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115,共5页
以江西省91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性别结构4个方面构建江西省人口的空间结构。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人口结构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关联度矩阵和耦合模型。对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度进行聚类分析... 以江西省91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性别结构4个方面构建江西省人口的空间结构。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人口结构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关联度矩阵和耦合模型。对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度进行聚类分析,将91个区域单元划分为协调耦合区、磨合耦合区、拮抗耦合区和低水平耦合区4个类型。2010年江西省的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磨合耦合为主,拮抗耦合次之。从2000年到2010年,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关系趋于拮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区域经济 灰色关联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2 位作者 李建新 王琪 黄哲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2,共7页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析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集群分布,空间结构上呈多核-边缘结构,等级规模上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的分布态势,时间上呈现沿交通干线和主要水系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景区 空间结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宗教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2 位作者 黄哲明 李建新 王琪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84-290,共7页
根据统计整理的江西省宗教旅游资源信息,以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网格维度等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用几何纠正、影像配准等手段将2 329处宗教旅游资源与地形、水系、人口、交通等因素叠加起来,分析宗教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 根据统计整理的江西省宗教旅游资源信息,以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网格维度等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用几何纠正、影像配准等手段将2 329处宗教旅游资源与地形、水系、人口、交通等因素叠加起来,分析宗教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西省宗教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特征明显,存在点状聚集的情况;地势平坦地区如鄱阳湖平原的宗教旅游资源较丰富,说明低平地区更利于朝圣者聚集从事宗教活动;宗教旅游资源沿水系分布明显,等级越高或水网密集处数量较多;宗教旅游资源的数量与人口密度重合度较高,有一定配比性;交通便捷地区宗教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场所沿交通干线尤其是国道分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旅游 资源 空间 分形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原中央苏区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 被引量:13
4
作者 文玉钊 陈文峰 +1 位作者 钟业喜 郭泉恩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8-576,共9页
对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江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支持下,以2000、2005及2010年为时间断面,采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与腹地划分方法,从城市规... 对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江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支持下,以2000、2005及2010年为时间断面,采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与腹地划分方法,从城市规模结构、等级结构与腹地结构3个角度对赣南原中央苏区城市体系演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中心城市,并提出培育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城市人口规模正处于加速扩张阶段。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以赣州、吉安、瑞金、南城为中心的城市人口集聚核心区已经显现。以赣州、吉安、瑞金、南城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释放出了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成为推进苏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增长极。苏区的城市等级可划分为3个等级,赣州、吉安、瑞金和南城一直是苏区最具辐射力的一级城市,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高等级城市地位已经比较稳固。在城市腹地结构演变上,尽管二级城市的腹地范围持续变动,但赣州、吉安、瑞金和南城4个一级城市的腹地范围始终保持稳定,这与其在城市等级中的稳定性高度吻合。研究认为,应选取赣州作为苏区主中心城市,选取吉安、瑞金、南城作为次中心城市;应从优化城市职能分工、壮大城市产业、做大城市城区、优化交通网络与加强制度创新等方面对中心城市进行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rnel密度 自下而上 中心城市 中央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用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时空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建新 钟业喜 蒋梅鑫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9-325,共7页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数据,引入Getis-Ord Gi*指数,构建用地扩张-人口增长协调性系数CI,对经济区31个县域进行时空协调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城镇化水平表现...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数据,引入Getis-Ord Gi*指数,构建用地扩张-人口增长协调性系数CI,对经济区31个县域进行时空协调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及人口城镇化水平表现出同步增长趋势,2者呈显著正相关;县域间土地城镇化进程空间差异较大,表现出南快北慢的总体趋势,人口城镇化进程差异相对较小;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G值均呈高值集聚、低值分散的特征,南昌市为高值中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整体协调,但县域间协调性系数存在显著的非均衡性和空间差异性,CI值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态势,昌九、浙赣线所组成的"┸"字型地带周围县域CI值较高,滨湖区及边缘区县域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扩张 人口增长 协调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1 位作者 黄哲明 查紫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449,共6页
