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时红 于海涛 靳泽岳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77-184,共8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训练人群,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构建并验证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训练人群,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统计术后7 d内AKI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发生AKI)和非AKI组(未发生AKI)。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另根据1∶1配对原则选取同期1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验证人群,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该模型预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KI的价值及临床效用进行外部验证。结果15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7 d内AKI发生率为34.67%(52/150);AKI组男性占比、年龄、合并糖尿病占比、合并高血压占比、肾功能异常占比、有心脏手术史占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分别为67.31%、(61.23±6.35)岁、26.92%、48.08%、34.62%、38.46%、(0.71±0.22)%、(16.10±4.28)μmol/L、(2.03±0.57)mg/L,高于非AKI组的41.84%、(54.26±5.19)岁、10.20%、24.49%、9.18%、13.27%、(0.39±0.12)%、(13.65±3.71)μmol/L、(1.02±0.45)mg/L;术前营养风险指数(nutritional risk index,NRI)为(82.34±9.20),低于非AKI组的(113.57±10.58);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98.12±18.69)min、(84.27±16.73)min,长于非AKI组的(84.19±15.37)min、(73.58±15.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OR=5.810)、年龄(OR=5.380)、糖尿病(OR=5.113)、高血压(OR=5.625)、肾功能异常(OR=7.825)、有心脏手术史(OR=6.935)、术前NRI(OR=7.630)、RDW(OR=6.495)、血清Hcy(OR=3.244)、Cys C(OR=6.819)、体外循环时间(OR=3.604)、主动脉阻断时间(OR=3.374)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KI的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外部验证显示其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15~0.901),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01%、85.36%,DCA显示该模型在预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KI方面具备良好临床效用。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异常、有心脏手术史、术前NRI、RDW、血清Hcy、Cys C水平、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辅助临床筛选高危AKI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影响因素 预测
原文传递
“四证合一”模式下心外科专硕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2
作者 柳磊 孔佳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49期185-188,共4页
探讨了“四证合一”心外科专硕培养模式下实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这一培养模式旨在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学习相融合,为培养更全面、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独立的... 探讨了“四证合一”心外科专硕培养模式下实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这一培养模式旨在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学习相融合,为培养更全面、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独立的科研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提供平台和鼓励论文发表也被认为是关键因素。除了科研创新能力以外,综合素质培养同样重要。最后,紧密的指导和考核机制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培养模式对心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 心外科 研究生 “四证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柳磊 杜博英 +3 位作者 李滨 李召彬 徐贯杰 王园园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1014-1016,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体外循环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1~3岁患儿100例,根据术中全麻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右美托咪定组患儿在...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体外循环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1~3岁患儿100例,根据术中全麻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右美托咪定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插管后经中心静脉以4μg·kg^(-1)·h^(-1)微量泵泵入右美托咪定,持续15 min达负荷剂量,后以0.5μg·kg^(-1)·h^(-1)维持量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儿泵入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0)、体外循环结束(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抽血,检测免疫细胞(CD_3^+、CD_4^+、CD_4^+/CD+8)水平和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T0比较,2组患儿T1、T2时间点CD_3^+、CD_4^+、CD_4^+/CD+8水平明显下降,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至T3时间点2组CD_3^+、CD_4^+、CD_4^+/CD+8水平基本恢复,但对照组仍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2组患儿体外循环结束后各时间点CRP、IL-6、TNF-α较体外循环开始前明显增高,至T2达最高峰;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全身炎性反应,缓解免疫功能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婴幼儿 体外循环 免疫功能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在小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柳磊 杜博英 +3 位作者 李滨 李召彬 徐贯杰 王园园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676-678,共3页
