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后表浅凹陷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曹斌 《当代医学》 2017年第34期36-38,共3页
目的探究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疗法治疗痤疮后表钱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在痤疮后表浅凹陷性瘢痕患者中选出179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目的探究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疗法治疗痤疮后表钱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在痤疮后表浅凹陷性瘢痕患者中选出179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3%,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ECCA评分低于对照组,且皮肤纹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痤疮后表浅凹陷性瘢痕治疗中应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疗法治疗效果确切,符合患者的美容需求,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脉冲CO2点阵激光 痤疮 表浅凹陷性瘢痕 皮肤纹理值 E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曹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4期201-202,共2页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方法 150例过敏性皮炎患者,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组,各75例。西医组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口服+0.1%他克莫司软膏外敷;中西医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中药汤剂口服。对比两组总有...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方法 150例过敏性皮炎患者,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组,各75例。西医组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口服+0.1%他克莫司软膏外敷;中西医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中药汤剂口服。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西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西医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7%,西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皮损消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过敏性皮炎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多莫德分散片与308nm准分子激光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疗效 被引量:5
3
作者 曹斌 《皮肤病与性病》 2018年第2期247-249,共3页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分散片与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皮肤科2014年6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白癜风患者为观察对象,在计算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50例/组,对照组采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分散片与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皮肤科2014年6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白癜风患者为观察对象,在计算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50例/组,对照组采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观察组采用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皮损处炎性细胞因子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6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损处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指标在治疗后的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皮损处炎性细胞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对照组为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白癜风患者治疗时采用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抑制其皮损处炎症反应,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308NM准分子激光 匹多莫德分散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曹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5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 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参考组和探究组,各50例。参考组采取抗组胺和口服卡介菌多糖核酸药物治疗,探究组在参考组的基础上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 目的探讨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 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参考组和探究组,各50例。参考组采取抗组胺和口服卡介菌多糖核酸药物治疗,探究组在参考组的基础上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1个月的血浆组胺水平;治疗效果。结果参考组治疗前血浆组胺水平为(5.8±0.3)nmol/L,治疗后15 d为(2.7±0.8)nmol/L,治疗后1个月为(2.5±0.2)nmol/L;探究组治疗前血浆组胺水平为(5.9±0.9)nmol/L,治疗后15 d为(2.1±0.5)nmol/L,治疗后1个月为(1.6±0.2)nmol/L。治疗前,两组血浆组胺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1个月,探究组血浆组胺水平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中痊愈3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参考组中痊愈24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0%。探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5,P<0.05)。结论将特异性免疫治疗应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作用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特异性免疫治疗 卡介菌多糖核酸 抗组胺药物 免疫球蛋白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