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征 陈国昌 +2 位作者 毛伯能 潘琦 朱瑞农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224-1226,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不同的内镜下止血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0
2
作者 毛伯能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20期218-219,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不同的内镜下止血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5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注射组、电凝组、钛...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不同的内镜下止血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5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注射组、电凝组、钛夹组、氩气组和联合组,分别为其采用内镜下注射止血法、内镜下电凝止血法、内镜下钛夹止血法、内镜下氩气止血法及联用多种内镜下止血法进行治疗,然后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其即时止血率均达到90%以上,其即时止血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7d内再出血率为4.88%,显著低于其他4组患者;其7d内止血率为97.6%,显著高于其他4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进行治疗后,钛夹组患者和联合组患者的其7d内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6.3%和97.6%,均高于其他3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一种内镜下止血疗法相比,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针对性地联用多种内镜下止血疗法进行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止血效果,降低其再出血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疗法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许丽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15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期间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诊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予以生长抑素治疗,并予以随机分组,研究组(n=25)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n=25)采取常规...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期间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诊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予以生长抑素治疗,并予以随机分组,研究组(n=25)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n=25)采取常规护理,对两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研究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是96.0%,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结论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期间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上消化道出血 综合护理 止血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结果分析
4
作者 张征 《中国药业》 CAS 2012年第A02期131-132,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的26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0~86岁,130例),非老年组(19~59岁,130例)对...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的26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0~86岁,130例),非老年组(19~59岁,130例)对其消化道出血进行胃镜检查和结果分析。结果老年组以消化性溃疡为主,占51.54%,其次为急性胃黏膜糜烂,占30.00%,再次为胃癌,占10.77%。非老年组主要为十二指肠溃疡(38.46%)、胃溃疡(23.08%)及急性胃黏膜糜烂(20.00%)。老年组的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糜烂及胃癌的发病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前三大病因主要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糜烂及胃癌。对此,要注意保护老年人的胃黏膜,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尽早发现胃癌并及时治疗:并需重视其伴随疾病,积极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检查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欧新强 吴凌东 金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20期116-117,共2页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消化道肿瘤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予以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予以内镜黏膜切除术。观察2组病灶切除成功率和完整切除率、手术情...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消化道肿瘤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予以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予以内镜黏膜切除术。观察2组病灶切除成功率和完整切除率、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灶切除成功率和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除病灶直径大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早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剂量泮托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俞峻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泮托拉唑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俞峻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92-93,共2页
目的评价马来酸曲美布汀与普瑞博思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马来酸曲美布汀200 mg口服,3次/d;对照组予以普瑞博思10 mg口服,3次/d。疗程均为4... 目的评价马来酸曲美布汀与普瑞博思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马来酸曲美布汀200 mg口服,3次/d;对照组予以普瑞博思10 mg口服,3次/d。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治疗4周均可明显改善FD患者的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是治疗FD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不良 马来酸曲美布汀 普瑞博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军 《中外医疗》 2016年第32期142-143,146,共3页
目的比较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13C呼气试验结果HP均呈阳性,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 目的比较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13C呼气试验结果HP均呈阳性,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行标准三联疗法,用药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实验组40例,患者行四联疗法,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枸橼酸铋钾胶囊。统计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治疗结束1个月后复查胃镜和13C呼气试验,观察两组患者溃疡面愈合情况及Hp根除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2.5%)和Hp根除率(9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优于标准三联疗法,而且不增加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四联疗法 铋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脑梗塞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俞峻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0-31,共2页
199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内科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24例,其中19例并发脑梗塞。我们对19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并发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脑梗塞
原文传递
浅论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芮菊萍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2期14-16,共3页
