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夏迎 阳文静 +3 位作者 钟洁 张琍 刘丹丹 游清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37-3347,共11页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在鄱阳湖湿地布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秋季开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野外调查。基于底栖动物群落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对鄱阳湖湿地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与反映物种多样性的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功能丰富度指数等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次级生产力的相关度最高(r^(2)=0.33)。功能多样性对群落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有最高的解释度(r^(2)=0.75)。P/B值(次级生产力与生物量之比代表群落稳定性)与物种、谱系、功能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其中功能丰富度与P/B值的相关度最高(r^(2)=0.22)。反映物种多样性的三个指数总体上对P/B值的空间分异解释度最高(r^(2)=0.37)。谱系多样性与次级生产力、P/B值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分别解释了次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中81.9%、54.8%的变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生产力、稳定性的关系可能因具体的生物群落而异。研究结果对于鄱阳湖湿地的底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生物多样性指数 次级生产力 群落稳定性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3维动态可视化模拟方法
2
作者 陈超 方朝阳 +2 位作者 肖昕 陈浩 林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8,共8页
该文以鄱阳湖大湖池为研究区域,采用3维建模、在多源数据融合下的场景搭建技术和动态模拟技术,对湿地复杂的生态过程变化进行3维动态模拟.以3维动态可视化的方法呈现鄱阳湖湿地的植被四季生长演替变化、季节性水位变化和不同水位与植被... 该文以鄱阳湖大湖池为研究区域,采用3维建模、在多源数据融合下的场景搭建技术和动态模拟技术,对湿地复杂的生态过程变化进行3维动态模拟.以3维动态可视化的方法呈现鄱阳湖湿地的植被四季生长演替变化、季节性水位变化和不同水位与植被群落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候鸟对水位和植被提供生境的响应等生态过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多源数据的融合是虚拟场景集成的重要基础;采用数据-模型-场景-综合动态模拟的技术为创建动态仿真场景提供有效途径;3维动态模拟技术和可视化效率优化技术结合使用可以直观有效地模拟和呈现湿地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3维动态可视化 鄱阳湖 湿地 生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RS和USLE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变化 被引量:81
3
作者 陆建忠 陈晓玲 +3 位作者 李辉 刘海 肖靖靖 殷剑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7-344,F0003,共9页
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分别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ETM+影像分类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结合鄱阳湖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流域降雨资料分别获... 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分别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ETM+影像分类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结合鄱阳湖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流域降雨资料分别获取USLE模型中各因子值的空间分布,最后计算流域2个年份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赣江上游,信江上游,抚河上中游和修水上游地区;鄱阳湖流域1990年和2000年大范围土地经受着Ⅰ级微度与Ⅱ级轻度侵蚀,其侵蚀面积之和分别占流域面积的97.38%和97.30%;而流域产沙主要来源于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所占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58.16%和51.20%,其中中度以上等级的侵蚀对产沙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1990年到2000年土壤侵蚀等级变化呈现了由中等级侵蚀(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向低等级(Ⅰ级微度侵蚀)和高等级侵蚀(Ⅴ级极强度和Ⅵ级剧烈侵蚀)的2个极端演化的趋势。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从1990年到2000年增长幅度达6.3%;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都约为1100t/(km2·a),属于Ⅱ级轻度侵蚀。分析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发现鄱阳湖流域湿地和农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均是造成土壤侵蚀量增加的因素,而降雨侵蚀力因子空间格局也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遥感 鄱阳湖流域 产沙量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 被引量:54
4
作者 徐羽 钟业喜 +2 位作者 冯兴华 徐丽婷 郑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850-7857,共8页
