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阳军区某装甲部队皮肤病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宋丽新 赵丽萍 +2 位作者 刘超 张士发 杨雪琴 《沈阳部队医药》 2005年第5期320-321,共2页
我们于2002年8月和11月,先后两次对某坦克师指战员集训前后皮肤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军事训练与皮肤病发病的关系,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为防止非战斗减员,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皮肤病 流行病学调查 沈阳军区 装甲部队 发病情况 部队战斗力 军事训练 战斗减员 指战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5 位作者 尹佳 连石 李明 郑志忠 曾凡钦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取得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的患者174例,随机进入奥洛他定组86例,西替利嗪组88例。入组时以及各次随访时,评估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奥洛他定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640±0.274,西替利嗪组为0.603±0.2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82)。奥洛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90.6%(n=85例,77/85)(95%CI:84.4%;96.8%),西替利嗪组的总有效率为80.0%(n=85例,68/85)(95%CI:71.5%;88.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率)奥洛他定组为38例(44.7%),与西替利嗪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洛他定治疗国人皮肤瘙痒症能够改善瘙痒症的症状,同时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皮肤 H1受体阻断剂 奥洛他定 西替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1例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丽萍 张士发 +3 位作者 王良明 王艳红 张园程 蒋中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33-835,共3页
患者女,21岁。躯干及四肢弥漫性分布色素沉着及白点伴轻度瘙痒18年。首先于颈、项、肩、背部发病,并逐渐加重和蔓延至躯干及四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萎缩,有角化不良细胞及基底层细胞灶性液化变性,基底层细胞局部较多的黑素... 患者女,21岁。躯干及四肢弥漫性分布色素沉着及白点伴轻度瘙痒18年。首先于颈、项、肩、背部发病,并逐渐加重和蔓延至躯干及四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棘层萎缩,有角化不良细胞及基底层细胞灶性液化变性,基底层细胞局部较多的黑素颗粒沉积;真皮乳头增宽,有较多淀粉样物质沉积和较多噬黑色素细胞浸润;结晶紫染色阳性。诊断: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性。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及维A酸片口服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1个月后皮损明显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 色素异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鳞状细胞癌Bcl-2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许静 林俊萍 +3 位作者 路平 张士发 梁再赋 顾绍裘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研究Bcl-2蛋白产物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10例SCC均表达Bcl-2蛋白,而且肿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强度与表皮Bcl-2蛋白表达强度及肿瘤B... 目的:研究Bcl-2蛋白产物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10例SCC均表达Bcl-2蛋白,而且肿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强度与表皮Bcl-2蛋白表达强度及肿瘤Broder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s分别为1和0.919,P分别<0.001)。结论:支持皮肤SCC起源于表皮,表明Bcl-2蛋白与皮肤SCC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鳞状细胞癌 BCL-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卓 张艳 +5 位作者 张园程 崔林 刘静 马秋月 元红 张士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24-226,229,共4页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生命周期,在出生后快速生长,部分皮损缓慢消退。目前尽管对血管瘤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采取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应适...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生命周期,在出生后快速生长,部分皮损缓慢消退。目前尽管对血管瘤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采取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应适时考虑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婴幼儿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些治疗银屑病药物对PAF致皮肤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宝军 郑茂荣 周鼎耀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2-64,共3页