基于模糊评价方法,对照质监、工商、农业三大系统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管理办法,建立地理标志培育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权重,从多方面对江西省706个名特优产品的培育潜质进行深入挖掘。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将名特优产品划分为积极申报、优... 基于模糊评价方法,对照质监、工商、农业三大系统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管理办法,建立地理标志培育指标体系,合理确定权重,从多方面对江西省706个名特优产品的培育潜质进行深入挖掘。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将名特优产品划分为积极申报、优先培育、重点培育3种类型.分析其空间分布发现:积极申报类产品品种丰富,且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东北和西南地区;优先培育类产品数量最多,除彭泽外在全省均有分布;重点培育类产品的种类全部是菜肴类和加工食品类,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九江、抚州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 名特优产品 模糊评价 空间分布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琳 钟业喜 文玉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0,共7页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显著改变区域可达性的交通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产生着关键影响.以ArcGIS为平台,在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以2020年为时间断面,基于交通网络视角从各城市平均可达性格局、中心城市及其腹地划分,以及...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显著改变区域可达性的交通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产生着关键影响.以ArcGIS为平台,在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的支持下,以2020年为时间断面,基于交通网络视角从各城市平均可达性格局、中心城市及其腹地划分,以及空间经济联系网络3个角度对高铁时代赣南原中央苏区区域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铁时代苏区内部可达性状况显著改善,出现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可达性最优城市群体在空间上集聚于昌吉赣深高铁沿线;基于小时圈影响范围的中心城市腹地划分结果显示,赣州的腹地范围最大,井冈山的腹地面积最小,吉安、瑞金、南城三者的腹地范围相差不大;苏区经济联系网络呈多中心放射状格局,苏区的对外经济联系网络内部空间差异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可达性 空间结构 中央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建新 钟业喜 冯兴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5-662,共8页
基于2001―2012年江西省各县市城市人口数据,结合ArcGIS和SPSS等分析工具,采用城市首位指数、分形等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目的增加,... 基于2001―2012年江西省各县市城市人口数据,结合ArcGIS和SPSS等分析工具,采用城市首位指数、分形等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金字塔"趋于合理;2)城市间人口规模的相对差距在扩大,绝对差距在缩小,城市等级规模趋于合理;3)城市首位度较高,属于典型的首位型城市分布;4)城市规模分维数较小且下降明显,大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城市,城市发展总体处于集聚效益加速凸显阶段;5)城市规模空间体系演变表现出区域差异性、圈层集聚性以及轴线指向性等特征。最后指出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存在特大城市数量过少、城市规模偏小、城市人口发育南北差距过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体系 城市空间体系 城市首位指数 分形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兴高铁枢纽城市可达性格局演变及响应策略研究--以上饶市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钟洋 胡碧松 +2 位作者 冯兴华 曾秀萍 张涵玥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4,共8页
以新兴高铁枢纽城市上饶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栅格分析方法,对上饶市的可达性格局演变进行研究,通过将上饶市可达性格局划分为尚未开通高铁前(2013年)和成为高铁枢纽(2015年)这两个时间段面,继而研究发现上饶市可达性格局... 以新兴高铁枢纽城市上饶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栅格分析方法,对上饶市的可达性格局演变进行研究,通过将上饶市可达性格局划分为尚未开通高铁前(2013年)和成为高铁枢纽(2015年)这两个时间段面,继而研究发现上饶市可达性格局演变明显具有以下4个特征:(1)可达性改善非常显著;(2)可达性拓展方向大致呈"十字架"分布;(3)可达性改善明显侧重"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4)可达性改善同样受到路面公路交通工具和空中交通工具的影响。基于上饶市可达性格局演变的特征,本文也提出了上饶市在成为新兴高铁枢纽城市后如何利用这一优越的交通地位优势来谋求自身飞速发展的响应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上饶市的崛起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高铁枢纽城市 上饶市 高速铁路 可达性格局演变 响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以来江西省名人分布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波 刘影 冯兴华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513-520,共8页
基于历代文献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追溯法、地理空间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自秦汉以来的历史名人数量、分布特征、演变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秦汉以来,江西省名人地域分布差异较大,赣中名人类型丰富,赣东北和赣南名人类... 基于历代文献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追溯法、地理空间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自秦汉以来的历史名人数量、分布特征、演变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秦汉以来,江西省名人地域分布差异较大,赣中名人类型丰富,赣东北和赣南名人类型较为单一,赣江、抚河、信江中下游地区为名人集中区域。随着历史的演变,名人类型及规模逐渐丰富,名人重心轨迹由赣北向赣中、赣南转移;名人分布与发展不平衡是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教育、交通和人口迁移、宗族、科举家族和好学之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人 空间分布 成因 Kernel密度 重心模型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交通区位演变与区域发展效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文玉钊 陆玉麒 +2 位作者 刘玮辰 马颖忆 钟业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2-589,共18页
选择江西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历史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长时间序列研究不同交通运输阶段交通区位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其所引致的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结论是:在传统交通运输阶段向近代化及现代化交通运输阶段转变过程中,江西... 选择江西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历史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长时间序列研究不同交通运输阶段交通区位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其所引致的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结论是:在传统交通运输阶段向近代化及现代化交通运输阶段转变过程中,江西省宏观交通区位分别表现为国家南北交通控扼中枢、铁路建设的滞后区与周边发达地区间的交通过境区,可达性演变特征则由南北方向可达性的优势区逐步演化为滞后区。不同时期相对应的区域发展特征表现为,从传统运输阶段的区域商贸全面繁荣,走向近代工业化进程滞后及当前经济发展边缘化。在总结典型案例基础上,尝试从成因层、演变层、作用层、效应层和反馈层五个层面探讨交通区位与区域发展的内在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区位 区域发展效应 历史分析 空间分析 长时间序列 江西