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 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显;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小幅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生态风险"北热南冷"空间分异及等级扩散特征明显;依据空间差值结果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低生态风险区(ERI<0.15)、较低生态风险区(0.15≤ERI<0.25)、中等生态风险区(0.25≤ERI<0.35)、较高生态风险区(0.35≤ERI<0.45)、高生态风险区(ERI≥0.45)5类;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湖区、南昌、九江及赣中部分地区。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地形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风险等级提高,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指向性。以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风险进行表征,尝试从宏观上把握大尺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了相关借鉴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鄱阳湖流域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赣江水系溶解态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传琼 王鹏 +1 位作者 陈波 李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于2015年1月和7月在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37个采样点共采集74个水样,分析赣江水系15种溶解态金属元素(Be、Al、V、Mn、Fe、Co、Ni、Cu、As、Mo、Cd、Sb、Tl、Pb、U)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多数水样的溶解态金属元素... 于2015年1月和7月在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37个采样点共采集74个水样,分析赣江水系15种溶解态金属元素(Be、Al、V、Mn、Fe、Co、Ni、Cu、As、Mo、Cd、Sb、Tl、Pb、U)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多数水样的溶解态金属元素浓度符合水质标准,主要的超标元素是Fe,样品超标率为21.60%,其次为As(8.10%)、Mn(4.05%)、Tl(4.05%)和Al(1.35%).Be、Al、V、Fe、Co、Ni、Cu、U浓度在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其他元素差异不显著.依据溶解态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赣江流域可分为3个区域:湘水、章水和赣江赣州市段(C1),桃江、袁水和锦江(C2),其他区域(C3);溶解态金属元素水平大小排序为C1>C2>C3,其中Be、Al、Cu、Mo、Sb、As浓度在C1最高,V、Mn、Fe、Ni、Cd浓度在C2最高.采矿废水、矿渣和农田土壤降雨淋滤、钢铁冶炼废水是赣江溶解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Be、Al、Cu、Pb、U的污染源超过40%来自采矿废水,Cu、As、Mo、Cd的污染源超过35%来自矿渣和农田土壤降雨淋滤,V、Mn、Co、Ni的污染源超过41%来自钢铁冶炼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 溶解态金属元素 工业废水 污染来源 重金属污染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88
6
作者 王鹏 陈波 张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50-1658,共9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的排序相同:苔草带>苔草-虉草带>芦苇带>泥滩带>藜蒿带。沿湖面至坡地,空间位置相近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更大...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测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的排序相同:苔草带>苔草-虉草带>芦苇带>泥滩带>藜蒿带。沿湖面至坡地,空间位置相近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更大的相似性,苔草-虉草带、苔草带和芦苇带的细菌群落结构相近,泥滩带和藜蒿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变形菌门(30.0%)是湿地土壤平均相对丰度最高的门,其次为酸杆菌门(16.7%)和绿弯菌门(16.5%);多数门分类细菌相对丰度沿湖面至坡地存在一定变化趋势。硝化螺菌属是第一大属分类水平细菌群落。在土壤化学指标中,与鄱阳湖湿地细菌群落相关性较大的是总磷、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不同植被土壤细菌群落具有结构性差异,但沿湖面至坡地存在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两种优势植物叶片C、N、P动态特征 被引量:44
7
作者 郑艳明 尧波 +2 位作者 吴琴 胡斌华 胡启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488-6496,共9页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地养分利用与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优势植物叶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3—386.6 mg/g和352.6—393.2 mg/g,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5.5±17.4)mg/g和(371.7±12.5)mg/g;叶N含量分别为6.96—17.59 mg/g和5.50—20.68 mg/g,平均值分别为(11.35±1.40)mg/g和(11.54±0.84)mg/g;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0.65—2.14 mg/g和0.57—2.25mg/g,平均含量为(1.56±0.69)mg/g和(1.55±0.68)mg/g。