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特征分析
1
作者 魏崴 王蕾 赵益民 《中国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人微小病毒B19(HPV-B19)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94例良性血液病患者、128例血液肿瘤患者和89名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以及PCR检测其血浆HPV-B19特异性抗体IgM...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人微小病毒B19(HPV-B19)的感染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94例良性血液病患者、128例血液肿瘤患者和89名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以及PCR检测其血浆HPV-B19特异性抗体IgM及核酸水平。比较3组HPV-B19的感染率,以及血液病患者中HPV-B19阳性与阴性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良性血液病患者HPV-B19 IgM阳性率为9.6%(9/94)、核酸阳性率为11.7%(11/94)、总体感染[IgM和(或)核酸阳性]率为14.9%(14/94);血液肿瘤患者HPV-B19 IgM阳性率为18.0%(23/128)、核酸阳性率为19.5%(25/128)、总体感染率为26.6%(34/128);健康对照组HPV-B19 IgM阳性率为1.1%(1/89)、核酸阳性率为2.2%(2/89)、总体感染率为2.2%(2/89)。良性血液病患者HPV-B19总体感染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6);血液肿瘤患者总体感染率高于良性血液病患者(P=0.037)及健康对照组(P<0.001)。良性血液病中,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HPV-B19感染率较高,分别为44.4%(4/9)、27.3%(3/11)、25.0%(4/16)和21.4%(3/14);血液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HPV-B19感染率最高,分别为42.9%(9/21)和37.5%(6/16)。两血液病组患者中,HPV-B19阳性者年龄更大(P<0.05);NHL、CLL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HPV-B19阳性者的网织红细胞占比降低(P<0.05);NH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HPV-B19阳性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时间延长(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HPV-B19感染率升高,HPV-B19感染影响患者病情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液肿瘤 人微小病毒B19 骨髓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2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蔡文治 何雪峰 +4 位作者 陈苏宁 孙爱宁 何军 朱明清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 探讨有利于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BCR-ABL^+ AML)诊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Ph/BCR-ABL^+ AML患者资料,以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急髓变(CML-MBC)患者... 目的 探讨有利于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BCR-ABL^+ AML)诊断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Ph/BCR-ABL^+ AML患者资料,以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急髓变(CML-MBC)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位年龄27.5岁,无或轻度脾脏肿大者10例(83.3%),FAB分型以m^2和M4为主,中位外周血和骨髓嗜碱粒细胞比例、巨核细胞数低于典型CML-MBC患者.免疫表型均为髓系表达,表达CD34者8例(66.7%).11例患者检测到t(9;22),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45.5%),其中1例为inv(16).12例患者均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e1a2型3例(25.0%),余为b2a2/b3a2型,其中1例伴有CBFβ-MYH11表达.6例受检患者中2例存在AML常见突变,其中CEBPA突变1例,FLT3-TKD突变1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7例(58.3%),7例接受化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者6例CR,3例接受单独化疗者l例CR.总体中位生存期16.5个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为33.5个月,高于非移植组(5.5个月).结论 e1a2型融合基因、与AML常见融合基因共表达、存在AML常见突变有利于Ph/BCR-ABL-AML诊断;此类患者诱导缓解率低,生存期短,化疗联合TKI获得缓解后尽早行allo-HSCT是改善其生存的唯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白血病 髓样 急变期 费城染色体 BCR-ABL
原文传递
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与人血小板交叉识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白艳艳 王兆钺 +2 位作者 缪竞诚 白霞 阮长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u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u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有一定程度结合,但与GPⅠb、GPⅡb及GPⅥ无结合。结论: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与幽门螺杆菌ureB存在交叉识别的共同抗原表位,提示Hp感染与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糖蛋白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B 交叉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颜灵芝 陈苏宁 +11 位作者 平娜娜 王琴荣 刘红 丁子轩 朱明清 梁建英 刘丹丹 岑建农 潘金兰 仇惠英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6-1120,共5页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0.004)。结论:Ph+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江凤 王元元 +7 位作者 陈子兴 陈苏宁 刘丹丹 梁建英 潘金兰 朱明清 丁文静 岑建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5-339,共5页
