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木犀科植物资源调查
1
作者 罗素梅 郭崇炎 +2 位作者 范方喜 周勇辉 陶秀花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期37-39,共3页
本研究对江西省木犀科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梳理,分析了其资源的特点与运用前景。结果表明,江西省木犀科植物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然而,目前在开发利用上还相对局限,亟须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出一些开发利... 本研究对江西省木犀科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梳理,分析了其资源的特点与运用前景。结果表明,江西省木犀科植物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然而,目前在开发利用上还相对局限,亟须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出一些开发利用建议,以促进江西省木犀科植物资源在园林中的更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科 植物资源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造林树种燃烧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郑育桃 祝必琴 +4 位作者 焦鸿渤 邹璐 张立存 黄淑娥 肖金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98,共6页
通过树种理化性状的研究,筛选出抗火性强的树种,对森林防火林带建设树种的应用有重要意义。采集江西40种常见树种不同器官理化性状测定分析、燃烧试验,选择理化性状实测数据和燃烧数据,结合生物生态学特性评分,提取17个参数进行聚类,应... 通过树种理化性状的研究,筛选出抗火性强的树种,对森林防火林带建设树种的应用有重要意义。采集江西40种常见树种不同器官理化性状测定分析、燃烧试验,选择理化性状实测数据和燃烧数据,结合生物生态学特性评分,提取17个参数进行聚类,应用DPS统计分析软件系统聚类的离差平方和方法进行聚类,结果表明:抗火性强的树种有15个:四川山矾、大叶黄杨、海桐、法国冬青、冬青、醉香含笑、乐昌含笑、木荷、樟树、苦槠、阴香、大叶樟、油茶、女贞和含笑;抗火性较强的有10个,喜树、加杨、泡桐、红花檵木、鹅掌楸、夹竹桃、山杜英、白玉兰、巴东木连、厚皮香;抗火性一般的有6个,石栎、山茶、桂花、桧柏、龙柏、柳杉;抗火性差的有9个,毛竹、杉木、红翅槭、罗汉松、马尾松、湿地松、雪松、水杉、金钱松。利用树种之间燃烧性的差异,择优树种在防火林带建设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 理化性状 燃烧性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次生栲树、木荷林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詹有生 敖向阳 +2 位作者 林飞 邵锦锋 黄晓凤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18-622,共5页
1987~1995年,在江西省信丰县金盆林场设定固定样地,研究了不同密度次生栲树、木荷林的生产力。在好、中、差立地条件下,37年生栲树、木荷林的林分平均蓄积分别为300、284.2、242.7m3/hm2,立地条件差... 1987~1995年,在江西省信丰县金盆林场设定固定样地,研究了不同密度次生栲树、木荷林的生产力。在好、中、差立地条件下,37年生栲树、木荷林的林分平均蓄积分别为300、284.2、242.7m3/hm2,立地条件差的林分平均蓄积是好立地的80.8%;胸径生长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林木直径生长量随径级增加而增加。次生栲树、木荷林经营应以培育大径级用材为主,抚育间伐间隔期为8a,采用下层疏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栲树 木荷林 立地条件 林分密度 林分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遥感影像的林改区林地资源变化监测——以江西省武宁县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巧 陈永富 +1 位作者 陈幸良 李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6-171,共6页
以江西省武宁县林改前后(2000年和2008年)2期TM遥感影像为基本资料,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从林地类型及转换、植被覆盖度和森林景观指数等3个方面,对研究区林改前后林地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阔叶林、针叶林和毛... 以江西省武宁县林改前后(2000年和2008年)2期TM遥感影像为基本资料,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从林地类型及转换、植被覆盖度和森林景观指数等3个方面,对研究区林改前后林地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阔叶林、针叶林和毛竹林显著增加;灌木林、疏林地和无林地显著减少。林地与非林地间转换不多,但林地内部转换数量和频率均较大。林改后针叶林(占34.93%)为全市最大的优势地类,转入率最高的为阔叶林,转出率最高的为疏林地;2)武宁县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0.4~1.0之间(超过83%),林改后0.6~1.0的分布区间面积增加;3)景观特征指数分析表明,林改后武宁县多样性指数、边缘密度和总斑块数下降,景观水平趋于均一化;斑块特征指数分析表明,乔木林斑块数、分散度和破碎度均降低。毛竹林斑块数增加,分散度降低,但破碎度不变。林改后武宁县林农营林积极性增强,使得有林地面积和植被覆盖度增加,景观向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改区 林地变化 TM遥感影像 空间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鸟类新纪录——云南柳莺、绿背姬鹟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健 汪志如 +2 位作者 杜卿 林剑声 王英永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7-447,共1页
2010年至2011年在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过程中记录了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和绿背姬鹟Ficedula elisae,均是江西省鸟类新纪录,分别记述如下。云南柳莺Phylloscopus yunnanensis La Touche,
