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鄱阳湖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25
1
作者 丁徽 赵小敏 +5 位作者 郭熙 张晗 易丹 江叶枫 韩逸 黄心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7-264,共8页
江西省鄱阳湖区水旱灾害频发,生态敏感度高,严重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为分析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分布特征,科学识别限制区域发展的生态敏感因子,从侵蚀风险、地质灾... 江西省鄱阳湖区水旱灾害频发,生态敏感度高,严重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为分析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分布特征,科学识别限制区域发展的生态敏感因子,从侵蚀风险、地质灾害、水环境、生态服务4个方面选取评价因子,构建了鄱阳湖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在ArcGIS软件支持下,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各敏感因子敏感指数以综合指数法加权求和,进而实现多因子综合评价,并通过自然断点法将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敏感等级。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坡度大小、地灾易发性为区域主要敏感因子;鄱阳湖区一般敏感、轻微敏感、不敏感区域占73.5%,整体敏感性较低;都昌县、永修县、新建县整体表现最佳,辖区平均综合敏感指数分别为2.42,2.66,2.7;而进贤县、余干县、九江市区、庐山市等区域有较为敏感特征,辖区内重度敏感和极敏感所占面积比为51.72%,49.79%,48.2%,42.32%;整体上看,区域呈现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敏感程度加深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鄱阳湖区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区 生态敏感 评价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汪容基 赵小敏 +3 位作者 郭熙 叶英聪 李怡 周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1-693,共13页
【目的】在“三生空间”视角下,定量分析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协调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方法】基于鹰潭市2010、2014、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按“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 【目的】在“三生空间”视角下,定量分析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协调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政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方法】基于鹰潭市2010、2014、2018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按“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进行分类,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10—2018年鹰潭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生态环境效应。【结果】(1)2010—2018年,鹰潭市“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减少,生产、生活用地增加。土地转出面积最多的为林地,共计3860.60 hm^(2),转入面积最多的为农业生产用地,共计1581.72 hm^(2)。(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波动的趋势,在2010年为0.6055、2014年为0.5962、2018年为0.598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2010—2014年间降低,但在2014—2018年间上升。(3)2010—2018年,鹰潭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存在生态改善与恶化两种趋势,最终抵消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林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用地等生态环境质量较低的生产用地转为林地和草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结论】鹰潭市生态环境自2014年开始得到有效改善,但总体看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于生态改善的趋势,定量研究鹰潭市过去9年的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能为鹰潭市的生态建设提供数据、理论支撑。针对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鹰潭市未来要科学规划土地转型的方向,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为主导,协调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鹰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卢志红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90-96,共7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时以杜威“从做中学”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我国涉农行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时以杜威“从做中学”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结合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我国涉农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从调整实践课程设置、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整个过程遵循“有用、易懂、会做”以及“先懂、后会、再熟”的原则以及实践教学要尽可能贯穿大学大部分时间的理念,构建科研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主干课程 实践教学 一体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角下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诊断——以江西省奉新县为例 被引量:16
4
作者 余慧敏 郭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5,共8页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视角下的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对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为促进耕地健康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生态视角,选取土壤肥力指标、耕地土壤环境污染性指标及有益性指标构建了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诊... 研究目的:构建生态视角下的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对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为促进耕地健康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生态视角,选取土壤肥力指标、耕地土壤环境污染性指标及有益性指标构建了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进行土壤肥力水平评价,采用最小因子法进行耕地有益系数评价,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耕地污染状况评价,针对未污染耕地,利用有益系数对土壤肥力分值进行修正,对受污染耕地根据污染状况进行分类诊断。研究结果:奉新县耕地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健康耕地占89.62%,5.40%的耕地因缺肥处于亚健康,4.38%的耕地因灌溉水水质受到污染不健康,0.60%的耕地因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不健康。研究结论:基于土壤肥力-环境污染-土壤有益元素的耕地健康综合诊断体系与方法,为南方典型丘陵区的耕地质量评价以及耕地保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区域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耕地健康 健康诊断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5
