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先天性喉小囊囊肿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亚芳 宋英鸾 +3 位作者 温鑫 赫莉 刘淑华 赵海涛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11期725-726,共2页
先天性喉小囊囊肿(congenital laryngeal saccular cysts,CLSCs)又称为先天性喉囊肿,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喉部畸形,可导致新生儿及婴幼儿出现喉喘鸣,哭声微弱及喂养困难,严重者可致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该病极易与喉软化症、声带... 先天性喉小囊囊肿(congenital laryngeal saccular cysts,CLSCs)又称为先天性喉囊肿,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喉部畸形,可导致新生儿及婴幼儿出现喉喘鸣,哭声微弱及喂养困难,严重者可致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该病极易与喉软化症、声带麻痹、会厌囊肿等疾病相混淆,且手术治疗操作空间狭小,术后有复发、喉返神经麻痹及声带运动不良的可能[2],诊治具有一定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Laryngeal) 囊肿(Cysts) 婴儿 新生(Infant Newbo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三项试验及碳氧血红蛋白在胎儿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帆 邵智利 +5 位作者 尤小寒 焦建成 范丽莉 孙敏 孟灵芝 马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791-795,共5页
目的 探讨溶血三项试验及碳氧血红蛋白(COHb)在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HDF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于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疑似溶血病并送血清学检查的患儿,其中... 目的 探讨溶血三项试验及碳氧血红蛋白(COHb)在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HDF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于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疑似溶血病并送血清学检查的患儿,其中临床诊断为HDFN的患儿作为溶血组,排除HDFN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收集及分析。COHb水平通过血气分析仪检测获得。结果 溶血组共纳入378例,对照组纳入217例,其中溶血组以足月儿为主(348/378, 92.1%),胎龄39.1(38.3, 40.0)周,354例(354/378,93.7%)为ABO-HDFN,其余为Rh-HDFN;溶血组与对照组间在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水平、COHb、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组溶血三项试验阳性率随日龄增大而降低,2 d内阳性检出率高达80%以上,日龄与COHb之间存在负相关(rs=-0.434,P<0.001)。溶血组释放试验(69.0%)阳性率高于游离试验(55.6%)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36.0%)。建立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取COHb≥1.15%为最佳截断值,灵敏度51.8%,与溶血三项试验联合并不能显著增加后者对HDFN的诊断效能(Z=-0.727,P>0.05),但其灵敏度高于单项DAT(36.0%)。结论 溶血三项试验对HDFN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释放试验灵敏度最高。COHb对HDFN有一定诊断价值,但联合检测并不能显著增加溶血三项诊断效能。对于存在溶血风险的患儿,生后应尽早送检溶血试验及/或COHb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和新生儿 溶血病 溶血三项试验 碳氧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探头温度的经皮血气监测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尤小寒 张晓曼 +5 位作者 孙贺芳 孙敏 蒲伟丛 张玉东 夏耀方 马莉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42-249,共8页
目的探究经皮氧分压(TcPO_(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监测技术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评价其在不同探头温度时(41~43℃)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于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 目的探究经皮氧分压(TcPO_(2))、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监测技术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评价其在不同探头温度时(41~43℃)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于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危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均同时使用两台经皮监测仪,左侧电极温度固定设为43℃,右侧依据住院号分组设为41℃和42℃。使用Bland-Altman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41~43℃时TcPO_(2)与动脉氧分压(PaO_(2))、TcPCO_(2)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一致性及相关性;收集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灌注状况等指标,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TcPO_(2)和TcPCO_(2)的影响因素。结果共13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41℃组70例,42℃组61例,共收集262对经皮与动脉血气值。41~43℃时TcPO_(2)与PaO_(2)、TcPCO_(2)与PaCO_(2)一致性均较好(Bladn-Altman法,界外点数均<5%),但TcPO_(2)均显著低于PaO_(2)[bias=-23.8、-16.8、-7.3 mmHg(1 mmHg=0.133 kPa);t=-5.757、-5.599、-3.512,P均<0.01];41、42℃时TcPCO_(2)显著高于PaCO_(2)(bias=4.5、2.6 mmHg;t=4.981、3.006,P均<0.05),43℃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PO_(2)与PaO_(2)在41℃时无显著相关性,余组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TcPCO_(2)与PaCO_(2)在41~43℃时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电极温度、胎龄、儿茶酚胺药物及乳酸值均为TcPO_(2)的影响因素(P均<0.05),但其对TcPCO_(2)无显著影响。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在电极温度41~43℃时TcPO_(2)与PaO_(2)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二者之间的偏倚值均小于胎龄≥32周的患儿。安全性评估提示电极温度41℃和42℃时烫伤风险(33.3%、55.6%)显著低于43℃(94.2%)(P<0.01)。结论TcPO_(2)和TcPCO_(2)在电极温度43℃时准确性最好;与TcPCO_(2)相比,TcPO_(2)受电极温度、胎龄及循环状况的影响较大,低温电极(41~42℃)可用于极早产儿PaO_(2)水平的趋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监测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新生儿