两种植物C∶N、C∶P、N∶P平均值分别为44.00、1068.46、21.30和47.90、1059.92、21.19,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2)气温与地上生物量是N、P及其化学计量比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气温和生物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影响要高于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植物C∶N、C∶P与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N、P养分利用效率随植物的快速生长而提高;根据两种优势植物及土壤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来判断,研究区植物更多地受氮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 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刘贵花 齐述华 +2 位作者 朱婧瑄 熊梦雅 王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2-690,共9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赣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径流变化对鄱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了赣江流域径流1955—2010年间演变趋势,再分别应用统计方...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赣江作为鄱阳湖流域最大的子流域,径流变化对鄱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了赣江流域径流1955—2010年间演变趋势,再分别应用统计方法和IHACRES集总式模型分析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IHACRES能够较好地模拟赣江流域径流,适用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赣江流域径流在1979年发生突变,可划分为1955—1979年和1980—2010年两个时段.降水是影响赣江流域径流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不明显.水库建设显著影响赣江径流的季节分配,1980—2010年间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显著,其中45%的年份秋季径流增加50%以上,26%的年份秋季径流增加超过100%,其中1989年的秋季径流增加幅度达到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MANN-KENDALL检验 IHACRES 赣江 鄱阳湖流域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28
9
作者 游清徽 刘玲玲 +5 位作者 方娜 阳文静 张华 李菊媛 吴燕平 齐述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631-6641,共11页
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 湿地生态健康评价对于掌握湿地的健康状况、理解人类活动干扰对其影响及实施生态预警等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对于维持其流域甚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目前尚未建立起其较完善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based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是广泛应用的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基于30个采样点(7个参照点,23个受损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数据,构建鄱阳湖湿地的B-IBI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非常健康、健康、一般、差和极差5个健康等级标准,据此评价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表明:(1)基于B-IBI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一般;(2)就采样点B-IBI分值而言,呈现出西部健康状况优于东部的格局,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状况较好,而工业区、城镇、农田及河流入湖口附近状况较差;(3)B-IBI指数与前期构建的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栖息地环境质量指数(QHEI)以及植被完整性指数(V-IBI)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基于不同指数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本研究构建的B-IBI指数能为鄱阳湖湿地的生态健康评价和监测提供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 健康评价 鄱阳湖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s以来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霍雨 王腊春 +1 位作者 陈晓玲 蒙海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4-462,共9页
以鄱阳湖流域1950 s至2005年10个台站的日降水量为基础,采用距平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对鄱阳湖流域1950 s以来的年、季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Hurst指数,从3年、5年、10年三个时间尺度上分析该流域未来... 以鄱阳湖流域1950 s至2005年10个台站的日降水量为基础,采用距平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对鄱阳湖流域1950 s以来的年、季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Hurst指数,从3年、5年、10年三个时间尺度上分析该流域未来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为明显,1960 s、1970 s为偏干年代,1980 s、1990 s为偏湿年代,年降水量在1955-2005年包括一个完整的丰枯过程;近50年来全流域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在3种时间尺度上均表现为较弱的持续性,未来降水量可能有小幅度增加;夏冬两季降水量逐渐增加,未来将继续增加,且冬季的增加趋势将比夏季更为显著,夏季降水量长时间尺度上的增加将大于短时间尺度;春秋两季历史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未来秋季降水量可能继续减少,但趋势不明显,春季降水量在短时间和中时间尺度内变化趋势不确定,在长时间尺度上可能会有小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降水变化趋势 HURST指数 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完整性指数的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21
11
作者 徐丽婷 阳文静 +4 位作者 吴燕平 游清徽 黄琪 徐羽 王野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102-5110,共9页