关键词 云南柳莺 鸟类调查 江西省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薄壳山核桃产业及苗木生产现状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左继林 占志勇 +3 位作者 黄建建 黄文印 崔茂根 陈忠 《湖北林业科技》 2020年第2期54-57,共4页
薄壳山核桃树形挺拔、树冠优美,果仁营养丰富,木材质地优良,是一种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生态经济型木本油料树种;但在江西省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科研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分析江西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与苗木生产现状及存... 薄壳山核桃树形挺拔、树冠优美,果仁营养丰富,木材质地优良,是一种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生态经济型木本油料树种;但在江西省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科研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分析江西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与苗木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提出了今后科研开展的方向及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间伐强度材种出材量和经济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张水松 陈长发 +2 位作者 吴克选 何寿庆 詹有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7-46,共10页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下林场10年生杉木林中进行抚育间伐强度试验,1996年10月结束,历时20年。采用定位研究,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揭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材积依照径级的分布规律呈正态分布,有一个峰值,偏向小径级位置。林分...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下林场10年生杉木林中进行抚育间伐强度试验,1996年10月结束,历时20年。采用定位研究,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揭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材积依照径级的分布规律呈正态分布,有一个峰值,偏向小径级位置。林分大径材材积及其比例随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小径材则相反,间伐强度之间中径材材积无显著性差异。林分活立木出材量大致占总出材量90%~95%,间伐木和枯损木约占5%~10%,间伐不能有效提高林分总出材量及伐后20年间定期增加值。强度间伐能比对照极显著增加大径材出材量,小径材则相反,中度和弱度间伐大径材出材量比对照也有显著增加,但间伐强度之间中径材出材量无显著性差异。30年生林分总产值、活立木产值及其20年间定期增加值均以强度>中度>弱度>对照;强度间伐极显著大于对照,中度和弱度间伐显著大于对照,间伐林分活立木产值及其定期增加值显著大于对照的原因系大径材产值增加的结果。伐后20年间,依照林分年平均产值及其定期年平均值的变化,从经济上分为4个时期,即上升期、高峰期、高峰延续期、下降期。研究提出以木材产品市场价值及其相应经济效果确定杉木林主伐期,可望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并以此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主伐期:对照24a、弱度和中度30a、强度30~35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间伐强度 材种结构 材种出材量 产值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20年生长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69
8
作者 张水松 陈长发 +2 位作者 吴克选 占有生 何寿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65,共10页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磾)下林场开展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效应的定位研究,供试林分10年生,1996年11月,历时20年.结果表明:强度、中度、弱度间伐林分平均树高及其定期生长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增加约3%~8%,但定期生长量无显著差异,... 1976年6月在江西省奉新县(磾)下林场开展间伐强度对杉木林生长效应的定位研究,供试林分10年生,1996年11月,历时20年.结果表明:强度、中度、弱度间伐林分平均树高及其定期生长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增加约3%~8%,但定期生长量无显著差异,间伐不能有效促进树高生长.间伐林分平均胸径及其定期生长量比对照分别增加约7%~19%和6%~28%,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间伐可有效促进胸径生长.间伐林分总断面积及其定期生长量比对照分别增加约4%~6%和1%~7%,但间伐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间伐林分保留木断面积小于对照,间伐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总断面积、保留木断面积及其生长量.间伐林分单株材积及其定期生长量于伐后5年和8年即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间伐可以有效促进林分个体生长量.间伐林分单位面积材积总生长量比对照增加约2%~4%,保留木材积、活立木主伐材积及其定期生长量与对照比较增减值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差异不显著,间伐不能有效增加材积生长量及其总产量.按生长效果而言,杉木林实行占株数40%左右强度间伐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间伐强度 生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柏苗期生物量种源间遗传变异及其综合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杨宗武 郑仁华 +3 位作者 侯伯鑫 曾志光 程政红 肖祥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9-44,共6页