原文传递
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泽磊 马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62-3667,共6页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能够引起多种类型感染。近年来其耐药性不断增强,尤其是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越来越常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CRKP的耐药机制复杂,且新生...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能够引起多种类型感染。近年来其耐药性不断增强,尤其是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越来越常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CRKP的耐药机制复杂,且新生儿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许多限制,针对新生儿CRKP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十分棘手。对于不同耐药机制的CRKP,抗菌药物的应用策略也不相同。目前可用的抗菌药物包括一些传统抗菌药物的重新使用(如黏菌素、替加环素等)及新型药物的开发(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万博巴坦等)。这些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经验较少,且没有明确的应用方案。本文针对CRKP在新生儿病房内的流行性、耐药机制、抗菌药物选择做出综述,帮助新生儿科医生进一步了解CRKP,更有效地治疗新生儿CRKP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感染 耐药机制 抗菌药物
原文传递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1例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5
作者 刘玉 蒲伟丛 +4 位作者 王乐 郭映辉 焦建成 夏耀方 马莉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578-583,共6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结果,为精准治疗、优化病原学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分析采用常规及分子生物学技... 目的分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结果,为精准治疗、优化病原学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分析采用常规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检出脑脊液病原学情况,比较不同种类病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共纳入101例患儿,中位出生胎龄为38.8(36.2,39.6)周,早产儿27例(26.7%),男婴68例(67.3%),中位发病日龄为9(2,14)d。血培养阳性19例(18.8%),其中17例细菌,2例真菌。自脑脊液直接检出病原体者33例(32.7%),其中细菌13例,病毒19例,真菌1例。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是前2位细菌,检出最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脑脊液病原体检出方式:细菌培养检出7例(7/101,6.9%)、脑脊液涂片检出2例(2/21,9.5%)、单病毒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共检出22例(22/45,48.9%)、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4例(4/7,57.1%)。自脑脊液检出细菌/真菌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水平以及血C-反应蛋白均较检出病毒者高(P<0.05)。98例(97.0%)患儿临床好转或治愈后出院,2例放弃治疗,1例好转后转院。结论联合采用常规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显著提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检出率,病毒感染所致的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不少见,本研究对优化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的检测策略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高危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及转归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房军臣 李莉 +3 位作者 陈新 蒲伟丛 马莉 邱向利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44-449,共6页
目的 探讨极低和(或)极早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疾病转归。方法 选择早产儿100例,均于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 目的 探讨极低和(或)极早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疾病转归。方法 选择早产儿100例,均于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14 d,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PNAC组40例和非PNAC组6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分析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PNAC组新生儿败血症、NEC发生率、中/长链脂肪乳使用率高于非PNAC组,出生胎龄小于非PNAC组,PN持续时间、脂肪乳使用时间、葡萄糖使用时间、禁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于非PNAC组,葡萄糖累积用量高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败血症、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NAC发生时间为PN后22.0(11.0)d,PN后38.0(21.0)d血清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达到峰值,生后47.5(38.0)d后恢复正常,PNAC组发生肝功能损害8例,发生率为20%,无发生肝功能衰竭病例。