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斌斌 郭凌川 康苏娅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85-286,295,共3页
目的对2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对2例该类肿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2例患者均以进行性脾肿大和左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2例瘤细胞CD45、CD20均弥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CD... 目的对2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方法对2例该类肿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研究。结果2例患者均以进行性脾肿大和左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2例瘤细胞CD45、CD20均弥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CD79a部分(+),CD30、CD3、CD45-RO、CD43均(-),脾边缘区淋巴瘤瘤细胞CD79a、IgM(+),CD5、CD10、CD23、CD43、CD138、CyclinD1、κ、λ均(-)。结论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类较罕见肿瘤,应与脾内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鉴别,通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对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原发性 淋巴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顾婷婷 姚丽倩 +2 位作者 王雨潇 徐松 高小姣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分析5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昆山地区2007年1月—2021年1月期间诊断的55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 目的:分析5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昆山地区2007年1月—2021年1月期间诊断的55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DFSP临床多表现皮肤瘢痕或萎缩性斑块结节,表面可有破溃,肿块直径平均(3.31±1.04)cm。发病部位主要为躯干、头颈肩部,也可发生于乳房、腹股沟等少见部位。病变多位于真皮层,单发结节,偶为多发,切面呈褐色、粉红色、灰白色,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较清,可浸润皮下脂肪及横纹肌。组织形态大多为梭形、短梭形,可呈轮辐状、漩涡状或花边样排列,可伴有黏液变性,间质硬化,以及出现色素细胞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主要表达CD34和Vimentin,也可在胞质表达BCL-2和β-Catenin。4例行FISH荧光原位杂交分子检测,结果均存在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B链基因重排。55例DFSP中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4例,行局部切除术41例。随访的30例患者中6例术后局部复发。结论:DFSP是易发生于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掌握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及分子检测能有效地诊断,避免与其他皮肤梭形细胞肿瘤混淆;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局部切除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FISH 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B链基因重排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MET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邓伟 杨春梅 +1 位作者 黄江生 王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55-1258,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中MET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同时检测85例胃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ET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结果 FIS...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中MET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免疫组化Max Vision法同时检测85例胃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ET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结果 FISH检测胃癌细胞中MET基因扩增率为5%(4/85);MET基因蛋白阳性率为43%(37/85);MET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检出率不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故两者关联性低。结论 MET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不一致,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cMET 免疫组织化学 F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HPV感染临床研究
4
作者 卢慎 张斌斌 +4 位作者 王荣珍 吕芳 朱梅娟 陆东霞 封保玲 《世界肿瘤杂志》 2003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了解本市乳腺癌HPV感染的情况。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乳腺癌与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HPV与HPV16。结果:36例乳腺癌HP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PV16阳性4例,阳性率11.11%。20例乳腺纤维腺瘤HPV阳性1例... 目的:了解本市乳腺癌HPV感染的情况。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乳腺癌与2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HPV与HPV16。结果:36例乳腺癌HP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PV16阳性4例,阳性率11.11%。20例乳腺纤维腺瘤HPV阳性1例,阳性率5%。结论:本市女性乳腺肿瘤存在HPV感染,两者可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HPV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人乳头状瘤病毒 DNA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