研究局部应用蒽林、地塞米松、氮芥对豚鼠皮肤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致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蒽林、地塞米松均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致皮肤炎症反应,以蒽林作用更强,氮芥则对皮肤炎症细胞浸润无抑制作用。提示,蒽林、... 研究局部应用蒽林、地塞米松、氮芥对豚鼠皮肤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致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蒽林、地塞米松均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致皮肤炎症反应,以蒽林作用更强,氮芥则对皮肤炎症细胞浸润无抑制作用。提示,蒽林、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是其抗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活化因子 皮肤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皮肤结节病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士发 赵卓 +5 位作者 王良民 赵丽萍 王艳红 刘超 宋丽新 曲玉秋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37-238,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躯干、四肢散在斑块和结节5个月,于2009年8月来我科就诊。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散在斑块和结节,逐渐扩大、增多,伴阵发性剧痛。曾在当地数家医院就诊,
关键词 结节病 吗替麦考酚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一家系OSMR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士发 邢雪莎 +2 位作者 赵丽萍 王艳红 罗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明确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的致病基因抑瘤素M受体(OSMR)突变情况。方法:提取一PCA家系3例患者及22名正常成员的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OSMR基因外显子,并对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该家系3例患者OSMR基因的第15外显子中均检测出c.208... 目的:明确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的致病基因抑瘤素M受体(OSMR)突变情况。方法:提取一PCA家系3例患者及22名正常成员的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OSMR基因外显子,并对产物进行测序。结果:该家系3例患者OSMR基因的第15外显子中均检测出c.2081C>T(p.Pro694Leu)错义突变,而家系内正常人未见该突变。结论:该家系患者发病可能与OSMR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 抑瘤素M受体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播散性丘疹型的皮肤型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丽萍 王良明 +4 位作者 史晓蔚 张圆程 李树良 王艳红 张士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80-182,共3页
患者男,54岁,全身红色丘疹、结节及斑块4个月。皮损初发于双下肢,渐波散至全身。查体示全身密集分布的红色丘疹、结节,孤立或呈环形、条带状分布,直径0.3~2.5 cm,质地较硬,略有压痛,有浸润感;皮损大致对称分布,以四肢伸侧、面颊部为著... 患者男,54岁,全身红色丘疹、结节及斑块4个月。皮损初发于双下肢,渐波散至全身。查体示全身密集分布的红色丘疹、结节,孤立或呈环形、条带状分布,直径0.3~2.5 cm,质地较硬,略有压痛,有浸润感;皮损大致对称分布,以四肢伸侧、面颊部为著。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弥漫性组织细胞浸润,多个具有分枝的肥大的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灶性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少许嗜酸粒细胞浸润,有细胞伸入现象。免疫组化检查示肥大的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CD68、CD163、S-100蛋白均阳性,CD1a阴性。诊断:皮肤型窦组织细胞增多症。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口服及卡介菌多糖核酸肌内注射1个月,皮损部分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皮肤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平滑肌瘤1例
10
作者 赵丽萍 张士发 +2 位作者 王良明 刘超 孟庆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7,共1页
关键词 皮肤平滑肌瘤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应用HFTS治疗皮肤病61例
11
作者 陈伟 刘民培 +4 位作者 邹燕玲 马世英 安天义 初俊杰 马京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26,共2页
我们用本室制备的白细胞介素-2(IL-2),在体外诱导人胚胎胸腺细胞增殖时的上清液,即HFTS(Human Fetal Thymocyte Supernatant)。
关键词 皮肤病 HF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免疫缺陷病毒携带者发生继发于放射治疗的皮肤鳞状细胞癌一例
12
作者 张士发 金光玉 +3 位作者 赵丽萍 韩阳 王艳红 王良民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64-465,共2页