基于鄱阳湖湿地30个采样点的植被调查数据,利用植被完整性指数法(V-IBI)评价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通过分布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35个候选生物参数中筛选出6个核心参数,利用比值法对核心参数赋值并累加求得各采样点... 基于鄱阳湖湿地30个采样点的植被调查数据,利用植被完整性指数法(V-IBI)评价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通过分布范围分析、判别能力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35个候选生物参数中筛选出6个核心参数,利用比值法对核心参数赋值并累加求得各采样点V-IBI分值,以所有采样点95%分位数值为最佳期望值建立评价标准划分健康等级。结果显示: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30个采样点中6个为非常健康(V-IBI≥5.01),7个为健康(4.38≤V-IBI<5.01),8个为一般(3.74≤V-IBI<4.38),7个为差(3.10≤V-IBI<3.74),2个为极差(V-IBI<3.10),呈现出西部优于东部,北部优于南部的空间差异。V-IBI与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和栖息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数(QHEI)呈显著相关性,表明V-IBI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结果合理有效,可作为鄱阳湖湿地生态监测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完整性指数 健康评价 鄱阳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鄱阳湖流域水文气象干旱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鹏 张强 +1 位作者 涂新军 江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7-1186,共10页
基于气象和水文干旱的二维变量干旱状态基础上,通过一阶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二维变量干旱状态进行频率、重现期和历时分析,建立水文气象干旱指数,从干旱灾害形成、演变和持续3方面对干旱灾害进行研究,同时预测未来6个月非水文干旱到水文干... 基于气象和水文干旱的二维变量干旱状态基础上,通过一阶马尔科夫链模型对二维变量干旱状态进行频率、重现期和历时分析,建立水文气象干旱指数,从干旱灾害形成、演变和持续3方面对干旱灾害进行研究,同时预测未来6个月非水文干旱到水文干旱的概率.结果表明:(1)修河流域在干旱形成中危害大,抚河流域和修河流域在干旱演变中危害大,赣江流域和饶河流域在干旱持续中危害大;(2)鄱阳湖流域状态4(气象、水文干旱)发生的频率最高,为0.30,连续湿润或者干旱的概率最大,湿润状态(状态2)与水文干旱(状态4、状态5(气象湿润、水文干旱))的相互转移概率最低;(3)在长期干旱预测中,鄱阳湖流域从状态2转到状态4和状态5的平均概率为0.11,属最低,而状态1(气象、水文无旱)和状态3(气象干旱、水文湿润)到达状态4的概率为0.23,发生概率最大.修河流域在非水文干旱状态下未来发生气象、水文干旱状态的平均概率为0.28,是"五河"中最高的,而赣江流域在正常或者湿润状态下未来发生气象、水文干旱的概率最低,为0.18,该研究对于鄱阳湖流域水文气象干旱的抗旱减灾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状态转移 干旱预测 马尔科夫链模型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守淳 卢蓓 +2 位作者 刘晖 刘文治 段晓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1-436,共6页
通过幼苗萌发法研究了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蚌湖、大湖池、中湖池、沙湖、象湖等5个湖泊的不同水位湖滨带土壤的种子库特征,并比较了土壤种子库与秋季地表植被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库中共计萌发了52个物种,其中沙湖... 通过幼苗萌发法研究了鄱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蚌湖、大湖池、中湖池、沙湖、象湖等5个湖泊的不同水位湖滨带土壤的种子库特征,并比较了土壤种子库与秋季地表植被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库中共计萌发了52个物种,其中沙湖最多有35种,而蚌湖最少只有21种.种子库中萌发出的幼苗以牛毛毡(Heleocharis yokoscensis)、沼生水马齿(Callitriche palustris)、刚毛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等数量最多.地表植被中则出现了68个物种,以红穗薹草(Carex gotoi)、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蚕茧蓼(Polygonum japonicum)、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等物种的盖度最高.5个湖泊的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在物种组成上的相似系数都比较低,平均相似系数为25.22%,这表明在秋季退水后,鄱阳湖湖滨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立主要依赖于根茎等无性繁殖体,土壤种子库的贡献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鄱阳湖 湿地植被物种组成 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水体与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对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简敏菲 李玲玉 +2 位作者 余厚平 熊建秋 余冠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5,共10页