结论 PNAC是高危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减少不必要的禁食,缩短PN持续时间,预防感染及NEC发生,优化静脉营养成分对预防PNAC的发生及减轻其严重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婴儿 早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原累积病Ⅰb型合并炎症性肠病2例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分析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王琢琳 赵瑞芹 +9 位作者 白革兰 张莉 石伟娜 周会 马莉 贾霄云 李桂桂 李晓雷 殷春兰 付海燕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2例糖原累积病Ⅰb型(GSDⅠb)合并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对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的2例GSDⅠb合并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回顾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表现为肝脏肿大、空腹... 目的探讨2例糖原累积病Ⅰb型(GSDⅠb)合并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对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的2例GSDⅠb合并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回顾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表现为肝脏肿大、空腹低血糖、高乳酸血症、生长迟缓等代谢障碍及中性粒细胞降低、婴幼儿期反复感染、难以愈合的口腔溃疡、难治性腹泻,肠镜检查均发现结肠溃疡,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恩格列净治疗,患儿感染控制、腹泻缓解,出现追赶性生长。检测到4种SLC37A4基因突变,其中c.1145_1163del、c.351delC目前未有报道,SIFT、PolyPhen_2等在线软件预测为致病性变异。结论当GSDⅠb患儿出现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表现,须警惕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新变异位点的检出丰富了SLC37A4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累积病Ⅰb型 炎症性肠病 SLC37A4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文传递
产前地塞米松和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支持对早产兔肺液清除的作用
8
作者 尤小寒 马莉 +4 位作者 安会波 罗四维 许亚玲 郭晓菁 孙波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5-324,共10页
目的探讨产前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及呼吸支持对胎龄25~28 d(足月31 d)早产兔出生早期肺液清除效率的影响,及其与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dynamic compliance of respiratory system,C... 目的探讨产前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及呼吸支持对胎龄25~28 d(足月31 d)早产兔出生早期肺液清除效率的影响,及其与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dynamic compliance of respiratory system,Cdyn)、肺病理形态学等参数的关系。方法本课题组已发表动物研究将早产兔依据干预分为对照组、仅PS组、仅DEX组和DEX+PS组。本研究收集上述已发表动物研究中的肺湿干重比值(wet-to-dry lung weight ratio,W/D)、Cdyn、肺泡扩张度(volume density of alveoli,Vv)等参数;并对其肺组织病理切片扫描成像,进行二次测量,计算肺血管周围袖带与血管切面面积比(ratio of perivascular sheath to vascular sectional area,S/V)和肺损伤水肿评分(lung injury scores-edema,LIS-E)。将W/D、LIS-E、S/V、Vv经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修正(除以BW,分别以W/D/BW、LIS-E/BW、S/V/BW、Vv/BW表示),Cdyn取均值(mean Cdyn,Cdyn-m)。延用上述已发表动物研究的分组,并进行新的混合干预分组(用DEX组和未用DEX组、用PS组和未用PS组),分析DEX及PS对上述参数的影响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96只生后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兔的肺病理切片及相关数据纳入本研究。(1)DEX对各指标的影响:用DEX组与未用DEX组相比,胎龄25 d时W/D/BW(489±69与421±113,t=-2.09)、LIS-E/BW(188±57与138±55,t=-2.61)和Vv/BW升高(20.1±4.9与14.2±4.7,t=-3.60),S/V(0.33±0.23与0.51±0.25,t=2.23)和S/V/W/D降低(0.05±0.03与0.07±0.04,t=2.22);胎龄26 d时W/D/BW(472±76与303±44,t=-8.75)、LIS-E/BW(189±63与106±36,t=-5.23)、Cdyn-m[(0.16±0.07)与(0.05±0.03)ml/(kg∙cmH2O),1 cmH2O=0.098 kPa,t=-7.29]和Vv/BW升高(22.4±5.0与12.2±3.8,t=-7.46),S/V(0.23±0.19与0.62±0.38,t=4.10)、S/V/BW(15.7±12.4与25.7±17.3,t=2.20)、S/V/W/D(0.03±0.03与0.08±0.05,t=3.92)和倾向性评分降低[(12.5±1.2)与(15.1±1.2)分,t=7.00];胎龄27 d时Cdyn-m升高[(0.23±0.12)与(0.16±0.07)ml/(kg∙cmH2O),t=-2.43],S/V(0.32±0.23与0.57±0.39,t=2.57)和S/V/W/D降低(0.05±0.04与0.09±0.06,t=2.55);胎龄28 d时W/D/BW(270±64与162±33,t=-8.09)、LIS-E/BW(72±32与35±20,t=-5.17)、S/V(0.90±0.60与0.59±0.48,t=-2.81)、S/V/BW(34.0±23.6与15.2±12.7,t=-3.77)和Vv/BW升高(16.9±4.3与9.2±2.9,t=-8.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PS对各指标的影响:用PS组与未用PS组相比,胎龄25、26和27 d时LIS-E/BW降低,胎龄25和27 d时Cdyn-m和Vv/BW升高,胎龄25 d时倾向性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胎龄与各指标的相关性:胎龄与S/V呈正相关(r=0.31),与W/D/BW、LIS-E/BW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3和-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产前应用DEX对胎龄28 d机械通气早产兔肺液清除有促进作用,但对胎龄25~27 d兔,在应用产前DEX和/或生后PS后,生后早期呼吸功能虽得到改善,但未发现对肺液清除有明显促进作用。胎龄相关的肺成熟度对早产兔肺液清除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糖皮质激素类 肺表面活性剂 呼吸 人工 肺泡 婴儿 新生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