、降水)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花铃期降水量与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负... 采用南通市2005—2009年的棉花试验资料和气象资料,使用SPSS软件,分析各个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温度、光照、降水)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花铃期降水量与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负相关,其中花铃期降水量与单株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花铃期日照时数与籽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铃数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产量 温度 降水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萌 申双和 +2 位作者 褚荣浩 李楠 沙修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11,共11页
研究结合20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特征,主要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加剧的30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其中536个地面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中国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的总体特征,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相应耕作... 研究结合20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特征,主要选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加剧的30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其中536个地面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中国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的总体特征,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相应耕作措施和种植制度提供宏观建议。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热量资源随时间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空间上由东南向东北、西北逐渐减少;其中,无霜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东北、中南大部、西北局部地区水分资源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中,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参考作物蒸散呈现出南部及西北内陆偏多的趋势,水分从东南向西北总体呈现出由盈余到亏缺的分布规律;光能资源呈现出由西南中部向四周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向西北内陆地区增加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倾向率 显著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水文模型耦合研究及在西苕溪流域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于鑫 金建平 +1 位作者 蒯志敏 包云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9-1171,共13页
为了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延长洪水预见期,利用WRF模式和HEC-HMS水文模型对太湖西苕溪流域2009年8月的一次典型暴雨洪水过程进行了降雨模拟和流量耦合预报,并与实测降雨和径流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1)WRF模式能够较好模拟出位于天目山的... 为了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延长洪水预见期,利用WRF模式和HEC-HMS水文模型对太湖西苕溪流域2009年8月的一次典型暴雨洪水过程进行了降雨模拟和流量耦合预报,并与实测降雨和径流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1)WRF模式能够较好模拟出位于天目山的强降水中心,位置较实况略偏北;预报子流域面雨量时空分布与实况较一致,定量检验合格率达50%左右。(2)HEC-HMS模型对西苕溪流域日径流过程和场降雨洪水过程均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模型参数验证和率定期间,确定性系数、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和峰现时差等指标均小于业务预报许可误差。(3)采用单向耦合法,将WRF模式(5 km网格)48 h预见期的滚动预报降雨场输入HEC-HMS水文模型进行流量滚动预报,耦合预报结果明显优于不考虑预见期内降雨的传统预报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延长了洪水预见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HEC-HMS模型 水文气象耦合 洪水预报 预见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产量相关性状与气象因子多环境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姜骁 许静 +7 位作者 潘丽娟 陈娜 王通 江晓东 殷祥贞 杨珍 禹山林 迟晓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10-3121,共12页
花生(Arachis hypogea L.)是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提高花生产量对保障油料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2013—2016年,本研究利用11个花生品种共77环境的花生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花生产量相关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花生(Arachis hypogea L.)是重要的经济和油料作物,提高花生产量对保障油料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2013—2016年,本研究利用11个花生品种共77环境的花生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花生产量相关性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主茎高和侧枝长与平均气温、全生育期光照时数、平均昼夜温差和平均风速极显著相关;分枝数与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和平均昼夜温差极显著相关;单株结果数和单株饱果数与全生育期光照时数和全生育期降水量极显著相关;荚果产量与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全生育期降水量、平均昼夜温差和平均气温极显著相关。