目的 :探讨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单纯肝硬化患者与60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将40例单纯肝硬化患者设为未出血组,将60例合并上... 目的 :探讨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单纯肝硬化患者与60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将40例单纯肝硬化患者设为未出血组,将60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设为出血组。我们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研究,然后总结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用单因素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得知,严重腹水、Child-Pugh分级不同、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16s是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严重腹水与PT〉16s是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如PT〉16s、严重腹水等。因此,临床上在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注意规避和消除上述危险因素,以降低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并发 上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和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肥胖重度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宁月季 潘琦 +3 位作者 毛伯能 陈国昌 刘芊 许新芳 《胃肠病学》 2017年第12期744-747,共4页
背景: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改善重度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减少感染和并发症;但何时开始肠内营养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老年肥胖SA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早期肠内营养(A组)和早期... 背景: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改善重度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黏膜屏障、减少感染和并发症;但何时开始肠内营养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对老年肥胖SA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超早期肠内营养(A组)和早期肠内营养(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对79.2%,χ~2=1.227,P>0.05)。与B组相比,A组治疗后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腹痛、腹胀、呕吐和发热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缩短(P<0.05);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感染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早期肠内营养组相比,超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老年肥胖SAP患者疗效更佳,且具有住院时间较短、费用更低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急性胰腺炎 老年人 肥胖 超早期肠内营养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nx3、Smad4、Cdk2、p2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雷 陈国昌 +2 位作者 宋振云 郜恒骏 陈卫昌 《胃肠病学》 2015年第10期597-601,共5页
背景:近年来,组织芯片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恶性肿瘤相关研究。TGF-β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TGF-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Runx3、Smad4、Cdk2、p2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背景:近年来,组织芯片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恶性肿瘤相关研究。TGF-β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TGF-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Runx3、Smad4、Cdk2、p2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癌组织(n=130)癌旁组织(n=248)标本石蜡块,制成组织芯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unx3、Smad4、Cdk2、p21表达。结果:胃癌组织Runx3、Smad4、Cdk2、p21异常表达率分别为67.7%、35.4%、63.8%和70.0%,分别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4.1%、12.5%、18.1%和37.1%(P<0.05)。Runx3异常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mad4和p21异常表达仅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有关(P<0.05),Cdk2异常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除Cdk2仅与Runx3相关外,Runx3、Smad4、p21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两两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unx3、Smad4、p21异常表达组5年生存率分别显著低于相应正常表达组(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Runx3和Smad4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Runx3、Smad4、Cdk2、p21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由于四者间存在相互影响,Runx3和Smad4能否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芯片 胃肿瘤 预后 RUNX3 SMAD4 CDK2 P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兆申 许国铭 +8 位作者 孙志扬 陶忻 邹晓平 金震东 孙振兴 熊源长 方国恩 陈国昌 夏惠治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75-476,共2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111例(男性70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3.6岁),给予奥曲肽0.1mg,静脉滴注,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奥曲肽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及应激性溃疡出血111例(男性70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3.6岁),给予奥曲肽0.1mg,静脉滴注,1次/8h,共维持3d。结果:24,48及72h止血率分别为18.9%,28.8%和37.8%,3d总止血率为85.6%,无效率为14.4%。未发现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奥曲肽对严重创伤、烧伤、神经系统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不良及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曲肽 胃粘膜病变 应激性溃疡 出血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4
作者 钱佶 董时洁 陈国昌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血凝仪检...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血凝仪检测72例UC活动期患者、56例UC缓解期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者的PLT、MPV和D-D水平,并对不同病情状况患者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UC活动期组PLT、D-D含量较UC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MPV较UC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变小(P<0.05)。(2)重度UC活动期患者PLT、D-D含量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MPV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经过不同病情PLT、MPV和D-D的相关性分析,PLT和D-D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MPV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3)全结肠受累的UC患者PLT、D-D含量均明显高于直肠/乙状结肠者、左半结肠受累者(P<0.01);MPV较直肠/乙状结肠者、左半结肠受累者小(P<0.05)。左半结肠受累的UC患者PLT、D-D含量与直肠/乙状结肠受累者比明显增高(P<0.05),而左半结肠受累的UC患者MPV与直肠/乙状结肠受累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PLT、MPV和D-D可以作为UC的活动性评定指标,对临床诊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浆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adherin、血液淀粉酶同工酶P3亚型及胰脂肪酶对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伟红 毛伯能 +4 位作者 刘芊 潘琦 宁月季 刘雷 张征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9期72-76,F0003,共6页