作者 余慧敏 朱青 +1 位作者 傅聪颖 郭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目的】开展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能更客观地阐明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的内在机理,对田间土壤肥力的有效管控和保障人类健康、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江西省丰城市鄱阳湖平原农田区,采用网格布点法布... 【目的】开展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能更客观地阐明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的内在机理,对田间土壤肥力的有效管控和保障人类健康、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江西省丰城市鄱阳湖平原农田区,采用网格布点法布设283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取0-20 cm表层土壤,对样点数据用三倍标准差法剔除异常值20个,实际利用样点数为263个,分析了土壤样品pH、质地、氮、磷、钾和硼(B)、锰(Mn)、钼(Mo)、硒(Se)、碘(I)、氟(F) 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地统计学理论、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B、Mo含量均值处于丰富与上限值之间;Mn含量均值为330.24 mg/kg,处于缺乏水平;Se、I含量均值处于适量水平;F含量均值为474.59 mg/kg,处于边缘水平;6种微量元素含量均为中等程度变异,但各元素含量变异程度有所差异。B、Mn、Mo元素的最优插值模型为指数模型,Se、I、F均为球状模型。I元素的块金效应<25%,其他5种微量元素处于27.09%~41.77%。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为明显,除Se元素不缺乏外,其余5种微量元素均处在缺乏水平。B、Mn、F含量均受到土壤类型、耕层质地的显著影响,Mn、Mo含量与坡度、pH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Mn、Se、I含量与全磷含量显著相关,坡向与到河流的距离与6种微量元素含量未达到显著相关关系,其他影响因素仅对某些种元素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在B、I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以耕层质地的影响最大;在Mn、Mo元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以pH的贡献率最高;Se元素含量与土壤类型、全磷、坡度、高程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以全磷的影响程度最高;F元素含量与土壤类型、耕层质地、全氮含量相关显著,且全氮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研究区域土壤B、Mo的含量总体较高,I、Se含量适量偏上,Mn总体上较为缺乏,F处于边缘水平;6种元素含量均为中等程度变异。2)土壤微量元素B、Mn、Mo的最优插值模型为指数模型,Se、I、F则为球状模型;除I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外,其余5种元素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3)微量元素含量影响因素中,坡向、到河流的距离与各元素含量间未达到显著相关关系;B、I含量均受耕层质地的影响最大,Mn、Mo含量主要受pH的影响,Se含量主要受全磷的影响,F元素含量则主要受全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平原区 土壤微量元素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利平 张利超 +2 位作者 陈伏生 徐冰石 葛佩琳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11期19-22,共4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低山丘陵区防汛抗旱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减少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保证.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基于全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不同特点...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我国低山丘陵区防汛抗旱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减少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保证.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基于全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不同特点、功能定位与防治布局方向,通过对多条小流域的治理实践、技术措施与成效的总结,提出了江西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三类模式,并对其采用的技术模式及特点和应用对象(范围)与前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各地更有效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治理模式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江春燕 罗志军 +1 位作者 赵杰 赵越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294-298,共5页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是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基于DPSIR-TOPSIS模型构建了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2006—2015年的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提出提高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对策。结果表明:(1)江西省2006—2015年的...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是区域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基于DPSIR-TOPSIS模型构建了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2006—2015年的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提出提高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对策。结果表明:(1)江西省2006—2015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处于不断提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状态。(2)各子系统中,除压力系统有下降外,驱动力系统、状态系统、影响系统、响应系统生态指数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3)2015年江西省各地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值中,南昌市为0.6,且高于全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 TOPSIS模型 江西省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区霞山村为例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章露 钟海燕 +4 位作者 赵小敏 郭熙 黄心怡 丁徽 李怡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9-478,共10页