目的:总结1例同时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该病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 目的:总结1例同时伴有费城染色体和inv(16)阳性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该病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该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胞形态学表现为inv(16)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主要为CD13+、CD33+、CD34+、CD117+和HLA-DR+;染色体核型分析示存在伴有inv(16)的复杂异常,部分中期分裂相除inv(16)外可检测到t(9;22);CBFβ基因重排率高于BCR/ABL融合基因重排率;该病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3年内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费城染色体作为inv(16)的附加染色体异常在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较为罕见,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可能为其诊断提供依据,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能是其治疗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 inv(16)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间充质干细胞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田竑 吴德沛 陈广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19-1324,共6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来源广泛、多分化潜能、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个特性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骨髓微环境在许多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MSC作...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来源广泛、多分化潜能、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个特性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骨髓微环境在许多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MSC作为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肿瘤微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最近研究发现,AML、MDS、ALL、MM等血液病部分患者的MSC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状态下MSC的表型、分化能力、免疫调节功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MS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外,还有实验证实,MSC参与了白血病细胞化疗耐药的过程。由于MSC支持造血和免疫调节等独特优点,近年来MSC被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支持造血及防治GVHD。本文就MS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作为临床细胞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遗传学 化疗耐药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亲缘关系脐带血移植治疗25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常惠荣 程珍 +14 位作者 陈广华 孙爱宁 乔曼 马骁 王荧 陈峰 金焕英 陆瑶 张嘉卿 付琤琤 金正明 唐晓文 韩悦 仇慧英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7-773,共7页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带血。供/受体低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结果为9例6/6位点相合、16例4-5/6位点相合。在预处理方案中21例采用TBI/Cy±Flu±ATG或BuCy±Flu±ATG,4例采用FC+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以环孢素(CsA)为主的方案。结果表明,存活超过42 d的20例患者中16例(80.0%)获得植入;粒系植入至移植后42 d的累积发生率为64.0%,中位时间17.0 d;巨核系植入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为60.0%,中位时间35.0 d;II-IV度、III-IV度急性GVHD(aGVHD)至移植后100 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4.0%和30.7%;截止至随访结束日期,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累积发生率为54.3%;25例患者的总生存率为42.7%;17例可评估恶性血液病患者中7例(41.2%)存活,且仅有1例复发,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5.3%;5例可评估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4例存活,2例处于持续脐血植入状态,2例自身造血恢复;处于疾病进展期的3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存活。结论:低分辨HLA-4-6/6位点相合的UCB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是可行的,双份脐血移植(dUCBT)可以克服单份脐血细胞数量不足的缺点,可用于治疗大体重儿童及成人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血移植 血液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MTS-13在血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杰 韩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7-1170,共4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金属蛋白酶,目前对于它的结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除外调控vWF的裂解,ADAMTS-13在动、静脉血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离子浓度和凝血酶信号转导...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是血浆中一种重要的金属蛋白酶,目前对于它的结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除外调控vWF的裂解,ADAMTS-13在动、静脉血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离子浓度和凝血酶信号转导通路都会影响ADAMTS-13的活性,但ADAMTS-13如何受控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将对其改变,相关机制以及影响该酶调控的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产科的静脉血栓栓塞问题──解读ASH 2014血液学与生殖专题讨论会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兆钺 《血栓与止血学》 2015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妊娠与分娩是一生理过程,但此时妇女处于相对敏感与危险的阶段,易诱发各种病理改变,如高血压、免疫系统病变与血栓性疾病,后者包括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栓塞(VTE)。VTE在妊娠与产后更为多见,约占妊娠期血栓性事件的4/5,主要包括深静脉... 妊娠与分娩是一生理过程,但此时妇女处于相对敏感与危险的阶段,易诱发各种病理改变,如高血压、免疫系统病变与血栓性疾病,后者包括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栓塞(VTE)。