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科研课题的PBL模式在组织学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静 吴靖芳 +4 位作者 张文静 任君旭 吕洋 王志勇 张江兰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4-726,共3页
组织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助于医学生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结合科研课题的PBL教学模式应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能完成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具有双赢的效果。此种模式的应用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PBL 组织学技术 教学 医学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与胰岛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靖芳 薛刚 +5 位作者 张耕 王浩宇 王志勇 张小俊 郑慧娥 任君旭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EFCs)与胰岛共培养对胰岛活性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SD大鼠胚胎饲养层;分离SD大鼠胰岛。实验分为单纯胰岛培养组、EFCs与胰岛共培养组和EFCs单纯培养组。胰岛活性以AO/PI、DTZ染色、线粒体活性检测,以胰岛... 目的探讨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EFCs)与胰岛共培养对胰岛活性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SD大鼠胚胎饲养层;分离SD大鼠胰岛。实验分为单纯胰岛培养组、EFCs与胰岛共培养组和EFCs单纯培养组。胰岛活性以AO/PI、DTZ染色、线粒体活性检测,以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价其功能。结果共培养组中,AO/PI双染显示胰岛活性高于95%,MTT显示共培养3、5、7、14d胰岛细胞吸光度明显高于单纯培养组(P<0.05或P<0.01),刺激指数S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新鲜分离的胰岛与EFCs饲养层共培养可明显改善胰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成纤维细胞 胰岛培养 胰岛移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耕 商爱民 +1 位作者 王浩宇 郑慧娥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5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学 组织学 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内毒素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亦青 张耕 张静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6期1463-1466,共4页
关键词 内毒素类 治疗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FF3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胃黏膜不同部位的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吕洋 吴靖芳 +5 位作者 刘博 王志勇 王浩宇 郑慧娥 张耕 张江兰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5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三叶肽因子3(trefoil factor3,TFF3)免疫反应细胞在胃黏膜不同部位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只大鼠不同部位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三叶肽因子3(trefoil factor3,TFF3)免疫反应细胞在胃黏膜不同部位中表达的变化。方法:通过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只大鼠不同部位胃黏膜组织中TFF3的表达。结果:(1)胃溃疡损伤后大鼠胃黏膜TFF3的阳性表达率为63.9%(23/36)。(2)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要显著高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其中,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从大鼠胃溃疡损伤后的第2天开始到损伤后的第6天呈递增趋势,且显著高于对应时期的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P<0.01);而损伤后的第1天以及第10天以后,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数密度与远离溃疡的其它部位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胃溃疡期间TFF3表达增高,溃疡周边部位TFF3的表达更强,TFF3对溃疡损伤起着保护及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三叶肽因子3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生兴趣小组实践与实验室建设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耕 王浩宇 郑慧娥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5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 创新 实验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胃黏膜EGF mRNA、EGFR mRNA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马义腾 张静 +3 位作者 吴靖芳 寇金庆 张江兰 张耕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69-72,75,共5页
目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胃黏膜中表达的变... 目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胃黏膜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并探讨半定量RT-PCR法用于此项检测的意义。方法大鼠胃前壁下注射冰乙酸制备胃溃疡模型,Redzol法分别提取正常组、胃溃疡术后1、4、6、10、14d组大鼠胃黏膜(每组6只)组织中总RNA,RT-PCR法对EGF mRNA、EGFR mRNA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RT-PCR法显示在胃黏膜愈合过程中EGF mRNA、EGFR mRNA表达逐渐增强,EGF mRNA在溃疡术后d 10表达最强,(1.99±0.10,P<0.01),之后稍减弱,EGFR mRNA在溃疡术后6d表达最强(1.69±0.10,P<0.01),之后减低。结论在胃溃疡自愈过程中,胃黏膜能内源性表达EGF mRNA、EGFR mRNA,促进黏膜的修复与愈合,同时半定量RT-PCR法用于此项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胃溃疡 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氟尿嘧啶对人胃癌细胞超微结构和GSTπ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张江兰 薄爱华 +1 位作者 吴靖芳 任君旭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3期17-18,共2页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对人胃癌细胞的结构和GSTπ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人胃癌BGC-823细胞株培养液中加入5-氟尿嘧啶,继续培养5h或10h,然后用HE、免疫组化染色和铀-铅染色。光镜、电镜下观察。结果:10h组胃癌细胞外型畸变、细胞器破坏严重;...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对人胃癌细胞的结构和GSTπ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人胃癌BGC-823细胞株培养液中加入5-氟尿嘧啶,继续培养5h或10h,然后用HE、免疫组化染色和铀-铅染色。光镜、电镜下观察。结果:10h组胃癌细胞外型畸变、细胞器破坏严重;GSTπ灰度发生变化。结论:5-氟尿嘧啶作用10h对人胃癌细胞超微结构及GSTπ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5-氟尿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