【目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持久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省级传统村落——霞山村为例,按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路建立生态型... 【目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持久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省级传统村落——霞山村为例,按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路建立生态型重要性、生产型适宜性、生活型适宜性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和二维矩阵空间划分的方法,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产-生活优先递减原则,划定“三生空间”功能分区,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结果】(1)单空间适宜性分布的规律表明,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重要性与生产、生活适宜性的空间异质性显著。(2)多空间评价结果表明,霞山村三生空间总体融合程度好,毗邻效果佳,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为959.0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54%,呈片状分布在村域周边地区;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面积为661.5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62%,集中分布在村域中心地带;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生活空间面积为137.7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84%,呈零星状零散分布。(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生态空间应注重加强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生产空间应注重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生活空间应注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结论】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适宜性与协调性划定三生空间的方法,较好地缓解了生态保育、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冲突,可为其他村域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适宜性 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RS-BPNN的江西省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光谱预测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俊 郭大千 +5 位作者 李果 郭熙 钟亮 朱青 国佳欣 叶英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738-3750,共13页
【目的】探讨光谱变量选择及依据土壤类型进行分层校准两种方法对高光谱预测土壤有机碳(SOC)精度的影响。【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490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的所有样本以及不同土壤类型样本分别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 【目的】探讨光谱变量选择及依据土壤类型进行分层校准两种方法对高光谱预测土壤有机碳(SOC)精度的影响。【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490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的所有样本以及不同土壤类型样本分别通过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算法筛选特征波段,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4种模型,对比不同土壤类型下SOC在全波段以及CARS算法筛选后特征波段的预测精度。进而,还对比了全局校准和分层校准下SOC在全波段以及CARS算法筛选后特征波段的预测精度。【结果】(1)红壤筛选的特征波段为484、683—714和2 219—2 227 nm,水稻土筛选的特征波段为484、689—702和2 146—2 156 nm。红壤采用CARS-BPNN模型预测效果最佳(R^(2)=0.82),较全波段建模验证集R^(2)提升0.07。水稻土采用CARS-RF模型预测效果最佳(R^(2)=0.83),较全波段建模验证集R 2提升0.13。(2)在总体样本上,分层校准相比全局校准精度有所提升。采用CARS-BPNN进行分层校准预测效果最佳(R^(2)=0.82),较全局校准验证集R^(2)提升0.06。【结论】采用CARS-BPNN进行分层校准能够较好地预测江西省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可为其他类似地区预测土壤属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竞争适应重加权采样 分层校准 随机森林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与土壤化学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圣 陈科希 +4 位作者 袁源远 王泓汇 魏宗强 吴建富 卢志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71,共7页
通过研究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及其与化学性状的相关性,为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比重计速测法和常规化学指标分析方法测定了江西省不同地区的159个旱地土壤样品质地和氮、磷、钾、有机质含量、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指... 通过研究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及其与化学性状的相关性,为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比重计速测法和常规化学指标分析方法测定了江西省不同地区的159个旱地土壤样品质地和氮、磷、钾、有机质含量、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指标,着重分析土壤中物理性粘粒含量及其他各级土粒含量与化学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江西省旱地土壤质地以壤土占绝对优势,高达93.71%,而在壤土中中壤土占比为51.57%;(2)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土壤中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即土壤颗粒越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土壤全钾含量越低;随着土壤颗粒变细,土壤pH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全磷含量与土壤各级土粒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旱地 土壤质地 土壤养分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1
作者 卢志红 周慧梅 +2 位作者 颜晓 吴建富 李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06,共6页
了解江西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为今后江西省旱地土壤采取合理的硅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柠檬酸浸提—硅钼蓝比色法测定了江西省旱地耕层185个土样的有效硅含量,结果表明:(1)江西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范围... 了解江西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为今后江西省旱地土壤采取合理的硅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柠檬酸浸提—硅钼蓝比色法测定了江西省旱地耕层185个土样的有效硅含量,结果表明:(1)江西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范围在12.7~192.0 mg·kg^-1,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赣东北最低的分布特征。(2)赣东北、赣北、赣西土壤中有效硅含量随着土壤pH值升高而显著(P<0.05)增加;赣南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碱解氮、有效磷的升高而显著(P<0.05)降低。(3)江西省除赣东北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稻田高于旱地,其他4个区旱地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均高于稻田。且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主要集中在25~115 mg·kg^-1,而稻田土壤有效硅含量主要集中在25~70 mg·kg^-1,旱地有效硅含量缺(25~70mg·kg^-1)与极缺(<25 mg·kg^-1)的土壤占比分别比稻田低7.09%和6.03%。但江西省旱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缺和极缺的也占57.3%,超过一半,急需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其含量,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旱地土壤 有效硅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2
