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对大鼠脑微循环及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长卿 岳淑敏 +2 位作者 陈晓峰 王洪生 薄爱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6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脑缺血及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共81只大鼠,... 目的: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脑缺血及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共81只大鼠,随机均分为9组,每组6只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GPO)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象分析。每组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①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灶,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72h。②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48h达到高峰,直到伤后168h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③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48h回升,72h再次下降,至168h仍未恢复正常。④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72h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⑤脑损伤后30min,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随时间的延长,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逐渐恶化,至伤后168h细胞结构完全丧失。结论:EGPO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神经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继发于脑损伤后的缺血性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微循环 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洪生 赵佩林 +4 位作者 王长卿 杨昭伟 吕国士 李庆春 李政明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11期1613-1615,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A、3D-DSA和手术资料,以手术为标准判定CTA和3D-DSA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共发...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A、3D-DSA和手术资料,以手术为标准判定CTA和3D-DSA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35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mm,最大直径27mm。3D-DSA检出动脉瘤44个,与手术结果一致。3D-DSA能清晰显示所有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瘤颈宽度、瘤顶指向,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64排螺旋CTA检出动脉瘤43个,漏诊1个,假阳性1个,64排螺旋CTA所显示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与手术治疗所见一致,对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7%和97.4%。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绝大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以直接依据64排螺旋CTA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3D-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CT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镜像动脉瘤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洪生 赵佩林 +3 位作者 王长卿 杨昭伟 徐新文 王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镜像动脉瘤(IMI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栓塞证实的20例IMIA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IMIA术前均经64排螺旋CTA检查确诊,CTA扫描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镜像动脉瘤(IMI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栓塞证实的20例IMIA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IMIA术前均经64排螺旋CTA检查确诊,CTA扫描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重建(3-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20例IM-IA患者64排螺旋CTA共发现42个动脉瘤,其中2个动脉瘤19例,4个动脉瘤1例。两侧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完全对称(Ⅰ型)7例,不完全对称(Ⅱ型)13例。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IMIA的位置、瘤体大小、瘤颈宽度、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结论 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镜像动脉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作为IMIA诊断的首选无创伤检查方法。将IMIA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镜像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大鼠血脑屏障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长卿 岳淑敏 +2 位作者 陈晓峰 滑岩峰 王洪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大鼠血脑屏障的改变及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测量伤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每组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 目的:研究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大鼠血脑屏障的改变及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测量伤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每组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24h脑组织含水量为(79.79±0.83)%,与正常对照组(78.68±0.63)%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脑损伤后6h脑组织中EB含量为(362.12±28.16)ug/g,与正常对照组(11.89±2.28)ug/g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3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24~72h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脑含水量的变化与脑组织中EB含量变化不同步,BBB的开放先于脑水肿的形成。BBB的开放与微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加、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中断有关,也与早期缺血、缺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水肿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探讨以及不同抗抑郁药物疗效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晓峰 张相友 +4 位作者 鲁晓花 高会文 王珅 樊昱宏 王洪生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139-1141,共3页
