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超声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
作者 毛俊杰 阚艳敏 《浙江临床医学》 2011年第1期102-103,共2页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70%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确定病变部位是采用不同治疗的关键。应用颈动脉超声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从不同角度对7...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70%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确定病变部位是采用不同治疗的关键。应用颈动脉超声结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从不同角度对7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测,探讨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超声 应用 价值 动脉粥样硬化性 脑梗塞患者 病变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变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段丽 张文军 +1 位作者 孙静涛 张晓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9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骨骼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经骨髓穿刺或病理活检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全身骨骼18F-FDG PET/CT检查中,1例呈阴性,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骨骼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经骨髓穿刺或病理活检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全身骨骼18F-FDG PET/CT检查中,1例呈阴性,15例检出多发阳性病灶(标准摄取最大值SUVmax 3.4~13.8,标准摄取平均值SUVave 2.0~11.5)。在检出呈阳性的15例中,共显示骨髓瘤病灶211处,其中PET有172处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占81.5%),同机CT检出呈虫蛀状、颗粒状、穿凿样溶骨性改变病灶185处(占87.7%)。PET和CT同时检出病灶为146处(占69.1%),表现为相匹配的18F-FDG高摄取灶及溶骨性病变;PET检出而同机CT未检出病灶26处(占12.3%),表现为18F-FDG在病灶摄取增高而CT未见异常;同机CT检出而PET未检出病灶39处(占18.5%),病灶表现为小灶状骨质破坏区而未见18F FDG高摄取。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病变累及范围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临床分期、治疗及疗效评价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PET CT 18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基底节点状钙化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段丽 孙静涛 +1 位作者 张东香 宋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85-186,共2页
Delacour Virchow 等在1850年就首次报道了基底节钙化现象,但 CT 的出现和应用才使颅内小钙化得以检出。点状钙化是基底节钙化表现之一,是影像学上的一个征象,而非独立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伴基底节点状钙化的儿童无任何临床症状,但... Delacour Virchow 等在1850年就首次报道了基底节钙化现象,但 CT 的出现和应用才使颅内小钙化得以检出。点状钙化是基底节钙化表现之一,是影像学上的一个征象,而非独立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伴基底节点状钙化的儿童无任何临床症状,但在众多报道[1-4]中与外伤性脑梗死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在近3年多行儿童颅脑 CT 检查2903例中,发现基底节点状钙化者57例。本研究对上述患儿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发生率、发生机制、CT 表现及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对儿童基底节点状钙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基底节 点状钙化 CT 外伤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毛俊杰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7期979-980,共2页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价值 TIA患者 脑卒中 高危因素 早期诊断 快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帕金森患者与伤害避免性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段丽 《中国医药导刊》 2016年第7期675-676,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患者与伤害避免性(HA)的关系。方法:1 608名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完成气质与性格问卷量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抑郁量表,de Jong-Gierveld孤独感量表,基于NEO人格量表的标准48项量表,计算患者每周参加认知活动的总时... 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患者与伤害避免性(HA)的关系。方法:1 608名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分别完成气质与性格问卷量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抑郁量表,de Jong-Gierveld孤独感量表,基于NEO人格量表的标准48项量表,计算患者每周参加认知活动的总时间。结果:女性患者HA评分较男性患者高。HA与帕金森病水平及帕金森病年度变化率相关。结论:根据HA的水平可判断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疾病发展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伤害避免性 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高征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8例漏误诊分析
6
作者 段丽 孙静涛 +3 位作者 高惠丽 轩维清 李小权 郭永辉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373-373,共1页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是近年来才受到关注的少见病变。妊高征是诱发RPLS最重要的基础病之一,两者合并存在更增加了该病漏误诊的概率。收集2000~2010年间,妊高征合并RPLS漏误诊病例28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妊高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韦尼克脑病1例
7
作者 毛俊杰 《疑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08-308,共1页
关键词 胃大部切除术 韦尼克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米国青 薛满忠 +3 位作者 傅昱 马洪颖 李莉 王连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591-1593,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16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该院治疗的168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以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和颈动脉狭窄率;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hs-CR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和颈动脉狭窄率均显著减小,但试验组减少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hs-CRP水平更低(P<0.05)。结论通心络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延缓颈动脉狭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高征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预防、早期观察及综合护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庞艳玲 孙静涛 +2 位作者 段丽 李文会 姚冬梅 《河北医药》 CAS 2012年第24期3833-3834,共2页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继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加重了病情造成更严重后果。但RPLS具有可逆性特点,是一种近年来新认识临床影像学综合征,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继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加重了病情造成更严重后果。