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一项Meta分析
1
作者 邓毅凡 何胜虎 +1 位作者 张晶 朱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84-1890,共7页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筛选关于SGLT2i应用于AMI患者PCI术后的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6643例AMI患者。相较于PCI术后常规的二级预防,SGLT2i的加用不能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OR=0.88,95%CI=0.61~1.29,P=0.052)、心源性死亡率(OR=1.04,95%CI=0.83~1.30,P=0.735)、全因再入院率(OR=1.00,95%CI=0.91~1.14,P=0.952)和患者二次血运重建的发生(OR=0.87,95%CI=0.58~1.30,P=0.486),但可以有效降低AMI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OR=0.71,95%CI=0.60~0.83,P<0.01),并且不增加重度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OR=0.99,95%CI=0.91~1.09,P=0.903)。结论加用SGLT2i可安全、有效地降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对于其他MACEs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钱晶 唐冬霞 +3 位作者 韩芳 高月琴 谢慧 章雪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323-326,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88例老年HF患者,以入院时间作为分组标准,2022年2—7月到院就诊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 目的:分析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心力衰竭(HF)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88例老年HF患者,以入院时间作为分组标准,2022年2—7月到院就诊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方案进行容量管理,2022年8月—2023年1月到院就诊的4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LVEF分数高于对照组,NT-proBNP、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MD、HAMA评分及EHFSCB-9评分低于对照组,而HHI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LHFQ各维度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容量管理方案应用于老年HF患者,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可有效缓解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负性情绪,赋予其对生活的希望,提高生活品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yder希望理论 延续性护理 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容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小斌 朱莉 +5 位作者 殷屹岗 王如珠 林杰 李建民 张宜生 黄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7-48,57,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AMI患者发病12 h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AMI患者血管穿刺时间(3.8±0.9)min,手术穿刺成功率98.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AMI患者发病12 h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AMI患者血管穿刺时间(3.8±0.9)min,手术穿刺成功率98.1%,麻醉到球囊扩张时间(28.7±6.0)min,术中置入药物支架(1.3±0.5)枚,病变血管前向血流100%达TIMIⅢ级。术中6例发生低血压,4例发生室颤/室速。成功率94.3%,平均住院(8.4±2.6)d。随访3个月无不良心脏事件,心脏彩超显示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径和左室舒张末径与出院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AMI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安全可行,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急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无复流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如珠 殷屹岗 +3 位作者 朱莉 林杰 李建民 王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 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 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 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 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 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3.33%,3.33%vs 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宜生 阮中宝 +1 位作者 任寅 朱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第16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带膜支架植入术 主动脉内膜撕裂 护理 动脉中膜 腔内血流 主动脉壁 病情危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心房颤动患者的运动恐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6
作者 贾敏 孙陈铃 芮小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3期93-98,共6页
目的探讨经射频消融术(RFCA)后“空白期”心房颤动(AF)患者的运动恐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10例A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多伦多大学心房颤动症状... 目的探讨经射频消融术(RFCA)后“空白期”心房颤动(AF)患者的运动恐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310例A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运动自我效能量表(SEE)、多伦多大学心房颤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AFSS)对310例RFCA术后“空白期”AF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AF患者RFCA术后“空白期”TSK-SV Heart总分为(44.83±9.65)分,SEE总分为(38.59±16.28)分,AFSS总分为(25.77±5.95)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居住情况、心功能、自我运动效能以及AF症状严重程度是患者术后“空白期”运动恐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F患者RFCA术后“空白期”运动恐惧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可针对上述因素对患者进行干预,以减轻患者的运动恐惧,改善其术后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空白期 运动恐惧 影响因素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疗效比较
7