VTE在妊娠与产后更为多见,约占妊娠期血栓性事件的4/5,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E),是继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静脉血栓栓塞 抗凝 治疗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FLT3及NPMl基因突变的实验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梦星 仇惠英 +2 位作者 冯宇峰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569-57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便捷可靠的实验方法能够同时检测FLT3基因突变及NPMl基因突变。方法设计多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CE)方法同时检测75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FLT3基因及NPMl基因突变发生情况。结果应用多重PCR结合CE方法在75例AL患者中... 目的建立一种便捷可靠的实验方法能够同时检测FLT3基因突变及NPMl基因突变。方法设计多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CE)方法同时检测75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FLT3基因及NPMl基因突变发生情况。结果应用多重PCR结合CE方法在75例AL患者中检测到FLT3-ITD突变阳性28例,FLT3一TKD突变阳性5例,NPMl突变阳性20例,9例同时存在FLT3.ITD及NPMI基因突变,l例同时存在FLT3.ITD及FLT3.TKD突变。结论多重PCR结合cE是一种能同时检测FLT3基因和NPMl基因突变的便捷可靠的方法,对判断AML患者的临床预后、指导分层治疗有重要意义,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基因 FLT3 NPMl 基因突变 多重PCR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9)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造血恢复特征研究
11
作者 张慧 顾国浩 +1 位作者 吴丽丽 潘金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2期3128-3130,3133,共4页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倒位[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骨髓造血恢复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确诊的39 589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显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 目的探讨9号染色体倒位[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骨髓造血恢复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确诊的39 589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显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融合基因检测和骨髓造血恢复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inv(9)血液病患者检出PML-RARα、BCR-ABL1、AML-ETO、EVI1、CBFβ-MYH11、MLL-AF6、AML-AF4、SET-NUM214、SILTALI、IgH重排、TCR重排和BCL1-IgH等多种融合基因。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情况:ANC在移植后12d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PLT在移植后16d恢复至大于20×10~9/L水平。非inv(9)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情况:ANC在移植后12d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PLT在移植后13d恢复至大于20×10~9/L水平。结论 inv(9)血液病患者和非inv(9)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NC恢复至大于0.5×10~9/L水平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而inv(9)血液病患者PLT恢复所需的时间比非inv(9)血液病患者所需时间稍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染色体倒位 血液系统疾病 融合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血凝酶体内外止血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兆钺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年第6期486-487,共2页
出血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约占血液病门诊的1/3,除血液科外,临床各科也都有出血问题。引起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和凝血障碍,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异常、纤溶亢进以及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因素也可导致出血。在有严重出血时,... 出血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约占血液病门诊的1/3,除血液科外,临床各科也都有出血问题。引起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和凝血障碍,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异常、纤溶亢进以及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因素也可导致出血。在有严重出血时,需要给予止血药帮助止血。临床上有效的止血药不多,并且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维生素K只对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减少的出血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作用 注射用血凝酶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体内外 严重出血 抗凝物质增多 凝血障碍 血小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和传统凝血指标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闫彬 胡天喜 +6 位作者 李新 陆士奇 王琪 徐广建 裴双 赵益明 阮长耿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90-1495,共6页
目的探索血栓弹力图(TEG)和传统凝血功能试验(CCTs)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8例ICVD患者的TEG参数(R值、K值、Angle值、MA值、CI值和G值)和CCTs参... 目的探索血栓弹力图(TEG)和传统凝血功能试验(CCTs)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8例ICVD患者的TEG参数(R值、K值、Angle值、MA值、CI值和G值)和CCTs参数(PT、APTT、TT和FIB),分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Kappa值(κ)探索TEG与CCTs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判断患者凝血状态时的一致性。利用ROC曲线分析TEG参数对CCTs异常结果的预测价值,综合分析TEG和CCTs结果,评估在预测患者凝血状态上的能力。结果(1)PLT与MA值、G值呈正相关;PT、APTT与K值呈正相关;TT与R值、K值呈正相关;FIB与Angle值、MA值、G值呈正相关。