但RPLS具有可逆性特点,是一种近年来新认识临床影像学综合征,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能够完全恢复,相反,也可能转为不可逆的细胞毒性脑水肿、梗死或出血等,最后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妊娠 护理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薛满忠 毛俊杰 +2 位作者 米国青 阚艳敏 李树义 《疑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531-533,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及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129例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采用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单纯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选择同期住院的经超声及...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及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129例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采用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单纯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选择同期住院的经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证实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12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血管狭窄的分布,比较2组之间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为常见(63.8%),其次为颈总动脉(34.5%)和颈外动脉(1.7%)。狭窄组中糖尿病及吸烟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437,95%CI=1.799~6.566,P=0.000)和吸烟(OR=2.406,95%CI=1.258~4.604,P=0.008)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中以颈内动脉狭窄最为常见,吸烟、糖尿病是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颅外 症状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2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满忠 阚艳敏 米国青 《疑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88-388,共1页
例1.女,80岁,左侧肢体舞蹈样动作10 d于2008年8月20日入院。患者于10 d前无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伴有左侧面部不自主呶嘴样动作,精神紧张时症状明显,睡眠时消失,在院外未明确诊治来我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0年,间断口服... 例1.女,80岁,左侧肢体舞蹈样动作10 d于2008年8月20日入院。患者于10 d前无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伴有左侧面部不自主呶嘴样动作,精神紧张时症状明显,睡眠时消失,在院外未明确诊治来我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10年,间断口服二甲双胍等药,近1年来未服用降糖药亦未监测血糖,冠心病史8年。查体:内科系统查体无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侧舞蹈症 糖尿病 MRI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动脉有创血压与常规袖带血压测量结果比较分析
12
作者 薛满忠 魏光如 +1 位作者 刘亚丽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4095-4096,共2页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有创测量血压值与常规袖带血压数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时,通过有创血压测量的方法测定颈部动脉及肱动脉的血压值,同时用常规袖带测量上肢血压,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颈总动脉与椎动脉收缩...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有创测量血压值与常规袖带血压数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时,通过有创血压测量的方法测定颈部动脉及肱动脉的血压值,同时用常规袖带测量上肢血压,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颈总动脉与椎动脉收缩压与上肢袖带测量的收缩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颈总动脉、椎动脉舒张压与上肢袖带测量的舒张压之间未见差异;肱动脉有创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与上肢袖带测量血压值均无差异,但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之间可能有所不同。结论颈总动脉、椎动脉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与相应的上肢袖带血压测量值之间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有创血压测量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薛满忠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23例,所有患者均行TCD(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确定是否有颅内动脉狭窄,同时需要明...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23例,所有患者均行TCD(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确定是否有颅内动脉狭窄,同时需要明确病变部位或颞窗探测不佳时行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共76例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199例患者作为狭窄组,124例无明显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在颅内动脉狭窄中最为常见,分别占颅内动脉狭窄数的34.8%和27.1%;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年龄(t=2.164,P=0.031)、入院血糖水平(t=2.014,P=0.045)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颅内动脉狭窄组高于对照组(χ^2=22.275,P=0.000);颅内动脉狭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2,95%CI=1.002~1.043,P=0.032)、糖尿病(OR=3.529,95%CI=2.058~6.051,P=0.000)和入院血糖(OR=1.115,95%CI=1.000~1.243,P=0.049)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颅内动脉狭窄多元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8,95%CI=1.004~1.052,P=0.019)和糖尿病(OR=3.737,95%CI=2.007~6.959,P=0.000)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在颅内动脉狭窄中最为常见,年龄和糖尿病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加早期肢体锻炼等治疗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建英 寇存 +4 位作者 晁文波 段丽 卢静 刘晓静 李树义 《人民军医》 2012年第5期411-412,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加早期肢体锻炼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3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0例。对照组采用银杏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目的:观察针刺加早期肢体锻炼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3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0例。对照组采用银杏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间隔2天,继续下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刺与早期肢体锻炼。均治疗30天,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185例(97.4%),对照组130例(68.4%);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分别为(5.06±4.02)分和(9.05±4.10)分;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针刺加早期肢体锻炼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单纯银杏注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针刺 肢体功能锻炼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静 寇存 +5 位作者 王晓征 晁文波 米国清 段爱华 卢英军 李树义 《人民军医》 2012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观察常规加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8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9例,对照组409例。