作者 任寅 朱莉 +4 位作者 阮中宝 陈各才 朱俊国 金凯 丁祥伟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938-940,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器植入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器植入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RVS植入...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器植入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器植入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RVS植入,n=42)和对照组(RVA植入,n=42)。比较两组的QRS波群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泵血分数(LAEF)、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时限水平低于对照组[(0.13±0.02)svs(0.17±0.04)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LA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0.21±3.60)%vs(47.00±1.58)%,(53.04±3.02)%vs(48.51±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6.67%)vs18(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247,P=0.0133〈0.05)。【结论】RVS起搏植入治疗房室传导阻滞较RVA效果更佳,更有利于左室射血功能和左房泵血功能的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功能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房室传导阻滞/治疗 每搏输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鉴别诊断脾动脉瘤破裂一例
8
作者 王叶宝 王如珠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1050-1051,共2页
患者,男,86岁,因“突发胸闷、气短1 h”于2020年10月24日就诊于我院急诊。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Hg。腔隙性脑梗死病史4年。吸烟史50余年。患者来院前1 h突发胸闷、气短,症状明显,伴晕厥3次,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 患者,男,86岁,因“突发胸闷、气短1 h”于2020年10月24日就诊于我院急诊。既往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Hg。腔隙性脑梗死病史4年。吸烟史50余年。患者来院前1 h突发胸闷、气短,症状明显,伴晕厥3次,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外伤,每次晕厥持续约1 min后自行苏醒。入急诊室时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6.5℃,心率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3/70 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小便失禁 腔隙性脑梗死 既往高血压病 晕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鉴别诊断 生命体征 MMH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监测和护理 被引量:4
9
作者 吴祝兰 张宜生 朱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年第22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监测和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4月~2009年3月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配合药物辅助治疗期间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及导管护理。结果: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监测和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4月~2009年3月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配合药物辅助治疗期间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及导管护理。结果: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配合药物辅助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等,其休克状态改善,血压明显升高,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单纯药物治疗休克无改善,配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休克状态,减少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源性休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伴脑卒中患者循环lncRNAs表达谱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进进 陈茜 +1 位作者 丛树一 阮中宝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5-182,共8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筛选心房颤动(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为从分子水平探讨房颤脑卒中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寻找预测房颤脑卒中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应用高通量测序检测三例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和三例房颤患... 利用高通量测序筛选心房颤动(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为从分子水平探讨房颤脑卒中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寻找预测房颤脑卒中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应用高通量测序检测三例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和三例房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ncRNAs差异表达,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代谢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建立lncRNAs-miRNAs共表达网络,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与对照组相比,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差异表达301条lncRNA,其中上调143条,下调158条,上调和下调表达差异最大的是LINC01002,HCG18等基因.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疾病发生发展最主要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结合、肽交联、高渗反应、内肽酶活性的调节、细胞体积的正向调节等.KEGG分析后发现,差异表达的lncRNA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免疫系统和炎症等相关.TCONS_00014860,TCONS_00020132,TCONS_00037601,TCONS_00003375,TCONS_00013755是lncRNAs-miRNAs共表达网络中结合节点最多的前五个lncRNAs,hsa-miR-619-5p是共表达网络中与lncRNAs作用最多的节点.qRT-PCR验证LINC01002,HCG18在两组人群中差异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与房颤相比,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存在差异表达lncRNA,与房颤发生脑卒中相关.XLOC_005045,XLOC.006945,XLOC_013107,XLOC.001139和XLOC_004677是共表达网络中结合节点最多的前五个lncRNAs,lncRNA-hsa-miR-619-5p可能在房颤伴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LINC01002,HCG18可以作为预测持续性房颤合并卒中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卒中 lncRNA 高通量测序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介入化学消融护理体会
11