TT与Angle值、CI值呈负相关;FIB与K值呈负相关;(2)PT与MA值、PT与G值、FIB与MA值、FIB与G值在评估ICVD患者低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3)PLT与Angle值、PLT与MA值、PLT与CI值、PLT与G值在评估ICVD病患者高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FIB与Angle值、FIB与MA值、FIB与CI值、FIB与G值在评估ICVD病患者高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4)K值、Angle值判断TT>20 s的AUC分别为0.648、0.651;Angle值、MA值判断FIB>4 g/L的AUC分别为0.717、0.747;MA值判断PLT>300×109/L的AUC为0.808(均P<0.05)。结论TEG和CCTs参数在ICVD患者检测中的相关性较弱,在评估患者凝血状态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TEG参数在判断CCTs异常结果上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无法取代CCTs检测。利用方法上优势互补,项目上优化组合将能更好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状态,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传统凝血试验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卒中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血栓止血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14
作者 阮长耿 余自强 《苏州医学》 2012年第2期1-1,共1页
检验医学现状:自动化、快速化、标准化、专业化;临床医学现状:专业化、信息化、多学科交叉。临床医生仅注重检验结果的诊疗信息,忽略诊断试验的诊断效率及实验的影响因素;检验医生仅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对病人本身的病理生理的变化... 检验医学现状:自动化、快速化、标准化、专业化;临床医学现状:专业化、信息化、多学科交叉。临床医生仅注重检验结果的诊疗信息,忽略诊断试验的诊断效率及实验的影响因素;检验医生仅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对病人本身的病理生理的变化等了解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检验 临床医学 血栓 临床医生 多学科交叉 检验医学 诊疗信息 检验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06年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情况统计分析
15
作者 赵凌颖 王莉萍 阮长耿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8年第6期373-373,384,共2页
为了客观评价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指导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研究所1988--2006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18年来,该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重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为了客观评价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指导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研究所1988--2006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18年来,该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重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今后应在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注重高水平、高起点的课题研究和高水平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 统计分析 科学院和研究所 江苏
原文传递
大剂量静脉铁剂与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
16
作者 张倩 王虹 +8 位作者 张彦明 李晓莉 沈耀耀 魏楠 邹凯 苏万秀 戴海萍 吴德沛 刘立民 《中华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3-1118,共6页
目的比较大剂量静脉铁剂与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1∶1)入组2022年6月1日至2024年1月19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及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33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其中169例接受... 目的比较大剂量静脉铁剂与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1∶1)入组2022年6月1日至2024年1月19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及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33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其中169例接受大剂量静脉铁剂治疗(静脉组),169例接受口服铁剂治疗(口服组),进行12周观察,主要研究终点为HGB从基线到第4周的变化;次要研究终点为HGB第8、12周的变化,铁代谢参数[血清铁(SI)、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从基线到第4周的变化及疲劳评分从基线到第4、8周的变化。全程监测两个治疗组的疗效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HGB水平在两个治疗组中均得到改善,与口服组相比静脉组HGB早期提升更快。4周时,静脉组HGB由(76.8±15.0)g/L升至(118.0±13.3)g/L,口服组由(77.9±11.6)g/L升至(104.3±15.0)g/L。静脉组较基线升高(40.7±17.3)g/L,显著高于口服组(27.2±17.5)g/L(P<0.001)。静脉组比口服组对于改善铁代谢参数的早期效果也更显著,静脉组SI、TSAT、TIBC、SF在4周时较基线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口服组(P<0.001)。此外,静脉组对于早期改善患者的疲劳评分亦明显优于口服组(P<0.001)。静脉组与口服组相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3.5%(6/169)对5.9%(10/169),P=0.442]。结论大剂量静脉铁剂可以实现HGB早期迅速提升,快速改善SI、TSAT、TBIC、SF及患者疲劳评分,患者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铁剂 大剂量 口服铁剂 缺铁性贫血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程珍 赵澜 +8 位作者 陈广华 吴德沛 仇惠英 唐晓文 傅琤琤 金正明 陈峰 薛胜利 孙爱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者,根据首次诱导治疗过程中伊马替尼使用情况,分为使用组(37例,用伊马替尼≥3d)与未使用组(60例,未用或用伊马替尼〈3d),并将使用组分为前期使用组(26例)与后期使用组(11例)(以化疗第14天为界),比较各组的总反应率(ORR)以及获得完全缓解(CR)或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之后有77例患者使用伊马替尼作为维持治疗,其中接受allo-HSCT患者44例(移植组),未进行移植者33例(非移植组)。比较两组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NRM)率;并监测34例移植前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状态的患者分别在取得CR或CRi时、首次巩固治疗时、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造血重建时的融合基因转阴率。