作者 康婷 周春火 +2 位作者 魏宗强 缪玉琳 卢志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4期66-71,共6页
研究江西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江西省土壤地力提升采取合理的培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乙酸铵交换法测定江西省土壤耕层367个土样的阳离子交换量,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旱地和稻田土... 研究江西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江西省土壤地力提升采取合理的培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乙酸铵交换法测定江西省土壤耕层367个土样的阳离子交换量,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旱地和稻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含量变幅较大,土壤CEC含量小于10.5 cmol(+)/kg的占比高达82.02%,保肥性弱的稻田土壤比旱地高2.46%。(2)从各区域保肥力中等的土壤占比来看,江西省各区域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CEC含量分布高度一致,表现为赣西>赣中>赣北>赣东北>赣南。(3)江西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主要受有机质、全N显著(P<0.05)影响,其次是土壤p H、速效N、速效K、全P、全K的影响,而有效P的影响力最小。江西省耕地土壤保肥能力弱,旱地保肥能力略强于稻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旱地 稻田 阳离子交换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洪任 谢颂华 +4 位作者 张利超 喻荣岗 宋月君 莫明浩 刘昭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1期32-35,共4页
江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通过多年的治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 江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通过多年的治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等全省性重要基础技术支撑成果,简述了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总体状况,分析了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成因、特点与危害,并对坡耕地资源进行了评价与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与措施,对于更好地推进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坡耕地治理 防治对策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认识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14
作者 吴建富 卢志红 胡丹丹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综述了有机肥料的类型及其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土壤重金属、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有机肥料利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有机肥料 土壤 农作物 影响因素 对策
原文传递
基于增强回归树的鄱阳湖平原区耕地土壤钾素空间变异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韩逸 江叶枫 +4 位作者 郭熙 李子琳 林雯璐 陈蕾 易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2-634,共13页
【目的】研究区域土壤钾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钾素涵养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区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6316个耕层(0—20 cm)土壤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普通克里格法、相关性分析和增强回归... 【目的】研究区域土壤钾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钾素涵养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区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集的6316个耕层(0—20 cm)土壤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普通克里格法、相关性分析和增强回归树(BRT)等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壤全钾与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区位、环境、土壤和人为4个方面的因素对二者空间变异影响的边际效应。【结果】鄱阳湖平原区耕地土壤全钾含量在1.70~23.40 g/kg,平均值为11.82 g/kg,变异系数为40.02%;速效钾含量在21.00~237.00mg/kg,平均值为91.76 mg/kg,变异系数为45.27%,二者均呈中等程度变异。全钾与速效钾空间分布的块金效应分别为27.19%和50.00%,变程分别为74.10和41.10 km,二者均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但速效钾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全钾与速效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增强回归树结果表明包含土壤地理环境信息的区位因素可作为解释土壤全钾与速效钾空间变异的有力因素,年降雨量是土壤全钾空间变异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和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综合作用是土壤速效钾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钾肥施用会明显干扰耕地表层土壤钾素的平衡状况。【结论】鄱阳湖平原区土壤钾素呈中等程度变异,但全钾空间分布的聚集性强于速效钾,速效钾受外界因素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干扰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钾 速效钾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增强回归树 鄱阳湖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重金属Cd、Hg空间特征及潜在风险影响因素探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余慧敏 郭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85-1795,共11页
为了解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特征,探析其潜在生态风险及影响风险状况的因子,采用地统计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Person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镉(Cd)、汞(Hg)的空间分异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 为了解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特征,探析其潜在生态风险及影响风险状况的因子,采用地统计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Person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镉(Cd)、汞(Hg)的空间分异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及风险状况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d、Hg均为中等程度的变异,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丰城大部分地区Cd含量均在江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与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之间。Hg含量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并超过江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但未达到全国风险管控值水平。Cd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以轻微级别为主,Hg则以中等级别为主。