目的探究E-Cadherin、血液淀粉酶同工酶P3亚型及胰脂肪酶对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依据指南将所有AP患者分为轻型组(MAP组,n=40)和重型组(SAP组,n=40),比... 目的探究E-Cadherin、血液淀粉酶同工酶P3亚型及胰脂肪酶对急性胰腺炎病情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依据指南将所有AP患者分为轻型组(MAP组,n=40)和重型组(SAP组,n=40),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E-Cadherin、AMY-P3、胰脂肪酶的定量及Ranson评分和APACHE II评分;采用SPSS中ROC曲线方法推算出血清中E-Cadherin、AMY-P3、胰脂肪酶对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分析血清中E-Cadherin、AMY-P3、胰脂肪酶与Ranson评分和APACHE I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AP组中的E-Cadherin、AMY-P3、胰脂肪酶明显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患者的Ranson评分和APACHE II评分明显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E-Cadherin、AMY-P3、胰脂肪酶三个指标联合检测诊断SAP的敏感度为76.90%,特异度为80.50%,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0.768-0.932,P<0.001)诊断价值优于单项检测;血清中E-Cadherin、AMY-P3、胰脂肪酶与Ranson评分均呈正相关,并互为正相关(P<0.05)。结论E-Cadherin、AMY-P3、胰脂肪酶联合检测对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早期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重症胰腺炎早期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E-CADHERIN 血液淀粉酶同工酶P3亚型 胰脂肪酶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短期创伤程度及远期生存复发情况评估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琦 张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0期2427-2430,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短期创伤程度及远期生存复发情况。方法:对在我院确诊为早期胃癌的1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开腹组。随访两组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术后3d时测定血清中创伤相...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短期创伤程度及远期生存复发情况。方法:对在我院确诊为早期胃癌的18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和开腹组。随访两组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术后3d时测定血清中创伤相关分子、肿瘤标志分子以及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术后1年时测定血清中肿瘤标志分子。结果:在5年随访时间内,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生存率达到100%,内镜组3年复发率和5年复发率均与开腹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d时,内镜组血清中CA199、CA724、OPN、CD44v6、DKK-1、CRP、PA、SAA的含量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GAS、MTL的含量以及外周血红细胞的C3bR花环数目、ICR花环数目、CD58、CD59、CR3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术后1年时,两组血清CA199、CA724、OPN、CD44v6、DKK-1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远期疗效与开腹根治性切除术相当且短期的创伤程度弱于开腹手术,术后胃肠功能和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下切除术 复发 肿瘤标志物 红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感染与胃息肉和痘疮样胃炎的发病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雷 朱瑞农 陈国昌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7期38-40,共3页
目的 分析并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息肉和痘疮样胃炎的发病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息肉、痘疮样胃炎患者各130例进行研究,另选1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13C-UBT呼气试验,对三组患者H... 目的 分析并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息肉和痘疮样胃炎的发病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息肉、痘疮样胃炎患者各130例进行研究,另选1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13C-UBT呼气试验,对三组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痘疮样胃炎组Hp感染率67.69%,高于消化性溃疡组的54.62%(χ^2=4.679,P=0.031)和胃息肉组的39.23%(χ^2=21.163,P=0.000),消化性溃疡组感染率高于胃息肉组(χ^2=6.177,P=0.013)。胃息肉组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最高,为47.95%,与炎性息肉Hp感染率(2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P=0.028)。痘疮样胃炎组中肠化生Hp感染率最高,为76.67%,但各病理分型之间的Hp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与痘疮样胃炎的发生紧密关联,与胃息肉发生无明显关联性,但与胃息肉病理类型相关,其中增生性息肉Hp感染率显著高于炎性息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胃息肉 痘疮样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宁月季 成家飞 +1 位作者 钱佶 朱瑞农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730-733,共4页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肝脓肿(PLA)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T2DM合并PLA患者54例,未合并T2DM的PLA患者72例,采用单用抗生素、脓肿穿刺抽脓联合抗生素或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细菌性肝脓肿(PLA)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T2DM合并PLA患者54例,未合并T2DM的PLA患者72例,采用单用抗生素、脓肿穿刺抽脓联合抗生素或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观察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合并T2DM组年龄为(58.6±8.4)岁,显著大于非T2DM组【(54.2±9.7)岁,P<0.05】,病程为(27.5±8.1)d,显著长于非T2DM组【(17.1±4.9),P<0.05】,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为24.1%,显著高于非T2DM组的9.7%(P<0.05);合并T2DM组腹痛、腹胀、黄疸和体质量下降发生率分别为63.0%、64.8%、25.9%和92.6%,显著高于非T2DM组(分别为19.4%、11.1%、12.5%和62.5%,P<0.05);入院时,T2DM组外周血WBC、NEUT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7.8±5.2)×10^(9)/L、(74.6±7.5)%和(28.4±4.8)g/L,显著低于非T2DM组【分别为(22.2±4.6)×10^(9)/L、(85.2±9.3)%和(35.6±6.3)g/L,P<0.05】,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30.8±4.8)μmol/L,显著高于非T2DM组【(16.5±3.4)μmol/L,P<0.05】;T2DM组单纯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比率为22.2%,显著低于非T2DM组的38.9%,而接受抗生素联合脓肿置管引流的比率为48.1%,显著高于非T2DM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末,T2DM组治愈率为74.1%,转为慢性脓肿比率为24.1%,而非T2DM组分别为87.5%和12.5%,两组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T2DM的PLA患者临床表现重,治疗大多需要置管引流,预后稍差,需要临床认真对待,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2型糖尿病 临床特征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低钠血症与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芊 陈国昌 《江西医药》 CAS 2018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钠水平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69例,测定其血钠指标并进行分级,并观察记录其并发症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钠水平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69例,测定其血钠指标并进行分级,并观察记录其并发症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肝硬化患者中低钠血症的程度与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中低钠血症的程度与其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纠正低钠血症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失代偿期 低钠血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菌小鼠在肠道菌与机体免疫互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征 刘志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3-666,共4页
肠道菌在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中肠道菌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无菌小鼠作为一种动物模型,在研究肠道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必不可缺。本综述以无菌小鼠模型为基础,探讨肠道菌对机体系统发育、维持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一些特有... 肠道菌在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中肠道菌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无菌小鼠作为一种动物模型,在研究肠道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必不可缺。本综述以无菌小鼠模型为基础,探讨肠道菌对机体系统发育、维持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一些特有的肠道菌在免疫调控中的具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小鼠 肠道菌群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