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TA1基因表达与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程阳 唐桥斐 赵丽妮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下咽癌组织中转移候选基因(metastasis-associated gene1,MTA1)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阐明该基因可能是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 目的:探讨下咽癌组织中转移候选基因(metastasis-associated gene1,MTA1)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阐明该基因可能是下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17例下咽癌(11例伴颈淋巴结转移、6例不伴颈淋巴结转移),8例癌旁正常黏膜中MTA1mRNA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在11例下咽癌转移组的癌组织中,MTA1 mRNA表达阳性率为90.9%(10/11);在6例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其它下咽癌组织及8例癌旁正常黏膜中MTA1 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33.3%(2/6)和0%。转移组的表达率与其他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TA1 mRNA的表达与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MTA1 mRNA的检测可作为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候选基因(MTA1) 下咽鳞状细胞癌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颈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腭咽肌组织病理形态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赛楠 张爽 杨怀安 《中国民康医学》 2019年第1期5-6,13,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咽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选取128例接受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的OSAH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多导睡眠监测结果中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其分为轻度组40例(5...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咽肌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选取128例接受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的OSAH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多导睡眠监测结果中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其分为轻度组40例(5次/h<AHI<15次/h)、中度组43例(15次/h<AHI<30次/h)和重度组45例(AHI>30次/h)。选取无口咽部阻塞疾病,且行腭肿物或腭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前固定、制片、漂洗、后固定、漂洗、脱水、聚合、修块、染色各步骤将四组腭舌弓、腭咽弓组织制成标本,在显色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比较各组腭舌弓、腭咽弓、腭舌弓线粒体、腭咽弓线粒体的病变程度。结果:中度组、重度组舌腭弓肌纤维、咽腭弓肌纤维正常者比例均显著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明显变化者比例显著高于轻度组、对照组,重度组显著变化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腭弓线粒体、咽腭弓线粒体正常者比例: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舌腭弓线粒体、咽腭弓线粒体显著变化者比例: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咽肌组织及肌间线粒体形态学改变与OSAHS病情关系密切,可能是导致OSAHS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腭舌弓 腭咽弓 组织病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聋患者血浆vWF、GMP-140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旭 秦迎松 吕萍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通过测定突发性聋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变化,进一步探讨血管病变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20例青年组(年龄≤60岁)突发性聋患者和20例老年组突发... 目的通过测定突发性聋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变化,进一步探讨血管病变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检测20例青年组(年龄≤60岁)突发性聋患者和20例老年组突发性聋患者血浆中vWF和GMP-140含量,并用相同的方法测定20例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结果①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浆中vWF和GMP-140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1)。②老年组患者的血浆vWF和GMP-140含量较青年组患者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①突发性聋患者体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并可能参与了突发性聋的发病过程。②老年患者比青年患者存在着更严重和(或)广泛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以及更强烈的血小板激活反应。认为血管病变是突发性聋的重要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患者 GMP-140 血浆 血管病变 对照组 血管内皮细胞 水平 结论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对变应性鼻炎小鼠自噬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爽 闫智永 +3 位作者 王頔 李赛楠 徐智 唐桥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17-523,共7页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克隆抗体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小鼠自噬的影响。方法30只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即AR组)、TNF-α抗体干预组(即AR+TNF-α组...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克隆抗体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小鼠自噬的影响。方法30只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即AR组)、TNF-α抗体干预组(即AR+TNF-α组)、自噬抑制剂3-甲基嘌呤(3-methylindole, 3-MA)干预组(即AR+3-MA组)、TNF-α抗体联合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 RAP)干预组(即AR+TNF-α+RAP组)5个组,每组6只。常规方法制作AR模型,于鼻腔激发致敏前给予相应试剂,并持续整个实验过程。对小鼠进行行为学评分,眼窝静脉采血,处死小鼠收集鼻黏膜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鼻黏膜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及IgE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蛋白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指标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3B,LC3B)、Beclin-1、死骨片重组蛋白1(sequestosome1,p62)、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related 5,ATG5)、自噬相关基因7(autophagy-related 7,ATG7)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LC3B蛋白点状聚集情况。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AR组比较,AR+TNF-α及AR+3-MA组小鼠AR症状较轻;鼻黏膜病理学变化较弱;血清IgE、TNF-α、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显著减少[IgE:666.19±78.35(±s,下同)比692.38±64.29比1 059.05±146.44,TNF-α:112.06±12.95比113.17±15.43比161.22±17.96,IL-4∶54.05±7.14比58.26±5.67比79.95±6.33,IFN-γ:28.58±4.51比30.67±2.60比39.83±3.31,P值均<0.05];鼻黏膜组织中LC3B Ⅱ/Ⅰ、Beclin-1、ATG5、ATG7的表达明显降低,p62的表达明显升高。采用自噬诱导剂RAP干预后,TNF-α单克隆抗体对AR的治疗作用被拮抗。结论TNF-α单克隆抗体可抑制自噬水平,显著改善AR小鼠鼻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抗体 单克隆 自噬
原文传递
应用鼻腔止血气囊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怀安 徐学庆 +3 位作者 王亚君 杜强 潘子民 张爽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73-374,共2页
关键词 鼻腔止血气囊 鼻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