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大祥 陈超 徐丹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B09期18-18,共1页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提高冠心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临床诊断水平,以期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的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所...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提高冠心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临床诊断水平,以期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的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所收治的28例冠心病行支架植入患者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检查,同时进行传统冠脉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分析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CTA与CAG对照评价支架通畅性的敏感性80.00%、特异性84.62%,CTA诊断为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78.57%。结论证实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于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冠脉成像 冠脉造影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姚静静 吴国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26期27-28,共2页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2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控制情...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2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控制情况;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心功能、心率及血清学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2组心功能、心率及血清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心率及血清学指标,无明显不良反应,病情控制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慢性心力衰竭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天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22期79-80,82,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后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方法选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溶栓治疗前后均严格进行心电监测及病情观察,观察本组患者血管再通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无明显出...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后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方法选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溶栓治疗前后均严格进行心电监测及病情观察,观察本组患者血管再通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其中40例(80.00%)判定为血管再通,42例(84.00%)在溶栓治疗开始后2 h内发生心律失常,其中23例(54.76%)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9例(21.43%)发生室性早搏,5例(11.90%)发生房性早搏,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均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其中2例(66.67%)为血管再通患者,1例(33.33%)为血管未通患者。42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中,38例自行缓解,3例经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复律,1例血管未通发生室颤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率,但易再灌注心律失常,因此,在溶栓治疗期间应加强心电监测,必要时应积极处理,以提高溶栓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比较
4
作者 陈大祥 陈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51-2253,共3页
目的:对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房室延迟(AVD)优化进行探讨,并对RVOT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的最佳AVD进行比较。方法:入选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50例,其中RVA起搏组25例,RVOT起搏组25例。通过心脏超声测... 目的:对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房室延迟(AVD)优化进行探讨,并对RVOT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的最佳AVD进行比较。方法:入选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50例,其中RVA起搏组25例,RVOT起搏组25例。通过心脏超声测得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及左室充盈时间(LVFT),以产生最大的AVTI及最长的LVFT对应的AVD为最佳的AVD。结果:以AVTI优化AVD后,RVA起搏组[(22.57±5.00)cmvs(25.05±4.45)cm,P<0.001]及RVOT组[(21.99±4.78)cmvs(25.18±4.37)cm,P<0.001]的AVTI均增加,两组的AVTI增加量差异无显著性[(2.50±1.86)cmvs(3.14±1.45)cm,P>0.05]。以LVFT优化AVD后,RVA起搏组[(22.57±5.00)cmvs(24.34±4.12)cm,P<0.001]及RVOT组[(21.99±4.78)cmvs(24.88±3.84)cm,P<0.001]的AVTI也均增加,两组的AVTI增加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89±1.74)cmvs(2.03±1.58)cm,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VTI优化的AVD与LVFT优化的AVD显著相关(R=0.79,P<0.0001),但AVTI优化的AVD比LVFT优化的AVD明显长[(134.63±34.46)msvs(114.30±31.28)ms,P<0.001]。RVA起搏组及RVOT起搏组AVTI优化的AVD差异无显著性[(136.47±39.36)msvs(132.78±29.64)ms,P>0.05],LVFT优化的AVD也无统计学差异[(119.23±35.03)msvs(109.36±27.35)ms,P>0.05]。结论:AVD优化能使RVA起搏和RVOT起搏患者均获益,RVOT起搏与RVA起搏相比最佳的AVD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房室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奥美沙坦酯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赵贵生 吴国海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9期99-102,共4页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以及奥美沙坦酯片联合干预的价值。方法 非随机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1月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治疗组、结合治疗组,...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接受硝苯地平控释片以及奥美沙坦酯片联合干预的价值。方法 非随机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1月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治疗组、结合治疗组,单一治疗组采用奥美沙坦酯片治疗,结合治疗组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奥美沙坦酯片治疗。每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结合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单一治疗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合治疗组血压改善成功率较单一治疗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治疗组血脂指标优于单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5/34),低于单一治疗组的29.41%(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5,P<0.05)。结论 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与奥美沙坦酯片联合用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调控血压及血脂,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苯地平控释片 奥美沙坦酯片 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国海 沈一同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10期1577-1578,F0003,共3页
目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纤维化。纤维瘢痕形成后可出现心肌电传导障碍,本文结合具体5例心室电极重置的冠心病患者,来探讨冠心病患者合适的起搏部位。方法分析5例具有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同时又有多年冠心病... 目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纤维化。纤维瘢痕形成后可出现心肌电传导障碍,本文结合具体5例心室电极重置的冠心病患者,来探讨冠心病患者合适的起搏部位。方法分析5例具有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同时又有多年冠心病病史的患者,置入翼状电极至右室心尖部后,短时间内发生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重新置入螺旋电极至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观察其前后的起搏及感知功能。结果 5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起搏阈值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显著降低[(0.8±0.1)V vs(6.7±1.6)V],感知阈值显著升高[(8.6±2.5)mV vs(3.0±1.2)mV],阻抗无明显差异。随访1年无明显电极脱位,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结论冠心病右室心尖部达不到理想起搏阈值的患者,借助于螺旋电极放置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可获得理想的起搏阈值。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合适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螺旋电极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部位
原文传递
头静脉联合腋静脉途径在植入电极导线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国海 沈一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第7期41-42,共2页
目的研究头静脉联合腋静脉途径在植入电极导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植人心脏起搏器患者,先采用常规的头静脉切开法,如果头静脉细小则联用撕剥式导线导引器和泥鳅导丝,头静脉途径失败者改用腋静脉入路,根据体表定位+X线透视定位或... 目的研究头静脉联合腋静脉途径在植入电极导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植人心脏起搏器患者,先采用常规的头静脉切开法,如果头静脉细小则联用撕剥式导线导引器和泥鳅导丝,头静脉途径失败者改用腋静脉入路,根据体表定位+X线透视定位或J形导丝引导的方法穿刺腋静脉。同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共植入104根电极导线,经头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78根(占75.0%),其中常规植入电极导线63根(占60.6%),经泥鳅导丝和撕剥式导线导引器植入电极导线15根(占14.4%);经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26根(占25.0%),其中采用体表定位+x线透视定位植入电极导线13根(占12.5%),经J形导丝定位植入电极导线13根(占12.5%)。1例发生误穿腋动脉,经压迫无明显出血。经随访所有患者电极导线阻抗稳定,起搏感知功能良好,无一例发生电极导线漏电、断裂现象。结论头静脉联合腋静脉途径在植入电极导线中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静脉 腋静脉 电极导线 静脉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