本研究对指导各地规划花生种植期、提高花生产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产量相关性状 环境因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田微气象特征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邱峰 景元书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0,共9页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田微气象特征及生长的影响,于2020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内,对稻田生育期设置5种不同灌溉处理:保持田间土层湿润[对照(CK)];喷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5 cm(A1);喷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10 cm(A2);漫灌处...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田微气象特征及生长的影响,于2020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内,对稻田生育期设置5种不同灌溉处理:保持田间土层湿润[对照(CK)];喷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5 cm(A1);喷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10 cm(A2);漫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5 cm(A3);漫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10 cm(A4)。对比分析生育期内不同灌溉处理对稻田土壤温度、冠层内气温、相对湿度和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水温和气温、土温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表明,A2和A4处理的土壤温度最低,A1和A3处理次之,CK最高,灌溉可有效降低土壤温度,灌水量越多,降温越明显,土温的日最高值和日变幅也越小,灌溉对土壤深处的影响不明显;灌溉降低了冠层内空气温度,提高了相对湿度,减小了日变幅,灌水量越多,其效果越明显,喷灌的效果优于漫灌。灌水量的增加会减小稻田的潜热通量。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得到水温和土温的r值为0.99,水温和气温的r值为0.84,水温和气温、土温有着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适当灌水可提高水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适当灌水可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稻田 微气象 光合作用指标 产量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料非均一性对分析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晓晶 江晓东 +2 位作者 曹雯 周剑飞 杨再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7期689-700,共12页
均一性长序列气象资料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评估资料非均一性对分析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变化的影响,对于准确理解农业、生态和水资源等领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172个台站1961... 均一性长序列气象资料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评估资料非均一性对分析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变化的影响,对于准确理解农业、生态和水资源等领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172个台站1961-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均一化数据和观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计算气温变化速率,并通过定义非均一性影响及其贡献率两个术语,定量评估气候资料非均一性对分析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淮河流域96个气象站点的平均气温序列表现出不均一性,占总站点数的55.8%。均一化前、后,区域年平均气温均显著上升,但非均一性导致增温速率被低估,非均一性影响为-0.015℃·10a^(-1),贡献率达到-6.6%;空间上,20.3%站点受到正影响,升温速率被高估,非均一性贡献率平均为21.3%;35.5%站点为负影响,升温速率被低估,贡献率平均为-43.6%。四季区域平均气温的非均一性影响差异较小,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016℃·10a^(-1)、-0.014℃·10a^(-1)、-0.016℃·10a^(-1)和-0.015℃·10a^(-1);但由于夏季增温速度最慢,非均一性贡献率绝对值最大,贡献率为-40.0%,春、秋和冬季的贡献率分别为-4.7%、-8.0%和-4.3%;在春、秋和冬季,非均一性主要影响各站点的气温变化速率,但夏季有11.6%的站点在均一化前后出现了气温升降趋势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平均气温 变化趋势 数据非均一性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台风气候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瑞英 吕桂恒 +1 位作者 樊杰 江晓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119-125,共7页
基于2001-2020年影响华东地区的90个台风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台风年际、月际及登陆分布特征,采用信息扩散理论方法,统计风和雨2个主要致灾因子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开展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华东地区的台风以强... 基于2001-2020年影响华东地区的90个台风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台风年际、月际及登陆分布特征,采用信息扩散理论方法,统计风和雨2个主要致灾因子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开展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华东地区的台风以强台风和台风为主,年均4.5个,主要集中在7-9月,8月最多,登陆中国台湾省频次最多,其次为福建省和浙江省;台风的最大风速在30~40 m/s的概率较大,最大降雨量在200~400 mm的概率较大;福建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的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为台风严重影响区;山东省和安徽省的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中等,为中度影响区;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小,为轻度影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台风 气候特征 致灾因子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南区域性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瑞英 吕桂恒 +2 位作者 郝晓雷 樊杰 江晓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6期657-668,共12页
