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Toll样受体2、白细胞分化抗原14表达对不同病原菌的鉴别价值
1
作者 石优香 张强 王笑然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579-1583,共5页
目的探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Toll样受体2(TLR-2)、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对不同病原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重症肺部感染患者91例为观察组、55名体... 目的探究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Toll样受体2(TLR-2)、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对不同病原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重症肺部感染患者91例为观察组、55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外周血IL-6、TLR-2、CD14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并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外周血IL-6、TLR-2、CD14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IL-6、TLR-2、CD14水平对不同病原菌的鉴别价值。结果观察组外周血IL-6、TLR-2和CD1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外周血IL-6水平方面,G^(-)菌、真菌、G^(+)菌感染者依次降低,且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在外周血TLR-2水平方面,G^(-)菌感染者低于G^(+)菌和真菌感染者(P<0.05),G^(+)菌感染者与真菌感染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CD14水平方面,G^(-)菌、G^(+)菌、真菌感染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鉴别G^(-)菌、真菌时,IL-6、TLR-2联合的曲线下面积(AUC)(0.880)大于IL-6(0.819)、TLR-2(0.750)单独鉴别;鉴别G^(-)菌、G^(+)菌时,IL-6、TLR-2联合鉴别的AUC(0.885)大于IL-6(0.820)、TLR-2(0.783)单独鉴别;IL-6单独鉴别G^(+)菌、真菌的AUC为0.749。结论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IL-6、TLR-2、CD14表达异常升高,其中IL-6、TLR-2可用于不同病原菌类型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部感染 白细胞介素6 TOLL样受体2 白细胞分化抗原14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措施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周芬 张艳 管义祥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13期1962-196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措施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6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 目的探讨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措施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6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窗效应 预防效果 颅脑损伤 深静脉血栓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周芬 管义祥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干...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行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干预。对比两组救治效果、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伤情严重程度(IS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干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中可提高救治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理论 重型颅脑损伤 多发伤 救治效果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氧化三甲胺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贲岑伟 张艳 管义祥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9期46-49,55,共5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BI患者126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型TBI组(GCS评分为13~15分,48例)、中型TBI... 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BI患者126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型TBI组(GCS评分为13~15分,48例)、中型TBI组(GCS评分为9~12分,40例)、重型TBI组(GCS评分为3~8分,38例)。另选取同期在海安市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采用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TMAO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受试者神经功能。TBI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TMAO水平对TBI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诊断价值。结果轻型TBI组、中型TBI组、重型TBI组血清TMAO水平、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型TBI组、重型TBI组血清TMAO水平、NIHSS评分高于轻型TBI组(P<0.05);重型TBI组血清TMAO水平、NIHSS评分高于中型TBI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BI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18,P<0.001)。TBI患者中,发生神经功能缺损者37例,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者89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TBI患者血清TMAO水平高于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TBI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MAO水平诊断TBI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AUC为0.906[95%CI(0.832,0.979)],最佳截断值为4.3μmol/L,灵敏度为78.38%,特异度为96.63%,约登指数为0.75。结论TBI患者血清TMAO水平升高,且随着TBI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TMAO水平逐渐升高;随着血清TMAO水平升高,TBI患者神经功能变差;此外,血清TMAO水平对TBI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氧化三甲胺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