原文传递
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8
12
作者 钟业喜 黄洁 文玉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7-395,共9页
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中心城市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平均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测算了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分析了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依据中心城市到全国地级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提... 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中心城市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平均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测算了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分析了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依据中心城市到全国地级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提取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分析了中心城市的高铁效应,并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中心城市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和探讨一日交流圈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可达性水平与城市的空间区位及城市的对外交通条件关联密切;2高铁网络的发展使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有所提升,受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高铁建设条件的影响,不同城市的可达性改善程度存在差距;3高铁对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范围拓展的影响显著且呈东中西差异分布,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覆盖的地级市数量增加,在城市密集地区,地级市被叠加覆盖的次数增长;4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的拓展与高铁线路布局走向一致,优越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心城市交流圈范围的扩大,地形、水域等地理障碍则会限制城市交流圈在不同方向上的拓展;5高铁网络的发展对改善城市可达性的作用正逐渐赶超城市空间区位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铁路网络 可达性 一日交流圈 高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京汕低谷带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建新 钟业喜 +1 位作者 黄洁 吴巍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8,共9页
京汕低谷带在全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战略转移过程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大责任,研究京汕低谷带经济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将京汕低谷带作为整体,考量了21世纪以来其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的演变,发现其经济总量、均量在全国地... 京汕低谷带在全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战略转移过程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大责任,研究京汕低谷带经济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将京汕低谷带作为整体,考量了21世纪以来其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的演变,发现其经济总量、均量在全国地位变化可分为快速下降和波动性缓慢下降两个阶段,发展速度亦处于劣势,客观上证实了经济低谷的存在;其次,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对低谷带内部经济综合发展差异做进一步的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低谷带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时序上呈不断增大态势,尤其是绝对差异;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各发展类型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以"组间分异,组内集聚"为主要特征;低谷带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提升缓慢,陷入到"有点无轴"的发展困境。最后,基于京汕低谷带的发展困境进一步探讨了促使其经济振兴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差异 熵值法 聚类分析 京汕低谷带
原文传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格局演变及区域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熊文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94-1201,共8页
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可达性评价模型,结合SPSS、Matlab等软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998年、2008年及2020规划年为时间断面,用栅格法测算交通可达性,分析可达性格局空间演变特征。根据城市质量和时间距离,构建经济联系评... 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可达性评价模型,结合SPSS、Matlab等软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998年、2008年及2020规划年为时间断面,用栅格法测算交通可达性,分析可达性格局空间演变特征。根据城市质量和时间距离,构建经济联系评价模型,回归分析预测2020年城市质量。对区域内经济总量空间集聚进行分析,并根据三个时间段的最大经济联系格局演变,分析城市间经济辐射范围和城市隶属关系变化。结果发现:区域内可达性改善明显,城市间可达性差距缩小,到2020年全区可基本实现一日交流;区域内经济总量集聚明显,且处于极化状态;由于鄱阳湖湖体的阻隔,区域内形成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大经济中心地,其他为隶属城市的经济联系格局;建议发展南昌至贵溪尤其是东乡至鹰潭段的交通,使鹰潭成为区内第四个经济中心地,实现全区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江西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及与城市规模匹配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王琪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89-995,共7页
选取2000~2010年为时间断面,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结合Arcgis、Geoda、SPSS软件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测算文化素质指数,分析人口文化素质概况并研究其空间格局演变,从赣北、赣中、赣... 选取2000~2010年为时间断面,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结合Arcgis、Geoda、SPSS软件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测算文化素质指数,分析人口文化素质概况并研究其空间格局演变,从赣北、赣中、赣南三大区域和地级市两大角度分析人口文化-城市匹配程度。研究发现:(1)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在空间上以低低聚集为主,高素质人口仍聚集在赣北地区;(2)文化-城市偏移状况得到改善,由区域差异较大向均衡发展;(3)赣北、赣中、赣南三大区域均属于文化主导,其中赣北地区文化-城市逐渐匹配,赣中、赣南地区偏离度增加,文化主导加剧;地级市匹配状态总体较好,3种类型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素质 城市规模 空间 江西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