作者 吴祝兰 阮中宝 +1 位作者 张宜生 朱莉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第22期F0003-F0003,共1页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um ablation,PTSMA)是近几年来通过化学消融减轻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oertrophy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经皮介入 化学消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和脑利钠肽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万秋 阮中宝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52-1154,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脂联素(APN)、脑钠肽(BN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其形成的可能机理。方法泰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120例,高血压80例,其中伴左心室肥厚者40例(左心室肥厚组),单纯高血压者40例(高血压组),另...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脂联素(APN)、脑钠肽(BN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及其形成的可能机理。方法泰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120例,高血压80例,其中伴左心室肥厚者40例(左心室肥厚组),单纯高血压者40例(高血压组),另选40例年龄、性别、体质量与其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人选患者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且无心、脑、肾功能障碍及糖尿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浆APN和BNP水平。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根据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LVM)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血压组、左心室肥厚组APN、BNP、LVMl分别为(7.9±0.3)mg/L、(116.1±16.1)μg/L(104.0±9.6)g/m2与(6.7±0.1)mg/L、(182.4±18.5)#g/L、(153.7±21.0)g/m2,与对照组(12.0士0.2)mg/L、(69.1±8.9)μg/L、(83.1士9.1)g/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左心室肥厚组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APN水平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程度负相关(r=-0.789,P〈0.01),BNP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程度正相关(r=-0.811,P%0.05)。结论血清APN、BNP水平与高血压及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脂联素 利钠肽 肥大 左心室
原文传递
低静息心率与≥65岁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各才 杨向军 +1 位作者 阮中宝 朱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5期20-24,共5页
背景 导管消融术是临床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主要手段,但术后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而老年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低静息心率(RHR)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目的 探讨低RHR与≥65岁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 背景 导管消融术是临床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主要手段,但术后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而老年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低静息心率(RHR)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目的 探讨低RHR与≥65岁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泰州市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5岁并行左心房环肺静脉导管消融术的AF患者82例,根据术前RHR分为A组(<50次/min,n=11)、B组(50~59次/min,n=17)、C组(≥60次/min,n=54);根据术后3个月AF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5)和非复发组(n=57)。比较A组、B组、C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AF病程、CHADS2评分、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情况〕、左心房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个月复发率,并比较A、B、C组导管消融术前及术后3个月RHR;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一般资料、左心室直径、LVEF、随访1年RHR;低RHR与≥65岁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A、B、C组患者年龄、AF病程、左心房直径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性别,CHADS2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器质性心脏病发生率,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R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术后3个月RHR高于术前(P<0.05)。(3)本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为30.5%(25/82)。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性别,年龄,AF病程,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发生率,LVEF,随访1年R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CHADS2评分高于非复发组,左心房直径长于非复发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RHR<50次/min是≥65岁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65岁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较高,而术前RHR<50次/min是≥65岁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RHR以降低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静息心率 复发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7例短暂性意识丧失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惠平 肖峰 +4 位作者 郑雅云 李小荣 满艺龙 袁伟 曹克将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2期1915-1917,共3页
目的分析临床特征在短暂性意识丧失(TLOC)107例患者中的初步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月—2012年4月收住心内科以TLOC为表现,拟诊为"晕厥待查"的患者共107例,通过一系列检查明确病因,诊断明确后对患者病因分类,再对发病... 目的分析临床特征在短暂性意识丧失(TLOC)107例患者中的初步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月—2012年4月收住心内科以TLOC为表现,拟诊为"晕厥待查"的患者共107例,通过一系列检查明确病因,诊断明确后对患者病因分类,再对发病时不同症状进行比较。结果 107例TLOC患者中13例患者病因不明、癫痫6例、短暂性脑缺血(TIA)4例,明确病因的84例晕厥患者分别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40例、窦房结功能异常(包括快-慢综合征)9例、房室交界区功能异常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心房颤动伴激动经旁路前向传导)3例、Brugada综合征9例、长QT综合征5例、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8例,扩张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3例、肥厚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1例。根据短期风险不同将晕厥患者分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心动过缓组与心动过速组2组,分别有54例和30例。根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VVS+心动过缓组:抽搐3例,大小便失禁7例,恶心/呕吐16例;心动过速组:抽搐4例,大小便失禁13例,恶心/呕吐2例。其中2组间大小便失禁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晕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多发生于VVS+心动过缓组;而出现大小便失禁更多见于心动过速组,需要慎重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丧失 晕厥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