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减退导致了患者生存质量发生变化,同时患者伴有多种心理障碍,临床上极为多见的是抑郁症或抑郁状态。卒中后抑郁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经常反复,严重者会致残或自杀。生存质量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身体及... 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减退导致了患者生存质量发生变化,同时患者伴有多种心理障碍,临床上极为多见的是抑郁症或抑郁状态。卒中后抑郁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经常反复,严重者会致残或自杀。生存质量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身体及心理健康和疾病状态,已有众多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对于非抑郁患者明显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生存质量 抗抑郁药物 抑郁状态 盐酸氟西汀 中度抑郁 轻度抑郁 重度抑郁 上肢功能 西酞普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行颅脑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晓峰 张相友 +4 位作者 鲁晓花 高会文 王珅 樊昱宏 王洪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3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行颅脑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0-05-2013-12我院行颅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197例,记录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行颅脑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0-05-2013-12我院行颅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197例,记录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糖尿病患者行颅脑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8%(43/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手术时间、心脏射血分数、合并冠心病、甘油三酯水平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7.5%、心脏射血分数<50%、尿微量白蛋白≥30μg/mL、甘油三酯≥1.7mmo/L是糖尿病患者行颅脑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合并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7.5%、心脏射血分数<50%、尿微量白蛋白≥30μg/mL、甘油三酯≥1.7mmo/L是糖尿病患者行颅脑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颅脑手术 围术期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岳淑敏 陈晓峰 +2 位作者 鲁晓花 王长卿 王珅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变化是导致外伤性脑水肿的最直接的因素。研究脑BBB改变对探讨颅脑损伤脑水肿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方法:84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脑损伤组,脑损伤... 目的: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变化是导致外伤性脑水肿的最直接的因素。研究脑BBB改变对探讨颅脑损伤脑水肿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方法:84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脑损伤组,脑损伤组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6个亚组,每亚组12只。每组取6只测量伤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另6只做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结果:研究发现伤后30min时已可见BBB开放,伤后24~72h组最明显,伤后168h BBB功能仍未恢复。结论:脑含水量的变化与脑组织中EB含量变化不同步,BBB的开放先于脑水肿的形成。提示脑损伤后脑水肿的治疗应从早期开始,并持续一周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水肿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对大鼠脑循环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杨晓洪 王春莉 +2 位作者 王长卿 王洪生 李锐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24期3704-3706,共3页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损伤区域局部脑微循环障碍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缓解脑灌注障碍,改善脑组织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成年健康Wister大鼠81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挫裂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9组,每...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损伤区域局部脑微循环障碍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缓解脑灌注障碍,改善脑组织供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成年健康Wister大鼠81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挫裂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9组,每组9只,按损伤后观察时相点分为30min、2h、6h、12h、1d、2d、3d、7d和对照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检测大鼠皮层致伤前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动物处死后测量损伤区域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9组致伤前r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外伤后30min损伤区rCBF显著降低,并持续至伤后6h最低点(P<0.01),7d后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致伤后6h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挫裂伤区域脑组织为持续低灌注状态,是继发脑水肿并导致的神经系统的缺血性损害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挫裂伤脑 激光多普勒血流藻注成像仪 脑皮层血流 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诊为脑外表现的颅内动脉瘤26例误诊分析
9
作者 鲁晓花 王洪生 陈晓峰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826-827,共2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其年发病率为(6~35.3)/10万人口[1],在脑血管病中发病率占第3位,及时确诊和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颅内动脉瘤多因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就诊于神经科,但破裂前仅...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其年发病率为(6~35.3)/10万人口[1],在脑血管病中发病率占第3位,及时确诊和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颅内动脉瘤多因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就诊于神经科,但破裂前仅有10%左右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出现症状,极易误诊、漏诊;其症状取决于动脉瘤的位置,从患者出现症状到动脉瘤破裂的时间通常是1d至4个月。因此,早期诊断对预防动脉瘤破裂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 颅内血管 后交通动脉瘤 三叉神经麻痹 大脑前动脉 小脑上动脉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陈晓峰 岳淑敏 +1 位作者 鲁晓花 王珅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6期933-934,共2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于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2008年我院TCD室诊断的18例SSS患者,结合其临床症状及TCD表现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8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于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2008年我院TCD室诊断的18例SSS患者,结合其临床症状及TCD表现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8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4例表现为患侧上肢缺血症状;16例收缩压差≥20mmHg,1例舒张压差≥20mmHg;左侧锁骨下动脉(SubA)病变10例,右侧SubA病变8例;Ⅰ期盗血6例,Ⅱ期盗血9例,Ⅲ期盗血3例;所有病例均行CTA检查证实有SubA闭塞性病变,1例经DSA证实,并行支架置入治疗,后期随访,盗血消失。结论:TCD是诊断SSS及其盗血程度、途径敏感可靠的方法,可作为SSS的首选筛查方法及长期随访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上段癌误诊1例分析
11
作者 岳淑敏 王坤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4期5921-5922,共2页
关键词 食管肿瘤/诊断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武星 王珅 +3 位作者 方庆娟 赵茜茜 冯向云 杨婷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830-832,共3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和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和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于治疗1周时采集2组患者肘静脉血,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时2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时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Ranki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22,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并恢复神经功能缺损,且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软胶囊 急性脑梗死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血小板聚集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2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应用头针结合高压氧治疗康复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会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6期824-826,共3页