目的对比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应用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常见简单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丙泊酚组,每组50例。入监护室后分别以右美托咪啶0.2~0.7μg·kg... 目的对比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应用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常见简单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丙泊酚组,每组50例。入监护室后分别以右美托咪啶0.2~0.7μg·kg-1·h-1和丙泊酚0.5~3 mg·kg-1·h-1静脉泵入,根据患儿镇静分级(Ramsay分级)调整药物剂量。记录2组患儿镇静效果(Ramsay分级)、机械通气时间、停药至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及用药期间心动过缓、低血压、躁动及谵妄等不良事件发生次数。结果 2组患儿镇静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右美托咪啶组患儿平均机械通气时间(P=0.019)、停药至撤除气管插管时间(P=0.002)较丙泊酚组明显缩短,躁动及谵妄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P=0.036),低血压(P=0.795)及心动过缓(P=0.741)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啶在小儿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期间应用镇静效果可靠,与丙泊酚相比可降低机械通气时间,躁动及谵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深度镇静 右美托咪啶 二异丙酚 通气机 机械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滨 武云静 +2 位作者 李召彬 王园园 柳磊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883-885,共3页
目的:评价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肺部超声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135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根治手术,术后根据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与吸氧浓度的比值(Pa O2... 目的:评价小儿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肺部超声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135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根治手术,术后根据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与吸氧浓度的比值(Pa O2/Fi O2)分为肺损伤组ALI/ARDS组(33例)和对照组102例。术后入住ICU后进行床旁超声检查,肺部超声按12个肺区扫查肺野,查看彗尾征(ULCs),分析ULCs数目及累及肺部分区同Pa O2/Fi O2关系。结果:ALI/ARDS组累及肺区平均为(4.96±2.43)个,肺部ULCs数目平均(16.23±4.33)条。对照组仅在侧胸部最后一个肋间见单发ULCs。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肺部ULCs数目与Pa O2/Fi O2(r=-0.745,P<0.05),表明ULCs数目与Pa O2/Fi O2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小儿体外循环术后通过肺部超声探查ULCs的数目、累及肺区比能特异性反映患儿术后肺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超声 体外循环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水囊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损害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浩 于溯洋 +3 位作者 牛晓光 李普 李辉 邓荷萍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0期1054-1056,共3页
目的探讨经水囊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ntraoperative epicardial echography,IEE)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瓣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4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目的探讨经水囊心外膜超声心动图(intraoperative epicardial echography,IEE)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瓣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4例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手术治疗后,通过术中经水囊IEE检查手术治疗效果,并与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复查进行比较。结果术中发现残余分流2例,二尖瓣成形术后大量反流改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发现左心功能不全1例,均得到及时处理;余与术后TTE结果一致。结论经水囊IEE检查可及时判断手术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项快速准确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心血管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阻抗无创心排血量监测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滨 武云静 +2 位作者 李召彬 王园园 柳磊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评价生物电阻抗无创心排血量监测(electrical velocimetry,EV)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应用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先... 目的评价生物电阻抗无创心排血量监测(electrical velocimetry,EV)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应用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手术。患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24、48h应用EV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测量记录心排血量指数(cardiac index,CI)、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数值。应用Altman-Bland法检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患儿术后12、24、48h的CI、S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法测的CI及SVI与传统TTE测量的CI及SVI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EV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检测准确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生物电阻抗无创心排血量监测 心排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保护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柳磊 杜博英 +5 位作者 李滨 李召彬 王圆圆 徐贯杰 宋万军 董江龙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15期2333-2335,共3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岁小儿常见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0例,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于体外循环下...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岁小儿常见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0例,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下插管并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后静脉泵入负荷量右美托咪定4μg/(kg·h)持续15 min,之后维持剂量调节为0.5μg/(kg·h)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同时间静脉泵入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入手术室后(T0),体外循环结束后(T1),术后6、12、24 h(T2、T3、T4)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缺铁修饰蛋白(IMA)和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结果 T0时,两组患者IMA、c Tn 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右美托咪定组IM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2、T3、T4时,右美托咪定组c Tn 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儿围术期心肌损伤,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 儿童 学龄前 婴儿 右美托咪定 心肌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景天苷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对缺血性心肌病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9