在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方面,大部分地区被划分为低风险区,而中度风险区分布较为分散。重金属Cd、Hg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与土壤pH值、全磷、海拔、坡度以及距河流或道路的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影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第一个显著因子为全磷≤0.4 g·kg^-1,其次为pH值5.5~6.0。本研究对鄱阳湖平原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治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异 潜在风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都县小布镇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设计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利超 刘艳 +6 位作者 喻荣岗 李高峰 符广东 宋月君 刘昭 涂安国 徐爱珍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11期21-25,共5页
在对宁都县钩刀咀小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清洁生产、人居环境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前期规划方案存在的只停留于效果图,未能实地实施,与实际不符、脱节等突出问题,按照水土保持“治理补短板”的要求,突破并创新技术服务方式,... 在对宁都县钩刀咀小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清洁生产、人居环境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前期规划方案存在的只停留于效果图,未能实地实施,与实际不符、脱节等突出问题,按照水土保持“治理补短板”的要求,突破并创新技术服务方式,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等全省性重要技术支撑成果,及时开展了水土保持技术承包与驻点服务,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宁都县小布镇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设计》,包括水土保持科普廊道、心湖水景公园、生态护岸、门塘连通、茶园提升改造、油茶林高效改造等专项工程设计,实现了设计与施工全阶段有效的技术支撑服务,做好了项目顶层设计,为该小流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提供了能真正实地实施的建设单位唯一高度评价、认可的最主要、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技术支撑,为各地更有效地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以及更好地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清洁小流域 工程设计 钩刀咀小流域 宁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性质、形成与演化机制
18
作者 王国锋 杨超增 +2 位作者 樊微微 高阳慧 方汉孙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3期364-373,共10页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新型的环境风险物质。该类自由基结构稳定、寿命较长,可在日常环境中持久存在。和传统的有机或无机持久性污染物不同,EPFRs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非化学结构...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新型的环境风险物质。该类自由基结构稳定、寿命较长,可在日常环境中持久存在。和传统的有机或无机持久性污染物不同,EPFRs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非化学结构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了解EPFRs的性质、主要形成和演化过程,对明晰其环境污染特征和潜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EPFRs相关研究的发展和EPFRs的污染特征进行了概述;分析了EPFRs的主要形成机理,包括过渡金属诱发的电子转移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断裂、电子离域等过程;阐释了水和氧气分子对EPFRs演化的影响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 环境污染 性质 形成机理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彭冲涧小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士余 邓文平 +3 位作者 欧阳磊 胡小丹 刘政 王嵘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9-197,共9页
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小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彭冲涧小流域1983—2014年的降雨、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为降雨与径流的一致突变点。因此,以1983—2003年为基准期,2004—2014年... 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小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彭冲涧小流域1983—2014年的降雨、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为降雨与径流的一致突变点。因此,以1983—2003年为基准期,2004—2014年变化期的年降雨量、年径流深分别减少8.7%、27.5%,年平均减少幅度分别为12.7和20.4 mm。相对于基准期,变化期春、夏季及年的径流深分别减少87.5、99.5和223.9 mm,其中降雨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5.3%、80.5%和67.5%,植被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4.7%、19.5%和32.5%。可以看出,在春季、夏季及年尺度上,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降雨变化的贡献率均大于植被变化的贡献率,尤其降雨充沛的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变化 植被变化 彭冲涧小流域 Mann-Kendall检验法 IHACRES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南昌市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怡 赵小敏 +3 位作者 郭熙 丁徽 易丹 匡丽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5-76,共12页
为辨析南昌市潜在的生态问题,把握其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选取与南昌市密切相关的土壤侵蚀、生境、地质灾害和水生态4个因素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rcGIS 10.2平台,采用变异系数法实现指标客观赋权,引入木桶原理解决指... 为辨析南昌市潜在的生态问题,把握其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选取与南昌市密切相关的土壤侵蚀、生境、地质灾害和水生态4个因素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rcGIS 10.2平台,采用变异系数法实现指标客观赋权,引入木桶原理解决指标综合适用性问题,结合加权叠加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昌市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水生态和地质灾害是其主要的敏感类型,高度敏感区分布范围最广,主要分布在水网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以及西北部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43.79%;其次为不敏感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6.93%,主要分布在南昌市中西部的平原地区;中度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紧邻高度敏感区呈带状和片状分布,分别占南昌市总面积的14.56%和14.72%。本评价结果较合理地反映了南昌市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为南昌市国土空间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市 生态敏感性 变异系数法 木桶原理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