目的:探讨内科基础治疗基础上在不同时间窗应用头针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康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92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早期治疗组(n=48),在发病后12~36h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始头针与... 目的:探讨内科基础治疗基础上在不同时间窗应用头针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康复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92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早期治疗组(n=48),在发病后12~36h内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始头针与高压氧治疗;晚期治疗组(n=44),在发病后第7天(168~192h)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始应用头针结合高压氧治疗,盲法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探讨不同时间窗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30d后,早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晚期组,ADL能力评分显著高于晚期组(均P<0.05),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发病12~36h内,对脑梗死患者行头针结合高压氧治疗,能够有效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针灸 高压氧 时间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炎治疗促进脑梗死后脑内神经发生和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晓巍 孟庆敏 +3 位作者 张晓芳 毛今明 李常新 李新果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4期602-606,共5页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潜在的促神经发生作用。方法电凝法制备MCAO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及抗炎组后分别给予相应处理,于2周行转子杆、爬梯实验以及水迷宫测试评价运动及认...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潜在的促神经发生作用。方法电凝法制备MCAO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及抗炎组后分别给予相应处理,于2周行转子杆、爬梯实验以及水迷宫测试评价运动及认知功能,并通过病理学处理及免疫组化检测对比各组各时间点梗死灶周5-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计数。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t检验。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急性期米诺环素短期治疗并不能明显减小梗死面积,但运动功能、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均有所恢复(P<0.05)。抗炎组BrdU、Nestin以及GF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BrdU、GFAP阳性细胞呈增加趋势,2周时增加最为明显;Nestin阳性细胞1周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米诺环素治疗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发生过程补偿、修复局部病灶的功能损伤与缺失,从而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闭塞 神经前体细胞 5-溴脱氧核苷尿嘧啶 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 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抗炎治疗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超声屏气试验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岳淑敏 王珅 +1 位作者 陈晓峰 鲁晓花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1520-1521,共2页
目的:评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行TCD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人群大脑中动脉(M CA)、颈内动脉末端(IC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 I)、... 目的:评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行TCD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人群大脑中动脉(M CA)、颈内动脉末端(IC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 I)、屏气指数(BH I)的差异。结果:患病组平均血流速度(Vm)较对照组显著加快(P<0.01),搏动指数(P I)高于对照组(P<0.01),屏气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BH I客观地反映了血管的反应性,TCD检查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病理生理学/超声检查 脑血管障碍/超声检查/病因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人类
原文传递
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动脉炎性脑梗死1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晓峰 岳淑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3001-3001,共1页
关键词 结核 脑膜/并发症 脑动脉疾病/并发症 脑梗塞/并发症 病例报告[文献类型
原文传递
脑血管反应性与缺血性卒中
17
作者 鲁晓花 岳淑敏 +1 位作者 陈晓峰 王坤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0年第1期75-76,共2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反应性(CVR)变化,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7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及62例对照病例的屏气指数(BHI)。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组的BH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反应性(CVR)变化,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7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及62例对照病例的屏气指数(BHI)。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组的BH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Logistic 回归显示,由BHI所表示的CVR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结论降低的CVR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该重视CVR在脑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独立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反应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 屏气指数
原文传递
无症状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调查
18
作者 鲁晓花 岳淑敏 +1 位作者 陈晓峰 王珅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3017-3018,共2页
目的:分析中年以上无症状人群脑血管狭窄频率及分布。方法:对无症状人群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V-BA),并统计调查人群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头痛、头晕、吸烟... 目的:分析中年以上无症状人群脑血管狭窄频率及分布。方法:对无症状人群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V-BA),并统计调查人群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头痛、头晕、吸烟、饮酒等因素,对各因素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果:805例中血管狭窄发生率为4.09%。高血压、糖尿病、年龄等因素与血管狭窄有显著相关性(P<0.01)。性别、头痛、头晕、吸烟、饮酒与颅内血管狭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史的无症状人群脑血管狭窄率(10.18%)明显高于无病史者(1.72%)。结论:无症状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因素是脑血管狭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病理生理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