1996年首次从我国福建柏全分布区采集16个福建柏种源种子,1997年在福建省永泰县东星苗圃和湖南省宁远县林技中心进行苗期试验。研究分析了1年生福建柏苗期生物量及组成生物量相关性状的种源间差异、苗期生物量与种源产地气候关系以及各... 1996年首次从我国福建柏全分布区采集16个福建柏种源种子,1997年在福建省永泰县东星苗圃和湖南省宁远县林技中心进行苗期试验。研究分析了1年生福建柏苗期生物量及组成生物量相关性状的种源间差异、苗期生物量与种源产地气候关系以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苗期生物量种源间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制约,并呈现以纬向渐变为主的地理变异趋势;苗木生物量在各性状、地上和地下的分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通过无约束指数选择法,评定了各种源的苗期综合表现,并选出福建永泰点表现优良的福建龙岩和福建仙游种源,湖南宁远点表现优良的福建龙岩和湖南道县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变异 综合评价 福建柏 种源 苗期生物量 综合指数选择 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近熟林施肥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桦 詹有生 +3 位作者 李勇 黄晓凤 龙蔚 黄文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0,共4页
杉木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丰产用材树种。对20年生杉木近熟林分进行密度、施肥实验,并对试验后6年的生长结果进行总结,为杉木大径材培育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试验研究 近熟林 大径材培育 杉木生长 用材树种 速生丰产 生长结果 合理施肥 南方 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间伐强度自然稀疏与结构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水松 陈长发 +2 位作者 何寿庆 吴克选 詹有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62,共8页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然稀疏研究表明,CK和弱度间伐自然稀疏起始期高峰期早,稀疏量大,稀疏过程具连续性,按其稀疏量可分为轻微稀疏期、剧烈稀疏期和延续稀疏期等3个阶段,若不加以人为干预,自然稀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度和强度间伐稀疏起始期和高峰期之间呈间歇性、稀疏阶段性不明显。研究发现,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对枯死木株数均有重要作用,但密度比立地条件更重要。杉木林密管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经检验,相对误差3·91%,精度较高;对其用于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地位指数林分的实用性检验结果,CK相对误差5·23%,其他检验项目相对误差均<5%,为容许试验误差,实用性较强。研究揭示了不同间伐强度林分径级和树高级分布规律等。研究还得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枝下高、林冠长度和林冠相对高度的生长差异、变化动态及其与林龄增长的各种相关规律,并分别提出其与林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相关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间伐强度 自然稀疏 林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邵武洪墩采育场丝栗栲次生林类型与树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建国 叶芬 +2 位作者 盛炜彤 詹有生 童书振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5-51,共7页
根据主成分分析对福建邵武洪墩采育场人工干扰的天然次生丝栗栲林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计算了不同样地树种的多样性指数及种间竞争格局。结果表明:(1)丝栗栲次生林可划分为5个类型,每一类型都是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形成;(2)在自然... 根据主成分分析对福建邵武洪墩采育场人工干扰的天然次生丝栗栲林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计算了不同样地树种的多样性指数及种间竞争格局。结果表明:(1)丝栗栲次生林可划分为5个类型,每一类型都是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形成;(2)在自然状态下,理论上3个优势树种丝栗栲、罗浮栲和木荷竞争的最终格局是:罗浮栲由于其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竞争能力差之故,首先衰退,其次是木荷,最终本区将形成丝栗栲为绝对优势种的群落;(3)丝栗栲林在16a以后,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种间相遇机率随着林龄的增大而提高,当林龄在23a时达到最大,当林龄为36a时,多样性指标又随之下降;(4)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由大到小的排序结果为:丝栗栲、罗浮栲、虎皮楠、红楠、木荷、山杜英、钩栲、野漆、刺毛杜鹃、野茉莉。这一排序结果反映了各树种在利用以光为主导因子的生态资源上的能力及其适应性幅度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栗栲 次生林类型 树种多样性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历程及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120
13