患者,女,24岁,学生,籍贯及居住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因左乳房皮肤破溃3个月,于2012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出生后即发现左乳房、下腹部出现红色皮损,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给予放射性核素帖敷治疗1个疗程(具体... 患者,女,24岁,学生,籍贯及居住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因左乳房皮肤破溃3个月,于2012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出生后即发现左乳房、下腹部出现红色皮损,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给予放射性核素帖敷治疗1个疗程(具体剂量不详),并冷冻数次,血管瘤逐渐消退,但左乳房皮损照射处遗留色素脱失斑。此后皮损未复发。3个月前左乳房皮肤瘙痒,搔抓之后出现破溃,迅速增生呈菜花状隆起,有较多恶臭味分泌物。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皮肤溃疡,局部换药10余天无效。既往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阳性3年余,无自觉症状,未治疗。否认其他系统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无烟酒嗜好及毒品接触史。家族史无特殊。系统检查:一般状况良好,体重63 kg,眼结膜无充血,口腔无伪膜,心、肺、腹部、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乳房完全被菜花状隆起且表面破溃的肿物所覆盖,面积8.0 cm×12.0 cm,上覆较多脓性分泌物,有小的污秽结痂,伴有恶臭。皮损界限清楚,质地Ⅱo硬,基底浸润明显,无触痛。其外侧可见月牙状、边缘略不规则色素脱失斑。左腋窝处可扪及有2个蚕豆大淋巴结,质地Ⅱo硬,活动良好,无触痛(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IgG、IgM、IgA、C3、C4、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糖等均正常,HIV抗体阳性。彩超检查:双腋窝各有一个增大淋巴结,左右大小分别为0.4 cm×1.0 cm和0.7 cm×1.3 cm。腹部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心、肺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局部残缺不全,棘细胞层变薄,上皮脚增宽、下延。真皮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瘤细胞团或条索,上方与表皮相连,下方浸润至真皮深层。瘤团内可见角珠及较多角化不良细胞;较大的瘤团内可见外毛根鞘及角囊肿。瘤团之间纤维组织增生,散在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浸润。瘤细胞多数较大,细胞间桥明显,胞质丰富,细胞核较大、深染,异形性明显,可见较多病理核分裂像(图2)。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治疗:因该例患者肿瘤尚未侵袭到胸大肌,拟收入院行保留胸大肌左乳房切除术,患者要求回原籍治疗,后失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人免疫缺陷病毒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维拉帕米霜对豚鼠耳部皮肤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士发 王良明 +1 位作者 李淑琴 张海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15,共1页
将维拉帕米霜外涂于豚鼠耳部 ,观察其对豚鼠表皮的影响。结果发现 ,豚鼠耳部表皮变薄 ,郎格罕细胞分布未发生改变。
关键词 钙通道拮抗剂 维拉帕米 银屑病
全文增补中
外用普萘洛乐乳剂产生皮肤银屑病样改变及骨化三醇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张士发 张海涛 +1 位作者 李淑琴 王良明 《沈阳部队医药》 1997年第1期20-21,共2页
将5%普萘洛乐乳剂外涂豚鼠耳部皮肤2周后,可引起皮肤银屑病样改变,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基底细胞出现核分裂像,上皮脚下延,真皮内炎性细胞浸润。如涂药前肌注骨化三醇,则上述改变明显减轻,但骨化三醇对未涂药组表... 将5%普萘洛乐乳剂外涂豚鼠耳部皮肤2周后,可引起皮肤银屑病样改变,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细胞层增厚,基底细胞出现核分裂像,上皮脚下延,真皮内炎性细胞浸润。如涂药前肌注骨化三醇,则上述改变明显减轻,但骨化三醇对未涂药组表皮无明显影响。结论:普萘洛乐可促进表皮异常增生,使之呈银屑病样改变,骨化三醇则对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三醇 改变 银屑病 皮肤 外用 表皮 实验研究 分裂 产生 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皮肤浸润1例
15
作者 张士发 李淑琴 张海涛 《沈阳部队医药》 1995年第3期229-229,共1页
病例报告:男,53岁。以周身乏力1年、双下肢结节10天为主诉就诊。体检:一般状况良好,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四肢活动不受限。左小腿、右大腿及小腿见十余个黄豆至杏核大淡红色半球形结节,散在分布,孤立不融合,与皮肤粘连,... 病例报告:男,53岁。以周身乏力1年、双下肢结节10天为主诉就诊。体检:一般状况良好,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四肢活动不受限。左小腿、右大腿及小腿见十余个黄豆至杏核大淡红色半球形结节,散在分布,孤立不融合,与皮肤粘连,软骨样硬,无压痛。化验检查:血红蛋白108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皮肤浸润 病例报告 化验检查 双下肢 血红蛋白 幼浆细胞 结节 淋巴细胞 小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sELAM-1水平测定
16