基于山东西南部28个气象观测站1991-2022年3-10月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根据区域性高温过程等级划分标准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识别区域性高温、干旱及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并开展相应的发生特征和致灾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山... 基于山东西南部28个气象观测站1991-2022年3-10月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根据区域性高温过程等级划分标准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识别区域性高温、干旱及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并开展相应的发生特征和致灾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西南部区域性高温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多,开始日期显著提前,高温强度呈微弱增强变化;区域性干旱事件具有连发特征,发生频次增加,干旱强度趋于减弱;高温干旱复合事件集中发生于6-7月,发生频次增加,开始日期有所提前。(2)高温致灾危险性分布区域与高温强度分布区域基本一致,自西向东递减,高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致灾危险性分布区域与干旱强度分布区域基本一致,自南向北递减,高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高温干旱复合致灾危险性分布区域与高温危险性区域分布规律较为相似,危险性自西向东递减。(3)随着气候变暖,山东西南部未来发生高温、干旱和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风险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复合 特征 信息扩散理论 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氮肥及不同施加量秸秆对冬小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
15
作者 李晓雨 陈书涛 +2 位作者 张苗苗 丁司丞 胡正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32-238,共7页
为研究秸秆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农田土壤真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检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等土壤检测指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少量秸秆施用(S1)、大量秸秆施用(S2... 为研究秸秆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农田土壤真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检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等土壤检测指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少量秸秆施用(S1)、大量秸秆施用(S2)、氮肥施用(NS0)、氮肥及少量秸秆施用(NS1)、氮肥及大量秸秆施用(NS2)与对照(S0)处理下冬小麦农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pH值影响显著(P<0.05),同时促进了土壤中有效磷、铵态氮、硝态氮的积累;在秸秆还田土壤中额外施加氮肥减少了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积累;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菌群相对丰度;各处理真菌群落α多样性中的Chao1指数存在边缘显著差异(0.05<P<0.1),真菌群落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增加了真菌Bray-Curtis距离。综上,大量秸秆配施氮肥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效磷、铵态氮积累量,并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Chao1指数、Bray-Curtis距离,同时降低了子囊菌门菌群和粪壳菌纲菌群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微生物 真菌 土壤理化性质 Α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亏缺灌溉对切花菊“神马”采后品质的影响
16
作者 田沛 江晓东 +2 位作者 邹纯丽 周剑飞 贾浩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10期1174-1182,共9页
以鲜切菊花“神马”为供试品种,以鲜切菊花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为标准,设置T1(90%ET0)、T2(75%ET0)、T3(50%ET0)和CK(100%ET0)4个灌溉处理,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光温室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切花瓶插鲜切菊花的花径、鲜重、水分平衡值和寿命... 以鲜切菊花“神马”为供试品种,以鲜切菊花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为标准,设置T1(90%ET0)、T2(75%ET0)、T3(50%ET0)和CK(100%ET0)4个灌溉处理,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光温室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切花瓶插鲜切菊花的花径、鲜重、水分平衡值和寿命,研究亏缺灌溉处理对鲜切菊花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度亏缺灌溉(T2)的鲜切菊花瓶插寿命最长,严重亏缺灌溉(T3)的鲜切菊花瓶插寿命最短。(2)适度亏缺处理(T2)的鲜切菊花径增大幅度最大,严重亏缺灌溉(T3)花径缩小幅度最大,花朵凋谢速度最快。(3)轻度亏缺灌溉(T1)可以使鲜切菊花保持较大鲜重。(4)适度亏缺灌溉(T2)会使鲜切菊花在瓶插后及凋谢时保持较高水分平衡值。T2处理可显著延长切花菊的瓶插寿命、增加花朵花径并提高水分平衡值,切花菊保水能力和外观品质好,观赏性强。T2处理为南京地区鲜切菊花的最佳灌溉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亏缺灌溉 切花菊 花径 鲜重 瓶插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塑料大棚冬春季温湿度的神经网络模拟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李倩 申双和 +1 位作者 曹雯 邹学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0-196,共7页
利用浙江省慈溪市草莓塑料大棚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番茄塑料大棚的小气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资料,建立3个以棚外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为输入变量,棚内温度和相对湿度为输出变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3个模... 利用浙江省慈溪市草莓塑料大棚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番茄塑料大棚的小气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资料,建立3个以棚外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为输入变量,棚内温度和相对湿度为输出变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3个模型气温训练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都在2℃以内,相对误差都在4%左右;相对湿度训练值的RMSE都在7个百分点以内,相对误差不超过7%。利用此模型得到的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MSE都在2℃左右,冬季气温的相对误差较大,春季通风和不通风模型气温的相对误差不超过6%;相对湿度预测值的RMSE都在7个百分点以内,相对误差不超过9%。说明所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不同季节、不同通风条件、不同作物的大棚温湿度模拟都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棚内温湿度的预测要求,且对温度的模拟精度高于对相对湿度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大棚 冬春季 温湿度模拟 BP神经网络 通风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相对湿度对高温下番茄幼苗营养物质含量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琳 杨再强 +3 位作者 王明田 杨世琼 蔡霞 张洁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4-313,共10页