作者 张日清 李江 +1 位作者 吕芳德 栗彬 《经济林研究》 2003年第4期107-109,共3页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始于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共分 4个阶段 ,即自发引种阶段、自觉引种第一阶段、自觉引种第二阶段和自觉引种第三阶段。迄今 ,引种地区已涉及 2 2个省区市 ,但主要集中在亚热带东部和长江流域。据初步调查 ,现有该树...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始于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共分 4个阶段 ,即自发引种阶段、自觉引种第一阶段、自觉引种第二阶段和自觉引种第三阶段。迄今 ,引种地区已涉及 2 2个省区市 ,但主要集中在亚热带东部和长江流域。据初步调查 ,现有该树种资源数量约 7万株 ,多呈零星分布。美国山核桃在我国各地的适应性不尽相同 ,在亚热带东部、长江流域和云南等地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山核桃 中国 引种 发展阶段 资源现状 生态适应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常绿阔叶树种理化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裴建元 严员英 +5 位作者 叶清 肖文军 赵平 郑育桃 邓知知 肖金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1,共6页
常绿阔叶树种是森林的主要植物种类,具有含水率高的特点。选择石栎Lithocarpus glaper、拟赤杨Alniphyllum tortunei、冬青Ilex chinensis、樟树Cinnamomum philippinense、木荷Schima superba、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山杜英Elaeoca... 常绿阔叶树种是森林的主要植物种类,具有含水率高的特点。选择石栎Lithocarpus glaper、拟赤杨Alniphyllum tortunei、冬青Ilex chinensis、樟树Cinnamomum philippinense、木荷Schima superba、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山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甜槠Castanopsis eyrei、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油茶Camellia oleifera 10种常绿阔叶树种,采集不同树种的树叶、树枝和树皮,烘干粉碎后在室内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分析,以不同树种器官的含水率、热值、燃点、木质素、粗纤维、粗灰分、粗脂肪7个指标作为评价因素,对10个树种的抗火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火性强的是冬青;抗火性较强的有3种,由强到弱依次是油茶、山杜英、拟赤杨;抗火性一般的有2种,由强到弱依次是苦槠、石栎;抗火性较弱的有4种,由强到弱依次是木荷、樟树、甜槠、罗浮栲。研究结果能为防火树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树种 理化性质 聚类分析 抗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造林密度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姜景民 虞沐奎 +3 位作者 童方平 李江南 刘光正 胡世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为确定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的适宜初植密度 ,在中、北亚热带地区 5个地点营建了试验林。依据 6~ 7a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林分个体生长、群体发育、形质和材性等因子的影响 ,和不同密度下由于林分发育进程的不同所产生的... 为确定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的适宜初植密度 ,在中、北亚热带地区 5个地点营建了试验林。依据 6~ 7a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初植密度对林分个体生长、群体发育、形质和材性等因子的影响 ,和不同密度下由于林分发育进程的不同所产生的生长因子的变化。综合分析生长和经济因素 ,提出了我国中、北亚热带地区两个工业用材林树种的初植密度模式。 6~ 7年生时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各试点不同密度间大多差异显著 ,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加大而增加 ,小径材实际出材量以中密度为大。高密度林分个体分化加剧 ,现时间伐则属非商业性作业 ,且高密度林分造林成本较高。由于树种习性差异 ,相同条件下湿地松林分密度应大于火炬松。建议湿地松中小径建筑材和纸浆材的造林密度为 16 6 7~ 2 0 0 0株· hm-2 ,火炬松为 1111~ 16 6 7株·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火炬松 工业用材林 初植密度 林分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_(3307)对树木扦插生根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培庆 朱俊英 +2 位作者 李启明 龙蔚 郑银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42-246,共5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S3307对雪松、桧柏、龙柏插枝生根的效应,通过与PP333,NAA等药剂处理的比较,证明S3307促进插枝生根的高效性及其与NAA互作的加成效应。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证实,S3307可通过抑制插枝中GAs... 研究了不同浓度S3307对雪松、桧柏、龙柏插枝生根的效应,通过与PP333,NAA等药剂处理的比较,证明S3307促进插枝生根的高效性及其与NAA互作的加成效应。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证实,S3307可通过抑制插枝中GAs的生物合成,提高插枝基部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IAA氧化酶活性,改变内源抑制物质和生长物质的比例,从而促进了树木的插枝生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3307 树木扦插 酶活性 生根 效应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水解制备肉味香精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凯 王玉 杨洋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CAS 2007年第6期1-5,共5页