两组均常规治疗原发病。对照组采用银杏注射液治疗,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 目的:观察常规加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8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9例,对照组409例。两组均常规治疗原发病。对照组采用银杏注射液治疗,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继续下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每天1次。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分值及总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424例(98.8%),对照组346例(84.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或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常规加针刺治疗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针刺疗法
原文传递
常规加针灸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玉娟 晁文波 寇存 《人民军医》 2014年第8期856-857,共2页
目的:观察常规加针灸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30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 目的:观察常规加针灸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30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195例,占97.5%;对照组140例,占70.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为(5.04±4.01)分,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4±4.09)分(P<0.01)。结论:常规加针灸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针灸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针刺加纤溶酶等治疗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观察
17
作者 卢静 郭秀婷 +4 位作者 晁文波 寇存 段丽 刘晓静 李树义 《人民军医》 2012年第5期407-408,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加纤溶酶、长春西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采用纤溶酶和长春西丁治疗,纤溶酶200U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 目的:观察针刺加纤溶酶、长春西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采用纤溶酶和长春西丁治疗,纤溶酶200U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治疗7天;长春西丁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治疗21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人中、上星、内关、极泉、肩隅、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血海、内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等穴针刺治疗,疗程与对照组相同。于治疗后7天、14天、21天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177例(98.3%),对照组115例(63.9%);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1天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分别为(10.3±4.6)分和(15.4±6.4)分;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针刺加纤溶酶等治疗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优于纤溶酶和长春西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针刺
原文传递
针刺加心理干预等治疗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观察
18
作者 郭秀婷 寇存 +3 位作者 晁文波 段丽 马建英 刘晓静 《人民军医》 2012年第5期409-410,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加心理干预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2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银杏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 目的:观察针刺加心理干预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2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银杏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间隔2天,继续下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与心理干预,疗程与对照组相同。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136例(97.1%),对照组92例(65.7%);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分别为(5.16±4.32)分和(9.45±4.20)分;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针刺加心理干预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单纯银杏注射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针刺 心理干预
原文传递
针刺加肌氨肽苷治疗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晓静 寇存 +4 位作者 晁文波 卢静 郭秀婷 段丽 李树义 《人民军医》 2012年第5期413-414,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加肌氨肽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肌氨肽苷注射液治疗,每次7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目的:观察针刺加肌氨肽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肌氨肽苷注射液治疗,每次7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印堂、上星、内关、人中、太阳、足三里、风池、百会针刺治疗。均治疗21天,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118例(98.3%),对照组80例(66.7%);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6.05±4.95)分和(8.46±7.36)分;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针刺加肌氨肽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肌氨肽苷注射液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针刺
原文传递
VEGF和内皮抑素表达在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永辉 段丽 孙静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7期4051-4051,共1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在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 ISA法对30例高血压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斑块组)和30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斑块组)的患者进行血清中VEGF和...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在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 ISA法对30例高血压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斑块组)和30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斑块组)的患者进行血清中VEGF和内皮抑素浓度的检测,并与30例健康成人进行对照。结果:有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和无斑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和内皮抑素浓度与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并发症 动脉硬化 颈动脉疾病/并发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分析 内皮抑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