作者 李召彬 孔佳杰 +1 位作者 席树强 柳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8-15,共8页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调节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对缺血性心肌病(ICM)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al低剂量组、Sal高剂量组、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组和Sal高剂...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调节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对缺血性心肌病(ICM)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al低剂量组、Sal高剂量组、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组和Sal高剂量+Mdivi-1组,每组5只。构建ICM大鼠模型。分析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结构。测定各组大鼠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PINK1、Park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加重,线粒体损伤明显。模型组LVEF、LVFS、SOD、p62水平低于对照组,LVIDd、LVIDs、LDH、cTnI、CK、NT-proBNP、ROS、MDA、LC3Ⅱ/LC3Ⅰ、Beclin1、PINK1、Parkin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Sal低剂量组、Sal高剂量组心肌组织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减轻。Sal低剂量组、Sal高剂量组LVEF、LVFS、SOD、LC3Ⅱ/LC3Ⅰ、Beclin1、PINK1、Parkin水平高于模型组,LVIDd、LVIDs、LDH、cTnI、CK、NT-proBNP、ROS、MDA、p62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divi-1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加重,线粒体损伤明显。Mdivi-1组LVEF、LVFS、SOD、LC3Ⅱ/LC3Ⅰ、Beclin1、PINK1、Parkin水平低于模型组,LVIDd、LVIDs、LDH、cTnI、CK、NT-proBNP、ROS、MDA、p62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l低剂量组比较,Sal高剂量组心肌组织损伤改善,线粒体损伤减轻。Sal高剂量组LVEF、LVFS、SOD、LC3Ⅱ/LC3Ⅰ、Beclin1、PINK1、Parkin水平高于Sal低剂量组,LVIDd、LVIDs、LDH、cTnI、CK、NT-proBNP、ROS、MDA、p62水平低于Sal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ivi-1可显著抑制线粒体自噬,并抑制Sal对心肌组织PINK1/Parkin信号通路的激活和心功能的改善(P<0.05)。结论Sal可能通过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促进ICM大鼠线粒体自噬,进而改善大鼠心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线粒体自噬 红景天苷 PTEN诱导激酶1 E3泛素连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孔佳杰 李召彬 +4 位作者 席树强 靳泽岳 杨帆 朱喆 柳磊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实施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均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术中均采用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技术阻断主动脉弓部,停循环温度为28℃中... 目的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实施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均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术中均采用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技术阻断主动脉弓部,停循环温度为28℃中度低温。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8.2±1.8)h,其中术中停循环时间(4.5±0.8)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2.5±9.6)min、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06.8±16.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35.7±22.0)min。21例患者中,19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患者术后死亡。治愈出院的19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行床旁血滤治疗,1例因术后出血进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后死亡的2例患者中,1例因冠脉事件死亡、1例因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19例患者出院后复查主动脉CTA结果显示,支架人工血管通畅,未见钳夹损伤、变形或扭曲,远端吻合口附近无内漏形成,7例支架血管置入部位夹层假腔完全血栓化、11例部分血栓化、1例全程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结论在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过程中,采用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技术阻断主动脉弓部,可以避免深低温停循环,有效缩短了术中停循环时间,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部阻断技术 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技术 全弓替换手术 支架象鼻手术 中度低温停循环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粘合胶及硅胶敷料对小儿先心病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瘢痕增生的抑制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娜 张川 +2 位作者 杨磊 柳磊 谢萌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医用粘合胶及硅胶敷料抑制小儿先心病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瘢痕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正中切口先心病矫治术的患儿160例,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4组,其中A组为医用粘合胶治疗组,B组为硅胶敷料治疗组,C组为... 目的探讨医用粘合胶及硅胶敷料抑制小儿先心病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瘢痕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正中切口先心病矫治术的患儿160例,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4组,其中A组为医用粘合胶治疗组,B组为硅胶敷料治疗组,C组为医用粘合胶序贯硅胶敷料治疗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观察伤口瘢痕形成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对瘢痕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不同时间段的治疗结果来看,A、B、C、D组瘢痕增生评分均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A、B、D组各时间段两两间瘢痕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C组治疗后第6、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从不同组别来看,治疗后第1个月,4组患儿瘢痕增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第3、6、12个月,A、B和C组患儿瘢痕增生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P <0. 