以番茄品种"金粉五号"为试材,于2016年4-9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试验,设置温度为41℃(昼温)/18℃(夜温),空气相对湿度(白天)分别设置为50%、70%和90%(正负误差控制在5个百分点),并以28℃/18℃、45%~55%为对... 以番茄品种"金粉五号"为试材,于2016年4-9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试验,设置温度为41℃(昼温)/18℃(夜温),空气相对湿度(白天)分别设置为50%、70%和90%(正负误差控制在5个百分点),并以28℃/18℃、45%~55%为对照处理(CK),测定不同处理对植株各器官营养物质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温条件下,番茄幼苗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温湿度条件下(CK),而蛋白质含量则显著低于CK(P<0.05);从不同空气湿度处理来看,增加湿度至70%以上时幼苗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且湿度越高其含量越低,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而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大,番茄幼苗各器官的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上升。(2)高温条件下番茄幼苗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茎秆和根系干物质分配比例均降低,且湿度越低,其分配比例与CK差距越大,在50%湿度处理下,幼苗茎秆和根系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降低(P<0.05),对植株生长极为不利。(3)在高温胁迫解除后,70%和90%湿度处理的幼苗有更高的恢复能力,在恢复处理的第12天植株营养物质含量和干物质分配比例基本恢复至CK水平。说明41℃高温环境中增加空气湿度至70%以上有效提高了番茄植株的耐热性和胁迫解除后的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相对湿度 高温 番茄 营养物质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气孔导度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永秀 娄运生 张富存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为评估不同模型模拟冬小麦气孔导度的适用性,从常用的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中分别选择两种,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模型参数,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Jarvis模型1、Jarvis模型2、Ball-Berry模型1和Ball-Berry模型... 为评估不同模型模拟冬小麦气孔导度的适用性,从常用的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中分别选择两种,根据试验资料估算模型参数,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Jarvis模型1、Jarvis模型2、Ball-Berry模型1和Ball-Berry模型2预测冬小麦气孔导度时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777、0.751、0.78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49、0.247、0.183、0.169mol.m-2.s-1,据此可确定4种模型的预测精度为Jarvis模型1>Ball-Berry模型2>Ball-Berry模型1>Jarvis模型2。研究结果可为现有的基于Jarvis模型和Ball-Berry模型的农田蒸散、陆面过程和生态系统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扬麦13 气孔导度 Jarvis模型 Ball-Berry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苏州地区PM_(2.5)和PM_(10)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20
作者 江瑶 汪婷 +4 位作者 沈利洪 严明良 周晨虹 黄建平 包云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为了探明苏州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收集2012年苏州、昆山和太仓三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等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及三站全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三站的PM2.5和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气象条件对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 为了探明苏州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收集2012年苏州、昆山和太仓三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等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及三站全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三站的PM2.5和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气象条件对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苏州市区PM2.5和PM10的年平均值分别是42.5和85.5μg/m3,周边地区的年平均值是62.0和111.5μg/m3;一年中苏州地区PM2.5和PM10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2)一天中,苏州地区PM2.5和PM10的最大值出现在上午的8—9点。(3)降水、气温、风速、气压等气象条件对PM2.5和PM10高浓度污染变化有重要影响。降水对PM2.5和PM10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风则有较好的稀释扩散效应;PM2.5和PM10的浓度随气温的上升而升高;在高压状态下,PM2.5和PM10的浓度上升。(4)苏州站PM2.5/PM10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都低于昆山站和太仓站,且PM2.5/PM10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 气象条件 苏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