综述了酶解技术用于水解蛋白质制备水解动物蛋白(HAP)、水解植物蛋白(HVP),并由肉味香料的前体物进行热反应(重点美拉德反应)制备肉味香精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酶解反应机理、酶的选择及使用,以及蛋白原料的来源及特点;介绍了美拉德反应... 综述了酶解技术用于水解蛋白质制备水解动物蛋白(HAP)、水解植物蛋白(HVP),并由肉味香料的前体物进行热反应(重点美拉德反应)制备肉味香精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酶解反应机理、酶的选择及使用,以及蛋白原料的来源及特点;介绍了美拉德反应的原理及反应条件对产生肉类风味物的影响。蛋白酶水解氮源物质,再经美拉德反应制备肉味香精是肉味香精的主流技术,是将来风味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蛋白酶 肉味香精 美拉德反应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雷小林 刘丽婷 +2 位作者 文娟 温强 徐林初 《经济林研究》 2006年第4期95-98,共4页
从油茶的系统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油茶优良品系识别鉴定研究、油茶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及EST文库构建研究和油茶基因转化研究入手,介绍了油茶遗传改良研究现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油茶分子育种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油茶 遗传改良 分子育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峰镇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左继林 刘苑秋 +2 位作者 胡松竹 郭晓敏 杜天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4-278,共5页
以信江流域中游弋阳县龟峰段为研究背景,以G IS和地统计学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小流域尺度下退化红壤生态脆弱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该区的植被分布状况,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 以信江流域中游弋阳县龟峰段为研究背景,以G IS和地统计学为技术手段,研究了小流域尺度下退化红壤生态脆弱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该区的植被分布状况,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依据土壤养分含量为退化等级划分指标,显示龟峰段强烈至剧烈退化等级的区域面积极大,因此该区域土壤质量退化严重。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龟峰段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表明:龟峰段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异强烈地受到人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峰镇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特征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饭树果实大小的地理变异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仁林 胡明娇 +1 位作者 李江 刘江华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4-120,共7页
乌饭树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丘陵—低山地区,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健康食品"乌饭"的原料,其浆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为给乌饭树的选优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收集了江西的会昌、龙南、瑞金、井冈山... 乌饭树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丘陵—低山地区,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健康食品"乌饭"的原料,其浆果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为给乌饭树的选优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收集了江西的会昌、龙南、瑞金、井冈山、萍乡和湖南的浏阳与江苏的宜兴等不同纬度地区的乌饭树果实,采用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果实大小和质量进行了测定,并就其地理遗传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乌饭树的果实属于小浆果类型,平均直径为0.790 2 cm,种子的千粒质量为0.698 g;乌饭树果实的直径(y)与质量(x)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y=0.603x-0.241。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合采集的果实大小在南北不同纬度地区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优树果实大小在南北不同纬度地区之间却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植物个体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背景特征。3在南北不同纬度地区混合采集的乌饭树果实其大小(直径)与环境因子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而优树果实的大小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却表明,果实大小与年平均气温(x_2)、无霜期(x_4)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y=-0.038x_2+0.004x_4+0.674。文中综合分析认为,井冈山、龙南、萍乡这3个地区是选育大果类型乌饭优树时应该特别关注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饭树 果实大小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