作者 刘宝军 刘超 +2 位作者 张士发 王青 赵凯 《辽宁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分析血清中可溶性内皮细胞 白细胞粘附分子 (sELAM 1)含量变化与过敏性皮肤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2 2例荨麻疹患者 ,14例接触性皮炎患者及 36例湿疹患者血清中sELAM 1含量。结果  (1)荨麻疹患者血清中... 目的 分析血清中可溶性内皮细胞 白细胞粘附分子 (sELAM 1)含量变化与过敏性皮肤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2 2例荨麻疹患者 ,14例接触性皮炎患者及 36例湿疹患者血清中sELAM 1含量。结果  (1)荨麻疹患者血清中sELAM 1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差不显著 (P >0 .0 5 ) ;(2 )接触性皮炎患者血清中sELAM 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3)湿疹患者血清中sELAM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皮损炎症程度重者及皮损面积大者明显高于皮损炎症程度轻者皮损面积小者 (P <0 .0 1)。结论 接触性皮炎及湿疹患者血清sELAM 1水平升高与疾病皮损炎症发生与发展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接触性皮炎 湿疹 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肿瘤DNA倍体测定及其生物学意义
17
作者 刘宝军 张海涛 《沈阳部队医药》 1995年第2期182-183,共2页
对肿瘤的传统病理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病变的组织学观察。这对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期、预后判断带有一定主观性。DNA 含量测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肿瘤定量研究技术,能较准确地估计许多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本文介绍近几年国外皮肤肿... 对肿瘤的传统病理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病变的组织学观察。这对肿瘤的病理诊断、分期、预后判断带有一定主观性。DNA 含量测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肿瘤定量研究技术,能较准确地估计许多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本文介绍近几年国外皮肤肿瘤 DNA 倍体研究及其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二倍体 生物学意义 良性肿瘤 含量测定 恶性程度 预后判断 肿瘤细胞 流式细胞仪 黑色素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和外周血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研究
18
作者 宋丽新 张士发 高兴华 《沈阳部队医药》 2011年第1期6-8,共3页
为探讨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及外周血中的存在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4例蕈样肉芽肿、(MF)17例可疑蕈样肉芽肿、8例神经性皮炎、8例湿疹、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红皮病患者皮损及外周... 为探讨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及外周血中的存在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4例蕈样肉芽肿、(MF)17例可疑蕈样肉芽肿、8例神经性皮炎、8例湿疹、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红皮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进行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检测,同时取5例正常皮损及健康人血作为对照。结果:MF患者皮损TCR-γ基因重排总阳性率为78.6%;外周血总阳性率为35.7%;MF患者皮损和血液中有3例患者同时出现TCR-γ基因重排,2例在皮损中无基因重排的情况下血液单独出现TCR-γ基因重排。可疑MF皮损总阳性率为41.2%,血液总阳性率为17.6%。神经性皮炎、湿疹、淋巴瘤样丘疹病、红皮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及正常皮损和健康人血中无TCR-γ基因重排。结论:皮损TCR-γ基因重排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血液中的TCR-γ基因重排与MF疾病进展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T细胞淋巴瘤 蕈样肉芽肿 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癌基因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9
作者 刘宝军 张海涛 《沈阳部队医药》 1994年第1期74-76,共3页
自从70年代癌基因(Oncogene)发现后。开辟了癌症研究的新领域,已在肿瘤发生、发展。基因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研究表明.癌基因在正常皮肤增殖、分化中也有重要作用.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原癌基因 基因表达 RAS基因 C-MYC基因 FOS基因 正常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_(44)分子在正常皮肤和银屑病表皮的表达
20
作者 杨雪琴 张海涛 +2 位作者 lidaNaoko TaylorJR 夏松澜 《空军总医院学报》 1995年第2期72-74,共3页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研究正常人皮肤的CD44表达情况,发现CD44有选择性地存在于皮肤的不同部位。表皮中基底细胞及棘细胞表面有CD44,而颗粒层及用质层均无CD44。真皮组织无CD44,而毛囊外根鞘,皮脂腺毛囊口及外分泌汗腺均有CD44表达。测...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研究正常人皮肤的CD44表达情况,发现CD44有选择性地存在于皮肤的不同部位。表皮中基底细胞及棘细胞表面有CD44,而颗粒层及用质层均无CD44。真皮组织无CD44,而毛囊外根鞘,皮脂腺毛囊口及外分泌汗腺均有CD44表达。测定了银屑病患者表皮的CD44,结果是损害处表皮的棘细胞及基底细胞表面CD44比无损害和治愈后的表皮要显著得多。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CD44的类型,结果为CD44的标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皮癣 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CD4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