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万利芹 吴菊花 +4 位作者 苏小虎 朱伟 胡筱 刘益民 高玉杰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28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20年3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晚期癌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简称C组,30例)和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简称DF组,30例)。...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静脉自控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20年3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晚期癌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简称C组,30例)和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简称DF组,30例)。C组采用盐酸吗啡注射液,DF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右美托咪定0.1μg/(kg·h)、氟比洛芬酯0.1 mg/(kg·h),两组镇痛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经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输注入患者体内,持续输注剂量4 mL/h,单次注药剂量4 mL/次,PCIA锁定时间15 min。记录两组患者在PCIA前(T0)、PCIA后4 h(T1)、12 h(T2)、24 h(T3)、48 h(T4)疼痛数字(Visual analogue scale,NR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满意度评分、48 h内吗啡用量、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T1~T4时NRS镇痛评分均较T0时显著降低(P<0.05)。DF组患者T1~T4时NRS镇痛评分均较C组显著降低(P<0.05)。DF组患者T1~T4时Ramsay镇静评分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T1~T4时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4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显著高于T0时(P<0.05);DF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显著高于C组(P<0.05)。DF组患者恶心呕吐显著少于C组(P<0.05)。DF组吗啡用量及PCIA按压次数显著少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静脉自控镇痛能够显著增强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吗啡用量及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氟比洛芬酯 晚期癌痛 静脉自控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混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PCIA对晚期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万利芹 胡筱 +4 位作者 苏小虎 朱伟 刘益民 高玉杰 吴菊花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2-445,共4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PCIA对晚期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晚期癌痛患者60例,年龄24~82岁,经三阶梯止痛治疗,镇痛效果欠佳或不良反应明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常规治疗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混...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PCIA对晚期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晚期癌痛患者60例,年龄24~82岁,经三阶梯止痛治疗,镇痛效果欠佳或不良反应明显,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常规治疗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混合氯胺酮组(DK组)。R组初始吗啡PCIA剂量为口服剂量的1/3;DK组在R组的基础上加入氯胺酮5.4 mg/kg(90μg·kg^-1·h^-1)及右美托咪定6μg/kg(0.1μg·kg^-1·h^-1)。2组镇痛药物均加入托烷司琼8 mg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首次剂量4 ml,背景剂量4 ml/h,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in。于PCIA前、PCIA 4、12、24和48 h时记录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Ramsay评分、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文版评分和贝克抑郁量表(BDI-Ⅱ)评分。记录PCIA 48 h内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抑郁发生情况和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吗啡用量及便秘、恶心呕吐、躁动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DK组NRS评分降低,镇痛有效率升高,BDI-Ⅱ和状态焦虑评分降低,抑郁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恶心呕吐和便秘发生率、吗啡用量及PCIA泵按压次数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混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PCIA用于晚期癌痛患者,能显著增强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氯胺酮 疼痛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血清中lncRNA H19、lncRNA MEG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艳 朱季军 +4 位作者 刘云云 李士猛 王玉欣 解民鹏 王晓燕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619-1623,1627,共6页
目的探讨胃癌(GC)患者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lnc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7例GC患者为GC组,51例良性肿瘤患者为良性肿瘤组,4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 目的探讨胃癌(GC)患者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lnc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7例GC患者为GC组,51例良性肿瘤患者为良性肿瘤组,4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lncRNA H19、lncRNA MEG3表达水平,分析其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及对GC的诊断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良性肿瘤组、GC组血清lncRNA H19水平依次递增,lncRNA MEG3水平依次降低(P<0.05);GC组血清lncRNA H19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lncRNA MEG3水平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随访13~32(23.54±4.18)个月,87例GC患者存活63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血清lncRNA H19水平组和低血清lncRNA MEG3水平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血清lncRNA H19水平组和高血清lncRNA MEG3水平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H19(HR=3.442,95%CI:0.089~23.421)为G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lncRNA MEG3(HR=4.386,95%CI:0.934~20.596)为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lncRNA H19+lncRNA MEG3(AUC=0.922,95%CI:0.861~0.962)诊断G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血清lncRNA H19(AUC=0.840,95%CI:0.771~0.904)、lncRNA MEG3(AUC=0.830,95%CI:0.753~0.890)单独诊断。结论GC患者血清lncRNA H19水平明显升高,lncRNA MEG3水平明显降低,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升GC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RNA 长链非编码 H19 母系表达基因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