结果首次诱导治疗结束时,伊马替尼使用组ORR高于未使用组(分别为97.3%和72.9%,P=0.002),而前期使用组与后期使用组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和90.9%,P=0.297);使用组与未使用组中获得CR或CRi患者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0%和o(P=O.041)。移植前处于CR、状态的患者于上述4个时间点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8%、42.3%、51.8%、76.8%,移植造血重建时与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预处理前与获得CR或CRi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4和0.022)。移植组5年OS率高于非移植组(分别为47.0%和28.0%,P=0.016),5年DFS率及累积复发率均优于非移植组(P值分别为0.003和0.000),而两组的NRM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结论成人Ph’ALL首次诱导治疗中采用常规化疗联合伊马替尼,不仅能够提高血液学缓解率,同时可以改善分子学反应。缓解后使用伊马替尼作为巩固和维持治疗,并且尽早进行allo-HSCT可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样 费城染色体 伊马替尼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文娟 解珺丹 +5 位作者 王谦 陶婷婷 姚红 文丽君 周有宁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2-174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CR)和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RDB)技术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以PCR-DNA测序法及PCR-电泳法作为RDB技术的补充及异常血红蛋白(除Hb E)突变的鉴定。结果: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筛查阳性率6.10%(251/4 115)。其中对232例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确诊195例,分别为α-地中海贫血占31.28%(61/232),β-地中海贫血66.15%(129/232),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贫1.54%(3/232),SEA-HPFH 0.43%(1/232),SEA-HPFH复合β-地中海贫血0.43%(1/232);α-地中海贫血以东南亚缺失型(--SEA)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Ⅱ-654位点突变率最高;另确诊异常血红蛋白携带者11例,为Hb E3例,Hb Kenitra、Hb Seattle、Hb Saitama、Hb Bushw ick、Hb Koln以及Hb M-M ilw aukee-2各1例。结论:中国江苏地区人群中血红蛋白病以地中海贫血为主,HPLC对筛查血红蛋白病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监测与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郑佳佳 孙爱宁 +4 位作者 张彤彤 陈苏宁 常伟荣 张险峰 吴德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血流感染及不同菌种之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明确PCT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检测患者第一次发热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第3、7、14、21、28天血清PCT水平,比较感染控制组和感染迁延组及感染恶化组间PCT的变化规律以及PCT变化在预测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497例PCT阳性患者中421例(84.7%,421/497)为实验室或临床确诊感染,其中发热24 h内PCT即阳性的有296例(70.3%,296/421);发生感染性休克(14.0%,59/421)和未发生感染性休克(86.0%,362/421)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6.29μg/L和1.16μg/L,两者P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1例感染患者中有408例同时行血培养检查,其中血培养阳性167例(40.9%,167/408),血培养阴性240例(58.8%,240/408),1例曲霉污染,两组PCT中位值分别为2.47μg/L、1.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7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64.7%,108/167)和革兰阳性菌感染(22.2%,37/167)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4.32μg/L和1.3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诊断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70,PCT取2.05μg/L为截点时诊断性能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3%,70.0%。289例动态监测抗感染治疗后的PCT水平患者中感染控制组192例,感染迁延组71例,感染恶化组26例,3组在抗感染治疗后前3 d的PCT水平无差异,但3 d后PCT水平差异显著。结论 PCT可作为感染尤其血培养阴性感染发热患者较优的快速辅助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其动态变化对判断感染控制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血液病 血培养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7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秀丽 徐明珠 +8 位作者 吴德沛 孙爱宁 仇惠英 苗瞄 唐晓文 付铮铮 何广胜 胡晓慧 薛胜利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从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方面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6%。单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31%;混合感染初始即联合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59%;混合感染初始联合其他抗G+菌药物后换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88.89%。3组病例体温控制中位时间分别为3.313、.76及6.58 d。恶性血液病不缓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合并G-菌感染是影响利奈唑胺疗效的3个重要因素。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发生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未予停用利奈唑胺,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迅速恢复,其余患者均予以停药后3 d至2周后患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具有明显疗效。轻症感染或病原学检查提示明确G+菌感染病例,针对性单药利奈唑胺即可取得明显疗效。重症混合感染首选联合利奈唑胺者疗效优于利奈唑胺作为二线药物者。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避免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及时有效病原体检查有助于利奈唑胺发挥抗G+菌感染的疗效。利奈唑胺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革兰阳性球菌 粒细胞减少 血液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