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孔增加大孔隙网络的密度和连通性,促进土壤优先流发生。然而根孔在土壤中分布的构型特征复杂,揭示根孔构型特征影响土壤优先流过程的内在机制,对水资源高效管理、降低地下水污染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植物根孔增加大孔隙网络的密度和连通性,促进土壤优先流发生。然而根孔在土壤中分布的构型特征复杂,揭示根孔构型特征影响土壤优先流过程的内在机制,对水资源高效管理、降低地下水污染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通过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获取截至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综述根孔构型的影响因素、量化方法及其对土壤优先流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植物种类、年限季节、土壤属性等均会改变根孔的构型特征,但各因素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CT扫描成像技术是量化根孔构型特征的有效方法;通过大孔隙阻断方法,能实地量化土壤入渗过程中优先流过程和基质入渗过程;植物根孔有效改良土壤入渗性能,土壤优先流通量与根孔数量、直径、表面积和体积等二维参数呈正相关关系。今后应深入研究根孔发育机制及其构型特征。加强根孔构型对土壤优先流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深入揭示土壤优先流运动机理的重要方向。展开更多
[目的]对比分析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植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为花岗岩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江西省兴国县平江流域花岗岩侵蚀区,选择治理4 a, 1...[目的]对比分析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植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为花岗岩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江西省兴国县平江流域花岗岩侵蚀区,选择治理4 a, 14 a, 24 a, 34 a的4个不同治理年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人为治理林地和次生林作为对照,采用样方调查法,调查分析不同林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结果](1)共调查植物43种,隶属于31科41属,其中乔木层17种,灌木层8种,草本层18种。(2)“竹节沟+乔灌草”措施能够有效增加植物多样性,促进植被恢复与演替,不同治理年限林地的辛普森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大于未人为治理林地。(3)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且均小于次生林。(4)不同治理年限林地、次生林和未人为治理林地之间的共有物种较少,整体上表现为不相似。[结论]仅靠自然封禁难以有效恢复花岗岩侵蚀区的植物多样性,“竹节沟+乔灌草”措施能有效促进植被恢复,提升植物多样性。展开更多
文摘植物根孔增加大孔隙网络的密度和连通性,促进土壤优先流发生。然而根孔在土壤中分布的构型特征复杂,揭示根孔构型特征影响土壤优先流过程的内在机制,对水资源高效管理、降低地下水污染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通过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获取截至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综述根孔构型的影响因素、量化方法及其对土壤优先流影响的研究进展,发现植物种类、年限季节、土壤属性等均会改变根孔的构型特征,但各因素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CT扫描成像技术是量化根孔构型特征的有效方法;通过大孔隙阻断方法,能实地量化土壤入渗过程中优先流过程和基质入渗过程;植物根孔有效改良土壤入渗性能,土壤优先流通量与根孔数量、直径、表面积和体积等二维参数呈正相关关系。今后应深入研究根孔发育机制及其构型特征。加强根孔构型对土壤优先流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深入揭示土壤优先流运动机理的重要方向。
文摘[目的]对比分析花岗岩侵蚀区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植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为花岗岩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江西省兴国县平江流域花岗岩侵蚀区,选择治理4 a, 14 a, 24 a, 34 a的4个不同治理年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未人为治理林地和次生林作为对照,采用样方调查法,调查分析不同林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结果](1)共调查植物43种,隶属于31科41属,其中乔木层17种,灌木层8种,草本层18种。(2)“竹节沟+乔灌草”措施能够有效增加植物多样性,促进植被恢复与演替,不同治理年限林地的辛普森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大于未人为治理林地。(3)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且均小于次生林。(4)不同治理年限林地、次生林和未人为治理林地之间的共有物种较少,整体上表现为不相似。[结论]仅靠自然封禁难以有效恢复花岗岩侵蚀区的植物多样性,“竹节沟+乔灌草”措施能有效促进植被恢复,提升植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