05);治疗后第3、6、12个月,C组患儿瘢痕增生评分显著低于A和B组(P <0. 05);但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过程中患儿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医用粘合胶序贯硅胶敷料可有效抑制小儿先心病手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的瘢痕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增生 医用粘合胶 心脏病/先天性 手术后期间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氨基庚二酸激活NOD1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柳磊 张武 +4 位作者 李召彬 李滨 徐贯杰 王园园 王金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691-696,共6页
目的:探讨二氨基庚二酸(DAP)激活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1(NOD1)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I/R组、DAP组和I/R+DAP组,每组10只。对I/R组和I/R+DAP组小鼠进行心... 目的:探讨二氨基庚二酸(DAP)激活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1(NOD1)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I/R组、DAP组和I/R+DAP组,每组10只。对I/R组和I/R+DAP组小鼠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假手术组进行相同的手术操作,但只穿线不结扎,DAP组和I/R+DAP组小鼠在冠状动脉结扎前30 min腹腔注射DAP,假手术组和I/R组小鼠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小鼠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NF-κB p65磷酸化情况。结果:I/R组NOD1 mRNA和NOD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I/R组梗死面积比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且I/R+DAP组小鼠梗死面积最高(P<0.05),而DAP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和I/R+DAP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显着高于假手术组,I/R+DAP组阳性细胞数最多(P<0.05),而DAP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和I/R+DAP组炎症细胞浸润数明显多于假手术组,I/R+DAP组小鼠最高(P<0.05);I/R组和I/R+DAP组磷酸化的NF-κB p65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且I/R+DAP组最高(P<0.05)。结论:DAP激活NOD1可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鼠心脏心肌细胞的梗死面积,增加心肌细胞的凋亡和炎症反应,该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1 二氨基庚二酸 NF-ΚB信号通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R信号通路对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进程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溯洋 柳磊 李普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22期3381-3383,共3页
目的探讨哺乳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扩张性心肌病模型组(DCM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DCM组即实验起始每天通过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扩心病模型(2... 目的探讨哺乳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扩张性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扩张性心肌病模型组(DCM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DCM组即实验起始每天通过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大鼠扩心病模型(2.5 mg/kg,2次/周,共6周),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6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心室结构和功能,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纤维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mTOR与真核起始因子4E(eIF-4E)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大鼠左心室直径增加,收缩功能降低(P<0.05);左心室心肌间质胶原容积、mTOR和eIF-4E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 mTOR和eIF-4E的表达增加可能是介导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重构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心肌纤维化 雷帕霉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粘合胶及硅胶敷料抑制小儿先心病术后胸部正中切口瘢痕增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娜 张川 +2 位作者 杨磊 柳磊 谢萌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医用粘合胶联合硅胶敷料对抑制小儿先心病胸部正中切口手术后瘢痕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行胸部正中切口先心病矫治术患儿4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医用粘合胶治疗1个月后用序贯硅胶敷料治疗5... 目的:探讨医用粘合胶联合硅胶敷料对抑制小儿先心病胸部正中切口手术后瘢痕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行胸部正中切口先心病矫治术患儿4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医用粘合胶治疗1个月后用序贯硅胶敷料治疗5个月;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在治疗开始后1、3、6和12个月后复查时观察伤口瘢痕形成情况,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瘢痕外观、质地、厚度、颜色、痛痒等情况。结果:术后的第3、6和12个月两组患儿的瘢痕增生评分相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开始后的第1个月,治疗组患儿的瘢痕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先心病术后胸部正中切口患儿的手术切口,使用医用粘合胶序贯硅胶敷料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瘢痕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增生 医用粘合胶 硅胶敷料 胸部正中切口 先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不同氧疗方式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园园 焦永宁 +2 位作者 王东昌 柳磊 陈刚 《国际呼吸杂志》 2023年第6期697-703,共7页