对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吴城自然保护区、白沙洲国家湿地公园及鄱阳湖龙口等典型湿地进行沉水植物群落的调查与采样,并测定各样点水样及底泥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采用Shannon-Wiene... 对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吴城自然保护区、白沙洲国家湿地公园及鄱阳湖龙口等典型湿地进行沉水植物群落的调查与采样,并测定各样点水样及底泥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评价,对水体、底泥重金属含量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鄱阳湖湿地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探讨水体与底泥重金属Cu、Pb、Cd等污染物对其水体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体与底泥中Cu、Pb、Cd等3种重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为Pb;各样点水体(除白沙洲水体ρ(Pb)外)ρ(Cu)、ρ(Pb)和ρ(Cd)等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限值,水体重金属含量最高的区域为鄱阳湖东部的白沙洲(ρ(Cu)为50.826μg·L-1,ρ(Pb)为68.660μg·L-1,ρ(Cd)为0.337μg·L-1),最低的区域为鄱阳湖西南部的南矶山湿地(ρ(Cu)为4.316μg·L-1,ρ(Pb)为7.301μg·L-1,ρ(Cd)为0.167μg·L-1)。两种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受纳乐安河下游来水的龙口区域为底泥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区域;但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龙口区域的结果为偏中度或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为轻度污染。研究区野外调查中共发现11种沉水植物,隶属7科9属,其中南矶山湿地的沉水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但其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较低,水体与底泥重金属含量与其水体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或物种多样性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沉水植物 重金属污染 群落结构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被引量:14
15
作者 倪才英 曾珩 汪为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42,共6页
运用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替代花费法、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得出结果为:鄱阳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可分为7类,其中调节径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水分供给和存在价值5种生态服务功... 运用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替代花费法、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得出结果为:鄱阳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可分为7类,其中调节径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水分供给和存在价值5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处于主要地位,它们占总价值的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生态服务价值 退田还湖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Ⅱ)——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 被引量:13
16
作者 倪才英 汪为青 +1 位作者 曾珩 黄和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1-546,共6页
引用区位商理论计算得出鄱阳湖的一级主导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存在价值、二级生态功能是调节径流和气候、水质净化和水分供给为一般生态功能.生态区位商大于1的一、二级生态功能被认为具有外溢性,这些外溢生态功能是计算生态补... 引用区位商理论计算得出鄱阳湖的一级主导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存在价值、二级生态功能是调节径流和气候、水质净化和水分供给为一般生态功能.生态区位商大于1的一、二级生态功能被认为具有外溢性,这些外溢生态功能是计算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根据皮尔生长曲线及恩格尔系数与发展阶段的关系推导出鄱阳湖区的生态价值系数为0.29,调整后的生态价值为326.53亿元.a-1.由调整后的生态功能价值计算出双退区产生的生态外溢功能效益为每公顷66 000元.a-1.最后以农户经济损失为下限、生态外溢功能价值为上限,参考皮尔生长曲线建立了生态补偿量公式,计算得到生态补偿标准每公顷为27 000元.a-1,这与以江西省耕地平均产值作为退田还湖出让土地的机会成本,计算出的种植业年平均公顷产收入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区位商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外溢功能 双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量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曹昀 杨杰 +1 位作者 朱悦 王秀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共7页
2008-2010 年在鄱阳湖建立了110 hm2 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示范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多宝乡沙山生态恢复示范区内不同沙化程度(重度、中度、轻度)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含量和碳蓄积量,分析碳... 2008-2010 年在鄱阳湖建立了110 hm2 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示范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多宝乡沙山生态恢复示范区内不同沙化程度(重度、中度、轻度)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含量和碳蓄积量,分析碳蓄积量的空间分布及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大,林分密度减小,碳蓄积量也减小,表现为轻度沙化区〉中度沙化区〉重度沙化区,其中,(1)乔木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地上部分碳蓄积量分别为:1.88、3.45、19.22 t·hm^-2,碳蓄积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呈树干〉树枝〉树叶;(2)土壤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碳蓄积量分别为0.59、0.9、1.3 t·hm^-2,碳蓄积量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 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碳含量和土壤碳密度呈不断递减趋势,但轻度沙化区,却呈现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中层土壤的趋势;(3)凋落物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碳蓄积量分别为0.12、0.59、1.22 t·hm^-2;(4)林下植被层碳含量明显低于乔木层,范围在365.8-475.9 mg·g^-1 之间,不同沙化程度(以单叶蔓荆为例,重度、中度、轻度沙化区碳含量依次为446.3、441.1、469.8 mg·g^-1)和不同物种之间差异不大(重度沙化区单叶蔓荆和狗牙根碳含量依次为446.3、416.5 mg·g^-1).