目的通过与无创正压通气对比,评价高流量氧疗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从2000年1月到2023年3月的文献资料,包括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orchr... 目的通过与无创正压通气对比,评价高流量氧疗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从2000年1月到2023年3月的文献资料,包括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orchrane图书馆及二次资源。结果共纳入11项试验,共计21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流量氧疗组较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再插管率(OR=0.37,95%CI:0.25~0.53)方面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P<0.01),2组间的病死率(OR=1.08,95%CI:0.68~1.74),治疗失败率(OR=0.96,95%CI:0.73~1.28)以及ICU住院时间(OR=0.08,95%CI:-0.04~0.2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33、0.25、1.28,均P>0.05)。结论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相比,在再插管率上高流量氧疗具有一定优势;在病死率、治疗失败及住院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推测心脏外科术后低氧血症患者使用高流量吸氧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可行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呼吸支持 心脏手术
原文传递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6
作者 于溯洋 刘娜 +2 位作者 柳磊 牛晓光 李普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0期1009-1011,共3页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e),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AC...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e),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ACO),缺血后处理模型组(MACO+postconditioniing),每组12只大鼠。检测术后24 h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结果缺血后处理组在缺血/再灌注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脑屏障 再灌注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效果 被引量:10
17
作者 薛金熔 李滨 +5 位作者 刘永民 白涛 潘旭东 刘宁宁 曲政 孙立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探讨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14例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14例患者均接受孙氏手术治疗,并同期行... 目的探讨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14例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14例患者均接受孙氏手术治疗,并同期行升主动脉-髂动脉转流、升主动脉一股动脉转流、股动脉.股动脉转流或腋动脉一股动脉转流手术。结果术后患者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余患者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改善,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患者无主动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合并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积极行股动脉转流术,有助于降低手术死亡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瘤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缺血 孙氏手术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的外科诊疗策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薛金熔 李滨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044-1045,共2页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全程者,继续向下撕裂髂血管往往造成下肢动脉缺血,Lee等和Geirsson等报道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为10%~12.7%,一旦发生病情凶险,是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终末事件常为由坏死产物、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外科诊疗 下肢缺血 急性 下肢动脉缺血 独立危险因素 术后死亡 髂血管
原文传递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5例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溯洋 黄秀红 +1 位作者 牛晓光 李杰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9年第11期1977-1978,共2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115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病例,其中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者96例,膜周型者19例。手术均采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有16例行直接...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115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病例,其中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者96例,膜周型者19例。手术均采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有16例行直接修补,余均采取补片修补术。对于主动脉瓣的病变,施行瓣膜成形术92例,5例无法作瓣膜成形者则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18例单纯行室间隔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未作特殊处理。结果手术效果满意。术后随访4个月至2年,死亡10例,心功能Ⅰ级72例,Ⅱ级31例,Ⅲ级2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进行同期外科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 主动脉瓣 手术
原文传递
电子心力监测仪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滨 武云静 +2 位作者 李召彬 王园园 柳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分析电子心力监测仪(EV)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30例,均进行EV监测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记录术后12... 目的分析电子心力监测仪(EV)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30例,均进行EV监测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记录术后12、24、48 h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及术后1、3、5 h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下腔静脉扩张指数(dIVC),比较EV监测结果与TTE检查结果,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2、24、48 h EV监测的CO和SV与TTE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1、3、5 h SVV阳性率与d IVC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Altman-Bland分析图显示,术后12、24、48 h EV监测的CO和SV与TTE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VV阳性率与d IVC阳性率呈正相关(r=0.905,P<0.05)。结论 EV监测的CO、SV及SVV与TTE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体外循环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体外循环 电子心力监测仪 心排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