可见生态条件较好的轻度沙化区植被更容易恢复成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更强、效益更好.高密度的单-植物群落抑制林下植被的存活与扩展,因此沙化土地生态治理应该由易(轻度沙化区)到难(重度沙化区)依次进行,同时在先锋物种湿地松定居后要适时引入其他草本或阔叶植物物种,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增加沙化土地恢复区人工林的碳蓄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沙化土地 湿地松 植被恢复 碳蓄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P综合评价方法的鄱阳湖易感地带小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静 赵安 +3 位作者 汪立伟 张文馨 黄潮清 唐启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定量评价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设计血防健康教育KAP问卷,于2010年6月对南昌市五星农场3所小学(梅池小学、鲤鱼洲小学和中心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选择中心小学(84人... 目的定量评价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设计血防健康教育KAP问卷,于2010年6月对南昌市五星农场3所小学(梅池小学、鲤鱼洲小学和中心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选择中心小学(84人)作为实验组,其他2所学校(62人)为对照组。2010年9月~2011年10月对实验组开展了血防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知识讲座、信息传播和强化教育等),最后对实验组进行了KAP终期干预效果问卷检查。采用KAP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干预前、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KAP得分.定量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教育干预后血防KAP得分9.36分,高于干预前的8.40分(t=2.9944,P〈0.01)和对照组的8.53分(f=5.3355,P〈0.01)。其中,血防知识由干预前的6.16分提高到8.12分(t=5.7168,P〈0.01),血防态度由干预前的9.10分提高到9.86分(t=3.2764,P〈0.01).血防行为由干预前的8.67分提高到9.45分(t=2.4854,P〈0.05)。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干预后的血防知识(6.34,t=3.5175,P〈0.01)、态度(9.43,t=2.3119,P〈0.05)]得分较低,但血防行为差异不明显(从9.57提高到9.65)。30个调查指标中有26个指标实验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结论五星农场中心小学血防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健康教育 KAP综合评价 小学生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乐安江流域非点源磷输移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淼 高海鹰 +1 位作者 张奇 姜三元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5-810,共6页
在鄱阳湖乐安江子流域设立了17个水质采样点,通过实验室测量获得2010年10月—2011年8月河流水体总磷(TP)的浓度数据.数据分析结合模型模拟得出以下结论:监测期内,流域内河流水体TP浓度变化范围为0.024 2~0.358 4 mg/L,水质情况春季最... 在鄱阳湖乐安江子流域设立了17个水质采样点,通过实验室测量获得2010年10月—2011年8月河流水体总磷(TP)的浓度数据.数据分析结合模型模拟得出以下结论:监测期内,流域内河流水体TP浓度变化范围为0.024 2~0.358 4 mg/L,水质情况春季最好,秋冬季其次,夏季最差.夏季河流水体TP浓度总体上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其他季节空间上无明显变化规律.降雨径流是TP输出的主要驱动因素,河流水体TP浓度与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汛期河流水体TP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统计模型显示,河流水体TP浓度与耕地和城乡用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河流水体TP浓度对耕地、城乡用地及林地面积的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磷输移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乐安江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Ⅲ)——鄱阳湖湿地退田还湖生态补偿实施建议 被引量:2
20
作者 倪才英 夏秋烨 汪为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1-435,共5页
鄱阳湖退田还湖工程是长江生态功能系统恢复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退田还湖过程中对农民损失的利益能否有效补偿.在前文(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I)和(II))相继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 鄱阳湖退田还湖工程是长江生态功能系统恢复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退田还湖过程中对农民损失的利益能否有效补偿.在前文(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I)和(II))相继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和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之后,提出了结合实际的补偿年限、补偿方式等可操作性建议,并根据2种补偿机制对补偿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鄱阳湖 退田还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